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小島】老王和他的小島:五峙山列島護鳥員33年的守鳥故事

2021-01-12 央廣網

  央廣網舟山7月23日消息(記者王貴山 傅煒如 魏煒 王譽博 陳貞貞)老王是個「怪脾氣」的人,有人誇他豪爽,也有人罵他脾氣臭,大半輩子,天天坐船往島上跑,和一群鳥待在一塊,對家人也沒這麼上心。

王忠德與他所守護的鳥(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老王名叫王忠德,是浙江舟山五峙山列島鳥類保護區的一名老護鳥員。他中等個子,因為長年吹海風的關係,皮膚黝黑,臉上有不少皺紋。

  王忠德對鳥島的功勞可不小,從1986年開始護鳥至今,他憑著那股「軸」勁,讓五峙山列島繁殖棲息的鳥類數量,從300餘只,增加到現在的1.3萬餘只。

王忠德與鳥(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如今王忠德的名字和鳥島緊密相連。這位七旬老人如何與鳥島結下緣分?故事還得從33年前說起。

  從門外漢到土專家

  王忠德說「我用的是最笨的辦法」

年輕時的王忠德坐船去小島(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坐船從舟山定海馬目鄉碼頭出發,行駛7公裡,在灰鱉洋上,便能看見7座小島。大五峙山、小五峙山、龍洞山、丫鵲山、饅頭山、無毛山、老鼠山組成了五峙山列島,如掌而列。

  1986年5月,定海區馬目鄉林科員王忠德協助市、區農林局、科委進行海島資源調查時發現,五峙山列島棲息了300多隻海鷗。

  市農林局領導交代給他一個任務——為鳥島站崗。王忠德本以為是個簡單的差事,想也沒想就答應了下來。

  現在回憶起來,他直喊「很苦很苦的啦!」但好面子的他也只能撐下來,「我說出來了一定要做到的。」

王忠德保存的鳥類觀察筆記(央廣網記者 魏煒 攝)

  鳥類繁殖的季節是5月-8月,成群結隊的海鳥從北方飛至五峙山島。

  每天早晨,他拎上鐵飯盒,戴上草帽,背上水壺,帶上相機,從岑港出發。那時還沒有多少經費,只有一艘12匹馬力的小機動船,要開1小時才能到鳥島。晚上太陽快落山的時候,他再回來。

  「早上太陽曬,腳下蚊子叮。那時候島上篷都沒有的,太陽曬下來躲都沒有地方躲。」

  啥都不懂,怎麼護鳥?王忠德說:「用最笨的辦法,一點點觀察。」剛開始的時候,能分得清海鷗和白鷺就算不錯了。最初,島上僅有300餘只海鷗和10餘只白鷺。

  他每天在島上數鳥蛋、數鳥蛋殼、數鳥……一支筆一個本子,一點點詳細地記錄下來。相機從不離身,有看不懂的拍下來,回去請教專家。

  在旁人眼裡,王忠德對這些鳥投入了全部的感情,他卻說:「不懂鳥咋護鳥啊。」

  在他的辦公室,完整地保存著30多年來他的鳥類觀察筆記,上面分門別類詳細地記錄著每年每月各種鳥類的進島時間,築巢、產蛋、孵化、育雛的情況,以及鳥類的食性。碰到受傷的鳥,他會把它們帶回去餵養,康復了再放回島上。

  他將黑尾鷗蛋、白鷺蛋帶回家進行人工孵化、餵養,自掏腰包購買小魚、小蝦餵養雛鳥,逐步摸索海鳥的孵化周期、生長周期。

  鳥也通人性,日子久了,只要王忠德上島,鳥不僅不會飛,還會主動靠近他,「鳥很聰明,知道我是來幫助它們的。」

王忠德給記者展示觀察筆記(央廣網記者 魏煒 攝)

  海鳥的很多習性就這樣被王忠德發現了。比如說,鷗巢一律面朝大海,隨時準備赴海中捕食;白鷺的窩多築在灌木叢中,一窩蛋一般三四個,最多可達6個;鷗鳥的窩築得比較簡單,多數在山坡草叢,也有不少乾脆直接築在裸露的礁巖之上,多用軟草為材料。

