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原創作者:零點一刻看歷史
作為我國的鄰居,我們一衣帶水的日本,我們又了解多少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日本的歷史。日本的開國和攘夷的爭論是就對外關係而言的,但經過長期摸索和碰壁,有識之士逐漸認識到不先改革內政,將無以凝聚全國人心一致對外,如此若攘夷則必然失敗,若開國則會被迫淪為列強的殖民地。新的思潮就此產生並開始了激烈的交鋒,那就是尊王倒幕與公武合體。
文久三年(公元1863年)八月十八日凌晨一時,中川宮朝彥親王、前關白近衛忠熙、右大臣二條齊敬,以及京都守護職松平容保一起入內參覲,獲得了孝明天皇的允可。於是到了四時左右,會津、薩摩、澱、德島、岡山等藩兵數千人洶湧衝向皇宮,接替了各門的守衛。隨即天皇下詔,要求在京各藩藩主全都入內覲見,同時免除了激進尊攘派公卿三條實美等人的職務,命其在家禁閉。
這是公武合體派對激進尊攘派,或者也可以說是具備一定倒幕傾向的尊攘派的全面反攻。很快,朝命下達,對於不尊王命的長州藩主毛利敬親、定廣父子加以懲罰,免除長州兵警衛御門的任務,勒令限期離京,同時放逐包括三條實美、三條西季知、東久世通禧等七名與長州藩關係密切的公卿。這就是「文久政變」,又稱「八月十八日的政變」。那七位公卿狼狽逃出京都,只好跑去依附長州,史稱「七卿落難」。
松平容保的會津藩乃是幕府親藩,澱藩是幕府譜代,德島等藩雖為外樣,但一貫恭順,他們為了維持江戶幕府的存續發動政變尤有可說,可是薩摩藩為啥要跑來添亂呢?其實原因也很簡單,自從攘夷之詔下達後,長州便成了尊攘派尤其是激進尊攘派的大本營,毛利父子的聲望一時無兩——他們是第一個向洋人開炮的,為此還曾經受到過天皇的表彰——這使得島津久光大為不滿。外樣諸侯當中,島津久光是自命魁首的,怎能容許長州毛利氏爬到自己頭上去呢?
再加上自從久光率兵上洛,獲得天皇敇旨,壓服了江戶幕府以來,孝明天皇即對其青眼有加,寄予厚望。當激進尊攘派掌控朝政之後,天皇便多次傳旨久光上洛,為他澄清朝局,只可惜久光因為「薩英戰爭」而不克抽身。所以當近衛忠熙等人以天皇御意去遊說薩摩藩駐在京都的總負責人西鄉吉之助時,吉之助秉承「國父」旨意,當即一口答應下來。如此一來,原本乘著攘夷東風在京都呼風喚雨的長州勢力被一掃而空,以會津、薩摩為首的佐幕諸藩徹底控制了局面。激進尊攘派當然不甘心就此失敗,他們陸續在各地起事以反抗幕府的統治,想要殺回京都去。
其實早在「八月十八日的政變」以前,公卿中山忠光就組建了「天誅組」,在大和舉兵,以呼應所謂的「攘夷親徵;政變爆發後,筑前藩士平野國臣又佔領了但馬國生野代官官署(生野之變),但這些起義陸續都被幕府指揮各藩圍剿,血腥地鎮壓了下去。而受到最大打擊的長州藩,則正策劃著更為危險的舉動,他們打算從內部擾亂進而佔領京都,挾制天皇,讓天皇下詔討伐江戶幕府—這一行動被稱為「奪玉」,「玉」指的就是當時在位的孝明天皇。翌年六月五日,負責京都治安的新選組逮捕了一名化裝成武具商的尊攘志士古高俊太郎,俊太郎受刑不過,供出當晚將有長州、土佐、肥後等脫藩志士二十餘人聚集在京都三條河原町的旅館池田屋開會,打算在京都縱火,然後趁亂攻入皇宮,挾持天皇。並且與會名單上,竟然還,有「桂小五郎」的名字!
