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國曾經南少林

2021-02-13 海魂島

海國曾經南少林

——福建東山島新發現南少林史跡史料考述

 

   (莆田仙遊清源九座寺南少林無塵塔·此為網圖)

 

引言

河南登封的嵩山是我國佛教禪宗和少林武術的發祥聖地。少林寺絕世武功聞名天下。據傳,嵩山少林寺僧人後來南下福建興建少林分寺,福建的少林寺與祖庭嵩山少林寺一樣是禪武同修。南北二少林馳譽於中外佛教界和武術界,世人稱為「南少林」和「北少林」。以「南拳北腿」著稱,以「匡扶正義」聞世的少林寺僧人,發揚愛國民族主義精神,多次慷慨奔赴國難。一千多年過去了,聲名赫赫的南北二座少林寺,如今只留下北少林寺依然屹立在嵩山之上,而南少林寺卻在朝代的更替中隱去了蹤影①。為此,人們不斷地尋訪追蹤。新時期以來,福建境內已分別先後發現了三座「少林寺」:莆田林泉院、泉州東禪少林寺與福清少林寺。對於它們的孰是孰非,學術界各有評說,謎團尚未最後破解。

許多專家學者在追尋歷史中發現,南少林與洪門天地會有著密切的關係。現北京清宮檔案庫裡,藏有嘉慶十六年(1811年)清廷在廣西東蘭姚大羔家查獲的天地會《會簿》。《會簿》中記錄了洪門天地會創立過程中的一段悲壯史事,這就是廣傳於世的「火燒少林寺」的故事,也稱「西魯故事」——康熙十三年(1674年),西魯強寇入犯我國邊境,清廷官兵屢戰屢敗,康熙旨令張貼皇榜招募天下英雄豪傑,許諾若能拒寇退兵者封侯賜爵。南少林僧人為國揭榜請纓,終於打敗西魯強寇,得勝回朝後謝辭封賜,回歸山林。然而,康熙卻背信棄義,遣官兵剿殺僧人,放火燒毀了少林寺。有五個南少林僧人僥倖逃過此一浩劫,他們來到閩南,秘密創立洪門天地會,歃血盟誓,揭起「反清復明」的旗幟……

1988年,福建東山島考古調查發現了一冊由南少林香花僧傳人密藏的《古來寺贊集》之後②,東山島和漳南民間又相繼發現了不同的手抄本天地會《會簿》,它們也都同樣記述了這一「火燒少林寺」的「西魯故事」。

「康熙火燒少林寺」的故事在歷史上是否發生過?天地會又是怎樣產生呢?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羅炤等專家學者歷經10多年的調查研究,於最近斷言:「西魯故事」不是真實的歷史事件,但有其一段與福建東山島緊密相關的真實歷史背景。南少林是隨著天地會的傳播才傳播開來的。《古來寺贊集》明確地指出,福建「清源(今仙遊縣)九座寺」自古「有南少林之譽」,神秘的南少林應該就是現在福建仙遊的九座寺。而真正把南少林和天地會文化傳播出去的,首先是仙遊九座寺在東山島的分寺——古來寺等寺廟以及雲霄、詔安、平和,包括漳浦這幾個縣和古來寺有關係的南少林香花僧。③

筆者新近經過深入的田野調查和多年來對地方文獻史料的查證,驚奇地發現:閩南東山島在明代末期曾經有過「太室」和「少室」二座「少林寺」的山林,並且,東山島的鷹仔山上與龍峰山下至今都仍存有明代建築的「南少林塔」,許多九座派南少林和尚死後均集中安葬於東山島的古來寺墳園……這些新近發現的史跡史料,更加充分地說明,歷史上的東山島,曾經是一座海國的南少林,是開展反清復明鬥爭的重要山林聖地。

(東山島九仙山,曾經是閩南的「少室山」。)

(東山島九仙山石室遺存道宗與鄭成功四十餘名部將捐修長林寺和恩波寺功德碑《仙嶠紀言》)

 

(1)源承清源九座寺的東山島南少林

古來寺是東山島的一座古寺,位於銅山城南門外銅坑(亦稱東坑)海濱。現該寺佔地面積912平方米,建築面積562平方米。歷經五百餘年滄桑興廢,今寺內猶存《古來寺開山僧明雪熙賢和尚碑記》、《住持僧日端重修古來寺碑記》等文物。

古來寺所源承的興化清源九座寺,坐落於今莆田市仙遊縣鳳山鄉,古時山中有九座寺院相連,故稱九座寺,今僅遺存寺院一座,稱太平禪院。宋代黃巖孫《仙豁志》有載:「九座寺禪師名智廣,姓陳,縣西留坡人,唐元和二年生,不茹葷,於日月中行,有十二影隨身……乾寧中,諡正覺禪師。宋元佑六年加封慈應。崇寧中敕賜無塵塔額……。」

今仙遊鳳山鄉民林振寧收藏的清乾隆五十一年縣令易世堂重抄本《開科禪師語錄》載:「訖長慶四年甲辰(824年),帥(師)乃辭親出家,投福州桃枝山,時年登十八歲,越開成二年丁巳(837年),如願禪師為之落髮,旋往嵩山受持戒法。次遊鄂渚……。至大中六年壬申(852年),乃移居九仙山。為徒弟稍眾,復徙於高望山……至鹹通六年乙酉(865年),乃卜勝九座山……」。從此文中還可以看到,正覺禪師在少林寺修煉了10餘年,回到福建13年以後才在仙遊九座山鼎建了九座寺。

九座山、九座寺現存有豐富的南少林遺蹟——當年武僧洗浴的石槽和練功石擔,可屯兵1000餘人的「九灣寨」和可容納300人練武的「第一垣」石窟,石窟上多處「拳打臥牛之地」以及「煉膽石」等。特別是九座寺西邊400米處的無塵塔,被認為是南少林的重要標誌。《開科禪師語錄》載:光啟二年(886年),正覺祖師圓寂後獲舍利子四千顆,晶瑩若冰雪,即葬於塔內。

