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瀋陽的百年古井
文/宋東澤
「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水井原是古人常見的飲水設施,只要有聚落就會有井的存在,而且多數水井相沿已久,「背井離鄉」這四個字,體現了人、故鄉與井的依存關係,承載了太多的鄉土情懷和鄉愁記憶。改革開放之後,隨著自來水的普及,舊有的水井逐步退出生活舞臺,而更多以歷史文化意義的方式保存下來。
老瀋陽有著名的三口古井:八王寺井、老龍口井和老北市井。三口井功能各異,八王寺井做飲料醬油,老龍口井之水用於釀酒,老北市井則多為茶館所用。三口老井見證了老瀋陽的歷史文化,濃墨重彩地書寫在瀋陽人的記憶中。
八王寺,古稱大法寺,明永樂十三年創建,佔地三十餘畝,是瀋陽著名的古剎之一。八王寺得名與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二子阿濟格有關。
阿濟格生性勇猛,能徵善戰,屢立戰功,被冊封為和碩英親王。崇德二年(1637年),阿濟格在盛京城東門外,修建了一座豪華的府邸,名曰銀安殿。此殿規模宏偉,工程浩大,樣式新穎,用料考究,「座基石質,均系玉性,花樣海水」。阿濟格的做法,遭到了很多人的不滿。有官員便藉機上奏,請求沒收銀安殿改作它用。因銀安殿建於明大法寺的舊址上,故決定將銀安殿改作寺廟,名稱仍沿用大法寺的寺名。由於阿濟格人稱八王,世人便將大法寺俗稱為八王寺。 在八王寺中有一口井,俗稱八王寺井,水質優良,清冽甘芳,為「邑泉之冠」。
清同治年間的《陪都紀略》有八王寺井的描寫:「八王公修,大雄寶殿,遊人消暑,井冽甘泉。」八王寺井之所以馳名流芳,重要原因源自皇家「御用之水」。
《瀋陽縣誌》記載,清朝康熙和乾隆皇帝東巡時,都從北京玉泉山運水,因路 途遙遠,玉泉山水運輸到瀋陽時已沉澱渾濁,難以飲用,只好用八王寺水洗之。而在用竹杆攪動時卻發覺,八王寺水浮於上部,用銀勺舀出品嘗,比玉泉水還要甘冽。乾隆皇帝大喜,封八王寺井水為「東北第一甘泉」,指定為東巡期間的指定用水。
八王寺水還是充滿濃重的民族情懷,是與「提倡國貨,挽回利權」的民族工業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是中國人的「爭氣水」。
1920年的中國風雨飄搖,外國列強滲透把控著中國的經濟命脈。國人掀起「抵制洋貨、實業救國」的熱潮,奉天八王寺啤酒汽水公司應運而生。公司招股章程明文寫道:「前因奉垣八王寺有著名甘泉,以之精製啤酒汽水,足以振興國貨,挽回利權。」奉天八王寺啤酒汽水公司首任董事長為張志良,總經理為王衡文。建樓房、瓦房、平房共164間,花費小洋19.64萬元,足見該廠當時的佔地和建築規模。
1922年,時任奉天總商會會長、東三省鹽運的張惠霖同奉天商工會長金哲忱等人,籌資66萬元奉洋,摒棄小作坊經營模式,在原址擴建八王寺汽水廠。註冊商標為「金鐸」意在以金鐘喚醒民眾抵制帝國主義侵略。八王寺汽水口感芬芳,一舉壓倒了進口飲料,壟斷了瀋陽市場,暢銷東北各地,為中國人出了一口氣。在當年的《東三省民報》等報刊上就有「關外第一酒廠,東省無二甘泉」「君欲購清潔適口之啤酒汽水醬油乎?請用八王寺啤酒汽水醬油公司出品」的廣告語。到了1928年,八王寺年產啤酒10萬箱(18瓶裝)、汽水6萬箱(48瓶裝),產品遠銷至天津、上海等地,創造民族工業的傳奇。新中國成立後,「八王寺」與北京「北冰洋」、上海「正廣和」和天津「山海關」等碳酸飲料齊名,成為四大名飲。至今,沈城仍有八王寺汽水售賣,成為老瀋陽人的童年記憶。
如今,八王寺重新修繕,仍然香火鼎盛,禪音不絕。古井古寺,梵音嫋嫋。
老龍口井地處盛京的「龍城之口」,故名老龍口。老龍口酒廠前身為義隆泉(後改稱萬隆泉)燒鍋,創建於康熙元年,素有「大清貢酒」之稱,曾授「飛殤曾鼓八旗勇」之讚譽。
瀋陽的老龍口酒廠建於康熙元年(1622年),相傳明末清初山西太谷縣有一個叫孟子敬的生意人,他在本地開了一個小型燒鍋,善於經營,生意很好。後來,山西大旱,孟子敬折賣了店鋪,投奔在盛京開醬園的表兄張樂山處。在張樂山的幫助下,孟子敬重操舊業,在小東門外軍操場臨大街的地方修建了一座燒鍋。因廠址位於清朝盛京之東邊門,正通龍城之口,故名老龍口,相沿成習,名傳至今。
