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象|天目山禪源寺:「仙境」中的韋馱菩薩道場

2020-12-16 靜象

清晨,天際將白。

一隻周身黃褐色、皮毛生滿銅錢色斑紋的豹子,從樹叢中踱步出來,腳掌踩在地面上輕盈地幾乎沒有聲音。它四下張望了片刻,衝著一片水潭飛奔過去,低下頭開始用舌頭輕輕舔水喝——

這並非《動物世界》中的場景,而是一位天目山禪源寺僧人,在寺院雙清池邊親眼所見。

「那是一隻金錢豹。」僧人師父說。

很難想像在距離杭州市中心兩小時車程的深山裡,還有這樣的大型動物生存。

實際上,古老深邃的天目山區,是一片生態環境極好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據禪源寺的僧人說,山中的千年古樹都是罕見地成群分布,大樹的「腰圍」甚至能接近四米。相傳乾隆皇帝西下江南時候,便在這裡御封一株柳杉為 「大樹王」。

走在天目山中,身旁參天古木只見樹幹不見頂尖,只覺華蓋穹頂凌空撐起,仿若置身原始叢林,入眼皆蒼翠。難怪蘇東坡會有「天目山前綠浸裾」之句。

明代慎蒙《遊天目記》言天目山景:「深、邃、幽、寂、奇、麗六者兼之,古稱蓬萊仙島,真為不忝,此天目第一絕處也」。

攀山之前,還在想著什麼樣的景致能被比作蓬萊仙島,到達山腳下的那一刻,瞬間瞭然——

我們正趕上杭州煙雨之冬日,整座西天目山被霧氣流雲全然籠罩,遠處延群山亦真亦幻,飄渺空濛之中,如置身雲端仙境。

此時若真有霓為衣、風為馬的仙人乘雲而下,也不會覺得驚奇了。

與眾不同的韋馱菩薩像

禪源寺,就坐落在靈氣充沛的西天目山山麓。

步入寺院的古老黃色山門,迎面便是一棵枝盤冠闊的羅漢松。

這棵羅漢松是禪源寺創建者玉琳國師親手所植,彼時幼枝,而今亭亭如蓋,兀自淡然矗立,遍看滄桑起落。

羅漢松旁,有一方「淨手池」。淨手即淨心,澄澈池水洗掉一身煙火氣息,清清靜靜步入寺廟。

穿過天王殿,即是韋馱殿。殿中供奉有一千尊韋馱像,中間高大威嚴的韋馱尊天菩薩像與其他寺院皆有不同:

韋馱並非常見的站立像,而是四面坐像。

「這裡是韋馱菩薩的家,韋馱在這裡就是回家了,所以要坐著。」僧人師父告訴我們。

原來,禪源寺是著名的韋馱菩薩應化道場,韋馱菩薩曾在這裡顯聖多次,度化眾生。

相傳天目山中佛寺最早即是韋馱菩薩化身的行腳僧親手所建。後來,韋馱菩薩曾在天目山獅子崖,為修行時墜崖的高峰禪師兩次護法。

高峰禪師即在天目山倚松結廬,坐斷萬緣,創建臨濟宗首要道場。因此禪源寺也是臨濟宗的中興祖庭之一,在中國和日本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然而,寺廟屢經戰火損毀,遠古蹤跡已不復存,如今的禪源寺重建於清初,由著名的帝王之師——玉琳國師創立。

登玉琳國師塔

寺中最高的一棟建築,就是玉琳國師塔。整座佛塔八面七層,琉璃磚瓦,雕梁彩繪,典雅大氣。

因為塔內佛像尚未建設完成,尚不對外開放。

我們有幸在僧人師父的帶領下能夠進入塔內,一路攀爬欣賞。佛塔每一層都以壁畫展現佛教故事和玉琳國師的生平事跡,色彩絢麗,生動精美。

「佛塔是大家捐建的,我們也不著急建完,有善款就修一點,沒有就等著。」僧人師父微笑著說。在寺裡遇到的師父們,身上都有一種寵辱不驚的平和力量,不急不慢,雲淡風輕。與他們交談,如春風拂面。

於塔頂俯瞰整座佛寺,視野開闊,但見青山蒼茫處,亭臺樓宇璃瓦紅牆,皆仙隱霧中。仿佛透過雲霧,便能看見禪源寺自開山以來歷經的滄桑變幻。

這座高僧輩出、孕育三位國師的天目山古剎,走過一千七百年風風雨雨,經歷過香火極旺、帝王青睞,也經歷過戰火頻仍、寺廟全毀;有被日軍轟炸時毀壞的藏經,也有永久留印在山石上的文人名士之摩崖題刻。

參訪這樣一座寺院,心中諸多煩悶糾結,也在這恍如仙境的樓臺間、在這浩大時空的沉澱中變得淺淡微茫,漸隱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無比寬闊的平和心境。

難怪當年鬱達夫來訪禪源寺,曾對這裡如此留戀和喜愛:

