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和理智是一對相對的範疇,情緒佔了上風,理智就很難運作。
我們在家庭教育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現象,因為自己情緒沒有處理好就對孩子或者伴侶發脾氣,本來可以很輕鬆解決的事情變得擴大化。
而大多數家庭會出現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孩子3歲之前是天使,可愛的面孔,奶聲奶氣的言語,家裡每個人見到他都會由衷地歡喜和愉悅。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稚氣慢慢退去,上了小學,學習任務加重,小天使突然變成了小魔鬼,每天變著法子氣家長,找麻煩。
我們慢慢開始被孩子的行為牽著鼻子走,他懂事努力了我們開心,他懶惰散漫了我們糟心。
但是,仍然是這樣一個孩子,幾年前我們還覺得他像天使一樣可愛,像天才一樣優秀,像精靈一樣機敏快樂。
原來我們不是被孩子所控制,而是被社會帶來的巨大焦慮所操控。
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自覺完成學習任務,甚至由衷地愛上學習;
考試成績單上總希望自己的孩子遙遙領先,或者有所進步;
不要偷懶不要鬆散不要三心二意丟三落四。
當孩子做不到時,無名的怒火就會油然而生,糟糕的情緒越積越多,往往點火就著。
我們卻忘記了,寒窗苦讀數十年本身就是違背人的天性的。
人天生就是趨利避害, 懶惰且安逸的,而學習和上學是一件需要自律並艱辛的過程,在一個孩子沒有任何目標和願望的前提下,盲目學習過程一定是非常痛苦的。
不妨想想自己小時候對學習的感受,也同樣很難做到真正熱愛。
同時情緒是一種令人就範的手段,它並不能給人以滋養和動力,一個家裡父母總是用情緒的方式教孩子,即使是正確的教導也會給孩子不好的感受,使得孩子對教育的內容難以接受。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學會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既是對自己的保護也是對孩子的保護。
情緒按鈕是一個人情緒的操控臺。
每一個人在心理上都會有特別不安全的區域,這就是我們的情緒按鈕。
伴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多,很多人會發現自己的情緒按鈕越來越少了。
小時候,當媽媽說我不如「鄰居家」孩子的時候,當別人調侃我愛生氣的時候,當其他不喜歡的同學明裡暗裡跟我搶好朋友的時候,都會觸碰到我的情緒按鈕。
如今,我仍然會有幾件事情是不能被人觸及的,比如工作或生活中能力被否定,不被重視的時候;在被人說我沒有毅力三分鐘熱情的時候;在買衣服時被說眼光不好的時候。
所謂的情緒按鈕往往就是我們最在意或者最敏感的點,每一個人都不一樣,和他的原生家庭的生活經歷有很大關係。
對於我們情緒的敏感點我們需要注意,有時候因為過度敏感會對某些信息產生一些誤解讀,這就需要我們對自己增強覺察力和反思檢驗能力。
父母對孩子發火,往往會有幾個原因:
1、 自己內心積壓了很多的情緒,通過孩子宣洩自己的不良情緒
如今生活壓力大,很多家長每天工作非常辛苦,回家還要照顧孩子,還要關照老人,常常感到筋疲力盡,情緒同樣會非常低落。
或者有些家長因為家庭中的某些矛盾,長期積壓導致情緒抑鬱焦慮。
當不好的情緒積壓太多時,往往會在弱勢群體上釋放出來,而孩子往往就成為很多家長宣洩情緒的出口。
2、孩子的行為沒有達到自己的期待
比如孩子不聽話,發洩情緒,家長無法接受孩子的負面情緒;
孩子做錯事情,沒有達到家長的要求;
孩子學習方面,上課、寫作業、考試等等,引起家長擔憂;
青春期叛逆,家長對未來焦慮恐慌。
很多家長對孩子要求嚴格,同時在社會現實的壓力下,往往會表現的比較極端,而當你將自己的思維強加給另一個人時,勢必會出現差池,從而導致情緒的產生。
3、 自己原生家庭帶來的習慣
原生家庭的追溯總能引起我們很多回憶.
比如我的原生家庭父母恩愛,對我也非常疼愛。
但是母親性格急躁,愛發脾氣,總是因為一些很小的事情(比如打翻水壺)就大發雷霆;
50、60年代的父母信奉的是挫折教育,我在母親眼裡永遠是一個做事不利,毫不堅持,不愛講話、沒有主見的孩子。
她不高興且不滿意時,在我的身上貼的「壞標籤」一直到成年後,仍然時不時地挫傷我一下。
原生家庭帶來的這些不好的經歷,有時就會不經意間重現在我們對下一代的教育中。
這些情緒在我們的生活中隨時都可能發生,關鍵是需要父母好的覺察力,能夠在自己有情緒時及時覺察。
如果自己內心有一些積壓的情緒,父母需要有所覺察並且做適度的宣洩,不要將自己情緒遷怒到孩子身上。
如果是自己內心有一些標準和要求或者因為自己的性格特質導致的情緒,這些往往要通過自我覺察和自我成長才能解決。
如果真的是因為自己的情緒遷怒了孩子並且自己已經意識到,那麼最好是和孩子做個道歉和約定,這其實並不損傷父母的權威。
所有這些背後,其實很大程度都是家長情緒上的某種失落,無能和恐懼所引起的。
我們需要科學面對孩子的成長,勇敢坦誠地面對恐懼、失望、沮喪、內疚等自我否定的負面情緒。
學會接納調節這些負面情緒,不斷壯大自身的內心能量,才能更好地處理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幫助他看到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更好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