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走進庵山
庵山森林公園據建陽縣誌記載,庵山地名的來歷是因為唐明宗時,有一個叫石湖的處士,結庵其上,始稱庵山。庵山是潭東第一名山,高聳挺拔,四顧形態各不同,主要山峰為南峰、北峰,南峰多奇石,其一塊平整大巖石美稱"龍壇",周圍奇石林立,如斧劈刀削、崢嶸險峻,十分壯觀,俗稱"關刀峽"。北峰有一奇巖狀如醒獅,俗稱"獅子巖",巖下泉水清涼甘甜,此泉稱庵山泉,又美稱"靈泉"。
庵山最高處俗稱"玉皇頂",海拔1020米。前人贊曰"眾山皆小皆拱護,孤峰獨聳獨稱尊"。庵山距市區8公裡。從最底處往上登至靈濟廟約2500令級石階,登臨其上,開人心胸,怡人心境。
登臨絕頂,建陽、建甌、武夷山風光盡收眼底。孤峰獨聳,環山似揖,四時風景不同,嬌燒怡人。主要景點有靈泉寺、關刀峽、仙姑梳妝、青士迎賓、月景波光、鴛鴦柏樹、白鶴仙母、龍壇等十八景。 靈泉寺始建於唐貞觀年間。明萬曆年間,邑人傅國珍修聾擴建。清雍正十年(1732年)寺遭火焚。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邑人傅光裔、傅克欽倡捐重建。靈泉寺分三重大門,一重門留有宋代石刻對聯一副:「到此山門近天閥,始知蓬萊有仙翁」;二門留有石刻橫批「靈泉古蹟」;三門留有石刻橫批「湧泉勝境」。寺中供祀著三皇元君塑像。靈泉寺前後有千年柳杉六棵。
2、建窯遺址
建窯遺址位於福建省建陽市水吉鎮,是宋代福建燒造黑釉茶盞的著名窯場窯址有蘆花坪、牛皮侖、大路後山、營長乾等處,遺物分布面積約12萬平方米。建窯燒造的瓷器品種有青釉瓷器、黑釉瓷器,以黑釉瓷器為主黑釉瓷器又以兔毫盞為主,是宋代最佳「鬥茶」用具之一。此外,還有油滴、鷓鴣斑、曜變等釉均是宋代黑釉瓷器的代表作。
建窯黑釉瓷蓋一度曾是貢品,受到宮廷青睞,並還流傳到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深受當地人民歡迎,在中外文化交流史具有重要地位。
3北山太保廟
景區位於建陽市區北山之中。目前建有太保殿、玉皇殿、觀音殿、地藏殿、戲臺、辦公樓等建築群。北山太保廟景區現已成為建陽群眾休閒度假的好去處。
太保廟原稱庇民王廟,又稱李太保廟,始建於五代十國(約935-945年)。據明弘治《八閩通志》、嘉靖《建陽縣誌》、清康熙《建寧府志》、道光《建陽縣誌》考證:偽閩時,後唐末帝李從珂入侵州境,都曹使神李(有神陳之說)率義兵拒守,授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太保,領嘉禾縣永洛鎮公事。後戰歿,墓葬三桂裡水南後坂,舊志稱太保墓,邑人在潭城東門立廟祀之。北宋政和初(約1115年)賜匾額庇民王廟,宣和中加封靈貺侯。南宋淳熙末累封顯濟靈應福安王。明永樂十四年(1416)廟毀於水。宣德三年知縣張光啟、何景春重建,嘉靖十八年知縣李東光重修並豎墓碑。清光緒二十年(1894)廟毀,庇民王移祀於東門城樓三聖廟(李指揮使廟)中。三十三年太保廟重建於潭城臥牛山下,中華民國38年7月8日潭城大火再毀。
另據民間傳說,五代十國(約943-947年)閩王延政建都建州(即建甌)時,為試入閩傳道之張天師法力,竟將開科御點之百名進士(榜首為姓肖才子)籍為妖怪以試法,天師知是閩王設計試法,無奈之下天師奉旨施法,瞬時,九十九位進士身首分離,閩王聞報悲嘆不止,遂御筆敕封「肖公等九十九位為太保」,並傳旨立廟奉祀。
歲月更新,時值盛世。上世紀九十年代重建太保廟呼聲雀起,首倡者黃海濱、陳生泉等同道,信眾自願捐款30餘萬,義務工料不計其數。翌年4月,太保廟主殿在潭城北門獅子山後窠壟巍然屹立,素葷膳館等配套有序。歷10載風雨、觀音閣、玉皇閣、念經堂、地藏王殿、三聖王殿、水泥道路相繼建成,形成了以宗教信仰為主,輔以旅遊、休閒、娛樂功能齊全的群眾活動場所,總投資達300多萬元,建築面積5000多平方米。福建著名詩人書法家趙玉林、張惠民等題寫廟、閣名。1997年經建陽市旅遊局批准為旅遊定點單位。
縱觀太保廟:殿堂樓閣櫛比,玉竹碧樹相輝,清氣香風鬱馥,遊人絡繹不絕;登臨獅子山頂:憑欄遠眺大潭城,但見青山逶迤,綠水如練,古鎮新區,交通縱橫,一派生機盎然,古老的建陽展現出新的活力,令人駐足流連。
4、考亭書院
考亭書院位於建陽市考亭村,距縣城2.5公裡。為南宋理學家朱熹晚年居住的講學之地。紹 熙三年(1192年)朱熹築室居此,因四方來求學的人眾多,復至於居室之東,稱為竹林精舍,後改名滄州精舍。寶慶元年(1225年)建陽縣令劉克莊建祠紀念,淳祐四年(1244年)詔為書院,御書「考亭書院」匾額。現只存明嘉靖十年(1531年)所建的書院門口石碑坊一座。
