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霓村,位於平順縣東南30公裡處虹梯關鄉,距林州市35公裡。是虹梯關大峽谷景區的一個重要景點。虹霓村被驢友們稱為懸崖上的古村落,虹霓瀑飛流直下,氣勢滂沱,其聲撼天地,瀑下是虹霓峽,溝壑突兀,似萬丈不赦之深淵。
2014年,虹霓村入選中國第三批傳統村落保護名錄;2016年,又入選第五批山西省歷史文化名村。由於附近就是著名的古關道——虹梯關,所以早在唐朝,虹霓村已經具有一定的規模,距今也有1200餘年的歷史了。作為曾經的要塞古村,虹霓村選址十分講究。村落坐北朝南,背靠紫峰山,村西及西北是兔耳山、帥盔山、雙鳥峰,村南及西南是水晶坡、筆架山、縫山,唯有東南山澗狹縫與外界相通。
虹霓河
虹霓村 簡介
虹霓村原名洪底村,亦為洪梯的底部。因虹霓村東虹霓河上有一天然形成的懸崖,稱虹霓斷。夏季,虹霓河水暴漲,流下虹霓斷後,濺起的水霧折射太陽光後,形成了弧形彩帶——虹,在虹的上下有時出現似虹非虹的七彩光帶稱為霓。因此,明嘉靖八年夏言撰虹梯關銘時,洪底村也因此更名為虹霓村。
虹霓村以虹霓河為界,分為北莊和南莊,北莊以民居為主,南莊則是由晉豫古道衍生的商貿區,店鋪商號雜以民居,寬疏相宜。長虹橋,是進出村子的唯一通道,橫跨虹霓河連接虹霓村南北兩岸,靜靜地承載見證著的虹霓村的過去與現在。
長虹橋
虹霓瀑布、梯後羊回峽是上黨地區二大特景;懸崖公路、懸崖水渠、懸崖水電站、懸崖水庫是人類創下的奇蹟,天然溶洞十處,構成了一幅變幻無窮的虹霓峽谷風景名勝圖。近年來,網絡的發達讓太行山的名氣越來越大,也讓虹霓村這個曾經安靜的山村熱鬧了起來,再次成為了一個旅遊勝地。
虹霓村水電站 現在改為名宿
虹霓村複雜的地質,峻峭的巖體,蔚為壯觀的山形地貌,連綿的山脈,形成奇峰怪石,危崖絕壁,幽谷深淵等自然景觀,也有眾多人文建築物。傳說有殷紂時期武成王黃飛虎留下的三件遺物:帥盔山、鞭山、牛頭山;有漢劉秀留下的漢王寨,有唐李世民留下的跳馬澗等。
虹霓村古建築遺存豐富,現存大小廟宇8處。創建於五代後唐長興三年(公元932年)的明惠大師塔是國家重點文物,還有清代遺構的關帝廟,媧皇宮、觀音廟、山神廟、龍王廟、馬王殿等遺址。
媧皇宮 現為虹霓村村委會
媧皇宮 千年柏樹
關帝廟為清代遺構,五檁前廊式構架,廟的對面是關帝廟戲臺。正殿前面石柱上鐫刻有「紅面綠袍浩氣悠悠陶武廟,丹心赤膽精忠耿耿對青天」左右楹聯。
關帝廟
關帝廟
紅面綠袍浩氣悠悠陶武廟,丹心赤膽精忠耿耿對青天
海市蜃樓 關帝廟戲臺
明惠大師塔 現在加固了防護網和監控
據海會院明惠大師塔碑碣記載:明惠大師塔創建於五代後唐長興三年,即公元932年。海會院遺址出土的一截八稜經幢,其落款為「乾符五年仝立」,從這些石刻碑記中可以確定最晚在唐乾符五年。即公元878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塔平面呈正方形,通高6.5米,邊長2.21米,單簷單層五迭四柱式,覆缽尖錐頂。這也說明當時虹霓村已具有相當規模,且已繁盛。原來明惠大師塔塔門上,左右門龕兩側分別雕刻守門金剛像,身著盔甲,足蹬飛雲,一為雙手扶利劍,一為手執金剛杵,造型豐滿,氣勢威猛。90年代,其中一個被盜,另一個被縣文保拆走保存。
明惠大師塔
塔身左右浮雕金剛像 其中一個被盜 至今無下落
在塔的背面鑲嵌有五代後唐長興三年(929年)的銘記。記載了明惠大師一段軼事。謂之唐乾符四年,他住持海慧院時,一天有人報告說:「保廣要殺大師」。師云:「吾久於生死心不怖焉,若被所誅,償宿債矣」。是年正月十三日,大師果然被殺。他死後,由弟子崇職等捧舍利,奉潞州節度使之命建塔葬之。
明惠大師濟世圖
海惠院遺址
村內雕刻石器隨處可見,門垛迎風石雕、碑刻、磚雕、門匾題字,木雕的窗欞雕飾件等,彰顯著這裡的厚重歷史文化與山村農耕時代的古樸和簡約。
以糧為綱全面發展
毛主席萬歲標語
上街大槐樹與石磨
石舀
走進這裡,猶如進入了古寨古老的歷史文化長廊中,山水相間,風土人情,歷史故事,峭壁絕崖,絕對是一次文化藝術與自然環境撞擊的震撼享受。
宋美秀老院
曾經的水電站
平順縣廣播站虹霓村舊址
村民家小院
在長虹橋路口往北不遠的的小巷裡,有棵長在石頭上的古杏樹,非常奇特,村民告訴我們說每年杏樹還會結果子,而且非常的好吃。至於這棵樹有多少年頭了,也無從說起,老人說只是說從記事起就有了這棵杏樹,至少也有百年有餘吧。
自駕路線:出發地?--導航(虹霓峽互通收費口)--虹霓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