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鄭藤編:從「指尖技藝」到「指尖經濟」

2020-12-21 西部網

記者 劉居星

1小時,20萬元!

11月11日0時到1時,漢中市南鄭區良順藤編公司網上店鋪的銷售額像被按下衝刺鍵,一路衝破20萬元大關。「指尖」輕輕一點,南鄭區黃官鎮的藤椅、藤扇、吊籃椅等藤編產品隨即準備「啟程」前往全國各地。

黃官鎮盛產青藤,青藤是質地堅韌、身條極長的藤本植物,外皮手感平滑,彈性極佳。以前,當地家家戶戶都會些藤編手藝。水井村村民陳良順從父母手中繼承了這門手藝。他7歲開始學習藤編技藝,現如今已有40多年。從普通的藤條座椅,再到沙發、書架、花瓶等,一根藤條在他的手中仿佛注入了生命,上下飛舞,可變化出上百種不同的模樣。

1995年,陳良順把附近的村民請到家裡來,一起從事藤編生產,慢慢形成了產業。但隨著外來商品的衝擊和本地市場的逐漸飽和,藤編產品的銷售一度陷入困境。為了找銷路,陳良順曾從陝南一直跑到關中各個商場門店,推銷自家的藤椅。然而,效果並不理想。

2013年,網購發展如火如荼,改變著傳統購物方式和資源配置方式。但這一形式適用於藤椅這種大件手工藝品嗎?陳良順決定試水。

掛網頁上銷售、託別人代賣、通過社交軟體交易……嘗試過很多方式,也走過許多彎路,花了不少冤枉錢,陳良順沒有放棄。後來,在兒子陳凌凱的參與下,他們開了第一個自己的網店。「以前,一年到頭總共能賣五六十萬元,那一年光在網上就賣了100多萬元。」陳良順說著,眼睛放光。

陳凌凱大學畢業後,也加入藤編事業中,主攻線上銷售。「當時,鎮上的快遞還不像現在這麼發達。我一家一家去跑,談價格,甚至跟著快遞車實地調研,看末端配送情況。」陳凌凱說,「除了物流,包裝也十分重要,包裝的材料和方式不僅關係到破損率,也關係到顧客體驗。我們針對不同的產品不斷試驗、改進,慢慢建立起比較成熟的網上經營流程。」

兒子說的這些,陳良順並不太懂,但他真真切切感受到,「網上賣東西真好!」

2019年3月,某外商品牌在良順藤編天貓旗艦店看中他們的藤編扇,訂購了1萬把作為VIP客戶禮物。原來,老爺爺老奶奶「專屬」的手搖扇被許多時尚人士青睞。

今年夏天,良順藤編公司僅藤編扇就銷售了15萬把,銷售額達300多萬元。其中新推出的「古風扇」經常賣到斷貨。

去年,公司全年銷售額約5000萬元,線上貢獻了絕大部分「戰績」。通過藤條種養、技能培訓、居家編制、合作社收購、線上線下銷售的方法,帶動5個自然村1800多戶農戶增收致富。

網絡銷售帶給藤編這一古老技藝的,不只是銷售額的增加,更是全面的提升。陳凌凱告訴記者,網上同類商品競爭激烈,倒逼「賣家」關注消費者需求,提升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顧客的每一條評論我都會認真看,用心記下大家的建議。比如,原來我們做的藤椅都是實用經濟型。看到顧客的評論後,我們意識到這一問題,加大了藤椅尺寸,在紋理、樣式上也做了一些調整,使藤編產品與時俱進,更受歡迎。」陳凌凱說。

