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魏晉以前,峨眉山多道觀。至魏晉時期,傳說普賢菩薩在此顯跡以來,峨眉山大興佛教,道家逐漸式微,一些道觀也被改為了寺廟。縱觀峨眉山,大小寺廟眾多,有報國寺、伏虎寺、雷音寺、純陽殿、神水閣、中峰寺、廣福寺、清音閣、牛心寺、白龍洞、萬年寺、息心所、初殿、華嚴頂、洪椿坪、仙峰寺、遇仙寺、接引殿、太子坪、金頂臥雲庵……而這些,哪些是道觀,哪些是寺廟,哪些是道觀改為寺廟的呢,而各大寺廟的來龍去脈你可清楚?色哥為你一一盤點一下。本主題一篇太長,害怕擾了各位驢友的興致,所以分兩篇講述,請朋友繼續關注。謝謝!
康熙御題「峨眉山」
大佛禪院 原名大佛寺(民間又稱大佛殿),原址位於峨眉山市區東郊,明代無窮國師開創,歷時15年建成。寺院佔地300餘畝,擁有多重大殿、140多間禪房。因寺內大悲殿供奉了一尊高12米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銅像,明萬曆皇帝的母親慈聖皇太后特意賜寺名"大佛寺"。
大佛禪院於2008年12月14日舉行峨眉山大佛禪院開光法會暨落成慶典,正式對外開放。禪院佔地400餘畝,建築面積5.6萬平方米,為朝拜峨眉山的第一門戶,亞洲最大的十方叢林之一,成為集培育僧才、專精修證、佛學研究、弘法利生等於一體的無上道場。如今的大佛禪院,已經成為以該寺院為核心的佛教文化旅遊景區,集宗教朝拜、旅遊觀光、生態體驗、城市休閒為一體。
報國寺建於明萬曆年間,清初遷建於此,順治九年重建。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康熙皇帝取佛經「四恩四報」中「報國主恩」之意,御題「報國寺」匾額。報國寺歷史上經過數次修葺,寺院得以完整保存。特別是新中國建立後維修、擴建的次數最多。1993年,又新建了鐘樓、鼓樓、茶園、法物流通處,使報國寺更加莊嚴。
報國寺離市內約7公裡,馮玉祥將軍曾題寫「名山起點」四個大字。報國寺原址在離現址不遠的伏虎寺對岸的瑜伽河畔,始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19),原名會宗堂。當時寺內供奉著普賢菩薩、道教創始人的化身廣成子、春秋名士陸通,取儒、道、釋三教會宗合祀之意。清順治年間(1644-1661)移址至此重建。後經兩次擴建,成為五重殿宇、亭臺樓閣俱全、布局典雅的宏大寺廟。寺院山門「報國寺」匾額為清康熙皇帝御題,大臣王藩手書。
雷音寺於四川省峨眉山玉女峰下解脫坡,距伏虎寺約二公裡。明嘉靖年間(1552-1566年)白無暇太師所建,名為「觀音堂」萬曆初年改馬「雷音寺」。清朝初期又更名為「解脫庵」。相傳入山至此可解脫麈世煩惱,出山到此可解脫險阻,故名為「解脫庵。」光緒十年(1884年)改建,並改寺名為「雷音寺」。
雷音寺現存一個院落,內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等建築,面積約1700平方米,門匾「雷音寺」及楹聯為樂山李道照手書。
雷音寺位踞高崗,面臨危崖,樹木繁盛,環境幽雅。該寺所在山下有一座解脫橋,橫跨於瑜珈河之上。
峨眉山大廟飛來殿原本就是道教活動場所,始建年代無考。北宋淳化四年(公元993年)重修,取名天齊王行廟;元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再建,取名東嶽廟,供奉東嶽大帝,即泰山神;明代嘉州太守郭衛宸根據宋淳化四年和元泰定四年碑文記載「廟之經莫能究,淳化、崇佑斷碣雲,廟址神所自擇,當一夕有風雷之變,遲明小殿巍然,自是民無疾癘,年穀豐登」,信手書寫三個大字「飛來殿」。明萬曆三年(公元1575年),峨眉山天台俺和尚借居此處,始供佛像,取名飛來寺。由於這裡佛、道共處,雜神群祀,香火鼎盛,清初俗稱「大廟」,大廟飛來殿就此延續至今。2012年11月,道教教職人員正式入住大廟飛來殿,恢復開放為道教活動場所。道觀正式命名為峨眉山市大廟飛來殿。
萬年寺位於金頂的正對面,是峨眉山最古老的寺廟,常年香火鼎盛。由山麓報國寺上行約15公裡獅子嶺下。為峨眉山主要寺廟之一。寺廟始建於東晉,原稱普賢寺;唐僖宗時慧通禪師重建,更名白水寺;宋時又更名為白水普賢寺。明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神宗皇帝為給太后祝賀70大壽,賜名為聖壽萬年寺。 寺院內有一座仿印度熱那寺所建的極富異域風情的佛教建築,在峨眉山眾多的中式寺院建築中顯得獨樹一幟。 寺中環境清幽,留存有大量歷史碑刻,其中最著名的是宋代書法家米芾手書的「第一山碑」。
峨眉山洗象池是1983年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寺院之一,位於峨眉山海拔2070米的鑽天坡上,由仙峰寺上行25華裡,明時僅為一亭,稱「初喜亭」,後改建為庵,名初喜庵。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由行能禪師(號泓川老人)改建為寺。乾隆初年(公元1736年)月正和尚整修寺前鑽天坡和寺後羅漢坡道路,並將寺前小池改建為六方,池畔放一石象,以應普賢菩薩洗象之說。相傳普賢菩薩騎象經過時,白象曾經在水池中沐浴,故改名洗象池,又稱天花禪院。現有彌勒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及藏經樓、客寮等。
