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十六湖到位於克羅埃西亞西部港口,亞得裡亞海邊的古城的扎達爾,車要走2個半小時。天一直是陰著臉,不時有雨點掃在車窗上。挑選淡季來這裡旅遊,好處是人少,不足是時常會遇到下雨和一些景點開門時間減少,諸如十六湖和之後去赫瓦爾島的船班減少。
已經在克羅埃西亞遊了兩個景點,都是以景色獨特優美著名,而扎達爾不只有美景,還是歷史名城,行程上說是克羅埃西亞第一部小說和第一批克羅埃西亞語言報紙的誕生地。還是先梳理一下克羅埃西亞的簡史吧。
新興起的羅馬帝國開始擴張後,羅馬軍隊將東地中海和巴爾幹半島作為其主要戰略方向,這裡成了羅馬帝國的行省。公元7世紀,斯拉夫人進入克羅埃西亞,到公元9世紀時,克羅埃西亞已基本改信基督教,承認查理曼帝國的宗主權。公元10世紀,建立強盛的克羅埃西亞王國。不過幾十年,又被匈牙利國王收編,由匈牙利國王擔任克羅埃西亞君主。16世紀,奧斯曼帝國軍隊北上歐洲,匈牙利在莫哈奇戰役中戰敗,克羅埃西亞大部分歸了土耳其,小部分被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拿走,與斯洛維尼亞一塊兒成了哈布斯堡王朝的「軍事邊疆」。到19世紀時初,克羅埃西亞被劃入了拿破崙的伊利裡行省。1867年魅力無窮的茜茜公主促成了奧匈帝國的建立,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納入自治的匈牙利王室土地。20世紀初,奧匈帝國解體,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聯合成立了南斯拉夫王國。再往後就是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再再往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德國、義大利入侵,有個叫狄托的克羅埃西亞人領導南斯拉夫人進行了英勇地抵抗,戰後成立了南斯拉夫聯邦。
寫完這段字,我長吐一口氣,不容易啊!這塊土地被千錘百鍊,周圍凡成了氣候的大國,都不放過它。16世紀時,匈牙利居然還把扎達爾和斯普利特賣給了威尼斯,威尼斯統治了扎達爾一兩百年時間。
至於扎達爾,導遊只說:二戰時被德軍轟炸了76次,幾乎夷為平地。60%的人被炸死,剩下的人逃離這個城市,流落他鄉,扎達爾成了廢城。1991年,克羅埃西亞獨立後,政府對老城進行了重建,為了吸引遊客,建了新的景點,一個是海風琴,另一個是名叫「向太陽致敬」的太陽能光板。扎達爾成為旅遊度假勝地。
高曉松說過旅遊不能都聽導遊的,回來還要查查資料。
我查到二戰時,扎達爾先被納粹德國佔領,後轉給墨索裡尼,成為義大利的一部分。1943年扎達爾遭到了盟軍空軍的轟炸,造成了大量的平民傷亡,許多人在地毯式轟炸中喪生,城市的許多地標性建築和許多世紀的老建築和藝術品也被破壞,大量的平民逃離了城市。
是呀,二戰時期,扎達爾是被軸心國佔領了,德國怎麼會來轟炸呢?還70多次?
扎達爾古城的歷史也遠不止導遊的這幾句輕描淡寫,它是克羅埃西亞的第五大城市,曾經是這一帶的行政中心,早就是著名的旅遊勝地。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攻打巴爾幹半島的幾十年時間裡,扎達爾古城始終沒有被攻克,今天我們見到的城門、城牆、堡壘都是在防禦土耳其大軍時修建的。早在公元3世紀末,扎達爾已經有了自己的主教。在這個小半島的古城內,至今保留了14座教堂,卻沒有一座清真寺。
古城牆的防禦遺址中,曾經建造了好幾座城門,雖然剩下的不多了,但導遊領我們冒著雨走進的那座城門,並不是規模最大,最漂亮的那座獅門。雖然這座城門上也有威尼斯飛獅模糊的身軀,隱約記錄著曾為威尼斯屬地的歲月。
已經是中午了,導遊先帶我們去吃午飯。餐館不大,進去後感覺油煙味很嗆人,說廚師在烤魚呢。看到雨小了,一部分人就到臨街的棚子下,一邊吃一邊看街景。在北京時,我幾乎沒有過在街邊吃飯的經歷。在亞得裡亞海邊的這座古城裡,下著小雨,地面很溼,空氣也是溼冷的,坐在椅子上,屁股也涼颼颼的,感覺很新奇。東張西望地看看過往匆匆的行人,不多,也許是因為下雨。
遊覽這座歷史名城的時間,原定的一個半小時被壓縮成半個小時,因為十六湖佔用了上午的時間。我們可虧大了,扎達爾老城裡有很多古蹟,有知名的「五泉廣場」,保留了大量的自古羅馬帝國以來各時期的古遺蹟,還有當年威尼斯人為抵禦土耳其人進攻而挖掘的一字排開的五口大井。
