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走進陝西省商洛市商州區沙河子鎮石窯子村,沿路的花香撲鼻而來,不時還傳來幾聲鳥叫,用鳥語花香來形容一點兒也不為過。優美的環境,良好的植被覆蓋,潺潺的流水聲,牽動著遊子張亞鋒的歸鄉之情。
「窮不失志,富不忘本」。今年45歲的張亞鋒,年輕的時候在沿海大城市打拼。他幹過工程,做過生意,去過廣州到過深圳,走南闖北身經百戰的他事業小有所成。當他回家看到鄉黨的日子過得舉步維艱的時候,他覺得該是自己回家的時候了。「自己日子過得好了,看到鄉黨日子過得艱難,我心裡很難過,我琢磨著回來弄個什麼事情,讓大家都能參與進來,一起掙錢。」讓鄉親們掙上錢,讓發小過上好日子,這個樸素的想法一直在張亞鋒的腦海裡發酵著。
借著脫貧攻堅的東風,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張亞鋒的想法很快變成現實。2017年選址,2018年籌備建設,2019年,張亞鋒帶頭創辦的商州區沙河子鎮源態蜂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終於開張了。合作社累計投資30多萬元,通過採取土地整合,利用當地群眾擱置的山坡、荒地及山崖上進行養殖,帶動貧困群眾在合作社通過入股養蜂產業和就近務工實現增收。
貧困戶張衛就是張亞鋒的鄉黨之一。張衛曾經發生交通事故,導致腿腳不便,以前在外地打零工,收入並不理想。2018年,在張亞鋒的帶動下,張衛加入了村上的源態蜂業農民專業合作社,除了入股養蜂外,他還經常在合作社就近務工來增加收入。「我和亞鋒是從小一起長大的,他說這事能弄,我就跟著他一起弄,當時我通過國家的5萬元的扶貧貼息貸款,經過亞鋒帶頭我開始養蜂,年底能分紅,平時還能務工,現在日子過得越來越好了。」說起張亞鋒,張衛的眼裡話裡滿含感激。
「我回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想養蜂,因為我們當地有著上百年的養蜂歷史,都是家家戶戶散養,沒有形成規模化,既然有這麼好的資源優勢,那麼我選的這個事情一定能成。」說起為什麼養蜂,張亞鋒說這跟老家的自然資源是分不開的。老家的水源好、花源也好,花期長,適合中華蜂的生長。
然而,技術問題卻成為養蜂路上的「攔路虎」。張亞鋒介紹,他們蜂場有傳統養殖和現代科學養殖兩種方法,傳統養殖大家都懂,可是現代科學養殖需要學習很多的技術問題,這些在家務農的鄉黨,知識水平有限,接受能力太低,張亞鋒只能硬著頭皮自己學,晚上熬夜學技術、白天蜂場講養殖成了他的必修課。
產業發展離不開鄉黨的支持,更離不開黨和政府的政策支持。為了關心社會,回報家鄉,張亞鋒的合作社以「基地+貧困戶+入股認領分紅」的模式,實行「統一供種、統一技術、統一管理、集中養殖、統一銷售」的方法,帶動了石窯子村貧困戶增收。目前他成立的合作社共發展中華蜂養殖500箱,年產蜜3000多斤,共帶動30戶貧困戶脫貧。
不忘初心,富而思源。下一步張亞鋒將積極研究挖掘新的養蜂技術,同時利用現有蜂蜜銷售渠道及電商網絡平臺代銷代售蜂蜜產品,實現線上線下同步銷售,力爭讓更多的消費者吃到純天然的、正宗的、健康的、有機的、綠色的蜂蜜產品,帶領家鄉群眾過上幸福的生活。
編輯:秦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