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是世界上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水稻生產在國民經濟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隨著人麼消費觀念的轉變,對糧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其中病蟲害的防治是保證水稻品質的關鍵。
稻癭蚊是水稻上主要害蟲之一,具歷期短、世代重疊、間歇性和區域性等特點。它造成水稻無心葉或心葉變窄變短甚至形成狀如蔥管,令水稻無法抽穗結實, 危害性極大。
為保證水稻的茁壯成長,今天小編就來從水稻稻癭蚊的形態特徵、為害症狀、發生原因、發生時間及防治措施五個方面來詳細的講述一下水稻稻癭蚊的綜合防治,希望能給廣大農民朋友們帶來幫助。
一、水稻稻癭蚊的形態特徵
1. 成蟲
雌蟲體長3.5~4.8mm。翅展8.5~9mm。體淡紅色,密被細毛,近圓桶形中間略凹。觸角黃色15節。雄蟲體略小,似葫蘆狀中間收縮,好象兩節。中胸小盾板發達,腹部紡錘形隆起似駝峰。前翅透明具4條翅脈。
2. 卵
卵長0.5mm左右,長橢圓形初白後變紅色或紫紅色。
3. 幼蟲
幼蟲共3齡,1齡蛆形,長約0.87mm;2齡紡錘形,長約1.3mm;3齡體形與2齡相似體長3.3mm。
4. 蛹
橢圓形,淺紅色至紅褐色,長3.5~4.5mm。
二、水稻稻癭蚊的為害症狀
稻癭蚊為害水稻主要是以初孵幼蟲藉助露水爬行至葉鞘間隙,侵入稻苗生長點。幼蟲孵化後大約40h,才開始為害水稻,取食2~2.5d,水稻生長點開始凹陷,葉鞘形成海綿狀「蔥管」,生長點不能發育,停止生長,但「蔥管」被包在葉鞘內,外部症狀不明顯,植株略矮,心葉不長,葉片角度較大,葉色略黃,叫做甲型蔥管。幼蟲進入3齡,蔥管迅速伸長,到成蟲羽化前2~3天,伸出葉鞘外,叫乙型蔥管,成蟲從蔥管頂部羽化後,叫丙型蔥管。「蔥管」一旦形成,即使用藥劑殺死了幼蟲,植株都只能成「蔥」不能成穗,所以藥劑防治的最後時機要在成蟲羽化後8~9天。
三、水稻稻癭蚊的發生原因
1. 氣候與害蟲發生的關係
氣候條件適宜是稻癭蚊猖獗為害的關鍵。稻癭蚊喜高溼,不耐乾旱,其發生與溫溼度關係密切。梅雨季節成蟲激增,降雨量大,雨日多和相對溼度高,有利於稻癭蚊成蟲活動、產卵以及卵孵化和初孵幼蟲的爬行侵入,數量較多,為害較重。
2. 栽培制度與害蟲發生的關係
栽培制度對稻癭蚊發生的影響,在於能否提供豐富的食料條件。單雙季稻混栽區、單季中、晚稻區,由於存在中間橋梁田,使水稻在連續較長的時期內,均存在幼嫩的稻株,滿足稻癭蚊的食料要求,繁殖率大大提高。在稻癭蚊發生期間,秧苗至分櫱期是幼蟲最適宜的侵害階段,其他生育期受害較輕,抽穗期不再受害。所以稻癭蚊盛發期如與分櫱期相吻合,則受害嚴重,而有效苗的受害損失最大,這是導致減產的主要原因。另外,耕作粗放,冬季未清除稻樁、遊草,為稻癭蚊的連續發生創造條件。
3. 生育期與害蟲發生的關係
水稻不同生育期稻癭蚊為害程度不同。一般情況,從秧苗期到分櫱盛期,植株組織嫩綠柔軟,稻癭蚊易侵入為害,受害重。其它生育期植株基本成熟,不易侵入為害,因此,受害輕,一般齊穗後不再為害。
4. 天敵與害蟲發生的關係
稻癭蚊的天敵主要是寄生蜂,寄生於卵和幼蟲的黃炳黑蜂、單胚黑蜂,外寄生於幼蟲和蛹的斑腹金小蜂、稻長距旋小蜂、黃斑長距小蜂等,這些寄生蜂對抑制稻癭蚊的發生起著重要的作用。
5. 品種與害蟲發生的關係
水稻品種不同,稻癭蚊危害程度不同,其中雜交水稻危害較重,常規優質稻次之,常規糯稻危害較輕。
四、水稻稻癭蚊的發生時間
