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城市建築風貌到胡同生態修復,北京西什庫大街悄悄變樣了

2020-12-17 北晚新視覺網

今年年底完成街區內西四東大街、愛民街、西黃城根北街和教堂南路外立面提升和公共空間更新,讓西什庫街區更新二期工程如期亮相……精耕細作兩年多的什剎海街道西什庫街區提升工程又有新進展。

在北京西城區什剎海阜景街建設指揮部和什剎海街道的統籌安排下,在一期基本完成西什庫大街外立面更新後,計劃二期重點打造傳統建築風格外立面的同時,推進街區胡同實施自治停車;增加更多小微綠地和微公園;織補胡同肌理,方便居民生活和出行。

▍街區整理 ▍

一戶一策「量身定做」 西什庫大街變樣了

2017年,西城區推出街區整理計劃,全域按照0.4至0.6平方公裡為標準劃分為80個左右的街區單元,計劃分批次完成整理和復興。位於什剎海街道轄區內的西什庫街區應運而生。這裡西至西四北大街、南至西安門大街、東至西什庫大街、北至地安門西大街,曾因明代所建什庫和區域內的西什庫教堂聞名。

然而,如此寸土寸金之地,曾經給人的印象是街面老舊,民宅外立面難見老城風貌。即便是保留下來的門頭、外牆也近乎破敗,難覓曾經的輝煌。

更新的一期工程聚焦西什庫大街,第一次轉西什庫大街時,該標段負責工程師程麗明光照片就拍了幾十張。違建拆除後的碎磚屑仍在清理,街北側劉蘭塑4號外牆的老磚幾乎都「酥了」。為了保證外牆穩固,磚縫中塞入了不少新磚。由於顏色不一,一面牆上仿佛掛了幾十塊「補丁」。

「修舊如舊不是一蹴而就,更不能千篇一律。」為了做好一期工程中最有代表性的標段,落實「一戶一策」,讓古老的西什庫大街「靚起來」。程麗明和同事們「長」在了這條街上。走訪入戶是每日必須,拍照分析,設計方案經常讓他們工作到凌晨。一看手機,一日已走兩萬餘步。

2018年夏天,經過兩個多月的集中施工,西什庫大街從劉蘭塑4號起向南的200多米煥然一新。門頭有了新的掛簷磚,外立面換上了青灰色的停泥磚。有的民宅大門變成了黑紅相間的「黑紅鏡」。抬頭看去,幾處門樓上,花瓦顯出「俏皮」;銅錢紋等傳統建築紋路寓意吉祥,幾乎破敗的外立面變成了一派中式風格群。

一處院門上,加裝了老人專用的扶手。一位居民正握著它進行鍛鍊。程麗明說,這正是一戶一策的好處。除了好看,他們更在意是否有用。「走訪時得知院內老人多,還有坐輪椅的,需要居家養老設施。」程麗明說。

▍修舊如舊 ▍

參照老照片老建築 西什庫小學校門再現昔日風貌

修舊如舊只是一股腦恢復古典中式或者新中式建築風格麼?西什庫街區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該街區設計師,來自北京建築大學的史琦告訴記者,西什庫小學就是按照典型的西洋古典風格進行校門修復。

來到西什庫小學門口,就可以明顯感覺到這裡的不同。門頭拱形的磚券下是鐵質的太陽花紋飾,在大門上方完全呈現鏤空狀。仔細觀察門兩側是石柱,可以看到進出錯落的層次和稜角。凸出的稜角呈菱形,與之相接凹進去的部分被做成浮雕,恰似教堂的柱子。在浮雕用磚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標註序號的印記。

「這些浮雕是一塊一塊拼起來的,基本上要用四塊拼出一個。」史琦說,這是典型的西洋古典風格。相比一般中式建築,該校門除通體青灰外,還有紅色作為點綴。

其實,在修復前,這裡的校門立柱和常見的別無二致。直上直下,是標準的中式風格。為什麼要拆掉重建呢?原來,在查詢資料過程中,史琦和程麗明他們發現了一張上世紀二十年代的老照片,上面的西什庫小學校門大體就是此類樣貌。只是年代久遠,很多建築細節無法看清。