據東山島上九座派僧人留傳的文字資料所言:天順三年(1459年),明雪熙賢禪師入銅山,最先居於龍潭山澗雲塢石室,人們仰贊其功德高深,便請他掛錫於龍潭山下的一座名叫厚善庵的小庵(該庵始建於何時今已無從稽考),蒙入庵吃齋修持的大檀樾主銅山大戶許蒲英施地捐銀,拓建成寺院。新寺院落成之日,熙賢禪師為報初祖恩與施主恩,兼寓禪宗「苦諦」之意,遂更寺名為「苦菜寺」④。

苦菜寺位於東山島龍潭山南麓,如今再度重興的苦菜寺中猶存明成化三年(1467年)所立「皇明苦菜寺明雪熙賢和尚晉山掛錫足緣碑」。

清乾隆本《銅山所志》與民國稿本《東山縣誌》均明確記載:「古來寺,在東坑,始建於明成化三年」。此年間,明雪熙賢禪師因為考慮到苦菜寺並非自己的開山發祥之地,便請詔安(舊屬懷恩縣)縣城喜好勘輿的沈(鈇)先生卜地於東嶺山下之東坑創建古來院,去原寺名「苦菜」之「艹」字頭為「古來」院名,即今古來寺,明雪熙賢禪師遂成為古來寺的開山始祖。寺院建成之後,明雪熙賢收授徒子五十人,廣傳臨濟正宗,光揚南少林,是為島上南少林第一代祖師。

(東山島九座南少林開山寺院古來寺內殿正面)

相傳明雪熙賢禪師主持古來寺期間,曾因避寇而入城西舊時的官港佛堂澳(俗稱白塘澳),在東山灣內海邊城垵村的鷹仔山北側興建了一座山庵廟。《古來寺贊集》中言「山庵廟為清源九座分支」。現該廟側澳仔底嶺上存有「古來院墳園」,並立有古代界碑。園內存有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所建「傳臨濟正宗三十五世喝參瑩公和尚真隱」塔墓等。

城垵鷹仔山上至今存有兩座明代所築的石塔——高處一塔為圓形(最初應是方形,曾因頹敗壘砌重修,不規則的砌石縫中多處插墊瓦片,塔端一截已廢),現高3.6米,塔基周長8.5米。山腳邊另有一塔保存基本完好,方形,七層實心,頂雕葫蘆,高4.1米,塔基周長6.4米。兩塔均未見有明顯的銘文,自古以來人們不知其由來。據筆者近來實地調查考析,它們應該就是明雪熙賢禪師沿承祖庭九座寺在東山興建的「無塵塔」,及東山入清之前古來寺早期南少林和尚靈骨安葬之處,高處那一座疑是明雪熙賢禪師藏骨的塔墓。該塔較為老舊,可能於康熙三年(1664年)東山「遷界」時被毀,康熙十九年(1680年)「復界」後,由回歸東山的南少林僧人重新壘砌而保存下來。

《開科禪師語錄》有「祖傳清源寺內無塵塔為祖堂」的記載。「南少林香花僧把無塵塔視為命根,代代相傳。無塵塔就是南少林塔,塔在人在,塔倒人倒,所以每代祖師都要去參拜無塵塔。是故,他們害怕塔倒,後又在東山梧龍廟和山庵廟的半山腰建立兩座塔,以作一旦原塔倒塌之備用。」⑤

山庵廟的「南少林塔」沒倒,梧龍廟(舊稱龍山寺)西側龍峰山下的「南少林塔」也依然存在。梧龍塔始建於明成化五年(1469年),最初位於龍山寺東側後江入海口不遠處,遺址基座尚存;天啟三年(1622年)由梧龍村林氏七世祖同知公林震請名師移至廟西側約100米處,更名「龍峰塔」。

儘管所有文獻志書並未載明雪熙賢禪師在東山古來寺傳授的徒弟是誰,從古來寺走出來的第二、三代九座派南少林僧眾有多少?但可想而知,明雪熙賢禪師的古來寺派下南少林五十徒弟開衍下去,其僧眾至少是數以幾百計,當然,最初他們主要是住掌東山島上的各個寺院山門,然後又擴延到漳州南部地區與東山相鄰的雲霄、詔安、平和、漳浦等地甚至更遠的地方。近年來陸續調查發現的文物史料,證實了這一點。

(東山島城垵山庵廟邊鷹仔山毀塌後重砌的疑似南少林無塵塔之一)

(城垵山庵廟邊鷹仔山疑似南少林無塵塔之二。今已被拆。)

 

(梧龍村龍山大廟旁的龍峰塔為疑似南少林無塵塔)

(2)東山島「太室」、「少室」二座少林山門聖地

眾所周知,少林武功發祥地的嵩山,其主體部分是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組成的。馳名中外的少林寺即座落於少室山下。

誰能想到,明萬曆、崇禎及永曆年間,遠在閩南的東山島上,也出現了兩座相連的「太室山」和「少室山」!——它們就是處於東山島西北部原銅山城外的東嶺山和與之相連的九仙山,前者稱為「太室山」,後者稱為「少室山」,儼然就是南國的嵩山二室山林聖地。東山島上這「二室」山林的名稱,世人大多已將它們忘記,多年來一批批到東山島進行考察的專家學者也忽略了它們,然筆者卻從有關志書文獻中找到了它們。

南明隆武朝的武英殿大學士、抗清名士黃道周於萬曆年間遊九仙巖(「少室山」)時,寫下的《銅山石室記》一文中有「銅城之西為石室……此地南適又數百武,有石闕迴廊,是為太室之山。太室西南二裡許……是為龍潭。龍潭巉巖不及二室,然其洞壑紆迴,視二室則又幽遠矣!」。⑥黃道周這篇遊記告訴我們:銅山石室所處的九仙山即為「少室」,與南面僅距數百步遠的「太室」合為東山島的「二室」。

