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以此文獻給所有愛好潮汕美食的各位

2020-12-12 網易新聞

此潮州非彼潮州。

潮州是舊時潮汕地區的稱呼,轄區稱為潮州八邑,包括海陽、潮陽、揭陽、澄海、饒平、普寧、惠來、豐順。

除了豐順現在已被歸入梅州外,其他地方跟現在潮汕三市(汕頭、潮州、揭陽)的區域是基本能對上的。

也正因如此,以前潮汕地區的商幫會被稱為潮州幫口,在各地的會館稱為潮州會館。

而作為一個存在已久的菜系,一般正規叫法都還是會沿用潮州菜這個稱呼,包括目前粵菜分出來三個菜系,也是廣府菜,東江菜(客家菜)以及潮州菜。像很多香港電影裡,稱呼潮汕人也是「潮州人」。

所以,很多時候,潮州是泛指整個潮汕地區,而不是單指現在的潮州市。

那話說回來,為什麼作為一個小地方的菜系,八大菜系裡粵菜下的三個子菜系之

一,潮州菜為什麼會有如此高的聲譽?

縱觀國內外各大菜系,我們都不難發現,菜系一般先以地域劃分。為什麼呢?因為地域性是菜系形成的根本原因之一。

所謂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如日本菜多以海魚魚獲為烹飪素材,而新疆蒙古則以牛羊及奶製品為主,而菜系是各種原因長年累月形成的,在物流並不發達的古代,地域決定了物產,物產又決定了菜系的食材選擇範圍,也很大程度影響了烹飪的思路。

按黃挺的《潮汕史》描述,潮汕整體區域約10346平方公裡,地形西北高東南低,東北、西北多高山,東南臨海,所以形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區域,且海岸線相當長,因此潮汕靠海的優勢,給潮汕人的食材清單裡帶來了不可或缺的各類漁獲,這也是很多人對潮汕的最主要印象。

但潮汕的地理特點還不僅僅是靠海,潮汕水網密布,區域內有韓江、榕江、練江三大主幹河流,也帶來了河流衝刷與沉澱下來廣袤平原,給予了潮汕地區農耕的優越條件,因為在潮汕美食上,各種穀物所做的粿,也就應運而生。

而山地資源也同樣豐富,鳳凰山、峨嵋嶂、蓮花山等海拔1000m以上的山有二十餘座,其中鳳凰主峰烏髻山海拔1498米,是潮汕地區海拔最高的山峰。

綿長的海岸線、密布的水網、廣袤的平原加上林立的山地,如此多樣的地理環境,加上緯度落在北回歸線上,充足的陽光與豐沛的雨水,帶給了整個潮汕地區豐富的物產及多樣性的食材,這些都是潮菜最最重要的基礎條件。


潮汕特產姑蘇香腐 / 視覺中國

而且由於物產豐富,潮汕人長期跟各種各樣的食材打交道。

食材多了就有得挑,因此潮汕的飲食文化裡,會特別注重時令與新鮮度,儘量選擇在每一樣食材最合適的時間來吃,形成了非常根深蒂固的對「鮮」的執念。

是誰認得天頂星?是誰認得海魚蝦?相伴月華有七星,南辰北鬥出秋夜。正月帶魚來看燈,二月春只假金龍。三月黃只遍身肉,四月巴浪身無鱗。五月好魚馬鮫鯧,

六月沙尖上戰場。七月赤棕穿紅襖,八月紅魚作新娘。九月赤蟹一肚膏,十月冬蠐腳無毛。十一月墨斗收煙幕,十二月龍蝦持戰刀。海底魚蝦真正多,惡霸歹魚是賴哥。海蜇頭戴大白帽,海龜身上穿烏襖。

這裡出現的帶魚、春只、黃只、巴浪、馬鮫、鯧、沙尖、赤棕、紅魚等等都是潮汕常見的漁獲,潮汕的菜市場魚販攤位也是佔了很高的比例,各種各樣漁獲琳琅滿目。


中秋來臨,海鮮熱銷 / 視覺中國

而潮汕對海鮮就有食諺語曰「一鮮二肥三當時」,可以說是對海鮮食材挑選的總則,非常強調時令,在特定的時節吃應季的食物,可以說挑剔,但也可以說是對食材與美食的極致追求。

說美食為什麼要講種族構成?因為這一點不明白,你可能很難理解一個沿海人群,為什麼在食材清單裡既有那麼多海鮮,又有那麼多的米製品,同時又還能看到古時一些中原飲食習慣的影子。

現在的潮汕人,其實是經歷了多次族群的交融的,一般潮汕先祖的研究文獻裡,包括黃贊發前輩的研究,會認為潮汕人是疍家、畲族、俚族、漢族等的後裔,其中中原南遷的漢族是潮汕人的主幹。