今年9月,陳凌凱在阿里巴巴國際站註冊了店鋪。目前,法國家樂福超市和沙特的客戶有意向和他進行對接洽談。「指尖經濟」讓「指尖技藝」廣為傳播,煥發歷久彌新的魅力。

編輯:張娟

相關焦點

  • 南鄭藤編:從「指尖技藝」到「指尖經濟」
    11月11日0時到1時,漢中市南鄭區良順藤編公司網上店鋪的銷售額像被按下衝刺鍵,一路衝破20萬元大關。「指尖」輕輕一點,南鄭區黃官鎮的藤椅、藤扇、吊籃椅等藤編產品隨即準備「啟程」前往全國各地。黃官鎮盛產青藤,青藤是質地堅韌、身條極長的藤本植物,外皮手感平滑,彈性極佳。以前,當地家家戶戶都會些藤編手藝。
  • 陝西漢中市南鄭區藤編:從「指尖技藝」到「指尖經濟」
    11月11日0時到1時,漢中市南鄭區良順藤編公司網上店鋪的銷售額像被按下衝刺鍵,一路衝破20萬元大關。「指尖」輕輕一點,南鄭區黃官鎮的藤椅、藤扇、吊籃椅等藤編產品隨即準備「啟程」前往全國各地。黃官鎮盛產青藤,青藤是質地堅韌、身條極長的藤本植物,外皮手感平滑,彈性極佳。以前,當地家家戶戶都會些藤編手藝。水井村村民陳良順從父母手中繼承了這門手藝。
  • 讓「指尖技藝」變成「指尖經濟」
    通過系統、專業的培訓,全面提高學員的「指尖技藝」,幫助更多的婦女群眾擁有一技之長,有效助推婦女「指尖技藝」向「指尖經濟」轉變。  本報記者 孟和朝魯 實習生 郭明午 攝
  • 變「指尖技藝」為「指尖經濟」
    變「指尖技藝」為「指尖經濟」以剪紙為牽引,「剪」出特色產業12月12日,由方正縣婦聯主辦的「鄉村振興、巾幗技能剪紙培訓」在方正縣方正鎮建國村舉行,來自村裡的30餘名剪紙愛好者參加了培訓。通過培訓,將帶動更多婦女真正把「指尖技藝」轉化為「指尖經濟」,促進增收致富,抱團發展,讓手工技藝成為鄉村婦女脫貧致富的良好渠道,引領更多婦女實現就地創業、就近就業、靈活就業,紮實推進鄉村振興。目前,方正剪紙農民愛好者已發展到1萬餘人,剪紙作品也從原來的展品、裝飾品逐步轉化為具有藝術價值的商品。
  • 龍陵:「指尖技藝」變「指尖經濟」
    同時,開展了刺繡、龍陵黃龍玉雕刻技術培訓,全縣有刺繡、玉雕作坊100多個,有300多家企業、專業合作社、農產品加工作坊,在全縣800多個自然村建成「大嫂車間」和作坊1000多個,幫助5萬餘名農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讓「指尖技藝」變成了「指尖經濟」。龍陵縣石斛種植面積現已達730萬平方米,年產石斛鮮條3200噸,實現農業產值4.5億元、工業產值17億元,楓鬥加工增值6億元。
  • 苗繡:如何從「指尖技藝」變身「指尖經濟」
    【長鏡頭】光明日報記者 陸健 嚴紅楓 光明日報通訊員 江萍每天早晨,苗族小姑娘石秀梅都會穿上傳統苗服,到黔東南州馬號鎮六合村刺繡車間學習苗繡。她從劉英老師手裡領了3塊布頭,分別畫上蝴蝶、蝸牛和花瓣,然後穿針引線,嫻熟麻利地繡制起來。
  • 把指尖技藝變成指尖經濟
    她成立了湘西七繡坊苗服飾文化公司,並聘請4位非遺傳承人作為老師,給鄉鎮裡的婦女帶薪培訓苗繡技藝。培訓合格之後,公司和繡娘籤訂合同,她們可以自主選擇到公司基地上班,或是在家承接公司訂單。3年過去了,公司走上正軌,已累計培訓1000餘位繡娘,籤約帶動48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31人。
  • 南鄭:「土味」藤編新鮮事
    2019年11月20日,藤編女匠人晁紅參加南鄭區「六編」大賽。 通訊員 舒凱攝2019年12月20日,在漢中市南鄭區黃官鎮鑫豪藤編加工車間內,一位技藝精湛的工人全神貫注地忙著手頭的工作。5年前,兩人經人介紹來到鑫豪藤編,分別學會了油漆和編織技藝。現在兩人的手藝在廠裡出類拔萃,家庭年收入可達7萬餘元。南鄭向來有手工藝品編織的傳統。隨著歲月傳承至今的,有藤編、棕編、竹編、扇編、草編、手工藝品編織的「六編」技藝。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南鄭藤編發揮了新的作用。
  • 【走進曲陽】河北曲陽羊平雕刻小鎮:「指尖技藝」變「指尖經濟」
    【走進曲陽】河北曲陽羊平雕刻小鎮:「指尖技藝」變「指尖經濟」 2020-10-13 17: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韋清花:「指尖技藝」成為「指尖經濟」
    廣西有12個世居民族,千百年來,這裡的人們保存和傳承著古老而完整的手工織繡技藝,位列「四大名錦」的壯錦、色彩斑斕的瑤錦以及立體生動的侗繡……都是廣西民族民間織繡技藝的代表。2009年,韋清花代表廣西到澳門參加第二屆世界文化遺產刺繡展演,將侗繡之美帶到了國際舞臺;2010年,她帶領繡娘團隊製作的270件侗族刺繡作品被第七屆中國—東協博覽會組委會指定為「國禮」贈送給與會代表,同時刺繡作品「侗族嫁衣」還被送到上海世博園寶鋼大舞臺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區進行展示,吸引了數萬中外遊客駐足欣賞;2012年,她跟隨廣西代表團到韓國參加「美在廣西」文化交流刺繡展演,用一針一線的精工細作、