  王忠德從一個門外漢,變為了半個鳥專家,「現在光聽聲音,就能判斷是哪種鳥。」談起鳥類養護的專業知識,王忠德能滔滔不絕地說上半天。

  現在他對護鳥自信多了,「信心不是一下子有的,看到鳥一點點增多,心裡有成就感。產生感情了,不想離開這了。」

  1988年5月,舟山定海區下發文件,將「鳥島」列為定海區級自然保護區。2001年,五峙山列島又被列入浙江省級自然保護區。這讓王忠德鬆了口氣,資金和人員都增多了,護鳥的條件也變好了。

  讓人驚喜的是,2008年夏季,在五峙山列島上,發現了絕跡多年的「世界神話之鳥」黑嘴端鳳頭燕鷗。

  這個消息震驚了世界生物界,全世界僅剩50隻的黑嘴端鳳頭燕鷗,鳥島就有21隻。

  這些年,鳥島上的鳥類越來越多,獨特的地理位置,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加上王忠德等護鳥員的悉心照顧,繁殖旺季從原先的5月-8月延長至10月,甚至寧波象山、臺灣金門等地的鳥類也舉家遷徙過來,島上鳥的數量從300餘只激增到13000餘只。

  上島前先講紀律

  王忠德說「20分鐘一到我就要趕客」

央廣網記者採訪王忠德(央廣網記者 魏煒 攝)

  王忠德激動的同時,心裡也發愁。來鳥島的人多了,鳥會受到驚嚇,會對正在繁殖的鳥產生很大影響。

  從那時起,王忠德在別人眼中變得有些不近人情,去過鳥島的人都感受過他的「壞脾氣」。

  每次帶客人上島之前,他總要先講好紀律,搬出他自訂的三條「天堂法則」:注意腳下留情;勿摸蛋、勿抓雛鳥;上島只能待20分鐘。

  20分鐘一到,他便下逐客令,不管對方的級別和身份,一視同仁。這20分鐘,王忠德不僅要當好解說員、引路人,還要時刻提醒客人不要踩到鳥蛋。

  王忠德說:「鳥類記憶力很好,一旦被人打擾,鳥就不敢孵蛋、也不敢餵食,時間一長,蛋就發臭,小鳥要餓死,時間一久再也不會來這裡棲息了。」 每次帶客人上島,都讓他覺得對不起這些鳥。

  被王忠德拒絕最多的,是他的家人。看到父親總往島上跑,王忠德的兒子也好奇每天都在做什麼事情,他從電視上看到鳥島的畫面,多次讓父親帶他上島看看。

  王忠德總是斷然回絕:「不好上去的,電視上看看就好了,上去會影響鳥。」

舟山五峙山列島上空海鳥飛翔(央廣網記者 魏煒 攝)

  只要誰危害到鳥,王忠德就跟誰急。早些年,附近有很多漁民都會偷偷上島撿鳥蛋。

  「那時候環保意識沒有現在那麼強,漁民沒有好東西吃,看到鳥蛋感覺珍貴。」發現一個偷鳥的趕一個,有些漁民不聽勸,說這又不是你的,憑什麼不能撿,說急了,還出手打他。

  「被打過好幾次呢。」王忠德手指著左臉頰說,「這兒被打了很重一拳。」

  後來,王忠德在每個小島上設立了宣傳牌和警示牌,聯繫廣播站循環播放保護鳥類的內容和要求,挨家挨戶上門分發宣傳資料並解說。還有不聽的,執法部門會給予罰款處理,直至追究刑事責任。群眾的意識增強了,沒人再上島。

  為了鳥豁出命

  王忠德說「護鳥已經是我一輩子的牽掛了」

舟山五峙山列島上空海鳥飛翔(央廣網記者 魏煒 攝)

  很多人都不理解王忠德,說他傻,為了看護幾隻海鳥,命都不要了。剛開始站崗的時候,他的頭被鳥啄得流過血。

  1989年7月,王忠德還在鬼門關上走了一遭。那天他在鳥島附近巡邏,天空越來越暗,預報的雷陣雨提前到了,狂風暴雨,小機船在海面上不停地顛簸,很快船艙內開始進水。另一個船員掌舵加速,王忠德拼命地用一隻木桶往外舀水。