以上族群,除了一脈是歷史久遠的俚族,因為被同化的比較徹底,因此在潮汕的飲食習慣裡並沒有留下太多的痕跡。其餘幾支族群,都對潮汕的飲食習慣,有著巨大的影響。

1.疍家

潮汕疍家屬於百越的一支,可以追溯的記錄至少可以到晉朝,《廣東通志》說晉朝時,廣東不服中央管轄的疍人多達5萬餘戶,惠州、潮州一帶「尤多」。

疍家人即水上民族,《潮陽縣誌》記載的是,疍家人陸上沒有室廬,不事耕鑿,男女都住在船上,以捕魚為生,按《潮嘉風月記》的記載,潮汕疍家有麥、濮、吳、蘇、何、顧、曾7個姓氏。

雖目前大部分疍家人已被漢化,但這一脈仍可以視為潮汕人海洋文化的淵源了,而說到食材上,各種漁獲食材與海捕活動,自然也和疍家密不可分,在潮菜中留下來濃墨重彩的一筆。

2.畲族

另一脈的畲族屬於遊耕民族,畲族認為自己的起源是潮州鳳凰山,後才遷徙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份。然而目前畲族是否作為潮汕本地土著的說法仍存在爭議,因為關於畲族遷入潮汕的記錄,最早僅能追溯至唐朝初年。

但不論是否以本地土著看待,有一點是不能否認的,那就是畲族對潮汕文化的深遠影響。按張新民老師觀點,畲族對於潮汕來說,可以說是潮汕的大陸文化、農耕文化與稻文化的淵源。

畲族的嘗新節,就是以新米為祭祀物,傳說中,稻米原為天庭的珍珠米,畲族始祖盤瓠不忍子民挨餓,就從天庭上偷回稻穀,後被天庭追殺,盤瓠最後被打落在潮州的鳳凰山,稻穀也撒了,最終將稻種帶給了人間。

而農耕文化帶給潮汕的,不僅僅是以上的這則傳說,還有祭祀文化,潮汕的大大小小時節應該不下三十個,每個時節的祭祀對象又不同,從而催生了以各種穀物為原料的祭祀粿品,種類之多,祭祀用途區分之細,不要說外地人,作為本地後生都很難一一認全。

例如從粿粉的來源,就包括了米粉、糯米粉、麥粉、薯粉等等,用一種還是多種,比例不同,發酵與否,做法差異,都可能會是一種完全不同的粿品。


風味小吃 粿類 / 視覺中國

例如甜粿與錢仔粿,都是糯米做的,但做法不同配料不同,就是不同的粿了,前者很多時節會用到,後者一般是潮陽地區用於七月半。而如果再往裡頭加一些別的食材,又會衍生出新的粿品出來。

例如大家熟知的鼠殼粿,就是加了鼠殼草;菜頭粿,就是加入了白蘿蔔;揭陽的桌球粿,則是加入了檳醅麩;

荷蘭薯粿,就是往裡頭加了土豆泥。而即使粿粉成分相同,餡料不同也還可以進一步細分,例如無米粿(韭菜餡)、芋泥粿以及筍粿,就是粿皮相同,粿餡不同。

這些粿的誕生,與畲族的祭祀文化實際上是密不可分的。


汕頭澄海樟林村民在自己門口製作鼠殼粿 / 視覺中國

3.北方漢族移民

除了以上俚、疍、畲幾族,潮汕人的主幹構成還是漢族移民。

自秦開始,潮汕迎來數次北方漢族的遷入,在這些南遷的漢族中,由中原直接遷入潮汕的,一般稱為「河老」,按饒宗頤先生的說法,河老主要是來源於河東地區,指的是自唐初到潮、泉一帶平「蠻僚」之亂的陳政、元光父子及其所帶將卒。

而另一支是先經由閩,再轉遷入潮汕,一般被稱為「福老」,這個詞便是指由閩遷入潮汕的中原漢族後裔。後者一般被認為是構成現在潮汕族群的主幹。

遷徙除了帶來了更多先進文化的衝擊以及本地土著的漢化,也帶來了古代的中原飲食文化。

例如我們現在看到的潮州魚生,其實是唐代及唐以前的中原文化,我們有個成語叫金齏玉膾,其中的膾就是指的魚生,齏則是薑絲等配菜,因為薑絲是黃色的,所以叫金齏,而魚生透明如玉,所以叫玉膾。


金齏玉膾(鱸魚膾)/ 視覺中國

除了金齏玉膾,跟膾有關的成語還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膾炙人口」等等,可以看出膾食這種薄片生吃方式在古時是非常流行的,然而中原至唐以後已經沒有這一吃法了,但潮州仍有。


潮州魚生 / 視覺中國

而由於潮汕的漢族主幹是經由福建遷入,福建也是靠海為生的地方,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飲食上,潮菜與閩南菜,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例如蠔烙,雜魚鼎等等,又如潮汕很有名的老媽宮粽球,媽宮就是祭祀媽祖的地方,媽祖又是源於福建莆田湄洲島,在祭祀對象上,兩地都有一定的淵源。