仙峰寺,位於峨眉山仙峰巖下,原名慈延寺,海拔1725米,門迎華嚴頂;該寺初創於元代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初為一小庵;明代初,該寺建有專門存放明神宗御賜大藏經的藏經樓,萬曆四十年(公元1612年)本炯禪師擴建為大寺,名「仙峰禪林」;明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毀於火災,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泰安、玉升和尚再度重建,名「仙峰寺」並沿用至今。
洪椿坪位於寶掌峰下,海拔1120米。
洪椿坪晉時(公元3世紀)為印度和尚寶掌禪師結茅靜修處。宋代建寺,稱千佛庵。明代初年(約1369)楚山和尚擴建為大寺,名千佛禪林或千佛禪院。椿坪原名「千佛庵」,位於四川省峨眉山天池峰下,海拔1120米。楚山性一禪師開建,萬曆年間得心大師重修,法詞銳鋒法師績建,歷二十年,名「千佛禪院」。此地多洪椿樹,地名「洪椿坪」,人皆化以為寺名。清順治年間,峨雲禪師擴建。乾隆四十三年(1773年)焚於火,以後逐次修復。民國四年(1915年),寺僧心捷、心全重修大雄寶殿。二十七年(1938年),大明、悟定、濟悟合力維修。建國後,1953年、1974年幾經整修,1985年起監院普金、照觀、勝宗等相繼增建客房,完善寺廟配套建設。1983年,國務院頌為全國重點寺廟之一。
伏虎寺,又稱神龍堂、伏虎禪院、虎溪精舍,與報國寺相鄰,晉代為一小廟,唐代雲安禪師重建,旁有龍神堂、藥師殿;宋朝時為「神龍堂」;明朝被毀,清朝順治八年重建,更名「虎溪精舍」,後因附近虎患,寺僧建尊勝幢以鎮壓,更名「伏虎寺」,康熙皇帝曾為伏虎寺題寫的「離垢園」;該寺為典型漢傳佛教建築風格,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彌勒殿、菩提殿、大雄寶殿、五百羅漢堂、御書樓以及禪房、僧舍等。
清音閣,位於峨眉山牛心嶺下黑、白二水匯流處,唐朝時名牛心寺,唐僖宗時,江陵慧通禪師將其改為臥雲寺;明朝時期,廣濟禪師取晉代詩人左思《招隱詩》中的「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中的「清音」二字,改寺名「清音閣」。
歷史上,該閣曾三次失火,現為1917年後重修;由於受地形的限制,清音閣只有一個殿堂,供奉華嚴三聖,中為釋迦牟尼佛,左為文殊菩薩,右為普賢菩薩。
此外,閣前有「接王亭」。《峨眉伽藍記》稱:「閣下舊有接王亭,王者孰謂,謂御前頭等侍衛海清伍格也。」意思是說,當年,海清伍格親王奉康熙皇帝命朝拜峨眉山,僧人為了迎接他,「拆掉舊亭,重建新亭,取名『接王亭』」。
古延福院,也稱後牛心寺,寺以牛心嶺而名,海拔高度958米。該寺創建年代較早,據傳唐時羅漢和尚初參香林,澄遠和尚曾在洞中習靜。宋代繼業三藏法師重建,但規模不大。現存寺院建築建於民國元年(1911),深居密林,環境幽靜。歷史上許多高僧來該寺居修研習。寺後有一巖洞,是唐貞觀年間(627~649)我國古代著名醫藥學家孫思邈隱居之地。孫思邈採草藥於山中,在洞中煉丹以求真方,為成就《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孫真人丹經》著名醫著起到了關鍵性作用,目前巖洞遺址尚存。
牛心寺建築布局坐北朝南,一進院落,全寺由前殿(彌勒殿)、主殿(大雄寶殿)、廂房組成。主殿當心間為抬梁式構架,其餘為穿逗式結構,一坡水,歇山式屋頂,小青瓦屋面,素麵臺基,垂帶式踏道,坐二級平臺,前後高差3.3米。
神水閣,又名聖水閣。原為明代巡撫吳用先別墅。明萬曆年間易名聖水庵,清順治年間改名神水閣。閣以泉名。有舊室五椽,布局靈活,建築體量適當,裝修簡潔,具有濃鬱的峨眉山地方色彩,現基本完好。神水閣外,有一泉池即神水池,池中泉水清澈見底,終年取之不盡。盛夏烈日之下,冷氣直逼人面。數九隆冬,周圍山寺樹木已是一片銀裝素裹,冰天雪地中此池仍暖氣四散,溫及人心,被視為山中聖泉。神水池背靠一巨石,此即「大峨石」。上有宋代陳摶老祖草書「福壽」二字和唐時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所書「大峨」二字,又有明代所刻楷書「神水」二字。
廣佛寺也名慈雲寺。位於前牛心嶺下,距清音閣約200米。該寺斜臥白雲峽,傍依牛心嶺,海拔725米。創建於宋,名牛心院。明萬曆年間重建,名廣福寺,也稱牛心別院。明崇禎末年(公元1643年),主體建築朽敗,僅存別院一廂。清康熙年間峨雲禪師復修。
1990年10月,廣福寺交還僧人管理,峨眉山佛教協會恢復了殿堂、佛像、客舍僧寮,現有觀音殿、大雄寶殿及附屬房屋。寺內供奉有釋迦牟尼佛玉雕像和阿彌陀佛、文殊菩薩、觀音菩薩、地藏王菩薩玉雕像,是全山僅有的一個以玉佛組成的殿堂。
第一篇暫時說到這裡,請感興趣的朋友持續關注,下期再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