同時黃道周的「友善」張廷範(東山島名士)賦《青雲洞》詩有「……太室晤來探少室,藏書崱屴與君謀」句。這是張廷範與黃道周同遊東山島的「太室」、「少室」山後,寫給黃道周的詩作。⑦

此外,存於銅山石室的《仙嶠記言》(永曆壬辰歲立)碑文中也有「……長林(寺)開士道宗、恩波(寺)開士戒珍,互劌精闢……興少室而昌條葉,功德弘深」的文字,此碑文也說明道宗與戒珍兩位和尚所「興」的是九仙山之「少室」。

由明雪熙賢禪師入東山開山的南少林寺院——古來寺就在東山島的「少室山」前的「太室山」下。

東山島的「太室山」,原稱東嶺山、大伯公山,又稱威峰山,是一處風光勝地。方志有載,明嘉靖年間,巡海道蔡潮曾題鐫「意淨心空」四個大字(每字2米有餘)於最高巖石上;旁邊諸石亦鐫有「威峰」、「石渠雲路」、「山海極觀」、「晴嵐擁翠」等名士題書。

東山島的「少室山」,原稱九仙山,亦叫九仙巖。該山臨海而峙,山上古榕復蓋,石竇穿崖,洞府天成,恍若「人世仙境」。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朝廷於此建立銅山水寨署,銅山水寨為閩海五大水寨之一,故又稱水寨大山。該山最高處有銅山石室。

至今從史料中能夠得知的最早入住九仙巖的和尚是一位名叫「寶持」的禪師。九仙石室(即銅山石室)《仙嶠記言》碑載有「……至弘治庚申」(1500年),水寨大山寨主何九翁「延寶持禪師,掛錫其上」。此「寶持禪師」應該就是明雪熙賢禪師所傳九座派古來寺的南少林禪師。因為到了明末,雲霄龍湫巖的住持和尚道宗入住東山九仙巖,他的身世證明了這一點。

道宗(1613-1701年)俗名張木,為漳州府平和縣小溪後巷人。據傳,道宗少年時從平和來到詔安,不久進鳳山報國寺出家。當時寺院裡有個拐腳和尚,道宗拜他為師。

不久前,有學者在東山縣博物館的《碑廊》發現一塊明代的石碑上刻有南少林時空和尚的銘文。經考證,這位時空和尚就是道宗當年所拜的拐腳師傅,也就是明雪熙賢禪師的嫡傳徒孫之一。他是從東山古來寺出師後去到詔安報國寺當住持的。報國寺地處鳳山嶺,俗稱「鳳山亭」,故人們稱時空為「鳳山亭和尚」。明雪熙賢的祖庭仙遊九座寺地處「鳳山」,時空和尚所住詔安報國寺地名也稱「鳳山」,祖師法脈與祖庭地名相沿。時空的徒子道宗圓寂後,骨灰即葬在這裡,其墓塔碑額橫鐫:「九座宗派」,碑文:「康熙辛巳年季冬吉旦,第三代祖師無智宗公普同塔,五房徒子孫同立」。(此「第三代祖師」應為報國寺第三代,屬古來寺第四代;時空應為報國寺第二代,屬古來寺第三代。詳細待考)。

道宗禪師先是住持於雲霄龍湫巖,崇禎八年(1635年)入東山西山巖(原稱興教寺)重構了「初來寺」,不久即入住九仙巖。此時,九仙巖下的恩波寺由寶持禪師的徒孫戒珍和尚住持。據說道宗與戒珍為師叔師侄關係,這就說明他們同屬於南少林九座法派,同是明雪熙賢禪師在東山的嫡傳。

(東山島九仙山長林寺蓋頂屋脊石雕殘存)

(東山島九仙山長林寺道宗和尚原居處石室)

 

(3)道宗禪師與東山島「少室山」「長林寺」

道宗又作達宗,字慈光,別號無智禪師,後來又被稱為萬五、萬雲龍。不少學者認為他就是影響海內外的我國民間秘密幫會洪門天地會的最初創始人。因此,南少林與天地會的關係密不可分。

據眾多史料提供的信息,道宗原是漳南「萬姓同盟」義軍的化外軍師,按歲序排老五,故又稱萬五。其結盟聚義兄弟老大萬禮(詔安官陂人,又稱萬大,俗名張耍,字春宇,同時也是道宗的堂兄)、蔡祿(雲霄人,又稱萬祿、萬七)、郭義(又稱萬義、萬二)等先是在詔安率眾揭竿起義,反對腐敗的明朝廷,義軍活動於詔安、平和、雲霄等漳南地區及粵東地區。明室亡後,隆武帝在福州建立了南明政權,旋又敗亡。鄭成功擁桂王在廣西稱帝,是為南明的永曆。面對滿清鐵蹄南下,社稷瀕危,道宗以民族大義為己任,於順治七年(1650年)遣其拜盟兄弟率數千義軍投入延平郡王鄭成功麾下,壯大了福建的抗清力量。

義軍老大萬禮任建安伯,率蔡祿、郭義駐守東山。在道宗的策劃下,主建康美城堡為「萬姓同盟」的盟壇——木楊城(取康美村林、楊二姓每字一邊合為城堡之名。後來南少林香花僧做法事時必備一隻名曰「木楊城」

的「鬥燈」,作為象徵盟壇的標誌)。南北城門匾額分別刻鐫「南標銅柱」、「北勒碣石」,借東漢時期馬援將軍平定交趾(安南)立銅柱以表勳績,唐太宗李世民東徵高麗勒碣石以紀功德之典,表示要建功立業,收復大明河山的決心。由於萬禮少年時得武功於南少林高僧,屢建戰功獲得鄭成功的信任與器重,其向鄭引見「禪弟萬五道宗」,使道宗「為鄭所善」⑧。

南明隆武朝巡撫、後依鄭成功的抗清名士盧若騰有《贈達宗上人》詩:

