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只有天皇而沒有國王,那中國古代所稱的「日本國王」是什麼?

2020-12-14 國史拾遺

大家知道,在漢文化圈的五個國家(中國、朝鮮、越南、琉球和日本)當中,日本和中國相距最遠,所以和其它幾位不一樣,日本古代是從來沒有成為中國正式的藩屬國的,所以它的國家元首和中國一樣,也稱「帝」(琉球和朝鮮古代是中國冊封國,只稱王不稱帝,而越南屬於「外王內帝」,即自己國內號「帝」,對中國稱「國王」)。不過,對於古代自認為天下中心的中國來講,根本不可能承認日本的「天皇」稱號,所以中國一直以來基本直接矮化一格稱日本天皇為「王」的。

但是,12世紀之後,日本武士勢力崛起,天皇和朝廷被虛化,並逐漸形成一套獨特的政治倫理,那對於中國來說,稱呼就麻煩了。

武士實際就是日本的大小封建主,控制著日本的經濟和軍事實力

對於中國來說,如果要和日本官方有什麼交流,實際要找的就是日本將軍,而不是去找天皇,天皇根本不管事;但是,日本這套體制對於中國官方來說實在是怪異,武人當國,皇族虛化,這在中國人看來那就是「亂臣賊子」,所以這一套根本行不通。

可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也倒是方便,因為中國官方不需要和天皇打交道,所以就不必受困於「天皇」這個稱呼;只需要和幕府將軍打交道,但是按照中國人的理解方式:日本這一片的管事兒的,自然就是「日本國王」了。在歐美也一樣,由於將軍的長期世襲統治,到後來歐洲人執訪日本,一直誤以為將軍就是天皇;直到江戶幕府末年,美國派到日本的特使也還沒有弄清楚。

元朝皇帝忽必烈向日本送出國書,就要求所謂「日本國王」服從元朝的統治。這裡面的「日本國王」都是指當時的日本天皇,因為當時天皇還沒有被完全虛化,但是14世紀的時候,事情出現了變化。

古代日本天皇

明朝一開始建立的時候,向日本派遣使節,要求日本取締倭寇並向明朝朝貢,當時日本是南北朝亂世,明朝直接聯絡的九州地區是由南朝(日本皇室的「大覺系」控制實權)懷良親王控制,這位是個狠人,直接拒絕了,並且把明朝派來的七個使節處決。對於明朝來講,自然認為這個「懷良親王」就是日本國王了。

但是後來日本南北朝由北朝統一,室町幕府驅逐了懷良親王的勢力,室町幕府為了發展經濟,想和明朝進行貿易,所以自1374年起曾數次向明朝派遣使節,但是呢?幕府將軍足利義滿是以以「日本徵夷將軍源義滿」的名義向明朝朝貢的,明朝直接拒絕了,因為朱元璋當時認為「大覺系」的「日本國王懷良」(或作良懷)才是日本正統君主,而「持明系」則是亂臣。足利義滿是「持明系」的軍官,更不應與之通交。雖然朱元璋肯定不喜歡之前無禮的懷良,但君臣大義名分可馬虎不得。

足利義滿就是《聰明的一休》裡面的那個將軍

但是到了朱棣繼位就不一樣了,這位自己得國不正,所以對於「外國來朝」的事兒很喜歡,這樣能強化自己的正統性,而且足利義滿也學聰明了,給自己的名義是「日本國王臣源義滿」,所以朱棣立刻封了源道義(足利義滿)為日本國王,賜日本國王之印,發給堪合符,明朝正式與日本建立宗藩關係(其實建文帝就已經冊封了,但是日本使者還沒來得及回去的時候就發生了靖難之變)。當然,這個宗藩關係實際虛名更重,明朝對日本的內政外交基本沒有任何影響,而且日本名義領袖天皇可沒有臣服中國,所以明朝不能說是日本正式的宗主國。