  後來船被吹到灘涂上,才得以脫離危險。

  王忠德回想起來後怕得很,「魂都丟了,我回去發了三天燒,東西也吃不下。我跟領導說,我不幹了。」

  後來想想數量逐年翻番的鳥,心又軟了。

  記者問他,不怕再遇上一場暴風雨?王忠德說,還是鳥重要,人這輩子總要做件有意義的事情嘛。

  現在乘坐450匹馬力的白色巡邏船,行駛到鳥島附近,一出船艙,就看見成群的海鳥在天空中盤旋,很是壯觀。這樣的畫面,王忠德心裡滿是欣慰。

  有關部門把現在棲息在島上的48種鳥做成了畫冊,王忠德見誰都要送一本,他指著畫冊,一頁頁向記者介紹:

  這是大鳳頭燕鷗,是島上數量最多的鳥;這是中華鳳頭燕鷗,嘴是黑色的,又稱黑嘴端鳳頭燕鷗,是「世界神話之鳥」;這是世界瀕危的鳥類——黑臉琵鷺,全世界僅剩600隻左右;這是黃嘴白鷺,全世界數量稀少,而五峙山估計有近千隻;另外,還有白鷺、黑枕黃鷗、蠣鷸……

2008年被稱為世界神話之鳥的中華鳳頭燕鷗在五峙山鳥島進行繁殖,全世界不到50隻,五峙山鳥島發現有20隻左右。(央廣網發 王忠德供圖)

  這些年,王忠德辦了退休手續,又被返聘回來做護鳥員、當顧問。現在護鳥站總共有7名護鳥員,島上也裝了監控設備,很多工作不再需要王忠德親自上手。

鳳頭燕鷗在給幼鳥餵食。(央廣網發 王忠德供圖)

  他每天還閒不住,坐在辦公室打開監控,看看孵出來的小鳥好不好,今天的鳥偏多還是偏少……

每天王忠德都要通過監控查看島的情況(央廣網記者 魏煒 攝)