君家兩俊傑,異地卻相謀。

以爾津梁法,為人帷幄籌。

心惟存選佛,骨不羨封侯。

軍旅喧闐處,長林未更幽。

詩序中說明達宗就是道宗,與萬禮是兄弟,此與《臺灣外記》注文「禮小功弟即長林寺僧道宗」相吻合。從此詩中可看出,「不羨封侯」,「心惟選佛」的道宗是個運籌帷幄,大智大勇,非一般俗僧可比的「上人」。

道宗入住當時作為鄭軍水師指揮署的「少室山」,於山頂仙宮石室闢建了最初的長林寺,自號「長林寺開山僧」,在寺中石洞內供奉達摩祖師,以承繼少林法脈。今石洞內猶延存達摩祖師像,並配有對聯:「五蘊皆空真自在,六塵不染是英雄」。

(九仙山長林寺道宗和尚留下的石刻「悟石飛來視天門)

(九仙山長林寺石刻,「人與天遊」後面依稀可見「復興天族」四字。)

九仙山石室《仙嶠紀言》碑載:永曆六年(順治九年,1652年),道宗同恩波寺南少林和尚、師侄戒珍與當時進駐銅山的鄭軍將領洪旭、張進、黃廷、萬禮、甘輝、餘寬、盧若騰、陳六御、蕭拱辰、鄭擎柱等四十餘人募化捐修九仙巖觀音堂(恩波寺)及九仙外殿(長林寺),「互劌增闢」,「興少室而昌條葉」。同時,道宗題鐫「復興天族」(意為復興大明天朝華夏民族)四字於長林寺石室大門後額,以表心志。藉此號召遍布各處山門的南少林派下加盟抗清陣線。

同時,道宗還指使古來寺派下的南少林僧眾住掌東山及漳南的各處寺廟,聯合各界組成抗清統一戰線。當時由臨濟正宗漳州開元寺派下(與九座派同宗)南少林僧人住持的銅山關帝廟裡的關帝——「釋稱佛儒稱聖道稱天尊」,成為各界仿效桃園結義拜盟結會的至尊之神。

現九仙山猶存道宗題鐫的「燕泉」、「源頭」、「障淨光純」,及其與方文耀、林汝楫、方壎、林炫等漳南名士步韻崇禎朝東閣大學士林釺《遊九仙巖》所和計12首詩等眾多摩崖石刻。

永曆七年(順治十年1653年),清廷大舉增兵福建,清軍進攻閩南沿海日緊。道宗審時度勢,從東山渡海西進,又來到他家鄉詔安官陂的「萬山深處」,另闢了一座長林寺,位於今官陂鄉長林村山中,以拓展後方根基,方便聯絡漳南各寺廟創立據點,組織南少林派下僧眾為主幹力量,擴大以「萬姓同盟」為核心的反清復明勢力範圍。

永曆十三年(順治十六年,1659年),鄭成功舉兵北上收復了大片明室失地,但金陵(南京)一戰失利,萬禮陣亡。不久,鄭成功聽信流言將萬禮的靈牌逐出昭忠祠,令「萬姓同盟」的兄弟深感大辱,遂與鄭成功結下怨隙。

越二年,鄭成功東徵收復臺灣,而道宗不願入臺,決意繼續佔據閩南粵東堅持抗清。當時閩南沿海各島面臨清廷重兵壓境,不少鄭軍部將紛紛降清。鑑於形勢危殆,道宗於九仙巖長林寺召蔡祿、郭義商議對策,遂策動「銅山之變」——蔡祿、郭義率師叛鄭降清——應該說,這實際是先行假清養兵,以待後舉。而道宗也離開東山而退入詔安深山裡的長林寺⑨。

翌年,鄭成功於臺灣病逝,其子鄭經繼位,是為延平郡嗣王。康熙二年(1663年),鄭軍與聯合荷蘭艦隊的清水師大戰於閩南海上,失守後退駐東山;隔年三月又從東山退據臺灣。清軍攻入銅山,島上民眾被殺一萬餘人,剩下三萬餘眾盡被逼逐出島,全島城居寺廟悉被焚毀,一些南少林僧眾和士民抗節而死。

當時,銅山大廟頭北極殿的南少林住持大頭和尚率僧眾堅持抗清到底,誓與銅山共存亡,故為清兵橫刀逼頸、屍首分身,拋頭顱於廟殿。「復界」後,東山民眾收其骷髏葬於「金鬥甕」,奉祀於北極殿的前殿側室,是為「孤魂甶主」,至今島上多處奉祀其香火。

可以說,道宗禪師在國難面前,以民族大義為己任,率其漳南「萬姓同盟」義軍與鄭成功結成軍事聯盟,以武拒清。同時出沒奔走於山林,設立精舍,到處生蓮,廣招徒弟,大闡玄教,以文復明⑩,不愧是一位匡扶正義,胸懷大志的南少林英雄和尚!

九仙山既是東山島的「少室山」,必然也有它的「少林寺」,九仙巖長林寺,便是南少林九座派入東山的嫡傳禪師道宗在東山島「少室山」創建的「少林寺」!

只可惜,清廷的「遷界」政策,一把火燒盡了島上所有的寺廟山門,這海國的「太室」、「少室」山林也一時煙消灰滅,以至此後山存名亡。

(東山島九仙山重興後的恩波寺)

 

(4)遍布東山島及漳南的南少林香花僧

東山島「遷界」之後不久,退居臺灣的鄭經出兵重新佔領金門、廈門、東山、南澳等閩南粵東沿海諸島。

康熙十三年(1684年),南中國「三藩」亂起。原鄭成功部降清將領襄陽總兵楊來嘉、廣西總兵郭義(道宗的拜盟兄弟萬二)也相繼反戈,反清復明的浪潮再度掀起。四月,河北總兵蔡祿(萬七)謀叛反清事洩,蔡祿父子全被擒殺。此役,少數蔡祿部下結義兄弟突圍而出,千裡輾轉,經廣東惠州、潮州逃回閩南。最先逃難回來的五人:蔡德忠、方大洪、馬超興、胡德帝、李式開,他們就是後來民間傳說中的「南少林五祖」,或「天地會五祖」(已考知蔡德忠和方大洪都是閩南雲霄縣人)。他們在詔安的長林寺找到了盟伯萬五道宗(11)。