之後,室町幕府的將軍都使用「日本國王」的稱號與明朝通連外交。在戰國時期,幕府的通交權實際上掌握在細川氏、大內氏、毛利氏和宗氏這些門閥大名的手裡,這些要人們為了經濟利益,常常偽造含有幕府將軍署名的國書,與明朝進行貿易。甚至一直到萬曆朝鮮戰爭的時候,中日關係嚴重惡化,明朝仍然認為豐臣秀吉是日本人並還想給他正式冊封。萬曆帝的冊封詔書現保存於大阪歷史博物館中,被今日的日本政府認定為重要文化財產。

豐臣秀吉

江戶幕府中期後,因為日本儒學影響加深,多數武士與士大夫受到儒家君臣名分的思想,幕府將軍不願意對外僭越天皇,所以國書上之稱號改為「日本國大君」。在江戶第六代將軍德川家宣時代,新井白石的改革中,幕府將軍的稱號一度被改為室町時代的「日本國王」(新井白石認為「大君」也是朝鮮宗室王子的一種稱號,因此使用「大君」一名不合適),直到第八代德川吉宗繼任將軍,新井白石失勢,日本國王的稱號亦被廢除,改回「日本國大君」。

而「大君」這個詞,影響力其實比日本國王更大,現在至少有兩個詞與此有關,一個是音譯詞「大亨」,在英語中,把在一個行業內擁有一定財富和權力的人物稱為「Tycoon」,這一詞一詞就是來源於日本語的「大君」;還有一個則是二戰時期一些漢奸稱呼的「太君」,有一種書說法是這個詞實際是中國人對於「大君」的誤讀。

