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厚重的歷史、豐富的遺蹟是南陽最為鮮明的名片之一。諸多散落於南陽大地的古建古蹟遺址,為我們留下了找尋百年千年甚至萬年前歷史的線索,讓我們得以從中閱讀和回望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習俗等諸多方面的歷史文化信息。
正因為此,4月18日國際古蹟遺址日裡,南陽市文物局組織開展的一系列活動迎來了眾多市民、學生。黃山遺址近期的考古發掘,發掘的文物和古蹟不僅震驚了國內考古界,也激發了南陽人的熱切關注和嚮往,探方周圍擠滿好奇的人群,古老的歲月在土層間流淌……熊家大院正在加緊維修,人們流連於斑駁的磚牆木柱,感受浸潤其中的光陰;漢畫館內的南陽市文物保護利用成果報告會、博物館內的紀念郭沫若題額「諸葛草廬」46周年座談會、張衡博物館的「海闊羊城——廣州與海上絲綢之路圖片展」、唐王府王府山內的「留住鄉村」發現與保護大講堂,無不讓人們記得起歷史的滄桑,看得見歲月的流痕,觸摸到文化的清晰脈絡。
到黃山遺址「考古」,讓歷史「活」起來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黃山遺址就在南陽城北十餘裡的臥龍區蒲山鎮黃山村北面,是一處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由於正在發掘中,國際古蹟遺址日裡的這次對公眾開放機會十分難得,所以吸引了眾多參與者。大家從各處趕來,近距離觀摩考古現場,揭下考古活動的神秘面紗,學習考古知識,目睹考古成果,思索尚留存在遺址中的諸多謎底。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專家帶著大家一處處看探方,這裡有灰坑,那裡是墓葬,這兒有牆體,那兒是作坊,墓穴中安靜「躺」著一副副人骨架,依稀可見土層中的遺蹟和遺物……「這個遺址是怎麼發現的?」「人骨架為什麼是東北西南向?有什麼說法嗎?」「黃山和獨山有什麼關係?」「為什麼離白河這麼近?」腳踩著走過久遠歲月的土地,沉浸於這豐富的歷史信息中,人們邊看,邊聽,邊問,邊思索。
「看報導說著名考古學家李伯謙和王巍先後來黃山遺址,還題字說這裡是『中華瑰寶 千年一遇』以及『文明在宛』,這讓我很好奇,一定抓住機會來黃山遺址看看。」考古愛好者「晚風」說。誠如其言,別看黃山不過是一個小山丘,但這裡遺址遺蹟、遺物豐富,每輪發掘都收穫重大,在國內外知名度很高。1959年,原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為配合焦枝鐵路建設,在遺址西南部和北部進行了試掘,發掘面積1600平方米。雖然為了保護黃山遺址的文化遺蹟,試掘皆未清理到底,但依然發現房基3處,不同時期的房屋10間,另外,還發現墓葬50多座。這處遺址出土了鼎、缽、壺、盆、罐、豆、碗、盤、杯、器座、環、紡輪等各種陶器,除陶器外還出土骨器57件、石器67件。石器中有5件經專家鑑定為獨山玉,這一發現把獨山玉開採的歷史向前提早了500餘年,其中一件「獨山玉鏟」令人矚目,有著「中華第一鏟」之稱。此後進行的考古調查勘探也發現,黃山有大量以生產工具為主的玉製品、石制器和石片、玉片、半成品。考古界因此認定黃山遺址是一處區域性的玉器加工中心。
最近新一輪的發掘又收穫頗豐,除發現了玉、石器及加工玉、石器的各種工具外,還發現了兩座仰韶文化晚期的大型作坊,長方形,地面建築面積均在120平方米以上,體量之大、結構之複雜,國內罕見。此外,考古人員還發掘出了一座大墓,墓中有一具骷髏骨,個頭1.86米以上,左手持弓箭,右手擎獨山玉玉鉞,為黃帝時期的一位「大王」……