可以想像,此刻的道宗,回首東山長林寺等眾多山門被滅,派下僧眾和無數百姓遭難,盟兄萬禮戰死,如今盟弟萬七蔡祿又被清廷殺害,對此國讎家恨,說不盡心中的悲憤!反清復明,壯志未酬。但他只能選擇一種既不同於「三藩」,也不同於鄭成功父子的鬥爭形式,即「秘密結社,長期鬥爭」(12)。於是,萬五道宗召集南少林派下僧眾與「萬姓同盟」結義兄弟,集結於詔安長林寺、平和高隱寺及上仙寺(關帝廟)「三點地」(日後天地會又稱「三點會」、「三合會」,這可能就是最原始的依據)。在七月二十五日高隱寺建成開光之日,重置盟壇,與眾兄弟徒子插草為香,拜立天地會——借「康熙負義火燒少林」,再次秘密地祭起反清復明的大旗。

高隱寺在與詔安相鄰的平和縣大溪鎮天馬山麓。人們從寺中《高隱寺碑記》知道,該寺是「禪師道宗」創建了東山九仙巖(長林寺)、雲霄小隱寺(今已廢)之後於康熙十三年所建。近年在高隱寺發現了天地會印鑑二方、寶劍一把、神像三尊、壁龕一塊(刻有五祖姓名)、條幅四幅、《會簿》數冊等文物。《會簿》中不僅記述了天地會「五祖」逃難結義的經過,還記述了天地會骨幹分派各省發動起義的部署內容。

據《古來寺贊集̺花會歌•化蓮臺名稱歌》所稱:為了秘密鬥爭的需要,吳天成、忠振伯、洪太歲、萬九澤、沈明、鄭攀柱、方大洪、林大江、李式開、劉望旦、張魁、林義、蕭拱辰、陳天御、周全斌、翁求多、餘新、餘寬、鄭道德等數十位天地會頭目均化名潛往內省各地……

《古來寺贊集·三滴水贊》中有「五僧同創靈王廟,插草為香把徒招」之詞句,這「五僧同創」的「靈王廟」在今雲霄縣境內,即高溪廟,舊稱靈著王(「開漳聖王」陳元光)廟,是他們「插草招徒」的地方。高隱寺與高溪廟是不同版本的《會簿》所載的天地會聚義的不同地點。依筆者陋見,它們應是兩個不同時間的聚義地點,高隱寺應是康熙年間以道宗為首(故會首為「萬雲龍」)的首次聚義的地點,而高溪廟雖是最初創廟招徒的所在,但應該是道宗圓寂後乾隆年間以提喜(借用宗祖「萬雲龍」的名義)為首的二次聚義的地點。後者下文另述。

此間,為了長期鬥爭的需要,道宗在其派下佛門創下南少林香花僧一派,並訂立了香花僧的「法事儀規」。按其內部法規,香花僧可娶妻生子,可食葷,以香花供佛,以三牲(豬、羊、雞)供神。師徒直以父子相稱,嚴守會規秘密。明裡誦經,暗裡練武。或深入百姓家中舉辦法事,置「木楊城」鬥燈進行誦經禮懺,唱贊宣傳反清復明義理;或以「飛鐃」、「竄五方」等南少林功夫賣藝於街頭,圖存蓄勢;以「三八二十一」(以示為洪門的「洪」)、「出口不離本,舉手不離三」等隱語聯絡活動,不斷秘密發展會眾,擴大組織,使其分支會眾遍布四海(13)。

不久,清廷平定了「三藩之亂」,形勢急轉而下,道宗為了便於反清鬥爭,便從詔安官陂長林寺轉移到鳳山報國寺住持,安排各地天地會轉入地下,南少林香花僧各以寺廟為據點秘密活動,將天地會組織漸次拓向大陸其它地區,並進入臺灣,影響到海外。

話題回到東山。「三藩」之亂平息後,康熙十九年(1680年),重佔東山的鄭軍又退回臺灣。東山「復界」歸清。島上百姓重返家園,然「歸者十僅二三」。道宗也遣其南少林派下香花僧陸續歸園於東山各處寺廟。

從《古來寺贊集·骷髏歌》所唱「曠地閒遊,觸目傷心,迭迭黃沙,層層白骨,卻原來是個種種骷髏,又不知餐風吃露幾多愁!……今宵齋主修設冥陽會,施汝等飽滿一場……」等內容看,道宗此間或許於「復界」後某年清明節前回到東山,發動僧俗二眾收拾遍地的骷髏,並舉辦「冥陽會」,設齋壇施供超度因「遷界」而慘遭清軍屠戮的一萬餘無辜亡魂。故漳南地區的佛教界及民間善信昔日有「三月三,收骷髏」的習俗。

(東山島梧龍村龍山大廟)

苦菜寺於「遷界」兵燹之後不再恢復,其僧眾主要歸聚於古來寺。九仙巖下的恩波寺於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由一個稱作「祥公」(法號「衍觀」?)的和尚重建(14)。於是,「復界」後的東山島大部分寺廟,如古來寺、恩波寺、山庵廟、淨山院、西山巖、南正院、龍山寺、解山廟、靖海寺、文峰寺(今東明寺)、北極殿、銅陵天后宮等均又成為南少林天地會香花僧的秘密活動據點,島上幾十家主要寺廟,無論是儒是道還是佛,均由南少林派下僧人住持。

