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紙質漫畫到數字下載 香港臺灣地區盜版產業發展史

2020-12-19 網易娛樂

網易愛玩獨家編譯,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IGN日本站的專欄「中華娛樂周報」近日發表了一篇名為「從戒嚴令下的臺灣到香港的電腦中心——盜版的今昔與當地人的版權意識(前篇)」的文章,主要介紹華語圈各種盜版動漫、盜版遊戲從最初誕生到發展壯大,最後又是在怎樣的背景下逐漸消亡並向正版化過渡的這段歷史,其中有不少信息對於同在華語圈的大陸玩家來說可能很少有機會能夠接觸到。


華語圈最初的盜版天堂是臺灣

根據當地記錄,來自日本的盜版漫畫和小說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就已經在臺灣地區廣為流傳,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結果,一是日本近50年的殖民統治讓當時的臺灣社會對來自日本的文化內容有一種天生的親和力,其次也因為留下了一大批自小接受日語教育的人群,使得日文、中文兩種語言的盜版漫畫在臺灣暢行無阻。

到1960年代當地政府雖然施行了所謂的漫畫審查制度,但由於機構冗雜人員腐敗,很多書商只需付出一點賄賂就能讓盜版漫畫獲得出版許可,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990年代初,特別是1987年「戒嚴令」解除後,幾乎所有出版社都爭相恐後地複製和翻譯各種盜版漫畫推向市場,連東立這樣的出版業巨頭也曾投身其中。


臺灣盜版漫畫雜誌《少年快報》

除漫畫單行本以外,臺灣地區曾經十分流行的綜合漫畫雜誌《少年快報》裡面刊載的也都是沒有任何授權的盜版內容,據說發行量十分驚人。

但進入1990年代後,先有美國將臺灣視作「301條款」(美國貿易法中關於智慧財產權對外製裁的條款)的特別監視地區,其次也是為了能夠順利加入WTO組織,臺灣當局開始重視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工作,宣布從1994年6月12日起禁止一切盜版漫畫的製作與銷售,當時被業內人士稱為「612大限」。

而香港的情況與臺灣類似,過去完全沒有「正版」、「盜版」的概念,最早從1970年代開始有人專門從事日本漫畫的翻譯和出版。據稱兒童雜誌《兒童樂園》於1973年開始刊載的《哆啦A夢》是香港所有盜版漫畫的起點。此後這門生意同樣持續到1990年代初,包括《亂馬1/2》、《聖鬥士星矢》、《城市獵人》在內的知名作品應有盡有。


香港盜版漫畫雜誌《兒童樂園》

但隨著漫畫市場的不斷擴大,出版商為了壟斷市場、獨佔發行權而開始與日本的版權方接觸並引進高品質的正版漫畫,而在用戶層面由於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很多人不再滿足於質量低劣的盜版產品,最終一致選擇正版渠道,盜版漫畫在香港漸漸沒有了立足之地。

盜版遊戲:卡帶與CD媒介

漫畫市場的盜版泛濫雖然逐漸獲得控制,但1983年發售的紅白機卻又讓另一種文化產品在市場上爆紅,這就是主機遊戲。由於當時的香港和臺灣社會與日本在經濟上有明顯差距,所以原裝正版卡帶的價格高到令人難以接受,這就為盜版卡帶的誕生與流行提供了土壤。


FC的流行催生盜版卡帶產業

再加上遊戲內容本身的數位化特點,讓盜版商可以很方便地利用軟盤燒錄幾十甚至上百個遊戲進行售賣,所以1990年代初期香港和臺灣的遊戲店鋪裡幾乎全部都是盜版內容,玩家也沒有正盜版的區分觀念,一般概念中的「遊戲」其實就是盜版卡帶。

但到了1990年代中期,隨著CD-ROM介質的發明以及大範圍流行,「盜版」的概念開始從遊戲、漫畫市場迅速拓展到幾乎所有文化產品領域,包括電影、電視節目、音樂等等,當然也包括後來流行起來的PC遊戲。CD-ROM憑藉其價格低廉、燒錄方便、便攜性以及耐久性均高於卡帶介質的優勢迅速佔領市場,盜版產業也在這一階段迎來了自己的全盛時期,當時臺灣、香港地區的華人不管年齡階段、興趣如何,都充分享受著盜版帶來的便利。