了解了黃山遺址發掘的成果,大家又關注起遺址的未來。市文物局局長赫玉建對此作出了回答:「除了保護,下一步更多的是要合理利用。」如何合理利用?他說,就是要建設省級考古遺址公園並爭取建成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這樣一可以保護、展示文物,二可以成為研究基地,三離市區近、市民前往便利,是個惠民工程。黃山遺址是制玉文化中心,從現在的考古調查看,這裡主要是獨山玉製品,而獨山玉製品在鄧州的八裡崗遺址、太子崗遺址,南召的竹園遺址和社旗的毛堂遺址都發現過,這說明很有可能黃山遺址制玉中心生產出來的玉工具、玉禮器流散到了周邊,甚至有更大範圍,這樣黃山遺址就是整個中原重要的制玉中心。「最重要的是,我國以前發現的早期制玉中心有東北一帶的紅山文化、浙江的良渚文化,而中原一直沒有發現與制玉文化有關的遺址,所以黃山玉文化製作中心,是中原地區非常重要的一個突破。」
站在黃山遺址這一古文化遺存中,東望白河,遙眺隱山,南觀獨山,北顧豐山、蒲山,近看一片蔥鬱的綠樹、田地,的確是一處地理位置優越和環境優美的好地方。是啊,合理利用,讓古蹟遺址融入時代生活,才能喚醒它們身上遙遠的歷史記憶,才能實現古蹟遺址的價值最大化。對此,訪古尋蹤·南陽文化遺產保護公益團隊領隊喬治邦十分感慨:「這次考古發掘充分證明這是獨山玉製作加工基地,而持鋮重量級人物的出現,更讓黃山考古取得了重大發現。這也讓我們進一步遙望北邊的豐山,以及更遠處的杏花山南召猿人,暢想南陽白河流域的文明源頭與沿襲,更覺得南陽文化不僅厚重,而且神秘。希望這裡邊發掘邊儘快規劃建設考古遺址公園,實現讓文物古蹟『說話』。」
座談、聽課、觀展,盡享厚重歷史人文
不僅僅是黃山遺址開放活動,昨日,正在維修中的熊家大院也對外開放,還有在市漢畫館內舉行的南陽市文物保護利用成果報告會、張衡博物館的「海闊羊城——廣州與海上絲綢之路圖片展」、南陽唐王府博物館(王府山)「留住鄉村」發現與保護大講堂等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
熊家大院位於南陽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新店鄉阡陌營村,由並列四組齊三進的院落組成,為典型的明清民居建築群,如今宅院一期維修保護項目正在進行中。看維修進度,說消防安全,走高牆深院,這片規模較大的院落敞開胸懷,迎接著前來探尋歷史的人們。
臥龍崗臥龍書院內,南陽諸葛亮研究會和市博物館舉辦「紀念郭沫若題額『諸葛草廬』座談會」,眾多文化學者聚集一堂,講題額意義、談臥龍崗保護與宣傳、說諸葛文化的弘揚。
4月18日下午,南陽市文物保護利用成果報告會在市漢畫館二樓舉行,無論是市文研所專家介紹的黃山遺址考古新發現,還是市古建所專家介紹的文物古建築保護利用情況,都激發了文保志願者和歷史愛好者極大的興趣,大眾和考古及文物古建的距離就這樣一步步拉近。
「海闊羊城——廣州與海上絲綢之路圖片展」昨日在張衡博物館開展,免費向廣大觀眾開放。圖片展由張衡博物館、市漢畫館、廣州南越王宮博物館、廣州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和申遺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聯合舉辦,一塊塊展板圖文並茂,從廣州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和海上絲綢之路相關的歷史沿革開始說起,從商品交流、文化交流、歷史遺址等角度,講述昔日海上絲綢之路在廣州留下的歲月點滴,再現了先秦至明清時期,嶺南地區對外經濟與文化交流的歷史風貌。
南陽唐王府博物館(王府山)「留住鄉村」發現與保護大講堂緊扣古蹟遺址日主題,通過專家介紹鄉村景觀建設現狀、文化周莊故事、文保法律法規等,拉近了公眾與鄉村景觀遺產的距離。專家們還就民居建設、鄉村景觀、鄉村文化、民風民俗等見仁見智,就如何振興鄉村、留住鄉愁,讓鄉村更環保更生態更和諧更具田園風格提出真知灼見。
南陽晚報記者 李 萍 陳菲菲
編輯/監製 於 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