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武,地處山西省北部、忻州市中部,管涔山脈以東、雲中山脈以西,地理坐標東經111°50』-120°40』、北緯38°31』-39°8』,是三晉母親河——汾河與桑乾河上遊——恢河的發源地。全縣南北長86公裡,東西寬52公裡,總面積1987.7平方公裡,約佔全市總面積的7.68%,居全市第5位。全縣轄4鎮(陽方口鎮、鳳凰鎮、東寨鎮、石家莊鎮)10鄉(薛家窪鄉、餘莊鄉、涔山鄉、化北屯鄉、西馬坊鄉、新堡鄉、迭臺寺鄉、懷道鄉、圪廖鄉、東馬坊鄉)198個行政村(近年來撤併266個)和1個居民辦事處11個社區居委會(含3個移民社區),總人口16.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1.45萬人。
寧武全貌 李斌攝
寧武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山西省深度貧困縣和忻州市轉型綜改試點縣。2014年,全國愛衛會授予寧武縣為「國家衛生縣城」;201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寧武縣為「省級園林城市」;2018年9月25日,寧武縣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榮譽稱號;2020年2月27日,經山西省人民政府研究同意,寧武縣退出貧困縣。2020年6月30日,寧武縣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2020年7月,全國愛衛會確認寧武縣為「2019年國家衛生縣城」;2020年7月21日,寧武縣成為「省級文明縣城提名縣城」;2020年10月16日,寧武縣被中國糧食行業協會命名為「中國高原莜麥之鄉」。
寧武關鼓樓 劉強攝
寧武歷史悠久,人文薈萃。
寧武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聚居繁衍、耕耘勞作,自戰國到明末是內地漢民族與北方少數民族的雜居地。屬古樓煩國故地,內長城、外三關要塞,是黃河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楊莊村、苗莊村等處古文化遺址所遺留的石斧、陶片,為史學界研究黃河中遊地區文化發展提供了依據。秦為太原郡,漢置樓煩縣,唐取北魏時曾設的「廣寧」「神武」二郡尾字置「寧武」郡,宋設寧化城,明置寧武關,清設寧武府,民國元年「寧武」縣名沿用至今,2001年屬忻州市人民政府管轄。古代疏通汾水河道、降伏水患的治水始主臺駘長期生活在今寧武一帶;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成為趙國屯兵要地和軍事要塞之一;隋煬帝敕令從天池到寧化修築迤邐百裡的避暑行宮——汾陽宮;劉肇文首開本縣留學外國的先河;丁致中、南桂馨早年參加同盟會,參與辛亥太原起義;王春菁、王春蕤姐妹在30年代囊括全國網球單打、雙打冠軍。抗日戰爭時期,寧武是晉綏根據地的中心腹地,賀龍、關向應等老一輩革命家長期戰鬥在此;特等民兵英雄張初元創造了「勞武結合」經驗,譽滿晉綏;邢四娃帶領民兵創辦「軍火合作社」,婦幼皆知。20世紀60年代國家「三線」建設項目之一的國營烽火、恆光、長城三座兵工機械廠遺址,留存至今。世說古寧武城形似一隻展翅騰飛的鳳凰,故而寧武也被稱作「鳳凰城」。
戰國趙長城 蘇栓斌攝
寧武區位明顯,交通便利。
寧武隸屬忻州市中心腹地,境北依內長城與朔州市相鄰,西北以黃花嶺與神池縣接壤,西南以蘆芽山、荷葉坪、黃草梁與五寨縣、岢嵐縣隔山相望,南部與靜樂縣相銜,東南以雲中山與忻府區分界,東部與原平市連通。境內交通縱橫相連、四通八達,北同蒲、寧岢、朔黃、寧靜四條鐵路過境,大忻、馬五、忻五、呼北等四條國省公路穿境而過,特別是忻保、靈河高速過境通車,大大縮短了與周邊地區的時空距離。城南距太原武宿機場190公裡,北距五臺山機場約107公裡,使得寧武作為晉西北重要交通樞紐的區位優勢更加凸顯。
寧武地圖
寧武物產多樣,資源富足。
寧武素有「地下黑色寶庫」的美譽,礦產資源有煤、鋁、鐵、錳、鉬、硫磺、雲母、長石、鋁礬土、水晶石、石英石、花崗巖、石灰巖等幾十種,其中煤炭儲量最大,探明儲量290.9億噸,分布面積1344平方公裡,且具有煤種全、煤質好、煤層厚、覆蓋淺的特點,有氣煤、肥煤及焦煤,是全國重點產煤縣之一。2019年有煤礦26座、總設計能力3241萬噸,其中生產礦井15座、產能2010萬噸。鋁礬土為第二大礦產資源,初步探明儲量2億噸,具有品質高、埋藏淺、易開採的特點。風力光照資源豐富,開發利用前景廣闊,已建成裝機容量44萬千瓦風電項目和10.72萬千瓦扶貧光伏電站,在建風電項目10萬千瓦、光伏項目5萬千瓦。寧武縣自然植被較好,分布面積較大,西部以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為主,東部以闊葉林為主,林木總蓄積量45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25.1%。管涔山擁有82萬畝原始次森林,是華北落葉松的故鄉,棲息著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山西省鳥褐馬雞以及黑鸛、金雕、雪豹、原麝、金錢豹、梅花鹿、小天鵝等200多種珍稀動物,生長著450多種植物、20餘種野生食用菌和百餘種珍貴藥材,被譽為「黃土高原上的綠色明珠」。當地特產有銀盤蘑菇、毛健茶等,小雜糧有穀子、莜麥等。
