最近朋友圈都在傳,
北京市面上已經買不到活魚了!
原因是水汙染導致活魚下架!
是真是假?
針對近期北京多家超市活魚已經停售的消息,記者調查到的20家大型超市門店中只有4家店的工作人員表示店內有活魚,其餘絕大部分超市都表示近期店內停售活河魚,包括草魚、鯉魚、鯽魚等品種。數家超市內生鮮區活魚全部下架。
報導稱,超市生鮮區員工表示曾接到上級通知,「近期不能賣魚,否則要罰款」,並建議市民近期不要食用鮮活河魚,可以選擇冷凍的海魚。另有超市則貼出了「魚缸裝修,暫時停售」的告示。
消息一出,立刻在網上引發關注。網民紛紛猜測生鮮活魚「緊急下架」是否由於水體汙染導致,一時間人心惶惶。
究竟怎麼回事?
其實活魚質量沒問題,
一些超市停售也是真的。
11月23日,北京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官方微博帳號「首都食藥」發文回應稱,北京市水產品抽檢合格率達9成以上,網傳北京市水質汙染、水體汙染導致淡水魚汙染的傳聞不可信。部分超市停售淡水活魚屬於企業自主行為,北京從未統一下達停止銷售淡水活魚的通知。並表示,北京市各零售市場、農貿市場魚類供應充足。
▲北京食藥監局官方微博截圖
說到這裡,
小編心裡其實畫了個問號,
啥事兒沒有,
怎麼突然就不賣活魚了
???
記者又走訪了北京中心城區的幾家大型超市,沒有發現大批活魚下架的情況。但此前媒體報出的部分超市活魚下架的情況也屬實。那麼,有的超市下架了,有的卻沒有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部分超市的相關負責人表示,由於接近年底,超市進入供應商調整時期,超市根據消費者購買習慣和銷售量進行品種的調整,這是企業正常商業行為。
同時,作為北京主要的海鮮批發市場,北京大紅門京深海鮮批發市場有限公司的負責人表示:市場每天供應活魚30噸,佔全市活魚供應量的30%,其中,海水魚供應量佔全市70%。市場每天還會開展自檢,對入場銷售的活魚進行快速檢測,供應量充足,產品安全有保障。此外,北京市各零售市場、農貿市場魚類供應充足。
隨後,國家食藥監總局11月24日發出通知,在北京、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湖北、廣東、四川、陝西等省市開展經營環節重點水產品專項檢查。
▲國家食藥監總局通知截圖
有評論稱,超市賣不賣活魚不打緊,但得讓消費者明白咋回事。對於超市停售活魚給出的理由,不少人並不買帳:「國慶假期時,物美超市還有一大缸一大缸的各種活魚出售,消費者的購買習慣和口味不可能說變就變啊!」
再說,接近年底,超市進入供應商調整時期,賣不賣活魚確實是企業正常商業行為,但您別說是根據消費者購買習慣進行調整,北京的消費者的習慣也是吃活魚,而不是吃死魚啊。
超市不賣活魚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可以到海鮮批發市場去買。但是有關部門和企業應該及時說明原因,別讓吃瓜群眾猜來猜去的,心裡越來越不踏實。即使活魚質量真的有問題,有關部門提前發警告,讓大家別買別吃就是了。
食品安全和健康關係到百姓切身利益,群眾利益無小事。本來一件簡單的事情,卻搞得沸沸揚揚,讓大家心裡更沒底,在輿情應對方面需要反思。
也有媒體和網友猜測,這些超市是提前知道了國家要對水產品市場進行規模空前的大檢查,於是以提前下架活魚應對。但問題又來了,他們為什麼害怕檢查?難道這些銷售的活魚禁不起檢查?想到這,突然好後怕……
昨日,遼寧省食藥監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根據國家總局的要求,此次對於瀋陽水產品的專項檢查,將由瀋陽市食藥監局組織對經營鮮活水產品的集中交易市場、銷售企業和餐飲服務單位進行隨機性專項檢查和抽樣檢驗。各類單位檢查比例按照餐館40%、集中交易市場40%、超市20%進行分配,其中對集中交易市場的專項檢查將優先選擇水產品批發市場。
此次還將檢查重點水產品質量安全及其在經營環節違規使用違禁藥物情況,主要針對近年來部門抽檢監測問題相對突出的大菱鮃(多寶魚)、烏鱧(黑魚)、鱖魚和明蝦等4種鮮活水產品及其運輸和銷售過程中的養殖用水進行抽樣,對其中硝基呋喃類藥物、孔雀石綠、氯黴素等違禁藥物殘留情況進行檢驗。
以硝基呋喃為例,它是一種廣譜抗生素,曾廣泛應用於畜禽及水產養殖業,用來治療由大腸桿菌或沙門氏菌所引起的腸炎、疥瘡、潰瘍病等。硝基呋喃類藥物及其代謝物對人體有致癌、致畸等副作用,衛生部於2010年3月22日將其列入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黑名單。目前我國已全面禁止該類抗菌素在水產養殖業中使用,但由於該類藥物低廉高效,所以仍屢禁不止。
超市賣不賣活魚不是關鍵,
能及時讓消費者明白咋回事才是!
同意的點下方大拇指!
來源:杭州交通918、國家食藥監局網站、遼瀋晚報
新媒體編輯:任子劍
推廣合作事宜請聯繫96009—1
或 QQ:2037611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