在徵求了區、街道、校方等多方意見後,設計團隊決定著手恢復,突出街區曾經中西結合的歷史風貌。然而,他們並沒有僅僅通過一張照片就貿然動工,而是參考了同時期東交民巷的類似建築以及西什庫小學中保留完好的西式磚券、門窗和迴廊。

修復完成後,這座原來並不受「重視」的大門成為學生、家長和到訪者們拍照的首選。每到下午,夕陽餘暉照在太陽花紋飾上,整個校門顯得熠熠生輝。

▍補民生短板 ▍

利用廢棄空地 北大醫院東側修出小公園

以西什庫大街為更新主體的一期工程已經竣工,以西四東大街、愛民街、西黃城根北街和教堂南路外立面提升和公共空間更新為主的二期工程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與一期相比,設計團隊和實施方把更多的目光集中在居民生活的便利性和實用性上。

工程師李潮說,和一期工程相比,二期要和屬地居民更加貼心,做到居民和商戶的心坎裡。

「我們追求的不僅僅是外立面的提升,在更新過程中力求解決居民出行、休閒和停車等多個生活問題。」

通過調研,李潮發現街區內缺少小微綠地。而北大醫院路東側恰好有一塊廢棄空地,卡在醫院急診部和街道中間,由於長期存在人員聚集、遊商賣早點等情況,一度被關閉。

「我們經過和醫院、街道商量,去年對這處空地進行了改造,打造成了一處500多平方米的微公園。」他說。

如今,這裡成為了就醫患者和周邊居民休息、納涼、觀綠的好去處。槐樹、銀杏交相掩映。為了防止人員過度聚集,這裡並沒有設置木質長椅,減少了大量後期維護耗費。

▍想百姓所想 ▍

使出「繡花功夫」 讓胡同居民出行順暢

就在不遠處的愛民街四巷,幾十個居民自治停車車位上整齊排列著各家的座駕。車位與道路間用黃線分隔,加之車輛單向行駛,曾經擁堵的胡同顯得通暢多了。

據介紹,在具備條件的胡同推廣停車自治是西什庫街區二期工程的重點項目之一。史琦說,街區的更新和治理是慢工,需要用繡花功夫,下大力氣才能讓百姓滿意。兩年多來,他在街區走訪的次數難以計算。特別是在每一期工程的籌備和實施初期,一個電話就能把他「薅」過來,幾乎隨叫隨到。

隨著《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的落實,西什庫大街、西黃城根北街、大紅羅廠街等三條主街和西安門大街將全部實現精彩亮相。與此同時,街區內部胡同空間生態修復和城市織補也將告竣。

史琦、程麗明和李潮期盼著,這份「答卷」可以讓街區百姓們滿意,也可以為西城區,乃至北京市的街區更新提供一個「參考樣本」。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張驁 文 方非 攝