相關焦點

  • 日本天皇握有三大神器,而泰國國王則有28大聖物,全都價值連城
    前不久日本新的天皇即位,而泰國的國王也剛剛完成了王位結交。這些國家和中國的關係都比較密切,古代中國皇位交接都要拿著傳國玉璽,來證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而無論是日本,還是泰國,他們的權力交接也都有自己的信物。日本我們知道是所謂的「三大神器」,那麼泰國是什麼呢?
  • 泰國國王、日本天皇和英國女皇,他們有什麼不同?
    泰國國王、日本天皇和英國女王,他們本質上並沒有不同,都是君主立憲制下沒有實際權力的君主,是一種禮儀性質的存在,主要象徵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總結起來就是:在泰國、日本或英國,國王、天皇和女王都是「虛君」,統而不治,真正治理國家的是以首相或總理為首的內閣,能決定內閣去留的則是最終的權力機構——議會。首相或總理是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領導者和決策者。英國首相特麗莎梅,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以及泰國總理巴育才是這個國家能拍板的決策者。
  • 西班牙國王對日本進行國事訪問天皇夫婦親自迎接
    【環球網報導 記者 馬麗】據日本共同社4月5日報導,西班牙國王菲利普六世夫婦對日本進行國事訪問,5日日本皇宮舉行歡迎儀式,日本天皇夫婦親自迎接。此外,皇太子夫婦、首相安倍晉三夫婦及部分閣僚也出席了儀式。明年兩國將迎來建交150周年紀念。
  • 沙特國王薩勒曼到訪皇居 日本天皇設宴迎接(圖)
    日本天皇於14日在其住所,接待了前來日本進行國事訪問的沙烏地阿拉伯國王薩勒曼。   據日本NHK電視臺報導,14日下午,在警車的引導下,薩勒曼的車隊進入皇居正門,日本天皇親自到玄關處迎接。在與天皇親切握手時,薩勒曼稱,十分高興能與天皇會面。   報導稱,早在2014年,還未繼位的薩勒曼以王儲身份訪日時,就曾受邀出席皇室舉辦的午餐會。14日,雙方時隔三年,再次共進午餐,並進行親切交談。
  • 日本天皇與前泰國國王半世紀友誼,明仁曾送魚幫助蒲美蓬
    近日日本天皇訪問泰國,在泰國弔唁其長達半個世紀的好友泰國國王拉瑪九世。泰國人以大禮迎接。泰國人以大禮迎接日本天皇前泰國國王拉瑪九世蒲美蓬與明仁天皇年齡相近,兩人有超過半世紀的友誼,一九六○年代明仁贈送泰國羅非魚解決當地糧食問題,泰國也以仁魚稱呼此魚,以表達謝意。
  • 日本天皇已傳了126代,那第一位天皇究竟是誰?不是神武天皇
    就在近日,日本第125代天皇—明仁天皇正式宣告退位,關於明仁天皇的一生就不多說了;明仁天皇退位後,他的兒子德仁繼位,是為德仁天皇,成為日本第126代天皇,自此,日本正式進入「令和」時代(日本新年號)。說了那麼多,那日本的第一位天皇究竟是誰呢?
  • 自詡為神國,日本在歷史上到底有沒有向中國稱過臣?
    在歷史上只有韓國(也就是朝鮮王國)曾將大明稱之為父母之國,而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日本卻自隋唐之後再也沒有向中國稱過臣。在曹魏之前,日本島內尚未統一,幾個割據島內的政權都遣使向兩漢和曹魏進過貢。自從曹魏之後,也就是從公元3世紀之後,邪馬臺國逐漸統一日本西部地區,邪馬臺國也轉變為大和國,但是對華仍自稱倭國。在南北朝的劉宋時期,大和國君主曾遣使建業(南京),要求劉宋文帝加封自己為「使持節、都督倭·百濟·新羅·任那·秦韓·穆韓六國諸軍事、安東大將軍、倭國王」。
  • 泰國人見到國王都要跪拜,那中國遊客也跟著跪嗎?原來是這樣
    現如今實行著君主立憲制的國家已經非常少了,其中和我國相鄰的泰國和日本這兩個國家就一直擁有著皇帝這號人物。不過日本的天皇,更像是百姓心目中的信仰,而沒有真正的實權。那泰國的國王就不一樣了。在泰國民眾的心目中,國王就是權力地位。就像我國古代一樣,皇帝是天下至高無上的存在。
  • 東南亞唯一一個沒有淪為日本殖民地國家,國王自稱是中國人後代
    早在1985年甲午戰爭爆發的時候,日本人就已經開始了他的大陸計劃,目的就是開闢一片屬於日本人的新大陸,解決日本人多地少的困境,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侵佔中國東北三省並從日本國內遷來大批民眾,在佔領中國東北之後,日本並不滿足鮮,繼而入侵東南亞。
  • 日本為什麼不願意考古發掘天皇墓地?外國網友:天皇是中國人的後裔!
    1979年,日本大阪教育大學人類學教授鳥越憲三郎發表自己一個新的研究發現,「日本人的發源地在中國雲南省。」 1984年2月23日,鳥越憲三郎再次對外宣布,「從雲南南下的泰國山嶽地帶的少數民族進行了實地考察,結果發現了所有新生胎兒的臀部都有胎斑。另外,日本人身體上所具有的胎斑源自雲南,這證實了這個地區可能是日本人的發源地。」
  • 日本天皇不從政也沒實權,那每天都幹什麼?
