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博物館位於重慶市綦江區古南街道農場社區,是展示綦江流域文化的綜合性博物館,是國內唯一以展示僚人文化為特色的博物館,與中國僚學研究中心合署辦公。建築面積3500多平方米,展廳面積2100多平方米。常設展覽有序廳、地質廳、歷史文化廳、石刻廳。館藏文物8129件。2011年5月18日免費開放,多年來,年接待觀眾12-14萬人次。
榮譽
國家AAA級景區
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僚學研究中心
中國百越民族史研究會僚學研究委員會
國土資源部國土資源科普教育基地
同濟大學歷史建築保護中心西南實驗基地
重慶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重慶市科普教育基地
重慶市人文社科普及基地
序廳導視
一樓是序廳,這裡擺放著清代古城沙盤圖,這個沙盤是根據綦江縣誌上的城池圖復原而來,城內的衙署、學堂、魁星樓、文昌閣、鹽關等建築都清晰可見,生動重現了清代綦江古城布局。
地質廳導視
二樓是我的秘密花園,這裡有著大自然的奧秘,地殼變遷和生物起源的過程,高大的恐龍化石,栩栩如生的木化石、魚龍化石......自然界的神奇一定會讓你驚嘆!
歷史文化廳導視
三樓是我家的書房,從發現有人類繁衍以來的新石器時期到近現代,綦江地區的大事件這裡都有記載。走進這裡,每一件藏品背後都有一段不平凡的歷史,一段動人的故事,每一件藏品都在訴說著一個時代的印跡。
石刻廳導視
頭號「鎮館之寶」—蓮花保寨立體足跡化石
為什麼說是頭號「鎮館之寶」?首先,這個足跡的足趾、足掌、掌紋、甚至是腳板心的這個肉釘,都非常完整清晰、栩栩如生。通過這件標本,我們不但可以知道恐龍足、恐龍足掌、恐龍足趾的整個形態,而且對恐龍足掌的細節形態都有清晰的認識,這是展現恐龍足的完整形態的絕世精品,別無二件;其次,在這個長60公分、寬40公分的化石標本上,居然有7個不同種類、不同運動方向、相互交叉重疊的恐龍足跡,這是當時綦江區域範圍內恐龍數量之多、種類之豐富、活動之頻繁的直接證據。
(綦龍 張健 攝)
第二號「鎮館之寶」——北渡恐龍化石
綦江除了恐龍足跡,還在多個地方發現了恐龍化石。這具北渡恐龍初步判斷屬蜥腳類恐龍的亞成年個體,據推測它長15米、高5米左右。化石發現於侏羅紀晚期的泥巖中,這套地層中恐龍化石極為罕見。據專家介紹,在整個四川盆地裡的這套地層中,這是發現的第二具恐龍化石,十分珍貴。
三號鎮館之寶——綦江鱗齒魚化石
博物館的三號鎮館之寶——綦江鱗齒魚化石。我們知道,魚的全身包括骨骼和鱗片在內,90%以上都是蛋白質,保存起來十分困難,要形成化石就更困難。這條魚化石長70釐米,最寬處約23釐米,經專家鑑定為鱗齒魚的一個新種,它的魚鱗、魚尾、魚鰭都十分清晰,體型也較完好,不論是從體型上還是從保存的完整度上比較,在西南地區都能排在前幾位的。
圖源綦江旅遊度假區
四號鎮館之寶——海百合化石
牆壁上,一幅水墨荷花倒掛?其實它不是畫,而是化石;也不是荷花,而是海百合。這件海百合化石就是我們的四號「鎮館之寶」。這具化石高3.65米,寬1.86米。海百合也不是植物而是動物,是一種生活於海洋中的棘皮浮遊生物,根在上,葉在下,倒著生長,隨波逐流。從觀賞的角度看,這件標本有莖有花有葉,個體巨大,姿態優美,形態完整,品相出眾,堪稱海百合化石中的精品。
五號「鎮館之寶」——魚龍化石
魚龍是一種類似魚和海豚的大型海棲爬行動物。它們生性兇猛,以較小的魚類為食,生活在中生代的大多數時期,最早出現於約2.5億年前,大約在9000萬年前消失,相應比恐龍的出現和滅絕時間要早一點。這條魚龍化石來源於貴州關嶺地區,長4.8米,寬1.2釐米,魚鰭的骨骼是圓形的,完整度超過99%,化石保存完整,形象生動,連它的牙齒都十分清晰。
來源綦江旅遊微官網 歷史文化廳
三樓歷史文化廳
三樓的歷史文化廳包括悠久綦江、神秘綦江、紅色綦江等七個部分。綦江人傑地靈,群星薈萃。漢代就有在綦江設壇講學的經師大儒尹珍,綦江農民版畫享譽海內外,永城吹打、石壕楊戲、橫山昆詞、綦江巴古陶等文化、藝術珍品等特色文化令人嘆為觀止。
綦城半島 羅玉平攝
靜謐秀雅的綦江博物館
一邊承載著綦江悠悠的歷史文化
一邊向人們傳達著綦江美好未來的畫卷
來綦江博物館吧
感受你還未發現的文化魅力
地址:綦江區古南街道農場村三社
自駕線路:重慶主城——渝黔高速(綦江下道)——綦江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