流程編輯:TF015

相關焦點

  • 北京地鐵鼓樓站周邊還原300年前舊貌 修復原胡同肌理
    未來,在地鐵8號線鼓樓大街站周邊,有望再增加一片古色古香的建築群。更重要的是,這些建築將按照大約300年前繪製的《乾隆京城全圖》進行布局。   昨天,市規劃委網站對外公示了地鐵8號線鼓樓大街地鐵織補項目規劃指標和擬建方案。為修復因地鐵建設拆遷而缺失的歷史風貌,地鐵8號線鼓樓大街站附近擬進行織補修復,採用傳統四合院形式,保留原有的胡同肌理和建築格局。
  • 北京西什庫天主教堂正在修繕,周圍也有建築是哥德式風格
    西什庫天主教堂位於北京皇城之內,地址是西城區西什庫大街33號。在2018年3月的時候,西什庫天主教堂正在進行文物修繕,目前正在關閉中。下圖是西什庫天主教堂的位置,前面實際上是一條小路。西什庫天主教堂的中西合璧西什庫天主教堂1703年開堂,曾經長期作為天主教北京教區的主教座堂,是北京最大和最古老的教堂之一。
  • 北京東西南北四大著名教堂:西什庫教堂規模最大
    西什庫大街的北堂  西什庫教堂位於西什庫大街南口路西33號,是北京規模最大的一座教堂,又稱北堂。  北堂原建在中南海紫光閣以西叫蠶池口的地方,當時叫蠶池口教堂。據說有一年康熙身染瘧疾,御醫久治不愈,耶穌會士洪若軒、劉應(也有資料稱是神父張誠、白晉)進奉西藥奎寧,藥到病除。
  • 通州南大街主要胡同將啟動申請式騰退!
    7月18日上午,市委書記蔡奇到城市副中心檢查調研,蔡奇強調,老城雙修要有所突破。抓緊完成「三廟一塔」環境整治,南大街歷史片區特別是十八個半截胡同啟動申請式騰退,把中倉街道家園中心作為標杆建設運營好。  去年8月,市委書記蔡奇到通州調研時提到,南大街歷史片區通過織補整理,保留街巷胡同格局和歷史建築,改善群眾居住條件。
  • 北京最大和最古老的教堂 西什庫教堂看到窗花瞬間想起巴黎聖母院
    北京有四大教堂,西直門天主堂,宣武門教堂,王府井教堂,西什庫教堂。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西什庫教堂。它是北京最大和最古老的教堂之一。北堂是典型的哥德式建築,左右兩側各有一中式四角攢尖黃色琉璃瓦頂的亭子,亭內是乾隆親筆題寫的石碑從建築藝術和視覺效果來看,這座建築的精美程度,應排作京城前列。
  • 北京東城區:老胡同華麗轉身展現新時代風貌
    北京歷史文化名城是中華文明的一張金名片。古都風韻,韻在胡同。享譽世界的北京胡同,承載著歷史的煙雲,構成了古都精美的城市肌理。   近年來,北京市精心治理背街小巷,把城市規劃師、文物保護專家、掌握傳統工藝的工匠等請進胡同,與居民共商共治,讓胡同逐步恢復原有風貌,讓胡同老居民過上文明新生活。
  • 西什庫教堂與東交民巷,一日遊覽記
    北京的十月,正是秋高氣爽的好時節,適宜的溫度配上神秘的湛藍天空,牽動著讓人總想要出門走走。西什庫教堂,位於北京市西城區西什庫大街33號,是一座天主教堂,1703年開堂,曾經長期作為天主教北京教區的主教座堂,是北京最大和最古老的教堂之一。
  • 北京市資訊|這裡有一個傳說——北京乾麵胡同的故事
    北京市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這裡有一個傳說——北京乾麵胡同的故事乾麵胡同位於北京市的東城區,東起朝陽門南小街,西至東四南大街,南與西石槽胡同、東石槽胡同相通,北與東羅圈胡同、西羅圈胡同相通。
  • 北京什剎海畔添「口袋公園」,西什庫街區居民出門就看景
    現如今晚兒,出了院門兒就看景兒,已成為咱北京人並不鮮見的四季「福利」了。這不,趁著秋意漸濃,小編就陪著咱街坊四鄰的探幽什剎海畔,巷陌間的袖珍「綠洲」。這起頭兒,還得從西什庫街區口袋公園近日完工開放走起。西什庫口袋公園位於地安門西大街與西什庫大街交叉口的東南角,距離北海公園、什剎海景區1公裡左右,在其500米半徑內東有福壽裡、東官房口袋公園、龍頭井微公園,南有大紅羅廠口袋公園。公園東側緊鄰北大醫院,西側是西什庫大街,對面為金臺飯店、北京四中。公園呈三角形,面積869平米。
  • 這些胡同多老北京
    有這麼多北京的胡同,而且每一個都有自己的味道,胡同是北京的靜脈,承載著老百姓的記憶和感情。體驗老北京在胡同~感受北京胡同經過時間和歷史的雕琢,你會發現除了京味兒和厚重的歷史細節之外,還有柴米、米、油、鹽、醬油、醋和茶的味道~我想給大家展示一些有趣的胡同。