    二戰後,天皇作為日本的象徵被保留了下來,《人間宣言》的發表將天皇從神壇上拉下並且失去了所有實權不過根據日本法律,天皇仍舊可以根據國會提名任命首相,也可以召集國會、解散眾議院、批准各項法律等。當然,天皇做這些都需要經過國會或內閣的授意,只是形式上需要天皇來做而已。
  • 國王當不下去了:瑞典王室需納稅 日本皇室壓抑
    日本王室  禮儀制度太嚴格致皇室生活壓抑  如今,日本天皇只是國家象徵,是個虛位,並無任何實權。但有趣的是,即使在日本歷史上,真正掌權的天皇也不多,很多時候,實質性的最高權力旁落在日本幕府將軍的手中。
  • 古代的日本天皇,為啥成不了古代中國獨攬大權的皇帝
    中國和日本,在古代都是「皇」為國家的象徵。然而,日本古代的天皇與中國古代的天皇實質上是差遠了。日本的天皇,比較側重於「天」,沒有實權,是一種精神領袖,如同一個傀儡被人供奉,掌握大權是擁有地方軍事武裝力量的幕府將軍。中國古代的皇帝,比較側重於「皇」,獨攬大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國土和臣民都是皇帝一人。
  • 國王、可汗、蘇丹、法老等君主稱號跟皇帝一樣嗎?是否翻譯問題?
    中國夏商周三個朝代的君主都是國王,這個不在考慮範圍。中國秦朝之後的朝代君主是皇帝,很多周邊國家朝代是中國朝代的藩屬國,中國君主稱皇帝,藩屬國君主就不能稱皇帝,只能稱國王。在古代,可汗是中國北方很多遊牧民族君主的稱號,一些中亞、西亞地區的君主也是稱可汗,或者叫大汗,應該能非常肯定,可汗跟皇帝是兩回事,從中國歷史兩個例子證明。忽必烈在1260年繼承蒙古可汗,又在1271年登基稱帝建立元朝,皇太極在1626年繼承了後金可汗,又在1636年登基稱帝建立清朝,所以可汗絕對跟皇帝是兩回事。
  • 日本天皇為啥能存在2000多年而中國古代王朝卻沒有超300年的?
    其實這句話是告訴世人,做皇帝也不一定就是一成不變的,《左傳》有一句話和孫猴子說的是一樣的: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自古以然,翻譯過來就是國家沒有固定的掌權者,君臣之間也沒有固定的位子。縱觀中華上下五千年,改朝換代那是家常便飯,歷史的耳畔始終迴響「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中國歷史上秦之後除了宋朝就沒一個王朝能超過300年的。
  • 泰國人見到國王,都要「跪拜」!那麼中國遊客遇到國王呢?
    對於泰國這個國家,我想你們都不會感到陌生,在近幾年來,因為泰國的消費低,風景美讓泰國成為了中國遊客最受歡迎的國家。而中國遊客們的消費力,也深受泰國的重視,為了便利我們,還引進了中國的支付方式等等。說起來,中國遊客們之所以喜歡泰國,不僅僅是因為當地的風景,還與泰國獨特的風俗習慣相關,就好比我們所熟知的人妖文化。除此之外,很多驢友們都很不解,泰國為何至今還延續著君主立憲制?君主立憲制其實在我國古代的時候就出現過了,但這種制度也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君王的行為處事不公,也會引起民憤最終被推翻。
  • 日本衝繩,每年都會舉辦「大清皇帝冊封琉球國王」慶典,只因這樣
    在每年的9月份,衝繩人都會評選琉球的國王與王妃,評選出的國王與王妃有兩個作用,一是作為古老琉球文化的象徵,向外面推廣琉球文化。二是新選出的琉球國王和王妃還負責主持古代琉球國王在首裡城恭迎大清國皇帝派來的冊封使的冊封儀式和「中秋宴」儀式。這個冊封慶典的陣勢浩蕩,非常講究。
  • 《史記》曾是日本古代教育中重要的教科書
    同時,朝鮮還從《史記》中編選了許多著作,而以朝鮮國王正祖御定的《史記英選》最為引人注目,其內容選自《史記》。此書雖為史抄之書,但出自朝鮮國王正祖御定,長期為其宣教所用,此後更被奉為經典,指令群臣朗讀背誦,充分體現了此書的重要性,也反映了《史記》對朝鮮的深遠影響。朝鮮古代史書體裁與中國一樣,最為重要的乃編年與紀傳二體。
  • 作為一個世襲國王制的國家,泰國國王的權力到底有多大?
    但是依舊有 不少的國家保留著國王的制度,比方說我們的鄰國,日本,就依舊保留著天皇的職位,只不過如今的天皇更像是日本的象徵,並沒有多大的實權。而泰國也是一個世襲國王制的國家,皇親國戚在本國的實權還是相當大的,甚至有部分皇家宗族還掌控著自己的嫡系部隊。那麼作為一國之君,泰國國王的權力到底有多大,軍隊是不是也得服從國王?
  • 足利義滿忽悠明朝皇帝給冊封「日本國王」,接受冊封也是他在自嗨
    足利義滿在位期間,中國正是明朝統治時期,當時明朝的貿易模式是勘合貿易,即外國來華進行朝貢貿易。就算是說,外國想和當時的中國貿易必須先認老大,不認沒戲。 建文帝根本搞不清楚當時日本的政治體系,他以為「源道義」是日本國王,因為在《楚辭·離騷》中三後的意思就是王或天子,所以就寫了封國書,正式承認足利義滿為日本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