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屆海峽兩岸茶業博覽會的一大亮點是同期還將舉辦第十四屆中國茶業經濟年會、第二屆中國(武夷)生態食品博覽會。加上前期武夷山市參加央視《魅力中國城》大型綜合競演節目、「浪漫武夷風雅茶韻」茶旅文宣傳推介走進北京、第六屆中華禮樂大會、2018大武夷超級山徑賽以及武夷山水品牌發布大會、第二屆旅發大會等,可謂好戲連臺上演,品牌效應疊加,影響不斷擴大。
茶博會除了兩屆外,其餘各屆都在武夷山舉辦,是閩北地區唯一承辦的區域性大型綜合對外經貿活動。經歷十餘年發展,茶博會已成為展示福建茶產業發展成果的重要窗口,在推動海峽兩岸經貿交流特別是茶業交流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本屆茶博會更加突出「茶、茶文化交流與茶產業發展」這一主題,積極打造「全國有特色、國際有影響」的文化經貿、投資盛會。參展企業實力更強、數量更多、範圍更廣,除固定的臺灣地區茶葉、茶具生產企業外,還有中國十大名茶代表企業、持有中國馳名商標的茶企業及馬來西亞、日本、韓國、斯裡蘭卡等國茶企。兩個展館1278個展位提前50天全面招滿,主展館特裝比例達到70%。邀請VIP採購商4000多家,比上屆茶博會新增1000家。品牌效益更加凸顯,通過提供平臺、創造商機、促成融合,形成優勢疊加、業態互補的效應,擴大產業經濟、商貿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成果。
第十四屆中國茶業經濟年會今年亮相武夷山,這是武夷山繼2008年承辦第四屆中國茶業經濟年會後再次承辦「國字號」行業協會年會。十年來,武夷山茶業品牌影響力、市場佔有率和茶文化推廣知曉率得到全面提升,開啟轉型升級新徵程:圍繞「控制面積、提升質量、延伸產業鏈、增加附加值」目標,著眼「三個轉變」,建好「三大平臺」,實現「三大跨越」「三個轉變」;成功申報武夷巖茶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獲批籌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示範區;「武夷山大紅袍」2015-2017年連續三年榮獲區域品牌價值十強;武夷巖茶榮獲「中國十大茶葉區域公用品牌」稱號;完成武夷山肉桂、武夷山巖茶、武夷山水仙、武夷山奇種4個地理標誌證明商標註冊;在德國設立首個海外「武夷茶館」;印象大紅袍成功掛牌新三板。
定位於「民族自豪」「品牌驕傲」「國民認可」,茶業經濟年會將召開「2018中國茶業品牌盛典」,展現中國茶葉品牌的發展成就,推動中國茶葉品牌的集體崛起。盛典將通過多種展現模式,全面呈現中國茶葉品牌在技術突破、產品創新、重大工程、社會責任、國際化發展等領域的成績。武夷山市茶業同業公會會長劉國英表示:「作為中國茶界年度收官盛會,中國茶業經濟年會在茶界影響力大,業界參與度廣,具有權威性。」武夷山市茶業局局長鄧崇慧介紹,茶業經濟年會將以茶會沙龍的形式,組織茶產區介紹各地特色項目,達到溝通交流、互創商機的目的。
同期舉辦的第二屆中國(武夷)生態食品博覽會,也將進一步擴大南平市綠色食品影響力,全面提升「武夷山水」品牌知名度,促進產業提升和融合,讓「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茶旅、文旅融合拓展旅遊新格局
11月15日至12月31日,全國「萬裡茶道」沿線八省市的文物將在武夷山市博物館展出。這是繼去年湖北博物館「萬裡茶道巡展」後的第二站。