康熙四十年(1701年)季冬,道宗圓寂,由五房徒子(即蔡德忠、方大洪、馬超興、胡德帝、李式開)及其徒孫將其骨灰安葬在鳳山報國寺的普同塔……

道宗圓寂後不久,南少林天地會的傳人繼續把反清的火種延播到海峽兩岸。

乾隆五十年(1785年),以平和人林爽文為首的臺灣天地會發動大規模起義,閩南的天地會亦積極響應,在漳浦、雲霄等地舉行暴動,震撼清廷上下。乾隆皇帝一面調重兵渡海入臺進行鎮壓,一面下令剿滅並嚴查閩南的天地會同黨。閩浙總督伍拉納、福建巡撫徐嗣在審理盧茂案件時,卻查出了天地會「頭人」萬提喜早於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即在漳浦縣「高溪觀音亭廟傳布天地會」(高溪鄉今屬雲霄縣)。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十二月,乾隆皇帝旨令協辦大學士福康安,務將拿獲傳會之僧人提喜(15)。近年有學者經調查後認為萬提喜為今屬雲霄縣東廈鎮高塘村人,原名鄭開(16)。

天地會起義再次失敗,東山島寺廟又多遭浩劫,香滅燈黑,直至道光年間才逐漸得以修復,祀火重明。南少林香花僧又陸續入住各大寺廟,以更為隱蔽的形式進行天地會的反清活動。

而今島上的香花僧傳人猶言:此後,每年的九月初一至初九日,漳南各地香花僧會眾善友,皆著白衣淺服,雲集於東山島南正院,借做「九皇醮」為名,舉行旨在反清復明的弔祭紀念活動……

道宗禪師與南少林「五祖」播下的天地會火種在全國各地頻頻燃燒……到了鹹豐三年(1853年),閩南的天地會分支「小刀會」於廈門、海澄一帶起義,雲霄鶴坑亦發動「義兄會」起義。東山的林美圓、朱納等人同時組織「義興會」於龍山寺揭旗起義予以響應,一時,反清烈火重燃,威震清廷,但很快又遭到清軍的血腥鎮壓。林美圓率其餘眾逃至海外,在新加坡成立「義興公司」(17)……

(東山島古來寺海會塔九座衍派南少林和尚墓一角)

 

尾  語

歷史的風煙掩去了南少林的血火傳奇。而今,東山島的「少室山」名稱雖不復但山林依在,「長林寺」已消失卻遺址仍存。寺址旁的石竇上,仍存兩大塊被廢棄的石雕門樓蓋頂,它們應是「康熙火燒少林寺」的遺物。明雪熙賢禪師留下的「南少林塔」傲然聳立在東山島上,綠樹芳草掩映之中猶顯當年南少林的英風。道宗和尚倡建的結義盟壇——木楊城,也還屹立在康山美水之間,並演化作「鬥燈」點亮在民間的佛事法壇上。史傳南少林創立的天地會「以鷹為志、以榕為號、以魚為智」,今山庵廟的大殿內石碑上額猶存傲立的「洪鷹」,九仙山頂原「長林寺」前存有三株巨大的老榕樹和一尾石雕的大鯉魚……苦菜寺、龍山寺、靖海寺、解山廟、淨山院、湖塘廟等眾多寺廟都有南少林和尚的傳奇故事在流傳,它們都證明了南少林在漳南海國東山島上的興衰與延展。

我們從鷹仔山邊的「古來寺墳園」和龍潭山下新修的古來寺海會塔墳園以及東山、詔安等地相關的寺廟,已找到了明雪熙賢禪師之後數十位九座派南少林僧人的名字。

明雪熙賢開創的南少林東山古來寺,歷經滄桑,於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抗戰期間被國民黨縣政府廢為它用,住僧遣散回家。直至1983年始由比丘尼釋遵禮恢復祀火,並使之第三度重興。數年前,古來寺已知最後一代僧人、民國年間曾住持淨山院的崇麟和尚仍健在,他隱居於漳浦杜潯鄉下,被專家們發現後邀請出來做拳術表演,來自北京的中國武術學會研究員潘一經、南拳大師陳昌棉等認同是「原汁原味」的南少林上乘武功,猶見其當年雄風……

儘管「康熙火燒少林寺」之後,清廷「嚴格限制民間習武,並將所有記載南少林的所有碑碣、文字,盡皆銷毀刪除。」「然而……畢竟還有一些野史雜誌為有心人冒死留下來」(18)。東山島南少林香花僧傳人藏存的《古來寺贊集》,儘管有其時代的思想局限,並具一定的宗教迷信色彩,以及在長期隱密的傳抄中造成局部章節零亂和錯字、別字,甚至它多以閩南語或摻用隱語來書寫,讓人讀起來較為費解;但當我們精心細讀,就會發現,它是一部記錄南少林天地會愛國民族主義的悲壯傳奇,字裡行間閃耀著傳統民族英雄主義的光輝,展現出以古來寺為源頭的南少林僧人及其天地會會眾,盡忠大明天朝,矢志抗清到底的決心。

我們看到,這些「吾心即吾佛」,「手中持楊柳,足下踏紅蓮」的佛門釋子,面對國難家仇,是怎樣的「悲心深似海,誓願重如山」(《古來寺贊集·淨天地神咒白文》)。

他們奉忠勇仁義的關公為至尊之神,以關公「赤瞻獨雄」「丹心不泯」的精神激勵自己,仿效桃園結義拜盟立會,傳揚匡扶正義,救國拯民的少林宗風——「打開利義關具見英雄過人氣概,參透天人路便是聖賢行己工夫。」藉此對聯,激發「替天行道」的浩然正氣與入世豪情《古來寺贊集·關聖帝君五月十三日法事科儀安壇聯》。

他們堅持「僧眾永安居進道,無虞萬世作金堤」的佛門信念,具有「天下可均,爵祿可辭,白刃可蹈」,「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古來寺贊集·壇贊偈》)的儒家道德情操;為了一展「普利人天」的抱負,把「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作為最後的奮鬥目標,鼓舞「兇穢消除,侍衛我軒」的英勇鬥志,以期運用佛家的智慧和英雄的力量,開創一個「乾坤正氣,人壽豐年」的昇平世界!為實現此一具有普·世價值的理想,他們用自己的熱血創造業績,做出了令後世傳頌的大功德。

(東山島古來寺大殿)

 

參考文獻及資料來源:

