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個村走出66名博士 瀏陽博士村群「教育秘訣」探尋

2020-12-19 中國教育在線

  6月2日,瀏陽市龍伏鎮焦橋村,博士焦解歌帶頭捐款籌資建成的焦解歌希望學校。 王文 攝

  湖南日報記者 曹輝 王文

  瀏陽市素有東、南、西、北區之分,並有「東區出蠻扮、南區出煤炭、西區出小旦、北區出書擔」之說。一直以來,該市北區就有無論貧富,以培養子女讀書為榮的傳統。

  新中國成立以來,位於該市北區的淳口鎮楊柳村,沙市鎮秧田村,龍伏鎮焦橋村、石柱峰村分別走出了大學本科生294名、650名、260名、300名,其中,楊柳村博士16名、秧田村博士26名、焦橋村和石柱峰村分別有博士13名和11名,成為遠近聞名的博士村群。

  2019年高考成績日前揭曉,這4個博士村再次展示出強大的實力。初步統計顯示,4個村76名考生參加高考,65人上了本科線。

  秧田村 注重榮譽和儀式感 

  這個博士村群究竟有什麼「教育秘訣」?近日,記者走進這裡探尋其中的答案。

  記者來到瀏陽市沙市鎮秧田村,村子恰如其名,村道兩旁稻禾蔥蘢綠意一片。沿著村口的水泥馬路往村部走,記者立即被一面兩層樓高的博士牆所吸引。

  牆上展示村子迄今為止走出的26名博士信息,他們就讀過的哈佛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等校名赫然在目。在博士們的頭像上面,是用博士帽裝飾的大字——「知識改變命運,文化孕育美德」,「勤耕重教,耕讀傳承」。這面村民們引以為豪的博士牆,見證了一個普通的村莊一批批農村孩子通過讀書改變了各自的命運。

  離博士牆不遠處,一座頗具特色的耕讀文化館已經落成,館內分為家風文化展示區、鄉賢文化展示區和傳統文化體驗區三大板塊六個展區,走進館內就能被濃厚的耕讀文化所吸引,它是瀏陽市唯一的村級耕讀文化園。

  如果沒有這面打眼的博士牆和這個耕讀文化園,秧田村實在是很不起眼的村莊。

  秧田村黨支部書記羅鵬說,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秧田村有800多個孩子考出了農村,其中包括26名博士和176名碩士。在羅鵬看來,博士是一種「文化資源」,在村裡設立博士牆,展示村裡的耕讀文化,就是通過樹立榜樣激勵村中孩子發憤讀書。

  為了鼓勵小孩讀書,每年高考成績揭曉,村幹部都會帶著獎勵金,去每個考上重點大學的學生家裡道賀。近些年,村裡將獎勵金提高到1000元,範圍也擴大了。博士家庭的門前會貼上一個「書香家庭」的牌子,還會加送一塊「博士匾」。

  村民屈偉員的女兒屈婷是博士牆上第一個女博士。2003年,屈婷考入南開大學,一直讀到了博士。畢業後,她成為一名大學教師。屈婷的家裡就有一塊「博士匾」,屈偉員將匾掛在客廳,進門即能看見。

  楊柳村 好家風成就博士村 

  楊柳村由原楊柳、東團、金黃三村合併而成,截至目前,全村已走出16個博士生、33個碩士生、294個本科生。村支書坦言,獲得這一美譽離不開楊柳村良好的家風家教。

  走進淳口鎮楊柳村每一戶農家,都能看到廳堂內懸掛著《朱子家訓》《忍字口訣》等墨寶,家家有家訓,戶戶都有「廳堂文化」,在全村家家戶戶張貼《鄉規民約》,在村居的外牆上張貼「廉、禮、儉、信、仁、誠」,提高群眾文明意識,增強文化傳承。設在楊柳村村部的文化館記錄著從村裡走出去的300多名大學生和碩士、博士生背景,講述著村裡道德模範、文明家庭的故事,以無聲的動力、無言的激勵啟發孩童們孝父母、勤讀書、厚鄰裡,從優良家風中汲取養分和精華,培養道德意識、造就人格美德。

  83歲的彭世雪老人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她的小兒子肖利民是同濟大學管理學博士生。彭世雪沒有讀過書,但她相信,只有讀書孩子才有出路,就算是討米,也不能讓兒子輟學。為了給兒子籌學費,彭世雪去15公裡外的東鄉去打柴,為此常常是早晨5時出發,晚上天黑才回家。孩子讀書回來都要上山打柴、扎掃把、幹農活,從小就鍛鍊了吃苦耐勞精神。