武夷山市是「萬裡茶道」的起點城市。目前,中國茶旅小鎮、海絲文創園、下梅萬裡茶道旅遊綜合體等項目建設穩步推進,下梅、五夫、星村等地茶旅設施和服務不斷完善。同時,武夷山藉助每年一屆的茶博會平臺和今年的「萬裡茶道巡展」,合力打響「萬裡茶道」茶旅品牌。
茶旅讓武夷山的知名度更高了,越來越多的遊客「湧」進武夷山。夜幕降臨,武夷山市展現出另一種迥異於白天的風情和魅力。「印象大紅袍」「夜遊崇陽溪」「宋街夜遊」等旅遊產品相繼推出,讓曾經「白天登山遊九曲,夜晚蒙頭睡大覺」的情景一去不復返。
今年旅發大會期間,武夷宮宋街夜遊正式對外開放。崇陽溪兩岸夜遊線路,將仿宋古街、武夷春秋館、珍稀植物園、崇溪漫步道、武夷水秀、酒吧一條街等景點串為一體,將度假區的旅遊休閒人群導入武夷宮。
「水榭宜時陟,山樓向晚看。」修葺一新的武夷宮片區將本是雜草叢生的地塊變成了水榭漫遊的休閒場所。此條線路的夜景工程布置頗具心意,節約型、環保型、科技型的景觀照明工程,充滿了歷史感,最大限度地將武夷文化原汁原味呈現出來,深受文藝青年們的喜愛。
而10月27日正式啟航的夜遊崇陽溪項目,則將遊客帶入亦夢亦真的仙境之中。遊客乘著精雕細琢的仿古式遊船,從主景區旁的朱子渡碼頭開始,在山環水繞中重回碼頭。整場演出結合了茶文化、柳永文化、傳統民俗文化等元素,給遊客打造出行於雲端、遊於畫卷的意境,極具詩情畫意。文旅項目的融合,給遊客推薦的夜遊產品越來越豐富了。
2017年啟動的「朱子故裡·大美武夷」為主題的「五個一百」活動,也為武夷山吸引了眾多人氣。活動已創作出一批具有時代特色的作品,紀錄片《朱熹》將在央視播出;蘊含「武夷元素」的《茶山情歌》《請茶歌》《採茶撲蝶》等茶歌茶舞相繼亮相;《武夷山水有神奇》《雲鋪霞染的茶路》《朱子故裡品五夫》等美文佳作相繼推出。武夷山的好山、好水、好文化、好空氣借作家、藝術家的創作,發出時代聲音、敘寫時代故事,增強了武夷山的親和力、感染力、吸引力。
旅遊和茶業、文化具有深層次的內在聯繫。做好茶業+旅遊、文化+旅遊這篇大文章,將推動武夷山從觀光旅遊向休閒度假旅遊的轉型。(徐園園)
海峽情兩岸緣
第十二屆茶博會開幕前十天,已有臺商抵達武夷山準備會展事宜,趙亮吟便是其中之一。11月6日,參加過八屆茶博會的趙亮吟表示,「來茶博會,不只是為了銷售,更是為了打品牌。」他說,武夷山懂茶的人多,喝茶的人更多,參展效果事半功倍。
作為唯一一個由海峽兩岸共同主辦的茶博會,突出海峽兩岸交流一直是重點之一。海峽兩岸民間鬥茶賽、歡樂茶節等經典活動,每年都吸引大量臺商參加。
「提前50天,臺灣館104個展位訂購一空,參展臺商人數已超過200多人。」武夷山市臺辦主任吳帶生介紹,自從2007年首屆茶博會舉辦以來,武夷山和臺灣兩地在旅遊、經貿、文化等方面交流合作不斷加深,茶博會逐漸成為海峽西岸對臺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
每屆茶博會,都是兩岸續緣的聚會,推動了祖國大陸對臺旅遊、經貿、文化交流合作。2013年,第七屆茶博會期間,臺灣凍頂烏龍茶始祖林鳳池第四代傳人林新添、武夷山天心永樂禪寺住持澤道法師,在天心永樂禪寺禪師茶園共同種下臺灣凍頂烏龍茶苗。150年前從武夷山移植臺灣的凍頂烏龍茶苗,時隔一個半世紀,回植祖庭——武夷山天心永樂禪寺。
「隨著茶博會品牌效益的增強,臺商更加重視參展工作。」吳帶生說,最初臺灣參展商需上門邀請、提供優惠政策。2016年,茶博會臺灣館一改以往由政府買單模式,實行市場化運營,向每個展位收取1000元管理費。出人意料的是,109個展位被搶購一空,供不應求,參展參會臺商規模均超過往屆。⊙李茜
綠色「密碼」解鎖升級之道
——武夷生態茶的新魅力