香港電腦城內景

其中以CD-ROM為載體的盜版遊戲與個人電腦的普及、Windows 95系統的流行互為因果,促進了彼此的迅速發展,在此過程中PC機逐漸取代家用遊戲機成為這兩個地區的主力遊戲平臺,這一變化與中國大陸十分相似。

盜版遊戲除了是一種以低價獲取內容的手段以外,想玩到沒有本地化、也沒有在當地發行的海外產品,有時盜版也是唯一的途徑,特別是日本盛產的成人作品。臺灣地區雖然在DOS時代曾推出過一些經由正軌渠道漢化和發行的18禁遊戲,但後來由於社會反對聲音太大而全部遭到禁絕,但在盜版的地下世界裡,這樣的內容雖然也需要一定的遮掩,有些店鋪甚至會給熟客發「會員證」來降低風險,卻始終生存得很好。



文章描述了售賣步兵片的男子在街頭巷尾低聲叫賣的場景,和大陸地區過去的做法幾乎一模一樣

不過這一「全盛期」的存在時間並不長,香港和臺灣當局在國際壓力下不斷加大打擊力度是一方面,進入21世紀之後隨著基於P2P(Peer to Peer)技術的非法下載手段逐漸成熟,兩地的實體盜版產業迅速衰退,最遲到2010年左右相關店鋪便從市場上消失殆盡。

從實體到數字 BT下載開始流行

正如前文所述,2000年以後網絡帶寬逐漸遞增,特別是港臺地區由於本身地理環境優勢,在這方面發展勢頭強勁,給以BitTorrent(BT)下載為手段的數字盜版內容傳播提供了先決條件。掃描的漫畫書籍、動畫片、電視劇、廣播節目、遊戲,甚至連衛星電視節目也遭到非法錄製並被製成盜版影視文件,經由網絡四處傳播。但港臺地區進入這一階段後以營利為目的的盜版行為幾乎消失,與海外免費分享的BT精神保持同步,大陸地區雖然仍舊有大量靠盜版內容營利的組織,但仍舊誕生了充滿奉獻精神的代表性的團體——「字幕組」。


ACG受眾再熟悉不過的字幕組

雖然提供的是未經授權的非法內容,可給海外影視動漫作品加上中文字幕的字幕組絕大多數都是非營利性質的志願者團體,至少並沒有將「字幕」直接當做商品進行銷售,他們也因此受到粉絲的尊重,這背後產生的流量變現等內容不在討論範圍內。

文章最後指出,就華語圈而言,利用非法內容進行銷售牟利的行為幾乎都在中國大陸開展,包括軟體激活碼、盜錄的衛星節目等等。只不過隨著國內外壓力的逐漸增加,大陸政府也在積極開展打擊盜版產業的活動,雖然沒有完全禁絕,但目前已經取得不錯的成效。只不過目前非營利性質的盜版內容仍然以BT傳播為途徑在整個華語圈大行其道,不管「字幕組」本身的初衷如何,客觀來講這些仍舊是非法出版物,將來必然面臨一系列的法律問題。