潮州蠔烙 / 視覺中國

而現在的潮汕人,已經是經歷了很多代人交融雜居後而形成的族群了,人群如此,美食亦是如此,如鱟粿,既然是粿,自然與稻文化脫不開關係。

但傳統製作方法裡又加入了鱟卵,鱟是一種潮汕及閩南地區才有的海洋古生物,被稱為活化石,這又與海洋文化脫不開關係,不同種族的交融帶來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也帶來了美食的不斷推陳出新,形成了今天潮菜看似矛盾又統一的形態。

潮汕人總是自嘲自己是省尾國角,確實如此,潮汕地處偏遠的粵東,東南臨海,東北、西北高山環伺,在陸路交通比海路交通發達得多的古代,實際上環境是相對閉塞的,除了數次中原戰亂帶來的漢族南遷外,實際上與中原交流並不多。

然而,也正是因為這種閉塞,加上數次漢族的遷徙,才讓潮菜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百越、中原古時烹飪的一些特色和影子。

例如魏晉時盛行的吃野菜文化,現在在各菜系裡,不能說完全沒有,但著實不多,但在潮汕地區可以說比比皆是,例如鼠殼粿用的鼠殼草,至今仍是未被馴服的野菜。另外早餐常見的益母草、真珠花菜,也可以算是屬於野菜範疇。


益母草 / 視覺中國

還有潮汕配糜的雜鹹裡,有一款非常經典的麻葉,雖是種植,但在其他菜系裡也不會把它視為食材。


麻葉 / 廣州日報

而除了民眾家常,能上檯面的精細潮菜中,也有野菜身影,堪稱經典的護國菜,其實傳統做法也是野菜做的羹。

除了食野菜之外,古時中原與百越的雜食、生食做法,也很好的保留了下來,例如白糜的食配鹹菜中,琳琅滿目的各類生醃,以及潮州魚生,都是很好的佐證。


生醃蟹 / 悅食 潮汕特集 攝影:平深

生醃蟹,往前至少可以追溯到宋,宋代祝穆在《事文類聚·介蟲·蟹》中就記載過一道洗手蟹的做法,與潮菜的生醃蟹做法非常接近:「北人以蟹生析之,調以鹽梅芼橙椒,盥手畢即可食,目為洗手蟹」。

這種古食遺風,不僅僅只是體現在這幾樣菜上,對潮州菜的烹飪技法同樣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


生醃蝦 / 悅食 潮汕特集 攝影:平深

目前擔當潮菜烹飪手法主角的,依然是醃、膾、灼、焯、蒸等相對溫和的手法,而這些是唐宋以前就廣泛使用的烹飪技藝,而後期發展出來爆炒的技藝,在其他菜系裡幾乎成了主角,但在潮菜中並不佔很高分量。

當然,烤也是歷史悠久的烹飪技藝,只不過它在牛羊豬肉類上用武之地更多,能使肉類發生美拉德反應從而產生焦香口感,但潮菜中牛羊豬並不是主角,且潮菜更注重鮮而不是香,鮮味的代表如穀氨酸鈉,廣泛存在於貝類、紫菜等各種海產上。

它的特點就是不耐高溫,高溫變成了焦穀氨酸鈉則鮮味全無,因此烤,以及後來佔據中餐主流的爆炒,為什麼在潮菜中體現的不多,我想也正因如此。

而古代文化的保留,除了在烹飪技藝與菜品上有所體現,在文字語言上也是如此。

例如筷子,潮汕稱為「箸」,白粥稱為「糜」,吃牛肉火鍋時我們不是說涮牛肉,而是「焯」牛肉,水煮雞蛋稱為「煠」蛋,烤魷魚稱為「煏」魷魚,溫熱食物稱為「煆」燒,燜番薯稱為「熻」番薯,以上都是古語在潮汕話裡的痕跡。


牛肉火鍋 / 視覺中國

正如《舌尖》的導演陳曉卿所說「沒有去過汕頭的人不可以自稱為美食家,因為從魚生到肥酒,那裡遺留了秦朝至宋朝的美食文化,汕頭是中國美食界一座孤島。」

2

 潮州菜的今生 

以上說的物產、族群飲食習慣以及古時餐飲遺風,可謂潮州菜的前世,也就是說這些是潮菜形成的基礎,但充其量還只能是一個族群頗具特色的飲食習慣而已,還不能將其稱為一個系統的菜系。

潮菜真正走向成熟體系,還是在於近代商貿的發展。

潮汕人善於經商這件事情,其實不需要搬出太多個例來佐證,因為潮商很早就是國內排前幾的商幫,有一種說法是明清時期最大的三大商幫,分別就是晉商、徽商與潮商。

《潮州府志》也有記載:「潮民力耕多為上農夫,餘逐海洋之利,往來乍浦蘇松如履平地.…其舶艚船則遠達各省,雖盜賊風波不懼也。」

而潮商最主要的貿易品有三種,分別是潮白(白糖)、潮藍(染料)與潮煙(菸絲)。白糖是潮商最出名也是最重要的商品,說潮汕是明清時期的白糖輸出中心一點都不為過。

有一部紀錄片叫《潮糖之路》,就非常詳細地闡述了潮商與潮糖貿易的發展歷程。

商貿活動給潮菜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經商帶來了財富,《典論》裡有句話叫「三世長者知服食」,意思是三代人富貴才能懂得吃穿,可見對美食的品鑑是一件非常耗費財力的事情,而一個人尚且如此,何況是一個菜系?