  肖利民一家從曾祖父開始就傳承著「耕讀為本、慈悲為懷」的好家風。曾祖父肖仁谷為富不忘濟貧,有錢常助病弱,凡有討米的臨門,一律錢米打發;祖父肖讓鳳秉承父德,晴耕雨讀,儘管家境富裕毫無少爺派頭,十分謙讓待人;父親肖陽春熱心公益事業,村裡修路修橋救濟貧困戶都是慷慨解囊;大哥肖仁樂在廣東創業,賺錢同樣不忘回報家鄉……

  肖利民在江西等地搞實業做得很大,為社會創造財富的同時,他不忘為家鄉建設出錢出力。楊柳村新屋組修路捐12萬元,肖祠組修路捐20萬元,黃泥塘組修路捐11萬元,村飲用水工程捐10萬元,村學校維修捐10萬元等;2007年以來,楊柳村70歲以上老人每年春節慰問金500元以上,對因病、遭災的村民,肖利民都慷慨幫助,被當地村民稱頌。

  焦橋村 崇文重教有好傳統 

  126年前,瀏陽北鄉淳口人、舉人彭子銓賣掉祖宅及家中100多畝農田,聯合當地34名士紳創建了文光書院,竣工當日,湖南巡撫吳大澂和湖北巡撫譚繼洵分別送來了「正誼明道」和「鎔範文林」的賀匾。文光書院的創建故事至今傳為一段佳話。

  而在瀏陽北鄉龍伏鎮焦橋村,一個現代版的「文光書院」故事正在演繹。該村的焦解歌希望學校原本是焦氏宗祠,2004年,焦橋村與塅裡村並村,焦橋小學面臨撤銷。在此情況下,焦橋村博士、時任海南醫學院院長的焦解歌帶頭捐款籌集資金80萬元,村組無償捐獻土地20餘畝,並發動政府和社會出資捐款,共籌集資金398萬元建成了現在的焦解歌希望學校。目前,這所小學有6個班近300名學生。焦橋村走出去的不少大學生、碩士生、博士生都曾在這所小學讀過書。

  瞿志民的3個孩子都特別會讀書,二女兒瞿芳芳曾是上海生命科學院的博士,大女兒瞿芬芬和小兒子瞿攻都是碩士畢業,現在都畢業參加工作。瞿志民從小就注重孩子學習習慣的培育,他的3個孩子平時學習都很自覺,一定要做完功課才看電視。二女兒瞿芳芳聰明,剛考到瀏陽一中時,學號是16號,瞿志民知道是按成績排學號後,回家後就跟瞿芳芳說:「班上還有很多成績比你好的,希望你加油努力。」瞿芳芳僅用了半年時間,就排到了年級第一名。瞿志民一家愛讀書有傳統,上世紀70年代家庭條件不好,但是瞿志民和他的5兄妹都讀完了高中,這在當時是很了不起的事。如今,瞿家6兄妹大家庭中的15個孩子,有14個讀了大學。

  父母親從小帶孩子下地幹農活,讓孩子體會到農民的艱辛,要想鯉魚跳龍門,只有讀書一條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考大學在龍伏鎮焦橋村一帶蔚然成風。焦橋村村主任焦攀峰告訴記者,截至目前,焦橋村出來的大學生有600多人,佔全村總人口的七分之一,其中本科學歷260人,碩士研究生103人,70後、80後博士13人。

  石柱峰村 化工專家成為榜樣 

  石柱峰村是瀏陽市北鄉地區一個不起眼的村子,由於交通不便利,基礎條件落後,經濟欠發達,是省級貧困村。但是,這裡人傑地靈,學風濃厚。在這個5300餘人的村子裡,本科以上學歷300餘人,碩士20餘人,博士11人。從這個貧困山村走出來一名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的化工專家羅方承。

  提起羅方承,村裡的人都會豎起大拇指紛紛稱讚:羅家的大兒子,那可真了不得!羅方承現年51歲,他本科就讀於中南工業大學(今中南大學),他不僅是柏巖村(現併入石柱峰村)的第一個大學生,也是第一個碩士生和博士生。介紹自家孩子情況時,年過7旬的羅父滿臉笑容,他說:「能把孩子培養出來,我和孩子媽媽內心都是非常自豪的,我們為他感到驕傲。」

  羅方承所取得的斐然成就,離不開家裡人竭盡全力地培養。羅家5兄妹,羅方承排行老大,下面還有4個妹妹。

  要養育5個孩子,家裡的經濟負擔不輕,羅家兄妹打小要一邊學習一邊幹農活。其中,羅方承和羅家大女兒學習成績尤為突出。日子雖然貧苦,但羅家父母堅信,只要把孩子培育出來,生活一定會越來越好。