本文編譯自IGN日本專題文章。

本文來源:愛玩網 作者:熊貓命 責任編輯:葉航_NG0441

相關焦點

  • 臺灣知名盜版網站楓林網案成功告破
    近日,臺灣警方成功破獲了臺灣知名盜版網站「楓林網」案件。據悉,楓林網設立多年來,通過提供盜版影片,藉由網絡廣告的點擊獲取非法利益,侵權金額近10億元新臺幣。美國電影協會、日本及多家機構均委任律師提告。12426版權監測中心協助進行了盜版監測,同時受優酷、PP視頻等版權方委託向盜版網站進行維權。目前,楓林網網站已被關閉,2名嫌疑人被批捕。據12426版權監測中心數據顯示,楓林網主要面向中國臺灣地區、香港地區及日本的用戶提供影視劇的在線播放服務。
  • 不只是盜版的越南漫畫:網漫市場規模2804.48萬元
    作者:依依近日,韓國文化產業振興院發布了《越南內容產業動向》。報告主要從越南漫畫市場的現況、越南的漫畫發展歷史以及用戶畫像等三個方面剖析了越南漫畫市場。在獲取漫畫最新消息方面,75.2%的人是通過訪問頭部粉絲的個人頁面或者是翻譯字幕組同好會等方式。主要原因是因為這類頁面都是未經授權的盜版漫畫,用戶無需花費任何費用就可以免費獲取已經翻譯過的外國漫畫最新一話的內容。
  • 日本紙質漫畫遭遇網際網路衝擊,JUMP發力APP,動漫產業變革將至!
    如今這個網際網路飛速發展的時代,絕大部分的信息資訊傳遞幾經從傳統的紙質媒介轉變成了數字數據媒介,很多的閱讀紙質的書籍的人轉化成閱讀電子書,造成傳統的紙質書籍行業開始變得無人問津。即便是漫畫產業屬於國家級重要產業之一的日本,也是難逃各大紙質雜誌銷量不斷下降的命運。近日就共商《周刊少年JUMP》未來發展,雜誌總編以及相關負責人齊聚一堂,究竟他們針對現今網際網路浪潮的衝擊有著哪些的應對措施,我們一起去看看。
  • 香港:《哈利波特第二集》網上盜版猖獗
    :《哈利波特第二集》網上盜版猖獗 臺灣公司設立的網站ezpeer最近公開容許繳付會費的30萬港臺兩地會員,自由地利用寬頻交換非法盜錄的《消》片檔案。該公司還向發行商華納電影(香港)索取電影圖片及免費戲票,以協助宣傳其盜版活動。  《哈利波特第一集:神密的魔法石》去年在港上影時,票房高達4400萬元,為當年最賣座西片,華納公司對第二集寄以厚望,決定推遲至下月19日才在港上映,希望在聖誕節假期取得最佳票房。
  • 日本漫畫網站免費公開絕版漫畫 以期打擊盜版
    人民網東京8月2日電 據《讀賣新聞》網站報導,免費電子漫畫網站「漫畫圖書館Z」的運營公司J-Comic Terracce社長溝口敦1日宣布,將與實業之日本出版社合作,嘗試以附帶廣告的免費電子圖書形式在該網站上公開部分絕版漫畫及文藝作品,以期尋找新的盈利方式,同時打擊盜版漫畫網站。
  • 六一特稿:80後童年看過的日本漫畫都來自這四大山寨出版社
    當時,日本漫畫蓬勃興旺,以集英社《少年JUMP》為代表的一大批漫畫作品,如《聖鬥士星矢》《北鬥神拳》《龍珠》等,不斷走出日本風行世界。日漫和風大盛,東南亞地區自然也不能倖免,港臺地區當時也以盜版正版混雜的形式將大量日本漫畫作品翻譯引進,而比鄰港臺的沿海地區也自然接觸到了這種新興的兒童出版物。
  • 韓國漫畫用戶洞察:誰在為內容買單?
    報告顯示,有37.4%的漫畫用戶會付費,66.1%的用戶願意為衍生作品買單。電子漫畫用戶月均付費不足30元,紙質漫畫用戶則在60~180元。作者:依依近日,韓國文化產業振興院發布了《2019年漫畫用戶實態調查》,從用戶、網漫、紙漫、盜版、漫畫衍生作品以及衍生品消費等方面,對當地漫畫商業化做了分析。
  • 日本調整智慧財產權規定 下載漫畫書籍被列為非法
    日本調整智慧財產權規定 下載漫畫書籍被列為非法  最近日本智慧財產權規定進行了調整,這引起了該國網友的廣泛關注,因為相當的嚴格。  據日本媒體報導稱,日本參議員大會召開後,制定了日本智慧財產權改正新法,漫畫、書籍等也被被列入了違法下載項目。
  • 臺灣地區軟體盜版率再下降 低於全球平均水平
    商業軟體聯盟(BSA)日前發布2008年全球軟體盜版率調查報告,報告顯示,2008年中國臺灣地區軟體盜版率再度下降一個百分點至39%.這是繼
  • 日本文化廳專家組製作報告界定非法下載漫畫等行為的性質