三月春寒雪滿山,高峰遙望皖東關。西來兩宿禪源寺,為戀人間水一灣。

此行雲霧中來,煙雨中去,山色迷濛,而心澄明。

相關焦點

  • 杭州「最低調」的寺院,隱藏於大樹王國之中,是韋馱菩薩應跡道場
    導讀:曾經赫赫有名的江南名剎,隱藏於群山密林之中,韋馱菩薩應跡道場在杭州向西80公裡的臨安境內,有兩座鬱鬱蔥蔥的山峰,兩峰之巔各天成一池,宛若雙目仰望蒼穹,故名天目山,且按方位分別稱為東天目山和西天目山。
  • 韋馱菩薩的道場是這裡,你來過嗎?他感人的十大願望,你知道嗎?
    根據《大藏經》的記載,剛過去的農曆六月初三是韋馱菩薩的生日。每次去廟裡拜拜祈福的時候,進了山門,遠遠看見坐在那裡笑眯眯的彌勒佛。接著一踏進天王殿,拜完彌勒佛,轉到後面,通常見到的就是韋馱菩薩。他是佛的大護法,所以總是手持金剛寶杵雄赳赳氣昂昂地站著。
  • 暑假自駕去天目山享受清涼
    天目山素有「大樹華蓋聞九州」之美譽,峰戀疊翠,古木蔥蘢,有奇巖怪石之險,有流泉飛瀑之勝,在這酷暑難耐的夏季,讓我們遠離城市的霧霾與喧囂,逃離溽熱難熬的時光,沿著G20高速,開車奔向清涼。圖說:「大樹王國」天目山 新民晚報記者 唐敏 攝天目山主峰仙人頂海拔1506米,於1956年被國家林業部劃為森林禁伐區,作為自然保護區加以保護,1986年被公布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96年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絡。天目山自然保護區保存著長江中下遊典型的森林植被類型,森林景觀以「古、大、高、美」稱絕。
  • 天目山佛教深層次發展進入鼎盛時期
    天目山為韋馱菩薩應跡道場。佛教源遠流長,歷代高僧正教正傳一千七百餘年,可謂是高僧輩出。東晉昇平間(357—361),高僧竺法曠入西天目山弘法,壘石為室,澗飲木食,簡文帝、孝武帝皆以師禮。清代,天目山佛教深層次發展,進入鼎盛時期。康熙四年(1665)玉琳國師於雙清莊建禪源寺,佔地五十畝,原有十六座子院,全部歸入禪源寺,僧侶一千三百餘。鹹豐十年寺遭兵毀。
  • 韋馱菩薩三個姿態有說明
    農曆六月初三,是韋馱菩薩聖誕。寺院中,韋馱菩薩像常威武地立於最靠近寺院門口的四天王殿內,面向著寺院,以守護伽藍。其形像大多為身穿甲冑的雄壯武將,手持金剛杵,或以杵柱地,或雙手合十,將杵擱於肘間。 韋駝菩薩現天大將軍身,擔當佛教中驅除邪魔,保護佛法的重任,為佛教中護法金剛力士的代表之一。
  • 韋馱菩薩感應事跡,真實不虛!具有息災、降伏等四種濟世功德!
    1:韋馱菩薩應跡道場浙江臨安天目山一般韋馱菩薩塑像都是立像,代表恭敬保護道場、保護修行人
  • 韋馱菩薩的降魔杵隱藏了什麼玄機?
    韋馱(或韋陀)菩薩,有名韋馱天,意思是陰天。
  • 三洲感應韋馱菩薩(賢劫千佛之樓至佛)
    今天農曆六月初三恭逢韋馱菩薩聖誕。韋馱菩薩,又稱韋陀天,梵名音譯為私建陀提婆,意為陰天,原是印度婆羅門教的天神,為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將之首,是大家熟悉的佛教護法神。相傳,浙江臨安天目山是韋馱菩薩的道場。據經中介紹:韋馱菩薩在無量劫以前跟釋迦牟尼佛等同為兄弟。過去劫轉輪聖王有一千個兒子,同為兄弟,千子學佛後各個發願,當時的韋馱菩薩聽了他們的發願後就說:「你們修行成道,弘揚佛法的時候我給你們做護法,護持你們,等你們全部成佛之後,我最後一個成佛。」後來轉輪聖王的千子成為我們賢劫的千佛,釋迦牟尼佛為第四尊,韋馱菩薩成就最後一尊,名字叫樓至佛。
  • 踏遍天目,感受空谷禪韻——到天目山清涼一夏
    天目山處在中亞熱帶北緣,又因為它獨特的山體影響形成了冬暖夏涼的氣候,年平均氣溫在14℃左右,山上林木茂密、流水淙淙,在天目山的空氣中「負離子」的含量每立方釐米約有十萬餘個,而且還富含其它對人體有益的氣態物質,因此天目山素有「大樹華蓋聞九州」、「神州負離子之最天然氧吧」、「大樹王國」的美譽。
