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舟山7月23日消息(記者王貴山 傅煒如 魏煒 王譽博 陳貞貞)老王是個「怪脾氣」的人,有人誇他豪爽,也有人罵他脾氣臭,大半輩子,天天坐船往島上跑,和一群鳥待在一塊,對家人也沒這麼上心。
王忠德與他所守護的鳥(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老王名叫王忠德,是浙江舟山五峙山列島鳥類保護區的一名老護鳥員。他中等個子,因為長年吹海風的關係,皮膚黝黑,臉上有不少皺紋。
王忠德對鳥島的功勞可不小,從1986年開始護鳥至今,他憑著那股「軸」勁,讓五峙山列島繁殖棲息的鳥類數量,從300餘只,增加到現在的1.3萬餘只。
王忠德與鳥(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如今王忠德的名字和鳥島緊密相連。這位七旬老人如何與鳥島結下緣分?故事還得從33年前說起。
從門外漢到土專家
王忠德說「我用的是最笨的辦法」
年輕時的王忠德坐船去小島(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坐船從舟山定海馬目鄉碼頭出發,行駛7公裡,在灰鱉洋上,便能看見7座小島。大五峙山、小五峙山、龍洞山、丫鵲山、饅頭山、無毛山、老鼠山組成了五峙山列島,如掌而列。
1986年5月,定海區馬目鄉林科員王忠德協助市、區農林局、科委進行海島資源調查時發現,五峙山列島棲息了300多隻海鷗。
市農林局領導交代給他一個任務——為鳥島站崗。王忠德本以為是個簡單的差事,想也沒想就答應了下來。
現在回憶起來,他直喊「很苦很苦的啦!」但好面子的他也只能撐下來,「我說出來了一定要做到的。」
王忠德保存的鳥類觀察筆記(央廣網記者 魏煒 攝)
鳥類繁殖的季節是5月-8月,成群結隊的海鳥從北方飛至五峙山島。
每天早晨,他拎上鐵飯盒,戴上草帽,背上水壺,帶上相機,從岑港出發。那時還沒有多少經費,只有一艘12匹馬力的小機動船,要開1小時才能到鳥島。晚上太陽快落山的時候,他再回來。
「早上太陽曬,腳下蚊子叮。那時候島上篷都沒有的,太陽曬下來躲都沒有地方躲。」
啥都不懂,怎麼護鳥?王忠德說:「用最笨的辦法,一點點觀察。」剛開始的時候,能分得清海鷗和白鷺就算不錯了。最初,島上僅有300餘只海鷗和10餘只白鷺。
他每天在島上數鳥蛋、數鳥蛋殼、數鳥……一支筆一個本子,一點點詳細地記錄下來。相機從不離身,有看不懂的拍下來,回去請教專家。
在旁人眼裡,王忠德對這些鳥投入了全部的感情,他卻說:「不懂鳥咋護鳥啊。」
在他的辦公室,完整地保存著30多年來他的鳥類觀察筆記,上面分門別類詳細地記錄著每年每月各種鳥類的進島時間,築巢、產蛋、孵化、育雛的情況,以及鳥類的食性。碰到受傷的鳥,他會把它們帶回去餵養,康復了再放回島上。
他將黑尾鷗蛋、白鷺蛋帶回家進行人工孵化、餵養,自掏腰包購買小魚、小蝦餵養雛鳥,逐步摸索海鳥的孵化周期、生長周期。
鳥也通人性,日子久了,只要王忠德上島,鳥不僅不會飛,還會主動靠近他,「鳥很聰明,知道我是來幫助它們的。」
王忠德給記者展示觀察筆記(央廣網記者 魏煒 攝)
海鳥的很多習性就這樣被王忠德發現了。比如說,鷗巢一律面朝大海,隨時準備赴海中捕食;白鷺的窩多築在灌木叢中,一窩蛋一般三四個,最多可達6個;鷗鳥的窩築得比較簡單,多數在山坡草叢,也有不少乾脆直接築在裸露的礁巖之上,多用軟草為材料。
王忠德從一個門外漢,變為了半個鳥專家,「現在光聽聲音,就能判斷是哪種鳥。」談起鳥類養護的專業知識,王忠德能滔滔不絕地說上半天。
現在他對護鳥自信多了,「信心不是一下子有的,看到鳥一點點增多,心裡有成就感。產生感情了,不想離開這了。」
1988年5月,舟山定海區下發文件,將「鳥島」列為定海區級自然保護區。2001年,五峙山列島又被列入浙江省級自然保護區。這讓王忠德鬆了口氣,資金和人員都增多了,護鳥的條件也變好了。
讓人驚喜的是,2008年夏季,在五峙山列島上,發現了絕跡多年的「世界神話之鳥」黑嘴端鳳頭燕鷗。
這個消息震驚了世界生物界,全世界僅剩50隻的黑嘴端鳳頭燕鷗,鳥島就有21隻。
