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經歷了南北分裂的時期後,到隋唐之時終於得到大一統,進入一個新的輝煌發展時期。在隋唐,國家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百姓安居樂業,文化繁榮昌盛,飲食文明也隨之發展到了一個新高度,人們對各種不同調料與烹飪的關係也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作為一個高度開放包容的時代,隋唐以其兼容並包的姿態、廣博浩蕩的胸懷,吸收來自不同地域的文化精髓,接納著不同民族的百姓。也正是這種廣博容物的態度,使得開元年間的隋唐,實現了「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的空前繁盛之象。
儘管在等級制度森嚴的隋唐,常因社會階層的不同、貧富差距的懸殊,人們在飲食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但天下美食,人皆嚮往。即使是地位的懸殊、身份的差異,也阻擋不了百姓的愛食之心。在百姓日漸深入的往來互動中,飲食種類增多,製作過程愈加精細;酒和茶也融入社會各個階層,茶、酒文化由此而生;烹調技術不斷發展,調料種類與日俱增,再加上域外的飲食文化入土中原,讓隋唐飲食文化變得豐富多彩。
而日益富足的生活、和諧穩定的社會態勢,讓隋唐百姓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以吃為首的這些人們須臾不可離的事情上。正所謂,民以食為天。隨著人們對飲食的探究不斷深入,隋唐百姓餐桌上的食材種類增多、飲食花樣翻新,烹調技藝也愈加成熟。而外來飲食習俗與中原本地的飲食文化的交匯作用,也使得隋唐時期的飲食呈現出多姿多彩而又別具一格的特點。說到這,人們可能好奇,哪些外來事物是隋唐時期傳入中原的?而當時風靡一時的「刨冰」又是什麼樣子的呢?在那個洋洋大觀的隋唐美食世界裡,我們又能探究到哪些悠久的飲食文化和古老的人文精神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說到底,隋唐的飲食文化與隋唐的文化交相輝映、相差甚少,可以說其飲食文化是隋唐文明特點的充分體現,即開放包容、多元紛繁。隋唐的飲食文化,不但繼承了中原傳統的影子,更深受南亞、中亞以及北方一些遊牧民族的影響。不僅如此,隨著時間的流逝,當時很多的飲食習慣與現在也呈現不同。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吃肉。
現在的漢族人所食的肉類裡,豬肉佔絕大多數。但,這在隋唐時期並不是這樣的。那個年代,因為地理環境與條件的限制,人們多食羊肉。可以說,羊肉在中原人的飲食當中所佔的比重,要遠遠大於豬肉、雞肉等肉類。當然,牛肉也入菜。但在當時,吃牛肉很遭人反感,受到很多人的抵制。
除了吃肉的不同,外來傳入的飲食習慣也對中原人的飲食結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比如,隋唐時期著名的外來飲料與食品,如葡萄酒、蔗糖等,也逐漸地在百姓生活及社會各階層中得以普及。說到這,最有名的便是乳製品。
原則上來說,乳製品算得上是一個舶來品。魏晉南北朝以後,隨著中外飲食文化交流的推進,乳製品作為必不可少的一道營養品,出現在中原人的飲食結構中,並為百姓所接納,其出現的頻率也越來越高。唐代白居易就在《晚起》中寫道:「融雪煎香茗,調酥煮乳糜。慵饞還自哂,快活亦誰知?」這首詩就將白居易閒時座談煮茶,手執煮乳糜的怡然自得的生活,勾勒得一清二楚。而詩中所說的乳糜便是用乳製品熬成的一種乳粥。
所以說,在那個時候,遊牧民族的飲食鼻祖——乳製品這種舶來品,已深入萬千百姓家,備受中原百姓的推崇,在中原內地的飲食結構裡佔據一席之地。除了乳製品外,還有一種名叫酥山的食物,在隋唐時期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也極富代表性。
據西安南裡王村出土的宴請百官的唐墓壁畫,以及章懷太子的墓壁畫記載,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酥山在宴席上的重要地位。那麼這樣一道宴席上不可缺少的美味佳餚——酥山,又是什麼呢?
原來,酥山就是當下我們在酷暑之際最愛吃的冰激凌的原身。據說,它的做法是這樣的:加熱奶酥,用碟碗當託,滴成山狀。而後在裡邊加上各種香料,在外圍用花草作裝飾,最後把它放到「凌陰」裡去凍住。而「凌陰」就是人們常說的地下冰窖,即挖一個深坑,等冬天來臨之時,取河裡或是山裡乾淨澄澈的大冰塊置於地窖裡頭存放,以求物理降溫。這樣,到了來年的夏天,部分冰塊會融化成雪水,降低地窖溫度;而殘餘的冰塊就可變成夏日避暑的冰製品原料,用於消暑止渴。如此製冰配置,自然而然也就成了古代達官貴人必備的裝置。
其實,隋唐豐富的飲食文化,不僅存在著中外交融的情況,更有南北方的互相影響。比如說飲茶的風氣及吃大米的習俗,就是由南方傳到北方的一種生活習慣。而說到隋唐的吃,人們可能會疑惑,百姓一天吃幾頓呢?
如果是在平民百姓中,多為一天兩頓,即早餐和晚餐。但若是官員家中或宮廷裡,往往是一天三頓的,即早午晚餐。曾有中國人這麼說:「從先秦那個時代開始,從有文字記錄的那個時代開始,中國人固有的傳統就是一天兩餐,而非一日三餐。」那這句話有沒有道理呢?從殷墟甲骨文裡我們就可以發現,殷商時期,上至國家君主、達官貴胄,下至百姓,都是一日兩餐。而其間的早餐稱為「大食日」或是「食日」;晚餐則稱為「小食」。
對於一日餐食,除了上述兩種提法,還有「朝食」和「晡食」。那什麼是「朝食」呢?用通俗話來講,「朝食」就是早飯,即日出到早上九點之間的這段飯。關於「朝食」有個特別的故事不得不提。據《左傳》記載,春秋時期齊晉兩國爆發戰爭,當時齊國的國君就用「滅此而朝食」來鼓勵將士英勇作戰,爭取在最短時間內結束戰鬥,打完仗就吃早飯。而所謂的「晡食」就是午飯,即等到太陽升至西南方向的時候,就可以吃第二頓飯,也就是《說文解字》裡所說的「申時食也」。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古人多為早上九點之前吃第一頓飯,而後在下午四點左右吃第二頓飯,這就是一日兩餐。
但是,中國人一日三餐的習慣是在什麼時候出現的呢?這個就得追溯到兩漢時期了。據《漢書淮南厲王傳》記載:劉長謀反失敗,被流放後,在眾臣討論如何處理叛臣待遇的問題上,有司就向漢文帝提議,讓他日皆三食。這就說明了當時漢代的上層貴族已是一日三餐,所以若要保證劉長這個謀反之王的待遇,就得繼續保持他一日三餐的飲食習慣。因此,這一始於兩漢的一日三餐的習慣,也被隋唐延續下來。
但要特別說明的是,在當時,一日三餐的習慣是社會中上層人士才享有的特殊待遇。因為,飲食水平是與經濟實力密切相關的。所以,在那個年代,老百姓、基層民間依然保留著一日兩餐的生活習慣。甚至是到了近代,農村裡邊依然保持著一日兩餐的習慣。
小夥伴們,關於舌尖上的隋唐,你們還想知道些什麼呢?歡迎關注並在評論下方留言討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