書院背負青山,三面環水,景色清幽。宋紹熙三年(公元1192年)朱熹承父志建"竹林精舍"後更名"滄州精舍"(考亭書院)。在宋代四方學子不遠千裡負笈到考亭求學問道,群賢畢至,形成學術史上具有重大影響的"考亭學派"。朱熹在考亭書院授徒講學八年,於慶元六年(公元1200年)病歿。宋理宗時,程朱理學倍受重視,淳佑四年(公元1244年)詔為考亭書院,理宗皇帝趙昀御書匾額褒崇之。考亭書院因年湮代遠,風雨侵蝕而傾圮,予今僅存有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御史蔣昭創修的石牌坊,建陽市政府於1998年興建朱子文公祠一座屹立在考亭玉枕山之巔。當今考亭書院已成為海內外朱子後裔及朝聖者的"闕裡"。
5、蔡氏大宗祠
建陽蔡氏梓裡,自唐至今已有1100餘年。它坐落在麻沙鎮水南村,原是清朝乾隆年間的一座古建築。二00三年進行全面翻修。宗祠大門保持原有的磚砌古門,書匾"蔡氏大宗祠",大門兩邊紅牆上浮嵌鈦金鍍制的由南宋理宗皇帝為表彰蔡元定、蔡沉著書有功而御書的"西山"、"廬峰"巨字。用細石砌成的石階直通"九賢堂"。正中建大紅色的龕樓,內放蔡氏九賢雕像,兩邊桂木製柱聯曰:"圖衍九疇,通易象春秋,天道人道九賢相繼;書兼四代,朔商周虞夏,心法治法四世遞承"。
九賢堂的兩壁高懸四個匾額曰:"紫陽羽翼"、"學闡圖疇"、"閩學幹城"、"家傳心學"。左右還懸掛十幅掛聯,內容是理宗皇帝贊"九儒";歷代各臣贊"九儒"蔡氏九儒遺言。從"可以處"磚門進入"濟陰堂",正中建大紅色的大龕樓,中央放入閩始祖爐公的木雕像。兩壁懸掛16幅古代名祖畫像,讓裔孫瞻仰祖先的功德。宗祠雖是改造而成,但內部設計都是集建陽蔡氏古代"廬峰書院"、"九峰書院"、"西山書院"的精華,突出弘揚蔡氏九儒的光輝業績。
6、朱熹墓
朱熹墓位於建陽市唐石裡(黃坑鎮)大林谷。墓地系朱熹生前所選。左前側是鯉魚崗,右前方乃唐石山;前臨虎山雄踞,背靠九龍山之九龍崗,稱「風飄羅帶」。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學家,教育家。於南宋慶元六年(1200年)3月甲子日病逝於建陽市考亭,與夫人劉氏並葬於此。山上有幸如亭和順寧庵。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屢經修葺,山下享堂5楹。清朝康熙、乾隆、嘉慶等均有重修,並在山下建朱子祠,以後失修傾圮。朱熹墓為圓形,外用鵝卵石圍砌。上首中央仍立清代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墓碑一塊。-「宋先賢朱子,夫人劉氏墓」。墓前設長方形石香爐、石供案各一,靠前兩旁有石蠟燭一對。新修的大道旁已新建墓道碑亭。
朱熹墓坐落建陽市黃坑鎮後塘村大村谷。是宋先賢朱熹與夫人劉氏合葬之墓陵。陵墓位於丘埠隆起的高爽之處,周列水田,視野開闊,遠眺墓陵,墓兩旁山脈逶迤延伸如風吹羅帶飄拂。相傳是朱熹自己生前選中的風水寶地,墓園共分三層,頂層為墓室,中為穹隆圓形墓堆,周圍用小鵝卵石砌成。
墓堆上立一石碑,上刻"宋先賢朱子、夫人劉氏墓";二層為墓園,設有長方形石香爐、石供案各一,石燭一對;三層為長方形草坪,1987年已修建了朱子墓道碑亭一座,朝聖者置身此地,懷古之情幽然而生。現在每年海內外朱氏後裔都要到朱熹陵園來拜謁朱子先祖,以表慎終追遠之情。
7、大竹嵐
位於黃坑鎮境內的武夷山自然保護區——大竹嵐,方圓19平方公裡,有維管束植物近1800種,屬省級保護的珍稀瀕危物種23種,屬國家2-3級保護的有19種。昆蟲31目300科5000餘種,寬尾鳳蝶、金斑喙鳳蝶等罕見特有品種都衍生在這裡。這裡有鳥類234種,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白鷳、黃腹角雉等。還有兩棲動物32種,爬行動物73種、脊椎動物100餘種,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獼猴、雲豹、大靈貓、小靈貓等。大竹嵐蛇園還是全國最大的擬態蛇園
建陽境內黃坑大竹嵐一帶19平方公裡範圍為國家重點保護區——武夷山自然保護區的核心部分。區內原始森林裡有眾多珍稀樹種、名貴藥材、珍禽奇獸,被譽為「昆蟲世界」、「蛇類王國」、「鳥的樂園」、「世界生物圈保護區」。
▍內容來源:網絡
▍綜合編輯:建陽興網(興網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