寧武光伏扶貧電站 吳光宇攝
寧武山巒起伏,兩河之源。
寧武東部為雲中山,西部為管涔山、蘆芽山,西南部為呂梁山,北部為洪濤山,東北部為禪房山,共有大小峰99座。山地佔寧武縣總面積95%,為1888.32平方公裡。境內平均海拔2000米,最高海拔荷葉坪山2787米,最低海拔託蓮臺1260米。地貌主要分為河谷衝擊平原區、基巖山區和黃土丘陵區,平川面積佔1.67%、山區面積佔95.36%、丘陵面積佔2.97%。地勢呈東北西南走向,地形由西向東傾斜,從中部高峰向南北兩翼下滑,形成汾河、恢河衝擊平原區。縣境平均水資源總量1.805億立方米,其中:河川流量1.717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1.122億立方米,兩者重複量1.034億立方米。全境分屬黃河、海河兩大水系,主要河流有汾河、洪河和恢河;湖泊集中在餘莊鄉東莊村,目前積水成湖的有天池、元池、琵琶海、鴨子海4個,總面積約4平方千米。汾河在寧武縣境內全長42公裡,流域平均寬度7.19公裡,流域面積1364.98平方公裡,年均徑流量9720萬立方米,涉及10個鄉鎮、280個村、82700口人,沿途有15條較大支流匯入汾河,史有「萬木下汾河」盛景。恢河為桑乾河上遊,在寧武縣境內全長32公裡,流域面積301平方公裡,平均清水流量0.1立方米/秒。夏秋河水較大,河寬180米,洪峰流量500立方米/秒。至陽方口鎮入朔州境,向北流入官廳水庫。
汾河源頭 吳光宇攝
寧武氣候宜人,四季分明。
寧武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屬高山嚴寒區和寒冷乾燥區。氣候寒冷,多大風,冬季漫長,無霜期短,溫差大。年平均氣溫6.5℃,極端最高氣溫36.7℃,極端最低氣溫-27.2℃,無霜期120至130天。全年日照時數為2798.89天,日照百分率67%,年平均太陽總輻射142.3千卡/平方釐米,年平均氣溫為2-6℃。平均降水量470-770毫米,各季降水佔全年降水量的百分比為:春季13%、夏季65%、秋季20%、冬季2%。全年平均相對溼度50%。
日照標準林 曹建國攝
寧武名勝獨特,風景優美。
寧武旅遊資源得天獨厚,既有北國風光景況,亦有南國水鄉情調,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賦予了這片土地「鍾靈毓秀、山河峻美」的地貌特點。早在隋、唐時,寧武就是馳名遠近的風景名勝地。寧武旅遊資源素有「北方的香格裡拉」之稱,門類齊全、品位高雅,涵蓋了山、石、林、草、洞、湖、泉、谷、廟、關等十大系列,可供觀賞的自然和人文景觀達150多處,極具開發價值的有40多處,崇山峻岭、林海草甸、奇石洞窟、碧水高池、幽谷飛瀑、靈泉異草……其密集度和品位之高全國少有。管涔山原始古樸, 景色秀麗;蘆芽山峭拔挺天、聞名於世;萬年冰洞中華一絕,世界奇觀;「四懸景觀」令人驚嘆,回味無窮。蘆芽山風景區是集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國家自然保護區、國家水利風景區及中國民間文化旅遊示範區於一體的風景名勝區,總面積為321平方公裡,是我國北方罕見的自然生態經典山水和北方原始高原型山水形態旅遊景區。通過資源整合和深度開發,目前,蘆芽山景區已形成「一個中心、五大景區」(即以東寨鎮為軸心的旅遊集散中心,以萬年冰洞為代表的國家地質公園景區,以蘆芽山和馬侖草原為代表的國家森林公園景區,以高山湖泊群為代表的天池高端度假景區,以寧武古關與長城為代表的邊塞關隘文化景區,以寧化宋代古城為代表的古遺蹟人文歷史景區)的旅遊格局,正式開放的旅遊景點有蘆芽山、馬侖草原、萬年冰洞、汾河源頭等10處,吸引著大量中外遊客紛至沓來、流連忘返,特別是寧化古城的保護與活化更是成為了寧武打造文旅品牌的新地標。2009年,蘆芽山被列入中國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預備名錄;2010年,蘆芽山、萬年冰洞、汾河源頭三個景區被授予國家4A級景區稱號;2011年,寧武縣榮膺「中國十佳生態休閒文化旅遊縣」稱號;2016年,寧武縣被評為國家森林旅遊示範縣,獲得「省級園林城市」稱號;2017年,蘆芽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預備名錄。
萬年冰洞 曹建國攝
生態蘆芽,魅力寧武;古城新韻,風光無限。新時代新徵程上的美麗寧武,正以鳳凰涅槃的轉型跨越,迎接更加輝煌的明天!
寧武全貌 吳傑強攝
(備註:本內容根據《忻州市情2020》、《寧武縣誌》、忻州古城寧武文化旅遊招商推介宣傳月主題活動新聞發布會致辭稿、寧武汾源生態保護暨汾源生態源簡介、《數說寧武2017》、《大美寧武 首善之城》招商引資宣傳片解說詞等彙編而成)
策劃:吳光宇、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