  • 北京胡同
    老北京人說有名胡同三百六,無名胡同似牛毛。胡同的太老爺是三廟街,最窄胡同叫錢市胡同,彎道最多是九道灣了。每條胡同都有個說頭兒,都有自己的故事,單看胡同名兒就能看到老掌故:耳朵眼胡同、背陰兒胡同、取燈兒胡同、悶葫蘆罐兒胡同、答帚胡同、盆兒胡同、狗乙巴胡同...
  • 探訪北京最美教堂-西什庫教堂
    我不允許你們還不知道這個美翻天的西什庫教堂西什庫教堂,也稱北堂,建於清初,時稱「救世主堂」。距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哥德式建築風格,已成為北京最絢麗的教堂。可能北京出名景點太多了,來這裡的人比較少,但是這裡真的超美的,來北京玩的仙女千萬不要錯過哦。
  • 【胡同記】老北京的傳統建築!喚起「北京」孩子的記憶!
    【胡同簡介】胡同,是北京特有的一種古老的城市小巷。胡同原為蒙古語,即小街巷。
  • 北京旅遊:周末去西什庫教堂打卡
    西什庫教堂,本名叫做救世主教堂,北京人普遍稱為北堂,地點是在北京市西城區西什庫大街33號,開放時間為05:00~18:00(免費參觀)。西什庫教堂一座天主教堂,曾經長期作為天主教北京教區的主教座堂,是北京最大和最古老的教堂之一。
  • 北京西什庫教堂主教府最大規模修繕竣工
    中新社北京10月23日電 (記者 於立霄)北京市政府投資3000萬元、歷時2年時間修繕的西什庫教堂主教府工程23日全面竣工。作為北京最大的天主教堂,這是它建成百餘年來首次投資最多、規模最大的一次修繕。
  • 點評北京市西城區風貌保護區:與傳統意義的北京胡同風格相差較大
    北京市西城區有一片風貌保護區,也是一片平房,這片地區就是位於北京金融街的北側,在行政區劃上屬於新街口街道。按照位置來看,此處在阜成門內大街以北,靠近西二環的地方。事實上,北京市西城區的這片胡同風貌保護區在「保護」之前,就已經與傳統意義的北京胡同風格不同,目前看起來,它們的差距更大。下面就是北京市西城區展覽路街道的地圖,圖中紅圈的地方就是這片風貌保護區。
  • 京城最短胡同「一尺大街」究竟有多長?
    (圖源網絡)上周六,西城區為北京城最短的胡同——現長25米的「一尺大街」揭地標,並邀請附近居民到這裡來一場別開生面的立定跳遠比賽,大伙兒在歡樂中,重溫老北京的生活記憶。大柵欄煤市街西側,有條與琉璃廠東街相連的楊梅竹斜街,此街西段舊稱「一尺大街」。清末進士陳宗蕃在1931年所著的《燕都叢考》中寫到:「自楊梅竹斜街而西曰一尺大街,又西曰琉璃廠。」
  • 北京最大和最古老的教堂之西什庫教堂
    圖、文:讀閱評說西什庫教堂,本名救世主教堂,俗稱北堂,位於北京市西城區西什庫大街33號,是一座天主教堂,1703年開堂,曾經長期作為天主教北京教區的主教座堂,是北京最大和最古老的教堂之一。現存北堂為哥德式建築,大堂面積2200平方米,高16.5米,鐘塔尖高約31米。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由於兩位天主教教士洪若、劉應治癒了康熙皇帝的疾病,因而獲賜皇城西安門內蠶池口一帶的一塊地皮,得以建築教堂。
  • 這幾條胡同最老北京!
    這是北京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胡同之一,塔下還有家古香古色的正陽書局,不遠還有座著名的西什庫教堂,可以感受老北京建築群中的西方文化和獨特的建築風格。東交民巷東交民巷是老北京最長的一條胡同,全長為1552米,西起天安門廣場東路,東至崇文門內大街,算得上北京城裡一個鬧中取靜的好去處了,各式異域風情的小洋房在林蔭大道兩旁若隱若現,走在路上如尋寶一般,特別適合拍照,一路向南,基本保留了一些早期的西洋建築,東交民巷距離天安門和前門大柵欄也不遠
  • 北京的胡同最早什麼時候有的,歷朝歷代又有多少條?
    很少有人想過,假如把北京的每條胡同都連起來,不會比長城短。北京的胡同不僅僅是城市的脈絡。它是有了城市後才出現的,更確切地說它是在北京成了元朝都城後才有的。古代胡同復員模型「胡同」是元朝時開始出現在我國北方城市建築布局中的一個專用名詞,其作用是等同於街巷、裡弄一樣的通道,既連著民居院落,又是交通道路,當然它還有社會政治功能及文化諸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