倘若不是經貿活動帶來的巨大財富,潮菜也無經濟基礎來推動菜品的精細與創新,否則與消費水平不匹配,最後必然是曲高和寡。

可以說,正是因為商貿的繁榮,才帶來了潮州菜的興盛,在興盛之中形成了體系,才真正形成了可以稱為現在菜系的潮菜。

在民國時期,汕頭仍是中國國際貿易的重要一環,而那時候也是近代潮菜的鼎盛時期,酒肆林立,當時最出名的中央酒樓,就位於南生公司樓上。

一般也認為上世紀初的民國時期,是潮菜真正形成的時間點。而後戰爭爆發,到改革開放之前,汕頭經貿活動停滯,潮菜在大陸也就隨之沒落了,反而在香港與東南亞得到繼續發展,這些是後話了。

貿易除了帶來財富之外,貿易商品本身也對潮菜有很大影響。潮汕幾百年來貿易的最主要商品就是糖,因此在潮菜裡糖也是有著非同一般的地位。《舌尖》裡提到的鴨脯,就是用糖的副產品——甘蔗渣燻制的。


潮汕「峽山燻鴨」 / 中國經濟導報

粿品小菜有甜粿、芋泥、糖水、反沙芋、糕燒雙色等等,茶配蜜餞有糖蔥薄餅、束砂、酥糖、瓜冊等等。

有些是小吃,有些是可以上檯面的精細潮菜,可以說數不勝數。甚至潮汕喜宴都會講究「兩頭甜」,即第一道菜與最後一道菜,一定是甜味的,這些都是糖給潮菜所帶來的深遠影響。

商貿推動了潮菜的興盛,另一方面也給潮菜帶來了與其他菜系交流的機會。潮商經貿以糖貿易為主,這條糖貿易航線在明清時期活躍區域非常廣,以一句諺語來概括,叫「上至天津,下至馬辰」,馬辰便是地處東南亞的印尼。

而這條航線上的各個城市,幾乎都可以看到潮商身影,有些潮人甚至直接在貿易地落地生根了,典型的如泰國的吞武裡大帝,暹羅改名泰國時的第一任皇帝——鄭信,也是原籍潮汕。

而潮人所到之處一定會有潮州會館或潮州菜館,天津的津門會館中,最著名的當屬閩粵會館,便是潮商與閩商共建的。

晚清潘乃光在《海外竹枝詞》也描寫過新加坡的餐飲:「買醉相邀上酒樓,唐人不與老番侔。

開廳點菜須庖宰,半是潮州半廣州。」可見潮菜不僅遍地開花,地位還不亞於粵菜的正統代表——廣府菜。

這些會館菜館,不僅是商人們觥籌交錯的場所,也是廚師們交流的地方,潮菜也在商貿活動中與其他菜系不斷交流,包容並蓄中發展而來。

所以你在潮菜中,可以看到很多原本不屬於潮汕的食材,例如潮汕砂鍋粥、粿條裡常見的冬菜,原是天津的特產,只不過天津冬菜用的是大白菜,而潮菜裡用的冬菜用的是南方更為常見的捲心菜。


砂鍋粥 / 視覺中國

還有像沙茶,源於印尼的傳統醬料——沙爹(Sate),也是經過本地化改良後,成為了潮菜中頗具分量的一味調料,且作為牛肉火鍋必不可少的搭檔蘸料被人熟知。

包括潮州滷水裡也有來源於東南亞的特色香料——香茅、紅蔥頭。

這些既不是潮汕也不是中國的產物,被用在了潮州滷水裡,讓潮州滷水成為了眾多滷水流派中獨具特色的一脈。

潮州菜除了吸收各個地方菜系所長,也在各個地方落地生根。而也同生物一樣,因為交流的隔絕,在潮汕以外某些潮人聚居的地方,潮菜得以延續與各自發展,從而衍生出了更為細分的潮州菜流派。