第一代主要集中在4月下旬至5月下旬,主要危害的對象為雙季早稻、中稻以及單季晚稻秧苗。
第二段主要集中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主要危害的對象為雙季早稻、中稻以及單季晚稻。
第三代主要集中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主要危害的對象為單季晚稻以及雙季晚稻秧苗、煙後稻秧苗。
第四代主要集中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主要危害的對象為雙季晚稻和煙後稻。
第五代主要集中在8月中旬至9月中旬,主要危害的對象為雙季晚稻和煙後稻。
第六代主要集中在9月中旬至第二年的4月上旬,主要危害的對象為再生的稻苗以及遊草,並出現越冬的跡象。
第七代主要集中在10月上旬至第二年的4月下旬,主要危害的對象為再生的稻苗以及遊草,並出現越冬的跡象。
五、水稻稻癭蚊的防治措施
1. 合理布局
同一田垌,儘量使用相同品種或相同熟期的品種,避免各品種因熟期不一致而成為稻癭蚊源源不斷的食物來源,切斷稻癭蚊的「橋梁田」,惡化其營養條件。稻癭蚊通常在冬春季藏匿于田邊、河溝邊及屋邊田周圍的雜草中進行越冬,在冬春季結合積肥剷除、清理、燒毀田邊、溝邊、屋邊田周圍的雜草,破壞稻癭蚊的越冬場所,能有效地降低越冬蟲數。
稻癭蚊具有喜高溼不耐乾旱的特點,過分密植則會導致行間鬱閉,光照少,田間溼度大,為稻癭蚊的發生提供溫床。可以通過合理密植,減少無效分櫱,使分櫱和抽穗整齊,創造一個有利水稻生長發育而不利於稻癭蚊發生的環境。
2. 合理施肥
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早施基肥,適當追肥。N、P、K肥配合施用,避免N肥的偏施、遲施,適當增施K肥和矽肥,促使水稻莖稈健壯堅實,增強水稻的抗蟲力。對已遭受稻癭蚊侵害的稻株給予徹底有效的藥劑防治的同時,適當追施速效肥料以改善水稻的營養條件,使其迅速恢復生長,減輕水稻的損失。
3. 適時曬田
夠苗及時曬田,能促進土壤微生物的活動及根系的吸收,降低田間溼度,惡化稻癭蚊發生環境,有效預防稻癭蚊的發生和增強水稻的抗蟲力。進行合理排灌,避免長期積水而招引或加重稻癭蚊的危害。
4. 生物防治
稻癭蚊天敵有寄生性天敵(寄生蜂等)和捕食性天敵(青蛙等)兩種。它們在控制稻癭蚊數量上發揮比較明顯的作用。要採取各種積極有效的措施保護和增加稻癭蚊天敵的數量,認真為其創造繁殖、發育的有利條件,注意避免在天敵繁殖及活動時間內施藥,儘可能使用生物農藥以減少天敵殺傷量,最大限度地保護天敵的優勢種群,充分發揮生物防治的作用。插秧後30天內不宜使用對天敵有殺傷作用的殺蟲劑,以利於天敵建立種群,抑制稻癭蚊的繁殖和轉移。
5. 化學防治
1) 在秧田平整後播種前,每畝秧田用3%呋喃丹顆粒劑2.5~3kg,拌細砂或黃土10~10kg撒施於秧廂上,然後泥漿塌谷,防治效果可達90%以上。沒有進行秧田藥劑處理的,可在秧苗2~3葉期,每畝秧田用10%益舒寶顆粒劑1.2~1.5kg拌細砂撒施。
2) 在秧苗移栽時,每畝用2kg 3%呋喃丹顆粒劑拌泥漿蘸秧根後再移栽,或用90%敵百蟲晶體800倍液浸秧根10分鐘,堆放1~2小時移栽,這樣帶藥到本田,防效可達65%以上。
3) 在稻癭蚊重發生區,秧苗移栽後5~7天,每畝用10%益舒寶顆粒劑1.2~1.5kg拌尿素或拌細砂撒施。在一般發生區,按蟲情預報,抓住卵孵化高峰期前1~3天施用益舒寶等高效對口藥劑,防治效果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