酒好源於水好。老龍口井深達百米,地佔其靈,系長白山餘脈,素有「龍潭水」之譽。井地處長白山餘脈與遼河衝積平原的過渡地帶,地勢高敞,水源充沛,屬礦泉水質,水中含有的礦物質及微量成分為釀酒提供了豐富的營養物質,適宜釀酒,這也形成了老龍口酒獨有的「濃頭醬尾,綿甜醇厚」的風格。清康熙、乾隆、嘉慶、道光東巡盛京,皆用其酒,素有「大清貢酒」美譽。
當年的酒業前輩合影
由於老龍口井,井水清澈,淵源不息,甘甜適口,沁人肺腑,所以釀造出的老龍口大曲醇香柔和,具有獨特風味,有「三杯龍口穿心過,兩片彩雲上頸來」的美譽。老龍口酒從康熙元年(1662年)至今,始終沒有停止釀造,窖池內的主要微生物沒有被破壞變異,這是老龍口酒獨特的「水好,曲精,發酵,蒸餾,儲存,句調」釀造工藝,也是它與眾不同之處。除原址原井水釀造白酒外,又以傳統端午採曲和用曲工藝,沿用百年窖池發酵,採用傳統混蒸混燒老五操作法,用百年酒海(木製儲酒器)陳釀,精心句調,成為瀋陽一大名牌,至今老瀋陽人愛不釋口。
老北市井,位於今南京街市府大路東北角,當年位於「十間房」西邊,有百餘年歷史。「十間房」最早住的是修黃寺的工匠,開始只有十多家,後來逐漸興旺。北市場開闢後,有幾十家茶館,所用之水皆為北市場老井。井的歷史相當悠久,解放前曾是提水井、軲轆井,後來改成壓力井和自來水井,老井逐漸廢棄。
清代瀋陽是八旗居民較多的城市,吃著俸祿,遊手好閒,「泡茶館」成了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瀋陽百詠》曾有記載:「茶坊鎮(整)日話津津,晚飯歸來意更親。好待二更鐘動後,滿街燈火散閒人。」這裡記載就是瀋陽地區八旗居民平時喜歡在茶坊聊天,沈城的茶館成為八旗子弟的消遣之地。終日泡在茶館裡,甚至晚上都不願意回家,一直到二更都不散去,北市場成為了「閒人」的消遣地。
北市場茶社分為兩種,一種是「清茶館」一種是「花茶館」。「清茶館」專門賣水,沒有藝人演出,門前柱子上掛塊長條的小木頭牌子,下邊拴紅布條。木頭牌子兩面有字,一面寫「揚子江心水」一面寫「蒙山頂上茶」。如果打開水,不用一次一付錢,茶館備有「水牌子」。所謂「水牌子」系用二寸來長的小竹片做成,上面烙有花紋,打水時交付一個,作為憑證。三十個或五十個一賣,後改作水票。
花茶館,除茶水外,還邀來說唱藝人,使茶客可以邊品茶邊欣賞評書、鼓曲表演,逐漸過渡成以聽書為主,品茶退居其次的「書茶館」。繆東霖在民國初年《瀋陽百詠》就記載:「張長李短茗談親,聽盲詞稗說古今」,所謂「盲詞」即是鼓書藝人演唱之曲。此類書茶館清末以後大盛,成為一種演出場所。
北市場的茶館,設備簡陋,觀眾多為一般小市民階層,如轎夫、吹鼓手、棚匠、廚師、泥瓦匠、拉人力車的、小商小販、焊洋鐵壺的、店員,他們很少流動,把茶館做為每天唯一休息娛樂的地方。
北市場的茶館還兼做「賣外壺」生意。《瀋陽百詠》有詩記道:「簷下招牌掛外壺,騰騰湯火漾紅爐。吃茶人愛江心水,會向春風小市沽。」在茶館之外,還有所謂的賣外壺者,招牌上也註明江心水、頂上茶等字樣。城中講究的大戶人家,吃茶往往選擇此水。所謂「江心水、頂上茶」,是舊時茶館或茶葉鋪常見的廣告用語。其實「賣外壺」所賣的只是沏茶的開水,並不是茶水,也不是江心水,多是從老北市井中取出。由此可見北市場老井水的確是頗受老瀋陽人的歡迎。
(圖片來自奉塔遼寧、瑞雪烹梅、公懷之號等媒體)
1、本號原先為「鐵西新聯會」,於2020年11月遷移於此,原號作廢,歡迎加盟新號。
2、 感謝史資的原創者——在編輯中借鑑了一些網絡、書報、朋友圈等圖文信息,有時,因年代久遠和情況複雜,無法甄別和聯繫原作者,如存疑,聯繫後即刪;
3、傳播遼瀋地區悠久歷史文化,是義務,是責任,是敬畏,組稿中費時費力、集結它非名非利、傳播後無私無邪,但,難免掛一漏萬,或張冠李戴,還希微友包容;
4、敬請轉載,轉發時請標明「記住瀋陽」出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