一般現在流行的觀點認為潮州菜可以細分為三個流派:本土潮州菜、港式潮州菜以及南洋潮州菜。

1.本土潮州菜

本土潮州菜經歷了起起伏伏,但至今仍是各種潮菜傳統保留最多的一脈,只不過由於解放後一段時間物資匱乏,潮菜不再有條件大量使用名貴食材。

但傳統手藝仍在,大師也在,物資匱乏的年代,粗菜可以精做,在低廉食材基礎上通過深度精細的加工賦予它更多的價值,這也是朱彪初掌勺年代的潮菜的一大特色。

雖然他撰寫的《潮州菜譜》裡,鮑參翅肚雖作為開篇,但隨後的各種家禽、家畜、瓜果、塊根甚至野菜仍佔了最主要的篇幅,這與很多人認為的潮菜以海鮮為主的印象有所差異。

而後改革開放,隨著潮汕作為特區帶來的物質條件改善,很多人也不再喜歡舊式濃厚勾芡的各類鮑參翅肚,本土潮菜在林自然等大師的推動下推陳出新,重拾風光,在前人基礎上開創了現代的精細潮菜風格,經典的脆皮婆參,就很好的結合了傳統潮菜與新時期的大眾口味。

這些推陳出新也成就了如今本土潮州菜,因此林自然也被稱為現代潮菜之父。

2.港式潮菜

港式潮菜延續了民國潮商鼎盛時期潮菜的風格,選用的多是魚翅、野生石斑、鮑魚、燕窩等高檔食材,而香港上世紀的經濟發展程度也足以支撐這樣的消費水平,因此港式潮菜在香港得以發展,自成一脈。

改革開放之初,本土潮菜還未迅猛發展之前,很多人外地人再次接觸的潮菜也是以港式潮菜為主。

而由於那時香港與內地的經濟差異巨大,消費水平也不同,所以潮菜那時候給人的印象都離不開「奢侈」二字,至今很多地方的潮菜館仍是屬於當地的高檔食肆,多少有點曲高和寡。

3.南洋潮菜

南洋潮菜,顧名思義是指東南亞發展起來的一脈潮州菜流派。

因為東南亞是潮人在海外最重要的經貿活動區域,潮汕人聚居活動眾多,自然少不了飲食習慣的延續與交融,因此這一派的特點有兩個,其一是東南亞經貿活動歷史悠久,因此南派潮菜保留了很多潮菜古法菜做法,如「龍穿虎肚」、「古法炊魚」等等。

其二是會結合當地的食材與飲食習慣,帶有東南亞的特色。

所以,潮州菜,如果僅僅只是從一個彈丸之地的小地方菜系去看待,可能永遠也無法理解為什麼它會有如今的市場地位,甚至會詫異這麼小的菜系還要再細分出三個流派。

但如果從潮州商幫與經貿足跡、歷史地位等角度去看待,也許可以對潮州菜的形成與現狀,有更準確的理解。

3

潮州菜的特色

說完潮州菜的前世今生,我們來說說潮州菜的特色。

現代的潮州菜,如果以林自然大師作為標杆的話,那麼有一個詞是一定繞不開的,那就是精細,所以他寫的菜譜,叫《林自然精細潮州菜譜》。

當然,精細二字只是在他手上發揚光大,但並不是在他手上開創,因為潮州菜,或者說潮汕人的飲食習慣,都是一直以精細著稱,不管是上得了臺面的硬菜,還是民間大家自得其樂的小菜,都不乏一些製作繁複精細的菜譜。

高檔潮菜裡,最經典的一道潮菜,白灼響螺片,響螺薄片湯中焯熟不過幾秒時間,但用的卻是上湯,不失本味,又額外增加了上湯的清甜,看似簡單,卻花費大量功夫,與川菜的開水白菜有異曲同工之妙。

再如脆皮婆參,步驟更是多到令人髮指,豬婆參要先浸泡清水幾個小時,再刷去表面石灰粉,再取清水燒開後關火,放入豬婆參浸泡一天,使得外皮刷乾淨,再同樣步驟開水再浸泡一天,使得內腔也可以刮乾淨,最後再浸一天,使得徹底發透。

至目前為止就浸泡了三天多的時間,共浸泡了四次。接下來泡好的豬婆參還要在鮑汁高湯裡燉煮至軟爛,再入蒸籠旺火蒸一遍,最後如何做到脆皮?把半成品的豬婆參放到油漏上反覆用熱油淋上,使得表面起泡變脆。

最後,把燉煮豬婆參的鮑汁高湯再加上老抽調色,收汁淋上,配上黃芥末和陳醋,這道菜才算大功告成。


脆皮婆參 / 視覺中國

這些都只是潮菜高端菜譜裡的冰山一角。而潮菜的很多高端菜品裡,都會用到高湯,而且不同高湯用法不同,這點跟法國菜也有點類似,而法國菜在世界各大菜系裡,也同樣是以製作精細而著稱的。

潮菜的精細,也不僅僅是用在高端食材上,很多食材甚至是價格非常低廉的,但潮菜一樣用精細的處理方式來對待它們,通過各種繁複、精細的製作工藝,來讓原本普通食材搖身一變成為並不普通的美食,可謂粗菜精製。

