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質疑星巴克暴利引來網友一片口水
「北京星巴克一杯354毫升的拿鐵咖啡售價27元人民幣,高於美國芝加哥」、 「一杯中杯拿鐵咖啡的物料成本不足5元」……在央視新聞調查的炮轟之下,以星巴克為代表的咖啡定價之爭持續升溫,引得眾多網友加入「吐槽大軍」。
業內表示,這條在全球搖曳著的美人魚,同樣也折射出國內咖啡消費市場所面臨的尷尬現狀。
星巴克高管回應在華售價質疑
據相關報導稱,北京星巴克每杯354毫升的拿鐵物料成本不足5元,國內售價27元。相比之下,同樣的一杯咖啡,倫敦售價是24.25元(折合人民幣)、芝加哥售價是19.98元(折合人民幣)、孟買的售價則只有14.6元(折合人民幣)。
央視報導引述咖啡業專家的觀點表示,星巴克在中國市場已違背了WTO公平貿易原則,涉嫌對中國消費者構成了歧視。
遭到國內媒體的痛批後,「星巴克中國」接連回應。官方網站於10月21日對此作出公開聲明,稱「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相比,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的運營成本和市場動因是完全不同的,星巴克在中、美市場的價格差異並不是一個基於同一維度的比較」。
據《金融時報》報導,星巴克中國與亞太區總裁卡爾弗在接受採訪時承認,「星巴克拿鐵咖啡在中國售價確實要高於美國,但中國1000家咖啡店的利潤率並不比美國利潤率高。」他表示,「在中國,我們需要支付更高的原材料成本、要在培訓員工與獲取本地原材料方面投入巨額投資。」這意味星巴克在中國的營運毛利率底線「絕不比美國高」。中國市場研究集團高級分析師詹姆斯·羅伊則表示,星巴克在中國的市場定位與美國不同。
然而,即便處在風口浪尖,10月21日,星巴克公司股價(NASDAQ:SBUX)仍上漲0.19%至79.46美元。
消費者熱議星巴克到底貴不貴?
採訪中,一些消費者認為,「美國一杯星巴克咖啡的成本不會低於中國,而中國卻售出了更高的價格」、「按人均收入對比,在中國售價應在每杯10元左右」。
早年留學英國的胡小姐表示,星巴克國內外價格差異沒有可比性。「有些所謂的『奢侈品』,在歐美國家很稀鬆平常,到了中國卻因為品牌的附加價值和渠道因素,硬生生把售價推高了。」
也有網友認為,「咖啡不是剛需品,買賣你情我願,嫌貴可以不喝」;還有網友提出,「為何我們沒有一家被廣泛接受的中式茶座連鎖店呢」?
記者了解到,在杭州的連鎖咖啡館、個性咖啡館,定價30到40元一杯的咖啡並不少見。
駐紮於黃龍商圈的「很多人咖啡館」裡,鋪設了Wifi網絡、裝修精心設計、擺放了貼心的沙發軟椅、配備了中西式簡餐。其相關負責人韓先生表示,咖啡館面積為100多平方米,年租金至少在24萬元,單杯咖啡定價在人均消費三四十元,才有望撐起咖啡館的日常運營。
杭州咖啡西餐行業協會秘書長樓波音認為,剖析一杯咖啡的定價,不能只看見5元錢的「硬成本」,其中還有許多諸如房屋租金、人力成本、前期設備投入等消費者「看不見」的隱形成本。
中國人更熱衷在咖啡館「吃啥呦」
在這場星巴克咖啡價格之爭中,也有業內人士坦言,當下中國獨特的「咖啡文化」,也成了如今的咖啡館尷尬現狀的催化劑。
早年網絡上流傳過的「喝垮星巴克」的「秘籍」——必須買大杯星巴克坐著喝才更合算。「中國的咖啡館非常擁擠,所以面積必須要大。」卡爾弗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星巴克在中國咖啡館的營業面積要遠遠大於美國,因為大多數中國客戶喜歡在店內逗留,一待就是幾小時,而80%的美國客戶拿了咖啡就走。
對比韓國白領每人年均300杯咖啡的消費量,以及美國電影裡起床後人人來一杯咖啡的「例行之事」,基於在目前全國城市人口人均咖啡年消費量只有3杯的現實情況下,樓波音坦言,目前在杭城,對比國外熱衷的純品咖啡,添加了牛奶的花式咖啡更受歡迎;而國內咖啡館也替代了餐館的功能,必須靠點餐來輔助銷售。「此外,很多顧客跟風潮流,看中的只是咖啡館的氛圍和品牌價值。」
歐睿國際(Euromonitor)所提供的數據顯示,中國咖啡零售額在2007年至2012年間增長了90%以上,去年達到7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