    人民網東京1月17日電 綜合日本共同社的報導,圍繞下載被擅自上傳到網上的漫畫等盜版內容的行為,日本文化廳專家研討會16日整理出了一份報告,將對包括漫畫的模仿作品在內的二次創作作品的下載行為排除在了非法下載的界定對象之外。
  • 騰訊漫畫海賊王開始收費!網友:什麼玩意?騰訊漢化還不如盜版!
    關於漫畫收費的問題,灰灰覺得無可厚非的,隨著社會的發展,版權意識等到更多人的重視。漫畫版權也一樣,漫畫是人民經過勞動做出來的產物,也就是商品,是商品就會產生價值,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商品被製作出來就是拿出來出售的,不是無償給人的。
  • 網絡盜版嗚呼哀哉,版權化走向康莊大道?
    在「劍網2015」專項行動開始前,就已經有涉嫌盜版動漫網站「愛漫畫網站」被查處,而到了2015年12月底,國內多家動漫網站因涉嫌侵權問題,迎來關閉的一個小高潮,如漫遊BT網站、動漫花園等紛紛關閉。一個接一個宣布關閉在2015年5月,告破了國內首起盜版漫畫網站侵權案。
  • 動漫城調查:高端盜版手辦也能賣到數千元一隻,國漫IP衍生品蹤跡難尋
    最近三文娛走訪了搜秀動漫城,實地探訪了一下帝都最大動漫周邊售賣場的盜版周邊情況正版盜版並行不悖、各有市場總體而言,搜秀動漫城的周邊有一半是盜版,這是大多數搜秀動漫城店主給到三文娛的數字,甚至有位老闆認為有8成都是盜版。
  • 周刊少年Jump推出手機免費漫畫閱讀服務 _遊俠網 Ali...
    在漫畫領域,日本毫無疑問有著領先世界的產量與質量,但平臺卻還是一直以紙質漫畫雜誌為主導,然而隨著以智慧型手機為代表的移動端閱讀的大肆興起,實體的紙質漫畫似乎是越來越難賣了。有日媒統計了自2000年到2017年漫畫單行本的銷量數據,從2012開始,實體漫畫的銷量開始嚴重下滑。
  • IP熱潮會是香港漫畫復興的福音嗎
    鄭健和作為目前香港商業漫畫的主流作者之一,鄭健和的從業經驗並不少。從加入老牌港漫公司鄺氏出版社、編寫《魔神傳》出道,到轉投海洋創作公司,再到2006年自立門戶組成「一本創作」,他的作品長期佔據香港本土市場的銷售榜。
  • 霹靂布袋戲 小人偶帶動大產業
    鏈條單一  內地運作邊緣打轉  作為近百年帶有潮汕鄉土氣息的霹靂布袋戲在臺灣地區得到了傳承和發揚,並成為家喻戶曉的「臺灣文化代表」,更在2006年被票選為「臺灣意象代表」,全臺灣有1/3人口都是霹靂布袋戲的戲友,「每周五定時在臺灣4000多家Family Market便利店銷售的最新兩集霹靂布袋戲光碟,10萬套光碟10分鐘之內就銷售一空,配合發行的兩萬隻霹靂布袋戲公仔在
  • 遊戲論·歷史的維度丨橫跨東亞的潛流:韓國電子遊戲機盜版史
    也就是說,電子遊戲並非由政府與大企業主導,而是自下而上引進的技術、產業和文化。這種自下而上的起源,僅僅依靠韓國內部的技術、社會和文化動力是無法實現的,因此有必要從東亞地區的整體環境來解釋這些數位技術的引進過程。
  • 「數字專輯」不靠譜?讓音樂產業再「飛」一會兒
    「數字專輯」模式背後的意義自2014年年底周杰倫的《哎呦,不錯哦》伊始,根據公開的銷售數據,截至目前,整個數字專輯市場的銷售額保守估計超過了4億元。相較於網際網路盜版音樂以來的慘澹,哪怕是對比海外流媒體音樂平臺,數字專輯模式也毫無疑問是近年來最成功的商業模式,這點也得到了IFPI的認可。
  • B站漫畫出新「套路」,看熱門漫畫必須下載APP,勸退漫迷
    作為漫畫黨相信很多漫迷都知道「B站漫畫」,從幾年前開始,B站就已經開始了「漫畫」方面的布局,作為「二次元」網站這塊肯定不能放過。發展到現在,很多熱門漫畫的正規版權都在B站。比如我們熟知的《海賊王》、《一拳超人》以及當下比較熱門的《鬼滅之刃》、《咒術回戰》等等。很多漫迷為了支持正版也不得不選擇B站漫畫。
  • 盜版的過去與未來:字幕組是我的ACG啟蒙老師
    不過如果提到對盜版的看法,也許小夥伴可能需要一段時間好好理順一下來回答我。盜版可以算是目前最常見的侵權行為,比如我們在動漫花園這樣的資源站下載的動畫作品,在3DM上下載的破解遊戲,甚至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擅自徵用別人的畫稿,文字,音樂都可能構成侵權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