像麻葉這種在別的地方根本不視為食材的東西,潮菜也會用它進行精心烹調,一大包麻葉要逐一摘去老梗,只留嫩芽,再焯水去苦澀味。

如果講究的,水中還得加入鹹菜汁,這樣麻葉會有一種獨特的風味,最後才是下鍋加蒜頭、豆醬等調料翻炒,這樣的做法在潮汕稱為「鹹究麻葉」,一大包麻葉最後炒出來,也就是小小一盤而已,而所有步驟加起來可能都得一個小時。

而潮菜中的名菜——護國菜,原料雖為野菜(後改用番薯葉),做法卻非常複雜,除了要用火腿雞肉等吊高湯之外,番薯葉還要摘葉,加蘇打焯水,過四五遍清水,切蓉,豬油炒,高湯煮,勾芡……

另外一個大家熟知的例子是潮州滷水,最複雜的滷水大腸,大腸價廉,但做工卻一點也不省事。

滷水要先開高湯,開一個高湯就用到四組共十幾種食材,再加十幾味滷料,每一種湯料與滷料可能處理也不同,雖然開滷的食材並不貴,但整個開滷過程非常繁複。大腸還要經過反覆清洗、焯水後才能入滷。

前面講過了,潮菜繼承了古越的很多飲食習慣,雜食性非常明顯,家常牲畜與禽類以及各類海鮮自然不必說,鱟、蛇、蟬、蔗蟲、蜂、河魨、各類野菜等等,也都曾是潮汕人的美食清單之一,當然有些食材。

例如鱟現在列為保護動物不會再食用,而有些昆蟲鳥獸之類的,潮汕後生也已不再淡然食之,但像蛇、雁鵝等野味,潮汕各地仍非常盛行。

鱟粿的製作,鱟的米珠需經過烹調炒熟,鱟肉經醃製,日曬,才能做成鱟醬,這些鱟醬才是製作鱟粿的主要材料

因為雜食,所以在食材的選擇上比很多菜系都還是要豐富得多,因此很多外地人慕名來到潮汕之後,往往會感慨吃到了很多從未吃過的東西,尤其是去吃夜糜,面對琳琅滿目的各色海鮮、打冷、生醃、野菜,名字都叫不出來,更別說點菜和挑做法了。

很多人會覺得,追求新鮮,這不是最基本的追求嗎?是,但潮菜追求的新鮮,是極致的新鮮。

什麼叫極致新鮮?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潮汕牛肉火鍋。


潮汕牛肉 / 視覺中國

肉類一般屠宰後會經歷幾個階段:新鮮期,僵直期,後熟期,自溶期,腐壞,一般牛肉屠宰後兩個半小時就會進入僵直期,而僵直期是非常不適合食用的。

此時酸度高,肌肉僵硬,還會有讓人不愉快的氣味,很多地方牛肉是屠宰後排酸,過了僵直期後再出售,這也是最符合常理的,因為很難保證屠宰場屠宰後兩個半小時內可以上桌食用。

然而潮汕牛肉卻不是這樣的,處理方式就是與時間賽跑,屠宰時間配合飯點時間,兩三個小時內上桌,一天多次屠宰,確保上桌的肉是新鮮期的肉,因此肉質會特別柔嫩,這也就是為什麼一個沿海不養牛的城市,卻可以把牛肉火鍋火遍各地的原因。

常有句話,叫「食在廣州,味在潮汕」。

其實廣府粵菜已經是非常注重原汁原味的了,像白切雞這種看似簡單的菜,但要做到雞有雞味,皮爽肉滑,廣府菜也是下足了功夫,又是浸又是過冷河的。但在注重原味方面,潮州菜有過之無不及。

在各地火鍋都在研究湯底的時候,潮汕牛肉火鍋敢用一鍋清水打天下,甚至連下青菜都要放到最後,免得湯味被破壞,影響了焯牛肉的味道。

各類打冷菜,以及像凍紅蟹這樣的菜,也基本上就是清水浸煮,放涼收幹,大道至簡,在微妙的火候與溫度之間去突出食材最原本的鮮甜。

當然,潮菜的味,並不是全部都用清水這麼單一。

很多人以為潮菜是不會用到辣椒花椒的,其實不對,潮菜也用香辛料,但與川菜不同,川菜更善於調配香料之間的配比,混合多種香料,食材與香料可以達到最好的配合狀態,互相激發。

但潮菜用香料,更多的則是為了闢除異味,突出食材本味,例如你去潮汕市場買羊肉,一般會給你配南姜與甘蔗,這兩味的作用其實就是為了闢除異味而已,量也非常少,並不取佐料本身的味道。包括潮州滷水裡用到的花椒,也不是取其辛辣,而是為了闢除肉臊之味。

味在潮汕,在我看來除了突出本味之外,還在於潮菜賦予了食客自主調味的權利。

潮菜有一個特點,叫一菜一碟,也就是一道菜就會配一種或多種固定的蘸料,例如最常見的牛肉火鍋,一般是配的就是沙茶,潮陽地區會配豆醬。又如滷水,一般配的是蒜泥白醋以及滷汁。

