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8月,這幾個名詞大家經常聽到七下八上、副熱帶高壓、颱風……這不,我們請了幾位「靈魂畫手」為你一一解讀
進入八月,雨帶北抬至華北至黃淮一帶,黃河流域降雨明顯增多,這意味著在做好南方防汛工作的同時,北方地區也迎來了「七下八上」防汛最為關鍵的階段。
七下八上
說起「七下八上」,其實是指每年7月下旬到8月上旬,是我國華北、東北地區降水最為集中的一段時期。按照雨季防汛標準,也可以將這個時間段延伸為7月中旬後半段至8月中旬前半段,大約一個月左右。一般來說適用於我國的北方地區,如華北、黃淮地區,東北以及位於黃土高原的陝、甘、寧部分地區。
事實上,與南方相比,北方地區的雨季和汛情頗有特點,總結來說有兩個:「饑渴型」降雨:
短短一個月,雨量可達全年的三成
北方汛期降雨分配集中,暴雨強度大,來勢洶洶。在「七下八上」時間段,北方地區達到降雨的最大峰值。短短一個月左右時間,北方地區降雨量會佔到一年雨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與南方相比,北方雨季看似跨度二十多天,但並不是那種整天「拖泥帶水」的降雨。南方雖然雨水多,但分布在數個多雨時段當中。而北方是平時「饑渴難耐」,一年終於等到雨季能吃「飽飯」。需要注意的是,北方對於暴雨的承載能力比南方稍弱。
與南方分布在數個多雨時段的降雨相比,北方降雨更像一個平時「饑渴難耐」,直到「七下八上」才能吃飽飯的亞健康小胖子。
在「七下八上」期間,我國北方特別是華北及東北地區降水天氣明顯增多,容易出現洪澇及次生災害,如城市內澇、山洪、山體滑坡、泥石流等。「七下八上」也成為北方洪澇災害發生最集中的時間段,如2012年「7·21」北京特大暴雨、2016年7月河北省嚴重暴雨洪澇災害等,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都是發生在這個時間段內。
北方地區降雨由於全年分布不均,因此也更容易出現洪澇及次生災害。
地形作用:
相比長江中下遊,山脈對華北降雨更顯「威力」7月下旬前後,夏季風的北邊緣推進到了華北地區,同時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北抬至北緯30°以北區域,副高西側的西南氣流或偏東氣流把洋面上的水汽源源不斷地向北輸送,為華北地區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條件。這些暖溼氣流一旦與東移南下的冷空氣相遇,就容易形成強降水。
進入「七下八上」,副高、暖溼氣流逐漸向北方地區移動,一旦與南下的冷空氣相遇,便容易給北方地區帶來降雨。
由於華北地處中緯度溫帶季風區,暴雨季節集中在夏季,加上特殊地形(太行山脈、呂梁山脈)影響,華北暴雨有著時間集中、強度大、災害重等特點。
而太行山脈呈南北走向橫亙於華北中部,是東部地區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線,對華北天氣系統特別是暴雨有著重要影響。比如北京2016年7月19日至21日的暴雨,就與太行山脈對水汽、暖溼氣流的強迫抬升有關。
相比長江中下遊,山脈對水汽、暖溼氣流的強迫抬升對華北降雨的影響更為明顯。
根據氣候預測,今年「七下八上」期間,東北、華北南部、黃淮、江淮、西北東部、西南東北部及華南南部等地降水偏多,需加強淮河流域北部、黃河中下遊、海河流域、遼河流域和松花江流域防汛工作。
氣象專家提醒
相比南方流域,北方流域降雨集中、強度大,防汛設施及經驗較南方缺乏,更需密切關注。要及時關注預報、預警信息,有出行計劃的公眾,尤其是選擇自駕車出遊的,要注意防範道路積水,在野外遊玩的遊客要特別注意防範雷電。尤其需要注意,在山洪地質災害多發時段,應儘量避免去山區。(作者 王玫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