  負擔5個孩子的學費,對彼時羅家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了讓羅方承能夠繼續學習,羅家大女兒選擇把機會讓給哥哥,以減輕家裡的負擔。羅父羅母文化水平有限,但他們秉承著村裡的傳統信念,鼓勵孩子繼續把書念下去。

  羅方承身上承載著全家人的希望,也承載著村裡人對他的期待,在羅方承之前,石柱峰村沒有出過一個大學生。羅方承不負所望,從大學生到博士生,再到化工專家,科研成就突出,成了村裡人教育孩子的一個榜樣。羅方承沒有忘記培養他的鄉村,積極支持家鄉各項建設,出資為村裡修路,資助貧困學生,獎勵考上大學的學生等,以實際行動回報社會。

  ■專家解讀 

  瀏陽北鄉素有崇文重教的傳統 

  「在瀏陽北鄉出現的博士村群,與當地崇文重教的傳統不無關係。」文史專家、湖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陳先樞說,瀏陽素有崇文重教的傳統,宋代理學家楊時奠定了瀏陽文脈之基,中國現今保存最好的文廟之一的瀏陽文廟也是瀏陽崇文重教的見證。

  「位於沙市鎮的文光書院一度號稱瀏陽八大書院之首,書院教學不把學生束縛於制舉之業,而以造士育才為本。到現代,這種學風尤盛,以致瀏陽北鄉人才輩出,中國科學院院士、原北京大學校長周其鳳就是龍伏鎮人。」 陳先樞說,現在,書院雖然沒有了,但還有學校,還有農家書屋。如秧田村,就有2所學校,1個很好的農家書屋。學校和農家書屋這個沒有圍牆的學校,為村裡青少年的成長和村域文化氣息的蘊涵,提供了不竭的源泉。

  瀏陽市委宣傳部門曾就博士村群現象展開過專題調研。該部門出具的調研報告指出:瀏陽北區人因濃厚的耕讀傳家風俗的影響,在瀏陽受到鄉鄰尊重,並成為學習楷模。由於資源相對缺乏、經濟發展稍微緩慢等原因,瀏陽北區日漸形成了崇尚讀書、尊重讀書人的社會風氣,「砸鍋賣鐵也不窮教育」成為北區人的一致態度,資助貧困學生讀書的氛圍相當濃厚,形成了特色書香文化。這些都為博士村群的出現創造了條件。(王文 整理)

  ■記者手記 

  不屈的瀏陽北鄉人 

  王文

  瀏陽博士村群的出現絕非偶然,它是瀏陽北鄉「耕讀」文化所孕育出的豐碩成果。

  走訪博士村的過程中,我想起了魯迅先生的一句話: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在求學路上,北鄉學子始終以「讀書改變命運」為人生信條,用一個個鮮活的例子書寫著「鯉魚躍龍門」的故事。當他們取得成功之後,也不忘回饋家鄉:捐資建學、修路修橋,改變家鄉面貌,開展經驗交流,分享學習技巧,為後來者樹立榜樣。

  在求學過程中,耕田不但沒有成為莘莘學子躍出農門的阻力,反而成為激勵他們前進的動力。博士村群走出的許多博士,都有一段從小跟父母下地種田的經歷,通過耕田從小鍛鍊了吃苦耐勞的精神品質,更加珍惜學習的機會,也成就了當地獨有的「耕讀文化」。

  在瀏陽北鄉,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博士村群,它也將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北鄉人繼續奮鬥,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相關焦點