「茶樹喜歡漫射光。漫射光對提高茶葉的品質,特別是香氣有很大的幫助。」12日,在武夷山九龍山茶園1310畝的有機茶基地內,武夷星九龍山有機茶基地部經理馮衛虎說。
九龍山茶園開闢於2002年,是武夷山市龍頭茶企——武夷星茶業有限公司先行先試建設的生態茶園。近年來,武夷星公司在園內套種杉樹、桂花等樹木,實施小造林、大造景工程,並在幼齡茶園裡施加綠肥固定氮肥,使茶園林木覆蓋率上升至30%,構建起良好的生態循環體系。
去年夏天,武夷學院非洲鳥類專家現場調查表明,有不少於8000隻、超出300種的鳥類在九龍山茶園中繁衍棲息。茶園所產茶葉的制優率從2015年的51%上升至2018年的61%,即每1000斤成品好茶中,更優質的茶葉從510斤增加到610斤。
綠色,是閩北茶業的底色,武夷茶馳名中外的密碼。今年茶博會,武夷山持續深入開展「走百企、進百店、入百園」系列活動,以各種茶會和實地走訪等形式,邀請優質採購商、經銷商等共同見證閩北茶產業的綠色崛起,讓優質生態茶通過採購商走進千家萬戶。
茶博會「三百」系列活動已連續舉辦三屆。第十二屆茶博會「三百」活動,除繼續舉辦系列茶會、引導茶人茶企樹立優質平價茶消費導向外,還將向採購商開放茶山茶園,從武夷山市逐步擴大到閩北。
今年7月,以「共享武夷山水,實現點綠成金」為主題的中國南平「武夷品牌」建設發布會暨「武夷品牌」發布活動在武夷山市舉行,成為武夷山市茶業界的熱門話題,其影響即將波及到茶博會。作為茶業點綠成金的重要引擎——林茶共生、芬芳瀰漫的生態有機茶園,當然更受關注。
近年來,武夷山市堅定不移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加快推動茶產業高質量綠色發展跨越趕超,圍繞推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加快推進茶園標準化和有機化建設。「化肥減量增效、農藥使用零增長示範縣」創建和「茶園無藥無化肥質量興茶」工程,持續推進茶山整治,著力提品質、打品牌、增效益,培育做大一批茶業龍頭企業。
6月12日,武夷山市出臺了《加快茶產業健康發展行動方案》,明確提出要大力開展生態茶園建設。
7月24日,武夷山市召開了茶產業發展大會。會議提出,確保到2020年全市高標準生態茶園面積達到10萬畝以上,每年安排1000萬元資金專項用於推動茶產業轉型升級發展。
武夷山市茶產業「綠顏值」發展正釋放更多生態「紅利」:香江、正山堂、欽品等龍頭企業推動茶園標準化建設,示範帶動了越來越多小企業投身綠色發展。武夷山市茶園建設的生態化、有機化大步邁進,茶業品牌影響力不斷增強,茶葉附加價值不斷提升。目前,武夷山市共有註冊茶企3550家、規模茶企38家、茶葉合作社94家,14萬畝茶園無公害茶園覆蓋率達到100%,機械化修剪採摘比例達94%以上。2017年茶葉產量19200噸、茶業總產值21億元,分別比2008年增長260%和100%。
武夷星生態茶園累計植樹2萬多株,投入資金數千萬元。武夷星茶業董事長何一心說,正是因為知道良好的生態環境才是種出好茶的根基,所以才花了很多的精力和人力、物力、財力。
綠色發展推動綠色優勢進入良性循環,發展與保護、當前與長遠、破與立的關係得到了正確引導。永生茶業有限公司十多年前就著手茶園的生態管理管控,採取生態病蟲害防控和有機化管理,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合作,使1300多畝品種園益蟲增長量達到100多種,有機質和有益菌數量都有顯著增長。公司總經理遊玉瓊說:「我們的目標是生物類農藥都不噴施,既不增加投入,也不減少收益,給茶農輸送技術就順暢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