龍蝦配桔油,魚翅配浙醋,蠔烙配魚露,普寧豆乾配韭菜鹽水……像《林自然精細潮州菜譜》裡所記載的菜品,除了甜品外,幾乎都是每樣菜都寫了搭配的蘸料,如果一道菜少了固定搭配的蘸料,則菜不成菜。

我們都知道眾口難調,但是潮菜卻把這個調味的權利給了食客,充分給與食客選擇「味」的權利,追求本味還是蘸料的味,蘸與不蘸,蘸多蘸少,全憑食客自己的喜好,這種烹製後調味的一菜一碟、蘸料眾多的特色,也成了潮菜與眾不同的地方。

相關焦點

  • 漿水面—謹以此文獻給河西走廊。
    漿水面—謹以此文獻給河西走廊。 不久、不久以前,有一位河西走廊來的姓魏的壯士曾經說過,他的族人在歷史的變遷中,懂得了一個簡單的道理,最美的食物往往只需要最簡單的烹飪方式。為了這一終極目標,先人們選用凝結自然之精華的氫、氧元素,經過大約2:1的比例融合之後而形成水,魏先生說「此水非彼水」,此水乃漿水面重要成分—漿水的天然素材。
  • 謹以此文獻給南日採風團:饋贈
    饋贈  ——謹以此文獻給南日採風團  詩丨蔡敏霞  那一天,  寥落的星星尚未褪盡,
  • 謹以此文獻給天下所有的母親
    謹以此文獻給,一輩子辛辛苦苦的母親!也願天下所有的母親都能幸福快樂!
  • 【祭父文】清明節就要到了,謹以此文獻給我在天堂的父親!
    題記:清明節就要到了,謹以此文獻給我在天堂的父親
  • 哈文為李詠冥誕慶生:謹以此文獻給你生命中出現過不老少年
    謹以此文獻給我生命中出現過的我愛過的不老少年:我的父親 1、在廣州的日子我的父親是2019年3月18日去世的,和李詠一樣,癌症,胰腺癌晚期。大醫院就像一個名滿天下的美人,所有人都對她趨之如騖,想一親芳澤,可是她高傲地立在那兒,隨意地決定著某個人選,並且不帶任何感情。手術的前一天醫生就告訴我,手術可能無法進行,就是把肚子剖開發現動不了,只能重新縫合。這是最差的情況。
  • 作者:陳小魚 | 鄉間童趣 ——謹以此文獻給我兒時最好的玩伴小芳
    鄉間童趣——謹以此文獻給我兒時最好的玩伴小芳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出生在東北一個小縣城的城邊上,城區以縣政府為中心向四周輻射幾公裡,城外就是大片林帶,田地,魚池,小溪,那時的城鄉差距並不明顯,因此,與其說我是個城裡孩子,倒不如說我是個鄉下娃更確切。
  • 走過春天,只為盛夏果實——謹以此文獻給在家備考的高三學子
    走過春天,只為盛夏果實——謹以此文獻給在家備考的高三學子同學們:見字如晤。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打破了庚子年春節的平靜,時至今日,對疫情的防控仍不可鬆懈。就是指豁出性命,進行激烈的搏鬥,比喻盡最大的力量,用自己的所有,不顧一切地極度努力,去實現自己的目標。換句話說,就是為了一個目標,你和自己從體力上、腦力上死磕到底。風雨過後,你會很感謝現在拼搏的自己。《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裡有句話說:當一個人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他完成夢想。是啊,那個時候,天時地利人和,必成!
  • 謹以此文獻給90年代生活在三角線的徐州人: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時光
    一別二十載竟未曾再來故地重遊時百感交集中謹以此文獻給90年代生活在三角線的徐州人: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時光裡,沒有三角線米線……或者,像《重返25歲》那樣,給我一個重返過去的機會,用現在的影像工具,記錄下那些當時沒能留下更多痕跡的美食美景。已經失去一個二道街了,在我還沒有能力拍下更多老街景時,它就已經拆沒了,沒能及時拍下賣粘牙糖和江米棒的小賣鋪,也沒能與親人拍下更多合影,它拆掉的不只是一間間房屋,還有在那裡居住了一輩子的老人們的念想。
  • 我們家的老太太,謹以此文獻給我親愛的
    我一時沒忍住,眼淚淺淺浮在眼底……謹以此獻給我永葆青春活力的親愛老媽!
  • 兩年跨越③ | 飄著紅絲帶的相思樹——謹以此文獻給飄著荷爾蒙味道...
    作者 | 家和遠方原標題:《兩年跨越③ | 飄著紅絲帶的相思樹——謹以此文獻給飄著荷爾蒙味道的工地歲月》閱讀原文
  • 母親不在了,我成了孤兒——母親節,謹以此文獻給媽媽
       母親不在了,我成了孤兒        ——母親節,謹以此文獻給媽媽                    歐思源  &