  王忠德說:「退休了,但我還不能走。」

  對他來說,護鳥已經是一輩子的牽掛,已經深深融入到他的生命之中。

相關焦點

  • 神話之鳥中華鳳頭燕鷗現身象山
    5月10日晚上,當象山韭山列島護鳥員張鵬發來這段微信時,記者透著屏幕,都能感受到他內心的狂喜。  通過微弱的網絡信號,張鵬還發來了幾張中華鳳頭燕鷗的照片,其中有一張,拍攝於暴風雨來臨之前,蒼茫的大海上,狂風卷集著烏雲。在烏雲和大海之間,燕鷗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  4月22日,張鵬、陳東東一起,登上了象山韭山列島鐵墩嶼,開始了為期4個月的孤島生活。
  • 定海啟動引鳥工程建設 歸來吧,「神話之鳥」!
    舟山本島西北7公裡,碧波蕩漾的灰鱉洋上撒落著幾座島嶼,有的長滿灌木,有的只有小草,那就是定海五峙山列島:全國三大鳥類保護區之一、我省唯一的鳥類省級自然保護區。  近30年來鮮有人登島的五峙山列島,最近卻頻繁地出現了登島者,尤其是丫鵲山島,還興起了土木。  鳥島,怎麼了?  「今年鳥島的鳥少了,我們在建引鳥工程,讓鳥再回來! 」五峙山列島鳥類管理員、被稱為鳥島「島主」的王忠德,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燕鷗沒了!被象山引走了?
  • 流浪者小島鳥攻略 鳥相關玩法匯總
    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是流浪者小島鳥攻略,鳥相關玩法匯總。這裡匯總了流浪者小島中,鳥相關的攻略,感興趣的小夥伴一起來看看吧。鳥籠  在花園遊戲獲得鳥後解鎖並製造。
  • 「神話之鳥」歸來
    近日他發來他的觀察筆記和文章,我們一起品味一個關於野味浙江的故事。本文圖文來自黃秦。觀察季節:2013年7月-9月象山縣往東20公裡的大目洋,有一串島嶼,寶石般嵌於碧藍海上,這便是韭山列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13年的夏季,我在那裡度過兩個多月的時光,只為觀察歸來的「神話之鳥」。
  • 行攝舟山漁港:跟著「鳥王」上鳥島!
    在他的呵護與管理下,鳥島繁殖棲息的鳥類數量,從當時的300多隻,增加到如今的13000餘只。 當年,37歲的王忠德只是浙江舟山市定海區馬目鄉的一個分管林業的科員,在協助市、區農林局、科委進行海島資源調查時,他們在五峙山列島發現,這裡棲息了300多隻海鷗。市農林局領導對王忠德說:「弄條小船去管管,保護好這些鳥。」
  • 為追一隻「神話鳥」,他登上浙江無人島:這是無與倫比的詩意!
    每年的4月到8月是中華鳳頭燕鷗的繁殖季節,也是護鳥志願者最為忙碌的季節。2015年起,韭山列島開始向社會公開招募鳥類志願者。而招聘信息一發布,就被稱為「最有詩意的工作」。鳥類志願者每次2個人,每輪要駐島兩個月,每日補助200元。當天和我一起登島的,還有來自福建、上海、寧波的9名鳥類保護志願者。
  • 雙牌:浮洲島迎上萬隻白鷺鳥 學校「護鳥志願者」 號召大家護鳥
    清清的江水和蔥綠的小島上面,白鷺在夕陽的照耀下時兒翩翩起舞、時兒展翅高空盤旋,場面十分壯觀,吸引了眾多市民前來觀賞。為使遷徙的白鷺免受打擾,防止不法分子獵取,各校「護鳥志願者」走上街頭,發放愛鳥護鳥宣傳單,號召大家愛鳥護鳥,不捕獵、經營、吃食野生鳥類,發現有非法獵捕、經營野生鳥類的行為,及時主動向林業等相關部門舉報,自覺保護鳥類資源,維護生態平衡,共同守護綠色生態家園。
  • 在浙江自然博物館追尋「神話之鳥」
    浙江在線12月24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楊曉軒 攝)2018年12月23日,市民在浙江自然博物館《追尋神話之鳥》展上,零距離感受中華鳳頭燕鷗的神秘風採。該展覽分「認識神話之鳥」「失蹤與重現」「尋找神話之鳥」「揭開神秘面紗」「 拯救在行動」「危機和希望」六大單元,讓觀眾和研究人員一起體驗充滿艱辛、曲折,同時又充滿悲傷和驚喜的追尋神話之鳥的旅程。  2000年,「神話之鳥」中華鳳頭燕鷗進入人們的視線,成為當時「明星物種」,其發現、尋找和回歸屢屢成為自然保護領域的大事件。
  • 活得不如鳥:這兒的鳥兒不僅有特供柿子林 還有護鳥員為它們護食
    護鳥員更是24小時值守,成為特色景觀,成群的鳥兒飛來飛去。在秋冬風吹掃落葉之時,看到這一般景象,人們便逐漸領悟到了人和動物的相處之道,「我是從2007年就開始拍鳥,我感覺到我們潁上鳥的種類越來越多,鳥的種群也越來越大,這足以能反映出我們潁上的生態現在是越來越好。」事實上,這樣的環保擔當也逐漸在其他城市被以更多元的方式探索呈現。
  • 去象山無人島守護「神話之鳥」記者體驗了三天「最詩意的工作」
    錢報記者登上這艘船,前往傳說中的神話之鳥中華鳳頭燕鷗的繁殖地——韭山列島中鐵墩嶼。這座看上去只有兩座足球場大的無人小島,因為中華鳳頭燕鷗,十分知名。每年4—8月,是中華鳳頭燕鷗的繁殖季節,也是護鳥志願者最為忙碌的季節。
  • 江西湖口:「護鳥清網」守護鄱陽湖越冬候鳥安全