①北京科影廠《發現之旅——南少林之謎》電視紀錄片解說詞片段,2006.8轉自武術全球資訊網。

②《古來寺贊集》亦稱《香花僧秘典》,清代「嘉慶戊寅年陽月,僧澤安書於鳳山報國禪寺忠祖塋」,「為紀念喝參瑩公老和尚圓寂,轉抄了堅、達鉉兩和尚手書」。

③羅炤:《天地會探源》,《中華工商時報》1994.10.19起連載;《發現之旅——南少林之謎》,電視紀錄片解說詞片段,2006.8轉自武術全球資訊網。

④明雪熙賢的初祖即正覺智廣禪師,曾久食苦菜修持於仙遊菜溪;大施主許蒲英為銅山許菜園人氏,「許」與「苦」閩南話同音。故取此寺名。

⑤陳金敏:《仙遊古剎九座寺遺址試考》,福建省情資料庫網2006年。

⑥《黃漳浦文集》卷24,又《東山縣誌》民國稿本卷9。

⑦《東山縣誌》,民國稿本卷9。

⑧《漳浦縣誌》卷22。

⑨(11)(12)盧岸川:《天地會創始人萬五道宗新證》,2005年,漳州•閩南文化研討會。

⑩曾五嶽:《漳州史海鉤沉》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3)《東山縣誌》1994年版。

(14)鷹仔山古來寺墳園存有清初「重建恩波寺比丘祥公真隱」。東山博物館《碑廊》存有《興寺大檀樾都督曹公功德碑》,碑文末尾寫明重興恩波寺的住僧為衍觀。

(15)《清實錄》卷1302。

(16)方群達:《天地會創始人提喜和尚身世考》,2004年。

(17)《東山縣誌》1994年版,又東山《梧龍林氏宗譜》。

(18)劉登翰:《南少林之謎》,臺灣幼獅文化版,2001年。

 

(註:本文原載福建漳州師院閩臺文化研究所《閩臺文化交流》2007年第1期。)