  • 秀指尖技藝 展非遺魅力 | 指尖上的東區—手工燈籠
    秀指尖技藝 展非遺魅力 | 指尖上的東區—手工燈籠 2020-07-24 17: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發現指尖技藝守護傳統文化,「百村百匠」《守藝人》來了!
    《守藝人》欄目組負責人現場向大家闡述了《守藝人》的內容規劃,並表示,本次活動的開展,旨在發現貴州鄉村傳統手工藝人獨特的指尖技藝,守護傳承貴州傳統文化遺產,打造貴州專屬符號的「指尖文化名片」。據悉,雲匠村將吸納貴州鄉村手藝人成為註冊村民,以虛擬鄉村的形式打造線上守護匠人的公益部落,用社群的力量,實現傳統手藝人的原生保護與活化傳承,將指尖技藝變成指尖經濟。
  • 秀指尖技藝 展非遺魅力 | 指尖上的東區—手工燈籠
    秀指尖技藝 展非遺魅力 | 指尖上的東區—手工燈籠 2020-07-24 17: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全國人大代表石麗平:指尖技藝轉化為脫貧力量,松桃苗秀等技藝已...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謝瑋丨全國兩會報導全國人大代表石麗平通過網絡視頻方式接受採訪。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5月22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首場「代表通道」採訪活動舉行。2008年12月,石麗平組建了松桃苗繡團隊,從3名繡娘,發展到今天的4000多人的隊伍,其中有下崗女工、留守婦女、返鄉農民工。「我們以我身上穿的『鴿子花』為載體,用我們的指尖技藝轉化為指尖經濟。」石麗平說,一朵朵「鴿子花」銷往了67個國家和地區,有了自己的民族自主品牌「鴿子花」,得到了世界的認可。
  • 墩繡剪紙串珠等指尖上的技藝展在市民文化中心展出,快來免費觀賞
    中國是具有五千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傳統手工藝可謂是門類繁多個個光彩奪目元旦來臨之際鹹陽市民文化中心婦女兒童活動中心以圍繞「止滑促升、決戰收官」為主題主線舉辦「感受指尖魅力 悅享幸福生活」指尖上的技藝展為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手工藝文化,進一步展示鹹陽婦女手工藝品的悠久歷史及深厚文化底蘊,為人民美好生活增色添彩。
  • 發現指尖技藝守護傳統文化,「百村百匠」《守藝人》來了!
    《守藝人》欄目組負責人現場向大家闡述了《守藝人》的內容規劃,並表示,本次活動的開展,旨在發現貴州鄉村傳統手工藝人獨特的指尖技藝,守護傳承貴州傳統文化遺產,打造貴州專屬符號的「指尖文化名片」。據悉,雲匠村將吸納貴州鄉村手藝人成為註冊村民,以虛擬鄉村的形式打造線上守護匠人的公益部落,用社群的力量,實現傳統手藝人的原生保護與活化傳承,將指尖技藝變成指尖經濟。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勝才編輯 陳景雄編審 張齊
  • 我們的「十四五」丨指尖上的文化經濟
    「多彩貴州 爽爽貴陽」展館的苗繡元素(圖片來源:貴陽廣播電視臺)苗繡是中國苗族民間傳承的刺繡技藝,製作精細,工藝難度大,耗費時間長,隨著便服普及以及勞動力外出務工,苗繡技藝面臨著失傳的危險。然而近些年來文化產業的不斷興起,又促使這一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
  • 玉玲湘繡:從「指尖手藝」到「指尖經濟」
    指尖上的傳奇  沙坪作為湘繡的重要發源地和中心之一,可謂「家家有繡女,村村有能手」。從小感受湘繡文化的王玉玲,在一次去桂林遊玩時發現,外商在當地以6000美元高價買下的繡品,和家鄉數百元人民幣的湘繡針法、走線如出一轍。而區別在於刺繡料子和用途上,一個是藝術品,一個是實用物品。
  • 傳承指尖技藝 讓「一針一線」成就平凡人的夢想
    因為她深深的明白:沒有經濟的保障,就會讓事業無法發展;但沒有公益的發心,就沒有偉大的事業。懷揣著對非遺的熱愛和繡娘的牽掛,樊志勇堅持要找到商業和公益之間的平衡點。在一次走訪中,一個單親貧困戶家庭吸引了她的注意。在大姚縣的一個小山村,一位聾啞媽媽帶著一個上小學的女兒共同生活,聾啞媽媽一邊照顧女兒生活,一邊靠在家做的刺繡品到市集上出售換取微薄收入來供女兒上學。
  • 指尖上的傳承!快來圍觀科爾沁繡娘技藝大比拼
    為更好地傳承和發展蒙古族傳統文化精粹、促進婦女居家靈活就業增收,巧手助脫貧,8月16日,由通遼市民委、通遼市婦聯主辦,扎魯特旗民委、扎魯特旗婦聯、通遼市科爾沁服飾研究所承辦的通遼市第二屆蒙古族傳統刺繡技藝比賽在扎魯特旗蒙元時代廣場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