桂小五郎原為長州藩醫和田昌景之子,過繼給大組士桂家做了養子,後來受到長州藩主毛利敬親的青睞,賦予重任並且成為藩中尊攘派的領袖人物,與主掌藩政的長井雅樂(時庸)展開了長期的鬥爭。長州藩最初的藩論是傾向於鎖國佐幕的,就在「櫻田門外之變」前後,長州藩內製定了三條基本綱領,那就是:一尊王;二,佐幕;三,恪守藩祖(毛利輝元)以來的忠義之心。然而重臣長井雅樂卻跳出來大唱反調,向藩主毛利敬親提出了《航海遠略策指出毀約攘夷是沒有好結果的,只有公武一心,開國進取,才能挽救艱危的時局。在得到毛利敬親的首肯後,他前往江戶說服了老中安藤信正和久世廣周,又進京說服了天皇和許多公卿,為把公武兩家拉上同一輛戰車而費盡了心機。
桂小五郎等人針鋒相對地提出吉田松陰的「航海雄略論」,以對抗長井的「航海遠略論」,這兩種方針就表面上看起來非常近似,卻也存在著兩個截然不同的差異點。其一,「遠略論」更重韜晦,認為在力量不足的情況下,暫且與列強籤署不平等條約乃是不不為之事,但「雄略論」卻認為絕對不可原諒;其二,「遠略論」主張公武合體,而吉田松陰在臨終前卻已經產生了倒幕的思想,傳留給其弟子們的遺產,就是對幕府極度的反感,進而認為所謂公武合體只不過是幕府以退為進,欲圖苟延殘喘的鬼花招罷了。
故此以桂小五郎和久坂玄瑞等人為首,紛紛提出必須先攘夷,後開國,想在不先解決內部矛盾、改革政治以前就向西方列強敞開大門,根本就是開門揖盜。曾經支持過吉田松陰的重臣周布政之助也站在小五郎等人一邊,於是眾人齊心協力把長井雅樂趕下了臺,並導致長井雅樂在文久三年(公元1863年)的二月份切腹自殺。
拉回來再說池田屋的密會,其實桂小五郎恰好在這個時間點上洛,並且同意與會,還真不是來挑事兒的。且說去年攘夷之戰開始以後,長州藩內尊攘派三巨頭高杉晉作、桂小五郎和久坂玄瑞逐漸走向兩個不同的陣營,高杉和桂終於認識到了自己與洋人之間的差距,就此反對無謀攘夷,主張慎重處事。當「八月十八日」的政變爆發後,長州藩內群議洶洶,紛紛要求發兵上洛,向朝廷申訴,桂小五郎左攔右阻,最後提出,不妨由自己先上京去看看風色,咱們才好謀定而後動啊。
所以小五郎這次與會,不但不是來煽風點火的,反倒是希望來滅火的。只可惜新選組並不清楚此事,一心想若擒獲甚至斬殺小五郎,便可極大削弱反對幕府統治的勢力。於是他們在通報了京都守護職松平容保以後,快速展開行動,乘夜奇襲了池田屋,包括宮部鼎藏、吉田稔麿在內的七名志士被當場斬殺,其餘數人遭到逮捕是為「池田屋事變」。然而新選組卻並沒有發現桂小五郎的蹤跡,據說小五郎發現情勢不對,根本並未出席,直接就閃人了,就此僥倖留得一命,隨即被迫化裝成乞丐,恓恓惶惶地逃出了京都。
小編認為對於長州藩來說,「池田屋事變」更是火上澆油,再加上桂小五郎不在藩內,僅憑高杉晉作一人,實在無法獨撐大局,於是最終,長州大軍開拔了,浩浩蕩蕩地殺向京都而來,災難才剛剛開始。好了,今天的歷史文化知識就分享到這裡,感謝各位閱讀。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