  • 清靜古寺折福之地,美食與文化納入了生活中
    這個寺院非常低調,禪源寺隱藏於大樹王國之中。兩邊都被山峰包圍住,山峰之巔,各成一池,兩座山又被人們稱為天目山。走進禪源寺,在臨安的天目山,高大的山巒,層層疊嶂,很少人知道,一個掩映於天地的神秘之處寺廟還是韋馱菩薩道場,佛教的四大菩薩也分別有不同道場,雲臺、峨眉、普陀是它們唯一道場。來到這裡,就能看到泥螺背後的韋馱所獨享的一座大殿。殿裡僧人在後院種些翻茄,作為餐桌美食。
  • 告別都市,來天目山,度過一段清閒的時光!
    你是否知道在杭州的臨安境內,有一座鬱鬱蔥蔥的大山,天目山,在這裡可以靜靜地度過一段安靜的時光,遠離城市的喧囂,這些天因為工作中太多的壓力,讓我喘不過氣來,好不容易趕上周末的時光,開車趕往這裡,享受一段輕鬆的時光,這次來到天目山,我居住在斐文禪意酒店,與禪源寺僅僅一牆之隔,整個酒店採用了現代化的管理
  • 東天目山韋陀菩薩道場昭明禪寺
    東天目山韋陀菩薩道場昭明禪寺天目山,「鳳舞龍飛,俯控吳越,獅蹲象踞,雄鎮東南」,為浙西諸山之祖,長江三角洲的屋脊,大都會杭州的發孕地,其由東西兩山組成,兩峰對峙,東天目高1479米,西天目高1506米,《山海經》裡叫「龍首山」,又叫「浮玉山」。戰國時開始有「天目山」的叫法。
  • 臨安天目山上客堂禪意酒店-在千年古寺.禪源寺旁聆聽梵音和參禪!
    天目山上客堂禪意酒店就在西天目山風景區禪源寺旁滿眼綠意的天目山腳,一汪碧潭與千年古橋前黃牆紅瓦,一座充滿靈氣的千年古寺這便是江南名剎之一的禪源寺沉睡的寺院四周環山,掩映在青山綠林之中素食養心餐廳正臨荷花池,紅鯉魚歡遊於池中,令人不覺心情怡然。
  • 天目山的美麗與哀愁
    近前知是禪源寺。天王殿,是進門第一殿。殿前庭院中,有一古羅漢松,枝幹盤曲,古樸蒼勁。天王殿後,登36階石階,就是佛教的護法神韋馱菩薩的神殿。當年韋陀菩薩的道場就在這裡。院內雖有清代所植的金桂、銀桂和枇杷等古樹名木,但看上去依舊形影孤單,隱有凋零之氣。禪源寺始建於十五世紀的明代,建寺也是歷史久遠了。清康熙年間,寺院極是輝煌,全寺佔地四十餘畝,房舍五百餘間,有僧一千三百多人。
  • 名山奇樹怪池,天目山上榜中華十大名山,理由在這裡
    天目山是韋陀菩薩的道場,山上有一個禪源寺,禪源寺的匾額上面寫著天目重光天目山的樹木、怪石、瀑布是非常多的,鬱鬱蔥蔥的環境中生活中很多的小動物天目山的擁有很高的名氣,不僅僅是因為它處在杭州到黃山的旅行線路上,還因為在酈道元的水經注中也有對它十分明晰的記載。
  • 韋馱菩薩的化身與使命
    韋馱也分得一顆佛牙,正準備回天堂。一個捷疾鬼乘人不備,偷走一對佛牙舍利,撒腿就跑。韋馱奮起直追,剎那間將捷疾鬼抓獲,奪回了佛舍利。諸天和眾王紛紛誇獎韋馱能驅除邪魔外道、保護佛法。於是,韋陀被人們稱為護法菩薩。  在中國佛教寺院中,韋馱菩薩威武地立於寺院門口的彌勒佛像背後,面向大雄寶殿,以守護伽藍護持佛法(這是中國韋馱的形像)。
  • 佛教護法:三洲感應的韋馱菩薩(賢劫千佛之樓至佛)
    頂禮護法韋天尊菩薩!韋馱菩薩介紹(農曆六月初三)恭逢韋馱菩薩聖誕。韋馱菩薩現天大將軍身時,為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將之首,也是大家所熟悉的佛教護法神。中國佛教寺院中,韋馱菩薩像常威武地立於最靠近寺院門口的四天王殿內,面向著寺院,以守護伽藍(即道場之意)。
  • 遊「大樹華蓋聞九州」之譽的浙江天目山
    去年六月份和幾個友人約好去浙江天目山住幾天,因天目山四季林木茂密,長年流水淙淙,造就了空氣中的負離子含量最高達到130000個/立方釐米,居同類風景名勝區之冠,具有除塵、殺菌等功效,因此天目山是吸氧的理想場所。我們找了個天目山景區門口的農家樂,包吃住每天一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