這些年,鳥島上的鳥類越來越多,獨特的地理位置,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加上王忠德等護鳥員的悉心照顧,繁殖旺季從原先的5月-8月延長至10月,甚至寧波象山、臺灣金門等地的鳥類也舉家遷徙過來,島上鳥的數量從300餘只激增到13000餘只。
上島前先講紀律
王忠德說「20分鐘一到我就要趕客」
央廣網記者採訪王忠德(央廣網記者 魏煒 攝)
王忠德激動的同時,心裡也發愁。來鳥島的人多了,鳥會受到驚嚇,會對正在繁殖的鳥產生很大影響。
從那時起,王忠德在別人眼中變得有些不近人情,去過鳥島的人都感受過他的「壞脾氣」。
每次帶客人上島之前,他總要先講好紀律,搬出他自訂的三條「天堂法則」:注意腳下留情;勿摸蛋、勿抓雛鳥;上島只能待20分鐘。
20分鐘一到,他便下逐客令,不管對方的級別和身份,一視同仁。這20分鐘,王忠德不僅要當好解說員、引路人,還要時刻提醒客人不要踩到鳥蛋。
王忠德說:「鳥類記憶力很好,一旦被人打擾,鳥就不敢孵蛋、也不敢餵食,時間一長,蛋就發臭,小鳥要餓死,時間一久再也不會來這裡棲息了。」 每次帶客人上島,都讓他覺得對不起這些鳥。
被王忠德拒絕最多的,是他的家人。看到父親總往島上跑,王忠德的兒子也好奇每天都在做什麼事情,他從電視上看到鳥島的畫面,多次讓父親帶他上島看看。
王忠德總是斷然回絕:「不好上去的,電視上看看就好了,上去會影響鳥。」
舟山五峙山列島上空海鳥飛翔(央廣網記者 魏煒 攝)
只要誰危害到鳥,王忠德就跟誰急。早些年,附近有很多漁民都會偷偷上島撿鳥蛋。
「那時候環保意識沒有現在那麼強,漁民沒有好東西吃,看到鳥蛋感覺珍貴。」發現一個偷鳥的趕一個,有些漁民不聽勸,說這又不是你的,憑什麼不能撿,說急了,還出手打他。
「被打過好幾次呢。」王忠德手指著左臉頰說,「這兒被打了很重一拳。」
後來,王忠德在每個小島上設立了宣傳牌和警示牌,聯繫廣播站循環播放保護鳥類的內容和要求,挨家挨戶上門分發宣傳資料並解說。還有不聽的,執法部門會給予罰款處理,直至追究刑事責任。群眾的意識增強了,沒人再上島。
為了鳥豁出命
王忠德說「護鳥已經是我一輩子的牽掛了」
舟山五峙山列島上空海鳥飛翔(央廣網記者 魏煒 攝)
很多人都不理解王忠德,說他傻,為了看護幾隻海鳥,命都不要了。剛開始站崗的時候,他的頭被鳥啄得流過血。
1989年7月,王忠德還在鬼門關上走了一遭。那天他在鳥島附近巡邏,天空越來越暗,預報的雷陣雨提前到了,狂風暴雨,小機船在海面上不停地顛簸,很快船艙內開始進水。另一個船員掌舵加速,王忠德拼命地用一隻木桶往外舀水。
後來船被吹到灘涂上,才得以脫離危險。
王忠德回想起來後怕得很,「魂都丟了,我回去發了三天燒,東西也吃不下。我跟領導說,我不幹了。」
後來想想數量逐年翻番的鳥,心又軟了。
記者問他,不怕再遇上一場暴風雨?王忠德說,還是鳥重要,人這輩子總要做件有意義的事情嘛。
現在乘坐450匹馬力的白色巡邏船,行駛到鳥島附近,一出船艙,就看見成群的海鳥在天空中盤旋,很是壯觀。這樣的畫面,王忠德心裡滿是欣慰。
有關部門把現在棲息在島上的48種鳥做成了畫冊,王忠德見誰都要送一本,他指著畫冊,一頁頁向記者介紹:
這是大鳳頭燕鷗,是島上數量最多的鳥;這是中華鳳頭燕鷗,嘴是黑色的,又稱黑嘴端鳳頭燕鷗,是「世界神話之鳥」;這是世界瀕危的鳥類——黑臉琵鷺,全世界僅剩600隻左右;這是黃嘴白鷺,全世界數量稀少,而五峙山估計有近千隻;另外,還有白鷺、黑枕黃鷗、蠣鷸……
2008年被稱為世界神話之鳥的中華鳳頭燕鷗在五峙山鳥島進行繁殖,全世界不到50隻,五峙山鳥島發現有20隻左右。(央廣網發 王忠德供圖)
這些年,王忠德辦了退休手續,又被返聘回來做護鳥員、當顧問。現在護鳥站總共有7名護鳥員,島上也裝了監控設備,很多工作不再需要王忠德親自上手。
鳳頭燕鷗在給幼鳥餵食。(央廣網發 王忠德供圖)
他每天還閒不住,坐在辦公室打開監控,看看孵出來的小鳥好不好,今天的鳥偏多還是偏少……
每天王忠德都要通過監控查看島的情況(央廣網記者 魏煒 攝)
王忠德說:「退休了,但我還不能走。」
對他來說,護鳥已經是一輩子的牽掛,已經深深融入到他的生命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