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環長白山森林自行車賽。「小夥子,幫我們拍張照唄。帥一點的,把我那車和『長白山』幾個字拍進去啊。」這裡是長白山南坡「南天門」,中朝邊境。叫住澎湃新聞記者的是一對「全副武裝」——帶著頭盔,穿著騎行服,腳踩山地競速車的老夫妻,他們來自長春,上周末特地來到長白山參加「第三屆環長白山森林自行車賽」。
由於疫情影響,今年中國體育戶外賽事產業受到衝擊,但在長白山,「生態+旅遊+體育」和「長白山邊境風光騎遊線」卻不曾慢下腳步——在廣袤的森林和「高氧」環境中享受運動,在自然中學習體育技能。
長白山,不僅有滑雪,更有騎行。
365公裡和10個驛站也許在外界的印象中,提到長白山就自然和滑雪運動聯繫在了一起,但其實當地有兩大資源優勢——「綠水青山」和「冰天雪地」。
2000年,中國第一場戶外運動賽事就是在長白山舉行——其中在夏秋兩季,自行車騎行更是運動的首選。
根據疫情防控安排,本次「長白山第三屆環山賽」比賽和報名時間很短,前後僅有10天,但依舊吸引了來自東三省、北京、上海、武漢等地的騎行愛好者和專業選手報名參加。
據澎湃新聞記者觀察,其中一部分是中老年騎行運動團體,有的已經有幾十年騎行經驗,累計騎行幾千公裡。對於他們來說,選擇參加長白山的騎行賽事,就是衝著這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
在比賽前一天,長白山管委會在池南區舉行了環長白山邊境風光騎遊線O2O發布會,正式發布依託中朝邊境公路的「環長白山」邊境風光遊的騎遊線路——該系統北起長白山池北區二道白河鎮,經331國道串聯起長白山北景區、西景區、南景區和池西區、池南區,南至長白縣,全線長達365公裡。
其中,本次比賽的環長白山森林公路全長222公裡,有200多公裡的林間綠道縱橫交錯,對於平時身在城市的人群,是獨具特色的運動體驗。
長白山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陳鴻罡發布會致辭。這些年,類似「旅遊+體育」的概念在全國各地被反覆提及,但對於不少運動愛好者而言,體驗卻並沒有那麼舒心,原因就在很多地區戶外賽事的「軟體服務」沒有跟上。但在長白山,隨著綠道、環山線和331國道的逐步聯通,在各個核心區域投入了10個驛站,並用具有長白山特色的動植物命名——比如黑熊驛站、狍子驛站、紅豆杉驛站等,提供飲食、住宿、騎行裝備維護修理等多項服務。
不僅環山線有驛站,在長白山腳下的小鎮中,騎行驛站同樣發達。
在池南區漫江訥殷古鎮,澎湃新聞記者就在驛站租了一臺山地車騎行——只需提供身份證和個人信息,就能免費騎行。
在沿著頭道松花江的騎行過程中,運動愛好者不僅有專用道路,還能一路騎過漫江荷花港等景點——騎行5公裡,就有沿途3個驛站,每個驛站都能還車和借車。
打造中國騎遊線路「金三角」對於長白山這樣一個傳統景區而言,體育賽事的作用不僅是夯實旅遊人數塔基,更重要的是打造品牌賽事,讓騎行文化得到國內和國際的認可,用賽事IP「引流」。
長白山慢行系統2.0提升版中,賽事自然成了關鍵一環。
我國目前的騎行賽事中有兩大品牌——「環湖騎遊」(青海湖)」和「環島騎遊」(海南島),而在這基礎之上,長白山「環山騎遊」將對標兩大精品賽事,提出打造中國三大騎遊線路的「金三角」。
從地理位置看,環青海湖、環海南島、環長白山正好分別位於祖國的西、南、東;更巧合的是,三大賽事都有一個「高」字。長白山自駕遊與露營房車自行車旅遊協會會長喬浩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環青海湖的高是『抗高反』,環海南島的高是「抗高溫」,而環長白山則是『抗高氧』,因為森林覆蓋面積大,運動好似有『醉氧』的感覺。」
同時和另兩大賽事類似,借著體育的東風,長白山也進一步將旅遊產品多元化——比如健身徒步穿越、房車自駕露營。
本次騎行賽事的總冠軍、來自延邊大地代表隊的劉滿玉就表示,舉辦「環長白山」森林自行車賽是長白山發展全域旅遊的又一新舉措,「這裡路況很好,空氣非常清新,當地人很熱情。」
不過,目前制約長白山「旅遊+體育」發展的還是當地的交通狀況。目前國內僅有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有直飛到長白山機場的飛機,而長白山周邊也並沒有開通高鐵,從長春前往需要驅車350公裡以上,從瀋陽前往則需坐一夜火車。
但是這種情況即將得到改觀——據中國吉林網此前報導,長白山將建成快進慢遊的旅遊交通,雙目峰陸路口岸對外開放已獲國務院批准,3條高速連接線、長白山機場擴建、敦白客運專線、京瀋-沈白350公裡/小時高速鐵路項目也將陸續建完。
可以說,長白山在「體育+旅遊」的深度融合中逐漸釋放IP賦能,體現人與自然、人與運動的融合——這其中更要處處想著如何為運動者服務,如何讓體育愛好者更省心一點,依託優質的自然環境和出色的「軟體」,走出地方特色。而也只有打造賽事和衍生運動文化,真正喚醒大眾的體育消費意識,全民健身的路才能更寬闊——就像「環長白山」騎遊線路的365公裡設計一樣,一年365天,每天都有運動相伴。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