  • 六八洪災記憶——謹以此文獻給大荔八魚公社和華縣沿山的父老鄉親們!
    謹以此文獻給大荔縣八魚公社和華縣沿山各公社的父老鄉親,是你們接納和安置了我們這些無家可歸的受災群眾,此等恩情永記於心! 在滯留八魚公社大約10天左右,華縣革委會安排了數輛卡車接回本縣所有受災群眾。相關負責人提前通知各安置點群眾於第二天9點以前吃過早飯,統一在八魚村集中坐車回家。當人們坐上汽車,揮手再見,依依惜別時,受災群眾中有人領頭高喊口號:毛主席萬歲!共產黨萬歲!向貧下中農學習!向八魚人民致敬!口號聲震耳欲聾,受災群眾發自內心的感激之情,深深地感染著在場的八魚人民。
  • 潮汕美食傑-介紹潮汕美食大全
    食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潮汕美食傳承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而潮汕美食具體有哪些呢?潮汕美食傑為你介紹。潮汕美食要說潮汕美食有哪些?首先,按照地區來劃分,潮汕地區有潮州、揭陽、汕頭三市。而潮汕美食按地區來劃分為潮州美食、揭陽美食、汕頭美食。各個地區有各自的特產、小吃、美食等等。如果想吃到正宗的潮汕美食,那就要來潮汕三市品嘗。
  • 潮汕美食,天下第一!
    廣東有句古話是這樣說的:「天下所有食貨,粵東幾盡有之,粵東所有之食貨,天下未必盡也」。粵東地區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潮汕地區,多指為汕頭、潮州、揭陽三個城市。潮汕美食,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天下第一了!就連 「食神」蔡瀾都說,潮汕是一個不能不去的地方,因為這可是「中國美食界的一座孤島」。作為一座「美食孤島」,任憑歷史變遷,這裡的味道和飲食傳統,幾乎沒被影響到絲毫。潮汕人吃東西講究一個「鮮」字,注重時令與新鮮度,不需要重油辣醬,只需撒上一點鹽,便是這世間最美的味。
  • 兩年跨越③ | 飄著紅絲帶的相思樹——謹以此文獻給飄著荷爾蒙味道...
    作者 | 家和遠方原標題:《兩年跨越③ | 飄著紅絲帶的相思樹——謹以此文獻給飄著荷爾蒙味道的工地歲月》閱讀原文
  • 謹以此篇文章獻給我心目中最偉大的她
    作者:馬妍在我的生命裡,在我的記憶之中,有那麼一個人,她承載著我所有的生長軌跡。無論或喜或悲,當我驀然回首時,總能望見她那雙善良而柔和的目光,那是一種砥礪前行的力量,那是一束穿透心底黑暗的晨曦光芒。所有的借條都是母親籤字畫押,如果父親出現任何不測,所有的債務她將盡數償還。當時,父親單位的工會主席問母親:「這樣做你不會後悔嗎?」母親堅定的說:「盡人事,聽天命,更何況我的孩子還需要爸爸。」就這樣,母親用簡單的語言,抵禦住了所有的外界質疑。
  • 《在文學殿堂中穿越》 ——謹以此獻給力的鐵粉們。
    《在文學殿堂中穿越》——謹以此獻給力的鐵粉們回報同有文學愛好的親們,共同提攜彼此在前行的路上。新詩改罷又長吟力朮言詞沁入心筆付春風堪解語書成月色覽知音
  • 馬小鹽:吻的多重奏——謹以此文獻給520
    是不是所有的信仰,都誕生於人類的靈魂之餓?當我們的肚子餓了,我們會吞噬食物。當我們的靈魂餓了,我們會飲用什麼?知識、智慧、宗教、信仰?從上面世界各國愛的暱稱可以看出,在漫長的人類歷史裡,愛與靈魂之餓關係不大,愛僅僅是對荷爾蒙之餓的慰藉罷了。因此作為愛的一種神聖儀式,吻大多與吞噬食物具有相同意義:接吻的時候,舌頭對相愛的彼此而言,就是一種類似口香糖一樣的軟體小食。
  • 這些潮汕美食 你吃過幾樣
    潮汕美食是多種多樣的,也各具特色。生活在潮汕地區這個讓全世界都羨慕的美食聖地,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大潮汕這個美食天堂,瘦子進去,胖子出來(一)潮汕美食篇之牛肉火鍋在潮汕,大小牛肉店隨處可見!一般牛都是凌晨宰,當天就到店裡賣了,不放過夜的,有少數店是現宰現吃的,肉還會動的!沾上牛肉火鍋店特製的沙茶醬,嘖嘖嘖,一級棒!
  • 謹以此文獻給在窗口工作的你
    在這裡我看到有年輕的女子可以為了離婚淨身出戶,甚至獨自一個人來承擔孩子未來所有的撫養費。我記得那個女子和我年齡相近,我猜想究竟是怎樣的生活讓曾經相愛又相守的人,在離開的時候走得如此決絕?她要鼓起多大的勇氣,做出多大的決心,既要選擇裸婚,又要裸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