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英語和馬來語:Kuala Lumpur,簡稱「KL」,全稱「吉隆坡聯邦直轄區」)是馬來西亞的首都兼最大城市,一座對東南亞的文化、教育、體育、財政、經濟、商業、金融都具有極大影響力的國際大都會。因許多在東南亞召開的國際級外交會議都會在吉隆坡和新加坡舉行,因此吉隆坡也被視為是東南亞外交的兩大中心之一。
從左上角順時針起:雙峰塔、茨廠街、位於鵝嘜/巴生河交匯處的佔美清真寺、英雄紀念碑、國家清真寺、吉隆坡
吉隆坡在1857年建立於鵝嘜河與巴生河的交匯處,此乃吉隆坡的馬來語名的由來(Kuala意指河口,Lumpur意指爛泥,原意為泥濘河口)。當時,雪蘭莪州皇族拉惹阿卜杜拉僱用華人礦工在巴生谷開採錫礦,於是礦場成為貿易聚集之處。
錫礦開採者之後落腳於安邦,合夥組成工人組織。客家族群為主的海山會和福建族群為主的的義興會為兩大華人組織,經常為了錫礦利益產生鬥爭。由於鬥爭不斷,礦場因而停工,促使當時統治雪蘭莪馬來聯邦的英國殖民政府指派甲必丹(意指華人領袖)掌管馬來西亞。
吉隆坡早期面臨許多動亂,如雪蘭莪內戰、瘟疫以及頻繁的大火和水災。1870年代左右,吉隆坡第三任華裔甲必丹葉亞來被推選為領袖,促進此城鎮的發展和繁榮,吉隆坡因而發展為興盛的礦城。1880年,雪蘭莪州的首府因策略性考量,自巴生河遷往吉隆坡。
吉隆坡,鵝嘜河與巴生河的交匯處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軍於1942年1月11日佔領吉隆坡。儘管戰鬥損傷極少,但在日軍僅在佔領吉隆坡幾周內的時間,屠殺了超過五千名華人,並將數千名印度人當做苦力強制去修緬甸鐵路,造成大量人員死亡。1945年8月15日,日軍將領板垣徵四郎向英軍投降,吉隆坡結束了44個月的日佔時期。
1941年12月日本軍隊在吉隆坡的街道上行進
二戰後,1957年,吉隆坡成為剛從英國獨立的馬來亞聯邦(Federation of Malaya)的首都。當時,首任總理東古·阿卜杜勒·拉赫曼在吉隆坡的默迪卡體育場(Stadium Merdeka)宣讀獨立宣言。
1963年成為馬來西亞聯邦的首都。
1974年,吉隆坡自雪蘭莪州劃分出來,組成第一個受馬來西亞聯邦政府管轄的聯邦直轄區。
短暫的一個多世紀,吉隆坡由「泥濘的河口」,一躍而成為馬來西亞的首都兼第一大城市。昔日的礦業小鎮,如今高樓林立,交通四通八達,貿易鼎盛,活力無窮,已成為擁有面積243.6平方公裡,居民百萬人的大都市,同時也是政治、經濟、文化、商業和社交中心。
吉隆坡將新的發展設計和舊傳統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擁有全世界最高的建築物及許多傑出風格的大型建築物,但是許多歷史遺蹟都被保留得非常完善。有「世界錫都、膠都」之美譽。
1957年,吉隆坡成為剛從英國獨立的馬來亞聯邦(Federation of Malaya)的首都。當時,首任總理東古·阿卜杜勒·拉赫曼在吉隆坡的默迪卡體育場(Stadium Merdeka)宣讀獨立宣言。1974年,吉隆坡從雪蘭莪割讓出來成為聯邦直轄區。
吉隆坡夜景
從文良港望過去的吉隆坡風景
全景視圖的吉隆坡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