相關焦點

  • 真正的南少林究竟在哪裡?福清探尋南少林之路一波三折!
    金庸先生的小說多次寫到南少林,而這個南少林也不僅僅是小說虛構的,據史料記載它很可能是真實存在的!南少林遺址基本可以確認在福建省內,但確切在福建何處,卻說法不一。福建的泉州、莆田、福清三地都據理力爭,也都各有證據證明南少林遺址就在本地,並且三地都各重建了寺院,都稱自己才是真正的南少林。今天先來看看我們福州福清這處是不是真正的南少林所在地?據記載,國內有兩個少林寺,一在中州,一在閩中。中州指的是嵩山少林寺,也就是北少林寺,這是公認無爭的事實。而另外一個在閩中的少林寺,也就是南少林寺,則是撲朔迷離、爭議不止。
  • 南少林之謎:福州福清是真正南少林所在地嗎?
    金庸先生的小說多次寫到南少林,而這個南少林也不僅僅是小說虛構的,據史料記載它很可能是真實存在的!南少林遺址基本可以確認在福建省內,但確切在福建何處,卻說法不一。隨即考古隊對福清少林寺遺址進行了挖掘,出土的瓷器上有「少林會司」、「少林天王」等墨書,由此可以看出這裡曾經是個大寺院。
  • 南少林在仙遊鳳山又有證據
    自從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出現南少林研究熱潮後,體育史學家唐豪曾經就此做過大量的考證工作,終以不了了之。可是,到了八十年代初,因武俠小說及其武俠電視劇興起,有關南少林的疑雲又接踵而來,先是泉州東禪寺,繼為莆田林泉院,緊隨其後者,則是九十年代推出的福清少林院。然而,其間真正應該大聲吶喊者——仙遊九座寺,竟然欲說還休,後僅自娛自樂地掛起一塊不痛不癢的「南少林發源地」招牌就戛然而止,誠有負於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羅詔教授於1993年11月在漳州東山考察時的巨大發現。
  • 南少林在哪裡 南少林在莆田還是泉州
    其中有個南少林很多人不知道在哪裡,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南少林在哪裡?  南少林在哪裡  南少林寺在福建省莆田荔城區西天尾鎮九蓮山林山村,距市區約17公裡。  南少林寺內景觀資源豐富,樹木茂盛、奇巖怪石、山青水秀、風光優美,資源優勢得天獨厚,不僅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而且有眾多人文景觀、古蹟建築、民間藝術與民間傳說及豐富的傳統文化與風物特產
  • 南少林之謎,仙遊九座寺才是南少林真正的發祥地?
    而小編最近看到段資料,有文史學家稱仙遊九座寺才是南少林真正的發祥地!福清南少林寺 但可以確定的是:1.其的確存在;2.南少林在福建;3.它留下了不同於北少林的豐富武學。        福建泉州、莆田、福清均有少林寺。 那麼,到底哪一個是從河南傳來的南少林? 莆田最先開始了他們的尋找,在林山村中,文物普查隊發現了一口刻有「僧兵」銘文的北宋石槽。
  • 福建莆田南少林環球功夫賽
    4日,以福建隊為主力的中國隊在「莆田南少林環球功夫賽」7場對決中贏得5勝2負的勝利,但李帥霖在…… 閱讀全文>>[責任編輯:厲勝男]  前天,參加莆田南少林環球功夫賽被對手泰拳王KO的福建隊選手李帥霖今天通過福建隊教練組為媒體發來消息
  • 泉州南少林,清境桃源一日遊
    泉州南少林,清境桃源一日遊07:30在SM城市廣場集合前往泉州09:00參觀【泉州南少林】。
  • 福建南少林重見天日,曾被毀於一旦,重建後免費開放
    在影視作品中,大家應該會知道少林寺其實有兩個,包括在河南嵩山的北少林以及在南方的南少林。但是非常可惜的是,南少林在明末清初的時候就被毀於一旦,後來的兩百多年時間裡,南少林的存在就成了一個謎團。
  • 南少林究竟在哪裡-定位南少林的九個關鍵詞
    為了誰才是真正的南少林,三地之間的爭論迄今未休。哪麼,南少林究竟在哪裡呢?本篇試以九個「關鍵詞」為切入點,通過剖析去偽存真,定位南少林的真實所在。許稷是當時泉州人,他不將少林寺寫在自己家鄉的「泉州之東」,卻記少林寺於他鄉的「閩州之東」,顯見南少林應在福州或寧德地區的東部,而必不在泉州地區(含今莆田)。
  • 看了南少林,再看北少林,這差距簡直太大了!
    但實際上,少林寺不止嵩山一個,嵩山少林寺也叫北少林,其實在中國的南方,也有一個少林寺,它就是傳說中的南少林。與北少林的香火鼎盛不同,南少林在歷史沉浮中幾經焚毀,可以說是多災多難。現如今重建後的南少林寺正在以全新的姿態向世人展示它的風採。一直以來,在中國民間就有南少林的傳說,但一直不知道具體地點。
  • 電視劇《南少林》故事梗概
    雍正決定派他最得意的兩位皇子--三阿哥弘時、四阿哥弘曆,一文一武、一明一暗兵分兩路趕赴南少林,查辦天鷹幫一事。雍正命兩位皇阿哥出馬,意在考察此二人誰可擔當國家大任,繼承帝業。而兩位皇子更是機敏過人,深明雍正之用意。二人為取悅龍顏,呈功於雍正,便使出渾身解數查辦天鷹幫與南少林。在此過程中,心狠手辣的弘時視弘曆為眼中釘,多次派人暗下毒手,索取弘曆性命,以除心頭之患。
  • 福建遛娃之莆田南少林九華山
    關於南少林的個人見解:網上南少林到底在哪裡?一直都在爭吵不休,幾個地方都說自己是正宗南少林。第一個就是泉州古城的南少林,還有福清南少林,再就是我們只次去的莆田南少林,這三個都說自己都是正牌南少林。還有一個仙遊九座寺,都說自己是正宗南少林,都舉證了相關歷史證據。到底哪裡是呢?其實我是肯定不知道了哈哈。
  • 福建遛娃之莆田南少林九華山
    :網上南少林到底在哪裡?第一個就是泉州古城的南少林,還有福清南少林,再就是我們只次去的莆田南少林,這三個都說自己都是正牌南少林。還有一個仙遊九座寺,都說自己是正宗南少林,都舉證了相關歷史證據。到底哪裡是呢?其實我是肯定不知道了哈哈。莆田南少林就是有出土石刻石槽得出結論是南少林舊址,還有就是嵩山少林寺第29代方丈德禪師贈送了「南少林就在福建莆田九蓮山下」的親筆題詞。
  • 莆田南少林的前世今生傳
    九蓮山上逍遙客,南少林中自在僧南少林是我國佛教禪宗文化遺產和少林南拳的發源地
  • 第七代傳人鄭忠大師:詠春拳源自福清南少林(圖)
    也有人說,詠春拳是從福建的蛇、鶴拳演變而來……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評委胡金煥也曾經說過,雖然已經知道詠春拳是發源自福建沿海一帶,但是無法確認具體是哪個地區,這是個遺憾。  昨日,福建傳統詠春拳第七代傳人鄭忠大師透露福建傳統詠春拳是源自福清南少林。鄭忠大師介紹:「詠春」這兩個字就是詠春拳的拳譜。不同與其他龍拳、虎拳等象形拳,也不是以地名或人名來命名。
  • 莆田南少林的前世今生傳
    由於南少林周圍有九座山峰環繞著,猶如九辦蓮花「觀音坐蓮」之態,故又得名九蓮山少林寺。後經第二十九代嵩山少林寺方丈(至清代後第一位方丈)、德禪等組成的光復少林武術挖掘和整理小組考證證實,這裡就是原來南少林的舊址,並親自提筆寫下字據。在1992年,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宣布南少林遺址和重建。現在大家所看到的南少林寺,就是重建後的寺廟。
  • 三十二集電視連續劇《南少林》
    雍正決定派他最得意的兩位皇子--三 阿哥弘時、四阿哥弘曆,一文一武、一明一暗兵分兩路趕赴南少林,查辦天鷹幫一事。雍正命兩位皇阿哥出馬,意在考察此二人誰可擔當國家大任,繼承帝業。而兩位皇子更是機敏過人,深明雍正之用意。二人為取悅龍顏,呈功於雍正,便使出渾身解數查辦天鷹幫與南少林。在此過程中,心狠手辣的弘時視弘曆為眼中釘,多次派人暗下毒手,索取弘曆性命,以除心頭之患。
  • 陰陽師海國入侵路線攻略 陰陽師海國入侵路線怎麼查看攻略
    陰陽師遊戲中海國入侵也已經上線了一段時間了,有些玩家還不知道海國入侵路線怎麼查看?下面就是海國入侵路線查看方法介紹,一起看看吧。  海國入侵路線查看方法  黑色的是海國進攻路線,而白色是平安京防守路線,實線代表的是部隊真實的攻擊,而虛線就是假裝要攻擊的路線。
  • 陰陽師海國入侵路線怎麼看?海國入侵活動路線詳解[多圖]
    陰陽師海國入侵活動路線是什麼?海國入侵活動中,有玩家發現這個活動路線看不明白,究竟是怎麼回事?小編將海國入侵活動的路線分享在下方,教大家正確的看海國入侵活動路線,下面就是海國入侵活動路線的攻略詳解。
  • 功夫之旅:從福建到廣東自駕遊,探訪南少林與武林宗師勝跡!
    關鍵詞:南少林、天地會、鄭成功、黃飛鴻、葉問。單程裡程:約1110公裡。時間安排:4日。旅行預算:3500元左右。自駕路線:福州-福清-莆田-泉州-廈門-東山縣-潮州市-佛山市DAY 1 山裡的南少林福州市-61公裡-福清南少林-88公裡-莆田南少林-105公裡-泉州市路橋費:約55元行程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