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江南風光,絕大多數人的腦海裡會浮現出蘇杭之美景;提起江南園林,蘇州更是吸引了國內外無數遊人。提起武漢,很少會有人聯想起江南,更不會談論園林。
當長江、漢江在武漢交匯,當碼頭文化興起,這座江河縱橫、湖港交織的大城市,給世人留下了「豪邁、爽快、江湖」等諸多大氣印象,它與「溫婉、秀氣、雅致」似乎不沾邊。
有人說,武漢稱得上是南方城市,但不屬於江南;也有人說,武漢自古是江南。江南,廣義上是指長江之南,先秦時期,屬漢地九州。當然,不同歷史時期,江南的地理區域有所變化,文學意象也不完全一致。
那麼,作為是江南的武漢,究竟有沒有類似於蘇杭那般溫婉、雅致呢?
黃鶴樓,江南三大名樓之一。但在我眼裡,它有雅致,卻不夠溫婉。可與它隔江相望的晴川閣,充滿了園林韻味的風雅、別致。有趣的是,晴川閣位於長江北岸。
第一次來到這裡,就深深被吸引。
沒想到,「豪邁、大氣」的武漢也有如此溫柔、古雅的一面。晴川閣是武漢三大名勝之一,與黃鶴樓隔江對峙,江南江北,樓閣對峙,蔚為壯觀,是萬裡長江之上的一道獨特的景觀。
晴川閣是晴川閣景區內的重要建築之一,該景區內還有禹稷行宮、鐵門關,這三大主體建築與其他碑、亭、迴廊、古樹等形成了一處鮮為人知的園林景觀。
夏天的晴川閣景區和秋天的晴川閣景區完全不一樣,在幾乎沒有變化的庭院裡,季節的轉變,氣候的轉變,太陽照射的變化,這裡充滿光影變幻,從文藝的清晰到古樸的清幽,這個地方實在令我心動。
它雖不像蘇州園林那般有「水木明瑟曠遠,有山澤間趣」之意境,但長江之畔,此等曠遠中,晴川閣也是有一番不同韻致,以長水見長、庭院閣樓錯落、花木疏扶,算得上是繁華鬧市裡的一處「秘境」。
進入景區,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樸的行宮,它原是萬裡長江邊上的這一座禹王廟,今為「禹稷行宮」,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迄今800多年歷史。
明天啟年間,「禹王廟」改稱「禹稷行宮」,並在原祭祀大禹的基礎上進行了擴建。
明嘉靖年間,在禹稷行宮再次修葺時,又增建了一座建築。這座建築就是晴川閣,名於唐朝詩人崔顥「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之詩句。
但禹稷行宮最是迷人的地方還是其右側小庭院(遊客諮詢中心)和小庭院外的大院落(禹碑亭所在地,通往鐵門關之位置)。
庭院很小,白牆灰瓦的院落之下,有翠竹、有小池、有小盆景、有廂房。
置身其間,望著白牆上的樹影、竹影,中國人的詩意就連大自然都如此懂得。
小庭院的大院落,最醒目的建築是禹碑亭。但這一院落之美,與小庭院無法分離。拱門是我國古建築中常見的一種結構,它天生就有一種溫婉、典雅的氣質。人從門中進出,一舉一動都變得溫柔起來。
從小庭院走到大院落,只見古木參天,樹下有石桌石凳和古亭。正前方就是鐵門關,還可見龜山上的龜山電視塔。
登上鐵門關,江南之韻味瞬間有了變化,「吳魏相爭,設關於此。」
鐵門關始建於三國時期,與黃鶴樓有著一樣悠久的歷史,但外地遊客對它並不熟知。從三國時期到唐初,鐵門關一直是武漢重要的軍事要塞。
唐武德四年,隨著漢陽城的興建,鐵門關逐漸變為文化、旅遊、經貿交流的一條通道。明朝隆慶庚申年,鐵門關被一場大火燒毀,僅剩下土基牆座。
清朝同治三年,重修鐵門關。民國初年,鐵門關因亂再次被毀;後來因建漢陽鐵廠,鐵門關從此消失。今天所見的鐵門關是1993年重建,歷史的煙雲從眼前逝去,新的鐵門關雄偉壯觀,秋天的江南,風光依舊。
晴川閣景區以晴川閣為名,自然是要壓軸出場。
晴川閣又稱晴川樓,始建於明嘉靖年代,有「楚天第一名樓」之美譽。它北臨漢水,東瀕長江,悠悠歲月過去了400多年。
它是武漢地區唯一一處臨江而立的名勝古蹟,名氣雖不及黃鶴樓,略顯小眾。但熟知「晴川歷歷漢陽樹」這句詩的人,一定會對它充滿嚮往,甚至是有了詩情畫意的想像。
站在江畔的憑欄處,仰首凝視,只見屋面四角向外伸出,深出簷,高起翹, 「三楚勝境,千古巨觀」。
因其所居獨特的地理環境、獨具一格的優美造型以及諸多文人雅士的贊詠,使它贏得了重要的歷史地位。
不僅是有」三楚勝境」之讚譽,更被稱之為」楚國晴川第一樓」,原汁原味地再現了楚人依山就勢築臺,臺上建樓閣的雄奇風貌。
在其邊上也有一處小院落,有迴廊、有石碑,還有一棵最醒目的銀杏樹。
11月秋的武漢,銀杏樹的葉子還沒有黃得徹底(相關圖片作了處理),但在我的腦海裡已經形成畫面。站在樹下,足夠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