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園。
古建。夏雨。
那一刻,唐詩宋詞裡的所有意境都在這裡了。
前幾天去烏龍潭公園,信手拍了幾組照片發在平臺上,本地網友看到後發出質疑:這真的是烏龍潭公園嗎?怎麼會這麼美?難道我去的是假烏龍潭?……
對此,我只能說,遊玩時機很重要,不管是去哪兒。
老實說,我時常從烏龍潭北門口經過,但從未關注過這座小小的公園,直到那天——因為預約的事項提早完成,多出了很多空閒;再加上當日下著不小的雨,面前的公交站臺又擠滿了乘客,所以決定步行至下一站;可剛走了一小段,就看見那塊題字的大石頭,已然濡溼一片,將四方端正的「烏龍潭公園」幾個字映襯得格外漂亮、紅豔!
於是,心念一轉之間,舉步便往園中行去。
★★因為下著雨,遊人稀少,幽深寂靜
因為下著雨,公園裡的遊人非常少,偶爾才能遇見一兩個,撐著傘迎面走來,且行且停,神情愜意,步態悠然。
至於外間的車水馬龍、喧囂嘈雜,竟完完全全地被隔絕了,聽不到一絲聲響。入耳的,皆是美妙動聽的自然之聲。
譁譁地水流,吱吱的蟬鳴,清脆的鳥啼,以及雨滴落在地面、青草、花葉、竹枝上的沙沙聲響。窸窸窣窣,高高低低,連綿不絕地,交織成一曲夏日天籟。
偌大的一個園子,因此而顯得愈發幽深、寂靜。
公園呈狹長的一道,以烏龍潭為中心景觀,環潭鋪設著仿古的磚石,建有造型各異的亭臺軒榭,和古色古香的樓閣。
走得累了,就近尋一處飛簷翹角的紅柱小亭歇一歇,倚欄聽雨瀝瀝,任有再多的思緒紛擾,也會漸漸歸於寧靜……
正是:「隔斷城西市語譁,幽棲絕似野人家。「(清 / 汪琬)
★★因為下著雨,洗滌塵色,乾淨清新
烏龍潭公園位於南京市鼓樓區清涼山東麓,北面廣州路,西面虎踞路,方圓五公頃。
一般說來,城市中央的公園通常給人一種灰濛濛的感覺,不像郊野公園那般明媚、清爽、好看。究其原因,不過就是城市之中的灰塵太重。所以,下一場大雨,洗滌一下,立即就變得乾淨漂亮了!
你看,被雨水衝淋過的葉片,泛著晶瑩的光澤,像是抹了一層油般,鮮亮鮮亮的;
飽蘸著雨露的花朵,紅的更紅了,紫的更紫了,藍的更藍了,暗香盈盈,楚楚動人;
而那些精雕細刻的石像群,紋理縫隙都經過了一番天然衝刷,輪廓更見清晰,栩栩如生,仿佛要活過來了似的……
還有石桌、石凳、石欄杆,木椅、木柱、木迴廊,全都恢復了如初的潔淨,也恢復了本來的色彩,一眼望過去,清新分明,美不勝收!
正是:「瓣瓣玲瓏,枝枝潔淨,綠陰如染淨無塵。「(宋 / 秦觀)
★★因為下著雨,潭碧林翠,綠意蔥蘢
走進去了才知道,烏龍潭公園的植被品種,竟是如此豐富!
從落葉喬木、常綠喬木、灌木類、松柏類、竹類、藤蘿類到開滿亮麗花朵的水生植物,端得是應有盡有!它們參差錯落地環潭而生,茂密、葳蕤,生機勃勃。
高壯的喬木,粗枝大葉,攀過了屋簷,遮天蔽日。
沿岸的垂柳,綠絲倒懸,重重疊疊,形如天然屏障,將林間小徑隱藏其中。
比人還高的蘆葦,密密匝匝,圍成了一處清淨的休憩之所。
所有這一片蒼翠之色,統統映入潭水之中,便沉澱出一潭耀眼的碧綠,如同翡翠般迷人……
正是:「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唐 / 高駢)
相傳,這烏龍潭在三國時期,被稱作「清水大塘」、「芙蓉池」。直到晉代,潭中忽現四處泉眼,且終年噴湧不息。然後,自某年開始,每逢六月十九這一天,便有四條烏龍,不知從何而來,繞著泉眼環遊戲水,引為奇觀,「烏龍潭「即由此得名。
可惜若干年後,四眼泉水忽又相繼隱匿,烏龍也隨之消失,不復出現。然而,烏龍潭的風景依舊優美如昔,被譽為「西城之冠「。【喜歡原創文藝旅行,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