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顛簸,五臟錯位,但我知道終點是菌萊湖(Inle Lake),也就放心了。茵萊湖像緬甸人,平靜溫柔,世界的紛紛擾擾仿佛和她無關。
撣邦一帶連綿的山脈是茵萊湖的天然屏障。擠滿人的長途巴士繞著山蜿蜒而行,越難走的路,越能收藏好風景。
當臥躺在山群之中的茵萊湖出現在眼前時,疲憊的旅人們似被風景注射了興奮劑般清醒了過來,眼睛盯著湖不放。身邊的英國人吐出magical這個形容詞,的確,有什麼形容詞比magical更適臺用來形容初次見到茵萊湖的感受呢?
那是十年前的體驗了,再見茵萊湖,她還是她。
茵萊湖是緬甸的首席旅遊目的地之一, 毫無例外地出現在所有緬甸旅行者的行程中。這個位於緬甸東北部高原上的湖泊景色異常秀麗,山環著水,水映著山,湖邊有水鄉,水鄉中浮著寺廟,無數的手工作坊和水田也在水上輕盈地蕩著,人在其中生活, 天天和風最相遇,自然能洗去一身凡塵。這裡的人都長得標緻,地靈人傑有一定的道理吧。 2012年的緬甸小姐就是撣邦人,出生在附近的城鎮,並代表緬甸參加衝繩舉辦的國際小姐選美比賽。這也是緬甸自1962年後再次參加國際性的選美比賽,或許是時候再度讓世界見識到須甸的姿容,就算遲了五十年。
這是世外桃源嗎? 無論你留給茵萊湖多長時間,都似乎永遠不夠,旅人們總在行程中給茵萊湖多加上幾天。這湖,的確會輕易讓人失去理智。遇見一個德國女孩瑪麗,原本在這裡只想要呆五天,結果留了三個星期,緬甸哪裡都去不成了。無所謂,她說,因為還會再回來緬甸。瑪麗已經在東南亞旅行快一年了,泰國、寮國和柬埔寨都走遍,最喜歡的是緬甸。這裡遊客最少。人最真誠,他們不算有線,可以說一窮二白,但總有那麼多看起來很開心的人。這裡有專制的政權,這裡有全世界最低的CDP,但表面上來看,似乎它們對當地人的生活影響不大。
有湖的所在,總讓人覺得舒坦。河是關於到達和離開、物流和搬運的。緬甸的歷代王朝大多立足於伊洛瓦底江流域,河是誕生偉大故事的舞臺,而湖則讓你停下腳步,讓安逸閒適得以發生,在湖邊和河邊發呆,想的事情會有所不同吧。
我們打算在這裡呆上五天,好好看湖。日出和日落都包船遊湖。清晨六點,讓船夫把我們載到湖心,清晨的茵菜湖總會起大霧,在氤氳霧氣中慢慢靠近她。太陽的第一縷陽光幾乎將湖底照亮, 水草搖曳,水面如鏡,早起的漁夫用腳纏著槳,像玩雜技一樣舉起錐形的簍子,慢慢蕩開一天的漣漪。 這是生活提煉出來的姿態,省錢環保又有益身心,如果有一天他們為小舟裝上引擎,可能人們就會毫不猶豫地放棄這些古老而不合時宜的生活方式吧。我不敢想。
每年10月至12月,就有大約2萬隻紅嘴鷗飛來茵萊湖過冬,我們剛巧遇上,和它們一起旅行。這群貪食的候鳥,只要做出往天空拋擲的動作,就會一路尾隨你遊湖,等你賞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