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羅河(Nile)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全長為6671公裡,流域涵蓋非洲的東部與北部,自南向北流經盧安達、蒲隆地、坦尚尼亞、肯亞、烏幹達、薩伊、蘇丹、衣索比亞和埃及等國,在埃及開羅附近進入尼羅河三角洲後,分成若干支流,注入地中海。
尼羅河有兩個源頭,一個是發源於2621米熱帶中非山區的白尼羅河,它流經維多利亞湖、基奧加湖等龐大的湖區,穿過烏幹達的叢林,到達蘇丹境內;另一個是源於海拔2000米衣索比亞高地的青尼羅河,它穿過塔納湖,急轉直下,一瀉千裡穿過梯斯塞特瀑布,衝入蘇丹平原與白尼羅河匯合,合稱為尼羅河。
尼羅河有定期泛濫的特點,通常5月開始漲水,9月達到最高水位,以後水位逐漸下降,1至5月為低水位。洪水到來時,河水淹沒兩岸農田,洪水退去,留下一層厚厚的淤泥,形成肥沃的土壤。早在五千年前的古埃及人就掌握了洪水規律,利用兩岸肥沃土地種植農作物,早就把尼羅河河谷變成沃野連綿、稻花飄香的富饒之鄉。
我們2019年12月13日在亞斯文參觀完菲萊神廟後,登上由亞斯文開往盧克索的遊船,開始尼羅河水上之旅的行程,13日晚登岸參觀了康翁波神廟,14日上午參觀了埃德夫神廟,下午遊船穿過伊斯納水閘,15日上午遊船抵達盧克索,登岸結束了尼羅河上的三天兩夜的遊船生活。
尼羅河遊輪有近百年的歷史,是埃及旅遊的重要一環,遊輪一般是從亞斯文出發,盧克索結束,有三天兩晚的旅程,中間可以參觀康翁波神廟和埃德夫神廟。我們乘坐的遊輪為歐式的風格,底層是餐廳,一層為大堂、旋梯和酒吧,二層、三層是客房,頂層前部是泳池和放置躺椅的甲板,後部是遮陽露臺,遊輪上的餐食費用都包含在船票內,一日三餐都是自助餐,品種繁多,適合國人胃口的也不少。早晚的遊輪頂層露臺是遊客們喜愛的地方,這時霞光染紅了遼闊的天空,遠處的沙漠顯出金黃色的輪廓,近處的尼羅河岸邊綠洲充滿著生機,這一切像一幅美麗的畫卷緩慢地向我們的後方漂移。
康翁波神廟位於亞斯文以北50公裡的尼羅河東岸,建造於託勒密王朝。它是一座同時祭祀老鷹神荷魯斯(Haroeris)和鱷魚神索貝克(Sobek)的雙神廟。一條中軸線把廟宇分成互相對稱的兩部分,各供奉一個神,它有兩個大門,一個屬於鷹神荷魯斯,另一個是鱷魚神索貝克的,進大門就會發現左、右兩邊無論是建築還是雕刻都自成體系,處處都有關於鷹神與鱷魚神的壁畫。與埃及其他神廟一樣,這裡高大的石柱和殘缺的廟宇顯得蒼涼與悲愴。
埃德夫神廟位於盧克索以南約140公裡的尼羅河西岸,據說這裡是埃及奧西裡斯神話中,伊希斯女神和奧西裡斯神的兒子荷魯斯與其叔叔塞特的決戰獲勝之地,因此這裡是鷹神荷魯斯的祭祀中心。今天看到的荷魯斯神廟(Temple of Horus)是密勒託王朝修建的,後被基督徒禁用廢置,並逐漸被淹埋在黃沙中,直到1798年,拿破崙的遠徵軍到來,神廟塔門的頂部才被發現,得以重現於世,它可以說是埃及保存最完好的一座神廟了。
埃德夫神廟體量龐大,氣勢恢宏,神廟的塔門高37米,大門兩側雕刻的是荷魯斯神和妻子哈索爾女神,最邊上戴著雙王冠的是託勒密十二世,荷魯斯神正在賜予他力量。內庭院的柱廊,頗有氣勢。
神廟正殿的多柱廳有6根雕刻精美蓮花和棕櫚葉的大立柱,牆壁上的壁畫描繪的是託勒密八世和諸神的故事。
正殿中間是整個神廟核心「聖壇」,聖壇的中間有一個約4米、由整塊花崗巖雕成的神龕,神龕的前面是一艘聖船的複製品,是荷魯斯護駕死去的法老穿過陰界轉世時乘坐的。
值得一提的是神廟大門入口兩旁的一對兩米多高的黑色花崗巖神鹰鵰像,左側的鷹神戴著上下埃及的王冠,右側鷹神底部還有託勒密三世的雕像,象徵得到鷹神的保護,據說這是埃及保存得最完好的荷魯斯雕像了,因為古埃及許多雕像在羅馬帝國時期因禁止神像崇拜而被損毀了。
古埃及的託勒密王朝,實際從託勒密一世到最後的埃及女王克利奧帕特拉都是希臘人,但他們能自覺融入古埃及文明,稱自己為法老,統治埃及275年,期間修建了許多神廟,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伊斯納閘是埃及為解決尼羅河下遊灌溉而興建的自流灌溉工程,它位於盧克索以南120公裡處,據介紹兩岸的引水渠全長達350公裡,灌溉著數十萬公頃的良田。當然為了保證尼羅河的航運,伊斯納閘設有船閘。
之前看見有人說遊輪在通過船閘時,會有許多小船在遊輪周圍兜售埃及自產的披肩、桌布等織物,異常熱鬧,不過我們通過船閘時,不知道什麼原因沒有看見這樣景象。
————本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