  • 小鄉村走出21位博士——解密瀏陽博士村
    本報記者馮蕾攝/光明圖片  近日,記者走進湖南省瀏陽市沙市鎮北部的秧田村,一面「博士牆」格外醒目。牆上掛著村裡考出去的博士生照片和簡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哈佛大學……30年來,村裡1288戶人家出了21位全日制博士、數百位碩士。這個博士高產村究竟有什麼「秘籍」?為了揭開謎底,記者走進這裡的博士家庭。
  • 記者走進麗水縉雲「博士村」 偏僻小山村走出17名博士
    這是一座尚未完工的橋,66歲的潘子加正和村民一起吆喝著搬運條石。滿頭是汗的他看到記者走近,卸下了肩上的扁擔,一邊喘著粗氣,一邊打起了招呼。  橋後面就是姓潘村了,潘子加是這個村的村支書。「你看這座橋上的三個孔,每個孔上都有字,分別是:震鄉情、河山壯麗、功千秋」,潘子加介紹了一番後,還故意賣了個關子,「記者同志,你猜這三個詞是什麼意思?」
  • 浙江小村走出10個博士40個碩士 被稱「博士村」
    晨報浙江訊  浙江江山市淤頭鎮棠坂村是一個不足1200人的行政村,然而就是這個寧靜的小村走出了10個博士,40個碩士以及240多名大學生。如今,棠坂村已經被當地政府命名為「博士村」。  一個偏僻的浙西小村居然能走出如此多的高學歷人才?近日,錢江晚報記者走進棠坂村,一探「博士村」的真容。
  • 探秘湖南博士村 | 一個小鄉村走出21位博士,到底有何「秘籍」?
    日前,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走進秧田村,通過現場走訪、細察,試圖更深刻地探尋教育問題,從而刻畫出中國鄉村教育的這一當代樣本。  譚嗣同曾有言:「我瀏陽士氣純龐,人文蔚起。」「聯群通力發憤自強,必首瀏陽。」譚嗣同,湖南瀏陽人,天才智慧,罕有敏銳。百多年前的兩句話概述了今日鄉村教育樣本。亦為預言。
  • 一個美麗鄉村地,瀏陽河邊,有名的博士村
    這個村有著700多年的歷史,以羅姓為主。慕名在於該村共考取功名的有658名大學生,碩博士100多名,其中不乏清華、北大、中國人民大學等名校。秧田村緊靠瀏陽河,瀏陽河彎過了九道灣的美麗在這裡依然留著美麗。圖中的橋墩歷史悠久,也是歷史歲月的見證。
  • 上熱搜的「博士村」:全村博士生29人碩士生54人
    熱鬧喧囂的背後,這個博士村也有著黯淡的另一面。在逆水村,家家戶戶都記得老支書的話:「只有讀書,才是我們山村唯一的出路。」這些年,逆水村走出了許多人才,他們在村裡成長啟蒙,憑藉自己的努力走出大山,但逆水村似乎被留在了原地,成了他們記憶中遙遠的家鄉。如今留在村裡的絕大多數是老人和小孩,而大批青壯年外出——「博士村」出名的同時,讓人擔憂「再難出博士」。
  • 上熱搜的"博士村":全村博士生29人碩士生54人
    前段時間,一條「安徽一村培育出26人博士34人碩士」的話題衝上微博熱搜,閱讀量驚人。逆水村,這個位於安徽安慶潛山市槎水鎮深山中、原本寂寂無名的村子,一下子因「博士村」的名氣引來了不少人,鎮上很快來了文旅項目的開發商,提出設想,要藉此打造「博士小鎮」。在鎮上採訪,人們一聽「博士村」,會立即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露出讚許的笑容。
  • 以文化人 以德潤身 稅務青年走進「博士村」
    70餘名青年幹部走進沙市鎮秧田村,在青磚牆下,聆聽秧田農家「耕讀」文化的歷史與傳承,感受善學樂讀的文化力量。秧田村地處瀏陽偏遠山區,30年間,這個5000多人的小村落,先後走出了21名博士、100餘名碩士和600餘名大學生,被多個主流媒體譽為「博士村」。
  • 神奇的網紅「博士村」:出了29個博士54個碩士 河水自東向西「逆流...
    相較之下,該市還有一個以水為名的村子——逆水村,稱得上「神奇」:只有3500多人,1977年恢復高考之後,相繼走出29位博士,54位碩士,近300名本科生(均不重複計算)。外人將逆水村稱之為「博士村」。事實上,這一「封號」由來已久,多年前就有相關報導在網絡上四處流傳。
  • 江西最低調的縣,被譽為「博士縣」,走出400名博士600名碩士
    其實自古以來,在我國的一些地方,會出現某些領域人才輩出的現象,像狀元縣、將軍縣,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說一說江西最低調的縣,被譽為「博士縣」,走出400名博士600名碩士。它就是江西省玉山縣,位於江西省東北部,屬於上饒市,歷史上是我國贛浙閩三省交通要道地區,玉山縣面積在1700平方千米左右,總人口也在62萬人左右,這個縣還有11個鎮,5個鄉村,玉山這個縣已經有1300多年的歷史了,一開始建的時候還是在公元690幾年,玉山縣的地勢在西北方向比較偏高,東南地方比較偏矮,主要也是以山地、丘陵為主,其中的山區面積就佔了百分之四十九。
  • 「博士村」學子反哺桑梓 迎本村娃進京趕科技集