    央廣網湖口1月6日消息(記者鄧玉玲 通訊員餘祖德 徐會剛)「鄱陽湖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江西人民的母親湖,也是全球98%的白鶴暨江西省省鳥的越冬棲息地,保護好母親湖,責任重大,任務艱巨,通過志願服務等公益活動,旨在積極傳播生態文明理念,呼喚全社會以實際行動守護鄱陽湖越冬候鳥安全。」
  • 花鳥島遊記——有花有鳥,是個可愛的小島
    有花有鳥,是個可愛的小島隱藏在三千多個小島裡的花鳥島舟山群島共有三千多個大小島嶼,花鳥島是其中之一01原本打算一直宅在家裡,但是那天湘湘給我發了一個信息,於是我們相約一場小島旅行!到了寧波,休息一會之後,五點多就可以去南塘老街逛逛,很多吃的和特色小店,我覺得,對比其他地方的老街,這人更少一些,慢慢逛,說不定能遇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比如我和湘湘就一人收入一隻建盞(茶杯),都是一眼相中,非常喜歡。
  • 尋遍3061座島嶼,只為找到「神話之鳥」
    「這個鳥這麼珍稀、重要,我們作為浙江省的鳥類研究者,有責任找到並保護好它。」但陳水華心裡也犯嘀咕,自己和同事都沒有海上科考經驗,能行嗎?思前想後,陳水華還是說服了自己。2003年,他喊上同事範忠勇等人,申請了幾萬元經費,踏上了「大海撈針」般的旅程。最初,調查隊搭乘的是漁業局的「便船」。
  • 古浮村成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共建愛鳥護鳥文明鄉村」
    新京報訊(記者 景嘯塵)10月12日,新京報記者從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獲悉,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與福建省泉州石獅市祥芝鎮古浮村「共建愛鳥護鳥文明鄉村」籤約儀式於近日在古浮村舉行。據悉,目前全國已經有171個鄉村與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籤訂了《共建愛鳥護鳥文明鄉村協約》。
  • 從捕鳥到護鳥 人民日報點讚雲南盈江「鳥塘經濟」
    鳥兒成了致富的寶貝觀鳥者在鳥塘拍鳥,一個機位60元,一份盒飯20元,住宿一晚100元,再加上搬運器材等勞務費,經營者收入可觀。2015年,石梯村民蔡伍還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一家五口收入全靠種植10畝香茅草,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
  • 這個小島景色極美卻無人居住,只因「神話之鳥」在此棲息
    這裡只有無汙染的白沙藍海更是神話鳥的棲息地「鳥島」 Nosy Ve馬達加斯加南部有個海邊度假勝地—Anakao,在距Anakao西南部5公裡的海域上,有一個無人小島,官稱Nosy如果到達Anakao就被她的美麗和原始打動,那麼Nosy Ve島,則必須用驚豔來形容了。
  • 小島不了情
    昨日戰友福印在朋友圈發了視頻歌曲:《富饒美麗的長山島》,優美的旋律,感動於心的歌詞勾起了彼此對小島的回憶,於是就有了組團回老部隊看看的想法。長山島分內外長山列島,與外長山列島中的馬蹄形小島結緣,與大海為伴,是因在那裡有過幾十年守疆衛島的經歷,對第二故鄉有血濃於水的情感,紮根海島情結也就有了根深蒂固的基礎。
  • 他能聽聲尋鳥,還能辨識500多種鳥!
    現在,防城港成了全國各地觀鳥人心中的觀鳥聖地,也湧現了更多愛鳥護鳥之人,在廣西觀鳥圈內佔有一席之地的邊境護鳥人——波哥就是其中之一。波哥和劉東波做鳥類調查「會有鳥嗎?」 波哥和「共鳴」是在同一微信群裡的「鳥友」。為了學習鳥類知識,波哥經常到觀鳥論壇和微信群裡交流。波哥也組建了一個護鳥志願者服務隊的微信群——「防城港鱟鳥志願者」, 2016~2017年,已組織開展觀鳥、護鳥活動20多次。雖然每個觀鳥者觀察到的都是微量資訊,但是聚沙成塔,他們把所見鳥類的地點、時間、數目和種類記錄並報告,就能轉換成為寶貴的科學資料。
  • 賽得利九江地區志願者協會聯合保護國際基金會共同為東湖溼地護鳥...
    大江網/九江頭條客戶端訊 12月31日,賽得利九江地區志願者協會走進柴桑區東湖溼地,聯合保護國際基金會,組織開展東湖野保巡護隊員能力培訓、裝備提升志願者活動,以這種特別而有意義的方式倡導保護珍稀物種、關愛護鳥員、保護生物多樣性,助推東湖溼地發展成為江西省乃至國際重要溼地。
  • 蛇島「守蛇人」,與蛇共舞40年
    在經歷了數次破壞後,1982年,遼寧省環保局組織了20人的蛇島考察隊,採用標誌重捕法在春、秋兩季對蛇島進行調查。估算出蛇島蝮蛇種群數量在9000條左右,降到有歷史記錄以來最低。保護蛇島蝮蛇,迫在眉睫。接下來,便有了「守蛇人」們與蛇共舞40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