有自由廣場,那裡的小教堂、市政廳、總督府等建築,忠實地體現著古羅馬和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
聖克裡索戈諾教堂是一座展現雄偉的羅馬建築風格的教堂,始建於12世紀,是以城市的守護神命名的羅馬天主教堂,內部有優雅的羅馬風格的裝飾。
這座是聖瑪麗教堂,教堂始建於11世紀,由一位名叫齊卡的扎達爾貴族婦女出資為本篤會的女修道院興建的,每年都有固定的宗教美術展覽,取名「扎達爾的黃金和白銀」。
說到的這些古蹟,有些是路過,走過,錯過,有些是寫遊記查資料時才知道的。
導遊簡單地說了集合時間和地點,沒有要帶著遊覽的意思,大家作鳥獸散。懷蘇和小爽直奔附近一座高大的鐘樓,順便說一句,這裡的鐘樓都是威尼斯風格的,就是與教堂分開。上鐘樓要收費的,這擋不住她們登高望遠的興致。
我相中了那座古羅馬建築風格的大教堂,一個人衝過去。這是扎達爾最大的教堂,叫聖阿納斯塔西亞大教堂。大教堂始建於12世紀,但在13世紀初,第四次十字軍東徵時由於缺少經費,威尼斯總督居然鼓動他們圍攻扎達爾,致使整個古城遭到洗劫,華麗的聖阿納斯塔西亞大教堂當然不能倖免,被嚴重損毀。因為扎達爾是基督教城市,貪婪的威尼斯總督被羅馬教廷開除了教籍。
繞到大教堂正面,大喜,門開著。
側廊裡還有一些祭壇,上面有的是耶穌或者聖徒的塑像,有的是大幅油畫,旁邊都是羅馬科林斯立柱,祭壇下面的雕塑也很精緻,顯示了義大利工匠卓越的才能。有些地方依稀能看出殘破和修補的痕跡,扎達爾人在重建這座大教堂時,把原來的,沒有損壞得太厲害的歷史遺蹟儘量都鑲嵌進新的教堂裡了,讓這些滿是包漿的遺蹟講述原汁原味的歷史,太了不起了。
地磚是上了年紀的,有的上面還刻著字,一定記錄著古老的故事。也許是墓碑,下面躺著某位德高望重的主教大人。
離開教堂,沿著老街往前走,又看到了一座古老的鐘樓,出了街口,就是赫赫有名的古羅馬廣場了。獨自站在廣場上的這根羅馬柱據說叫「恥辱柱」, 古代用來對犯錯誤人捆綁示眾或對犯人處以枷刑的石柱,上面滿是彈孔。
聖多納託教堂是扎達爾古城14座教堂裡的老大,始建於9世紀,重建於15世紀,是古城內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千多年前的古建築。這座圓形的,有著大圓頂的造型不正是典型羅馬風格嗎?教堂在20世紀初還是個博物館,有很珍貴的展品,現在成了個音樂廳,因為音響效果極好。
除了老祖宗留下的這些遺蹟,現代的扎達爾人繼續創造奇蹟,建築師尼古拉·巴希奇用35根粗細各異、長短不一的管子平行植入海中,管子的一端裝有一個哨子,每當海浪湧入管中,哨子就會發出奇異的聲音,演奏出5個聲調的7種和弦,演奏出屬於大海的音樂。這就是世紀上獨一無二的海風琴。
尼古拉·巴希奇還在自己設計的海風琴旁邊建造了一座太陽能圓形劇場。這個由太陽能板組合成的平面,每逢夜幕降臨,便會自動發放出色彩變幻的燈光。入夜,人們都迎著徐徐海風,聽著海風琴的演奏,在這裡翩翩起舞,享受地中海的休閒。這個劇場叫做「向太陽致敬」。
雨越來越大,大風卷著雨水橫掃大地,人已經不能正常行走了,好在我們到海風琴的路線是順風,到了海邊,驚訝地看到「陰風怒號,濁浪排空」的場景,黑雲壓向大海,大海憤怒地拍打著岸邊廣場的基石,捲起1米多高的浪花,洶湧的海水一浪一浪前赴後繼地拼命地往岸上爬,我都看傻了,左腳的鞋溼透了也不知道。風雨中,我已經顧不得看什麼海風琴,後背衣服全溼了,最慘的是褲子,溼得貼在腿上。
聽到海風琴發出嗡嗡寬厚的共鳴聲,與海浪聲合奏出雄壯的風暴交響樂。
回到車上,驚魂未定,溼了呱唧地坐下來,下半身拔涼拔涼的,自己個兒捂幹吧。導遊說這就是暴風雨,太震了。
看到朋友發的海風琴的照片,趕緊收藏了。海風琴和太陽能光板都沒看到是有些遺憾,但是亞得裡亞海的風暴對於我這個生活在大陸內地的人可是難得一見呀,盜幾張朋友的照片和從視頻上截幾張圖放在這兒,算是向大海致敬吧!
從別人的遊記裡,驚訝的看到扎達爾地形的照片;扎達爾是長長地伸向海裡的一個半島與大陸隔著狹窄的扎達爾海峽,而扎達爾老城所在的海角曾經被一條很深的護城河與大陸分隔開來,也許因為有這條護城河擋住了土耳其軍隊,後來護城河被填充。
車在風雨中離開了扎達爾老城,駛向下一個古鎮——特羅吉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