    1月27日清晨5點鐘天剛蒙蒙亮,德州禹城市梁家鎮冷家店社區廣場上已經熱鬧起來,社區的孩子及其家長共30多名村民將從這裡啟程去北大、清華、中科院等參觀學習。小學生王雨馨興奮地說:「我太想去北京啦,因為那裡有好多名牌大學,希望將來我也能考上那裡!」
  • 江西「最低調」的縣,被譽為「博士縣」,走出400名博士600名碩士
    大好江西,不僅旅遊資源豐富,而且也是人才輩出的大省,比如中國著名的「將軍縣」興國縣,走出56位將軍,當然,在江西除了將軍縣,還有一個「博士縣」,走出400名博士600名碩士,同樣令人敬佩,這一武一文的兩個縣,讓人佩服又敬重。
  • 山東故事|濰坊昌邑市卜莊鎮西高戈村:接連走出8位博士的「秘訣」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僅有134戶、420人的小村莊,卻接連走出了8位博士,碩士生、本科生等更是比比皆是。是什麼原因,讓這個小村莊在人才培養方面取得如此成就呢?帶著這一問題,記者來到了西高戈莊村。更令人稱道的是,但凡關係到教育教學方面的事情,歷屆村「兩委」都不遺餘力地大力支持,西高戈莊村也因此多次獲評鎮級、市級「尊師重教先進單位」。文化傳承在姜海玲的記憶裡,身為教師的父親一直受到鄉親們的尊敬。她的哥哥姜海波就是在村裡這種濃厚的學習氛圍中一路發憤圖強,考取了博士學位,現在在華東理工大學擔任教授。
  • 湖南一「學霸」村:走出碩士、博士57人
    辛亥革命後,民國三年至十年(1914-1921)屬湘江道,民國二十七年至三十八年(1938-1949)屬湖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區原標題@新華社山村「碩博牆」弘揚「崇學向上」民風新華社長沙6月4日電(記者白田田)湖南省雪峰山脈北段的安化縣,海拔400米的山間臺地上,有個張家仙湖村。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個小山村人才輩出,走出了數十位碩士、博士。
  • 益陽這個村火了!出了57名博士,碩士!
    ▼新華社電(記者白田田)湖南省雪峰山脈北段的安化縣,海拔400米的山間臺地上,有個張家仙湖村。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個小山村人才輩出,走出了數十位碩士、博士。..張家仙湖村村部廣場前,有一面長約20米的白色影壁。牆上貼滿了碩士、博士的照片及簡歷,從「60後」到「90後」,畢業的學校不乏頂尖知名大學。
  • 紅動湘贛 薪傳瀏陽丨紅綠融合發展 瀏陽文家市煥新顏
    文家市鎮在保護、升級、提質的基礎上,將紅色與教育深度融合,打造黨性教育基地,將觀光與體驗相結合,發展研學旅遊基地,推出從景區到鄉野的紅色之旅精品線路,將遊客「請進來」。目前,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紀念館被評為湖南省幹部黨性教育基地,耀邦故裡旅遊區創建為國家研學旅行教育基地,秋收起義紀念園獲評湖南省級研學旅行基地。
  • 村醫6個孩子5博士,魯豫請教秘訣,博士老爹的回答只有25個字
    近些年來,寒門再難出貴子的呼聲居高不下,教育出優秀的孩子在很多人眼中也成了富裕階層的專屬物,但浙江的一位老人卻對這種言論做出了最為直接的反駁:這位老人名叫蔡笑晚,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村醫,家中有6個孩子,其中5個獲得博士學位,一個獲得碩士學位,無論男女都稱得上是青年才俊。
  • 走進水頭鶴溪老街—文化中元 博士村街
    陳氏兄弟的文化先導地位,顯然開啟了中元村乃至鶴溪崇學求新之學風,也給耕讀立村的中元村創造了良好的求學氛圍。讀可榮身,耕可致富,在科舉盛行的年代,老街上和村裡多少農家子弟正是通過此路來改變自己的命運!據載,自二陳之後至民國鶴溪學堂成立之前,以中元村為主的鶴溪共出探花1名,駙馬都尉1位,進士4名,儒學名家1位。清末廢科舉制度,各地鼓勵辦新學。
  • 《中國旅遊報》頭版報導:瀏陽白沙村的「幸福屋場」
    8月11日,《中國旅遊報》頭版《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欄刊發《瀏陽白沙村的「幸福屋場」》一文,宣傳報導瀏陽鄉村旅遊助力脫貧攻堅,白沙村老百姓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提升。
  • 《中國旅遊報》頭版報導:瀏陽白沙村的「幸福屋場」
    記者採訪時,來自長沙某高中的30多名美術生正在這裡參加為期4天的集訓,張同學說:「這裡山清水秀,民風淳樸,古色古香,環境安靜,特別適合寫生。」踏著閃著油光的麻石,穿過悠長的古街,街頭就是可以容納600人的白沙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