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部門介入家務事 曾婆婆終於回家了(組圖) | ||
NEWS.SOHU.COM 2004年10月25日08:23 來源:荊楚在線-楚天都市報 |
頁面功能 【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 中 小】【列印】 【關閉】 | ||
免費最經典的幽默小段子 掌握第一手軍事情報 搜狐新聞,告訴你正在發生什麼。 點擊進入>>> | ||
曾婆婆的遭遇經楚天都市報22日、23日連續報導後,引起社會強烈反響。23日下午,武昌區政府召集區民政、司法、老齡委、街道、派出所等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參加緊急會議。 區政府主要領導指出,曾婆婆的兒子不準她進家門,是違法行為,社會影響極壞,決不能作為簡單的家庭糾紛來處理。考慮到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需要一定的時間,而天氣逐漸變冷,必須從三個方面處理此事:馬上做老人兒女的思想工作;曾婆婆兒女當晚必須接老人回家;安排好老人今後的正常生活。 會後,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迅速與老人的兒女進行溝通,正告曾婆婆之子魯某必須通過正當方式解決承租權糾紛,嚴肅指出將生母逐出家門的行為系違法。經多方努力,老人於當晚回到了家中。 昨日上午,區政府辦、街道、社區相關同志再次來到老人的住處看望,並為她送去了米、油等生活必需品。【場外評彈】做好心靈的選擇 餘人月 曾婆婆終於回家了,幸甚! 大凡家庭糾紛,通常並無大的恩怨,些小事情,日積月累後引爆開來,勢如水火,不免令人搖頭嗟嘆。 樹大分枝。兄弟姊妹長大成人,各有小家,來來往往之間,難免在小利益上有些出入。若斤斤計較,則漸生嫌隙,積小怨為大怨,不利家庭和睦。 對長輩的回報,最忌「扯平均」,若你望著我,我望著你,認為「她條件好些,她要多盡義務」,「他小時受寵,該他出力」,互相比著,誰也不願吃虧,那就難為父母大人了。 能吃虧不是痴人。所謂各盡各心,做得好事有好事在。孝敬父母,行善積德,無愧於天,無愧於心,何樂而不為,又何必錙銖必計。更豈能為蠅頭小利,逐親娘於門外! 對父母的孝敬,不在於「臥冰求鯉」、「哭竹生筍」,也不在於送禮就送「腦白金」。日常起居,能照顧的照顧一下,則足矣。 願天下的子女,在義與利間,做好心靈的選擇,讓父母輩能安度晚年。 遭親生兒子抖狠的是該街一社區76歲的曾婆婆。婆婆膝下一兒六女,老伴於1989年去世,現獨自一人生活。 記者昨日看到,曾婆婆的小房子與兒子34平方米的套房僅幾步之遙。居民們正圍著孤苦的婆婆噓寒問暖。 據曾婆婆講,一家兩代人均是租住糧道街房管所的公房,自己住的小房子是廚房改成的,共9.97平方米,已住了近50年。今年6月,在女兒們的建議下,她獲得了小房的承租權,但兒子為此不滿,一直想討回承租權。「兒子把我當外人,每個月向我收取150元的房租,已經收了9個月。」 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證實,曾婆婆已兩次遭兒子打砸。7月6日,兒子就打爛了她的油鹽醬醋等生活用品,並將其戶口、住房證、房門鑰匙拿走,不準其進門。居委會調解未果後,幫婆婆在附近臨時租房,天氣轉涼,兒子也不讓母親進屋拿衣服。10月9日,曾婆婆因沒錢交房租便回到家中居住,沒想到前晚7時左右,其50歲的兒子魯某來到房內,再次施暴,用木椅將開水瓶、電飯煲等物砸壞,並剪斷電線。 魯某告訴記者,母親回家住是因為姊妹們無人願意收留她,承租權糾紛也是他和姊妹間的矛盾,與母親無關,每月收的150元錢是母親住房子交的「補貼費」。 據介紹,武昌區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已專門委派一名律師,義務為曾婆婆申請法律援助。承租權糾紛一事,也將於下周一開庭。【場外評彈】可憐「燭光裡的媽媽」 餘人月電線被剪,只好靠蠟燭度日 這是詩人的傷痛與無奈。母親節來了,想盡點孝心,可「子欲養而親不待。」親人已作古,只有牆上的遺像一如既往地默默注視著自己的子女。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面對父母付出的心血,做子女的,回報尚且來不及,又緣何惡行相向。親人健在,若不思孝敬,一旦陰陽兩隔,縱使你想喊他,想說句話,想分享你的喜悅與悲傷,可四周已杳杳無人。 曾婆婆育有一子六女,老來卻不得安身,連電線也被兒子剪了,令人唏噓。不知她的子女們,有沒有看到,那燭光裡的媽媽,黑髮泛起了霜花,腰身變得不再挺拔,眼睛為何失去了光華……哪還經得起折騰! 雖然曾婆婆房屋的承租權即將進入司法階段,但法律只能討回財物與權益,討不回良心孝道。那些牽著媽媽的衣襟走過春秋冬夏的子女們,趁親人尚在,發發善心,好生伺候吧,以免他日抱撼。 昨日下午,記者再次前往看望曾婆婆。但其房門緊鎖,老人不知去向。居委會工作人員說,前日下午3點左右,。 秋夜難熬,無處可去的曾婆婆被社區五保戶劉秋蘭「收留」。劉是一名89歲的孤老,每月靠吃補貼生活。前晚,在一間同樣不到10平方米的屋子裡,兩位孤單的老人一起做了頓晚餐:魚和鹹菜。之後,曾婆婆就在用柜子臨時搭起的「床」上過了一夜。 街坊們說,除大女兒在十堰外,曾婆婆另外5個女兒均在武漢,但母親住處被砸後,僅二女兒上門看望過。 昨日,武漢華洋宏大醫療保健器械有限公司的員工聞訊前來慰問。當接過油、米、水果等慰問品的一剎那,曾婆婆忍了多日的淚水終奪眶而出,痛哭聲令在場的街坊為之動容。 曾婆婆仍念及兒子孩時的憨厚可愛,但「我現在卻不敢回家,怕他吼我……」 編後:清官難斷家務事。也許我們無法釐清太婆與子女間的牽牽扯扯,但呈現在我們眼前的事實是,擁有一子六女的太婆在秋寒之夜被逼出家門,無處安身。僅此,足以讓人心緒難平。 孝敬老人的道理,並不難理解,但讓人不可思議的事,在一間10平方米房屋的承租權面前,母子親情竟是那麼的蒼白脆弱,不堪一擊。 孝,不僅是一種回報與責任,其實也是對自身養老的一種「投保」。「有樣學樣」,對父母孝順,也是以言傳身教給孩子豎一個好的榜樣。很難想像,一個對父母不敬的人,將來能得到自己子女的尊敬。 據了解,曾太婆在漢的女兒中,不乏有生活優越的。希望能協力同心,早日給太婆一個歸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