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聯合大學師範學院講師 吳慶;北京聯合大學心理中心副教授 黃大慶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將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後繼有人作為一項重大戰略任務,對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深刻回答了事關高等教育事業發展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問題。
今年5月份,教育部正式頒布《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為高校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指導性框架。在貫徹落實《綱要》的實際行動中,為確保「課程思政」實施效果,需要做到準確把握「課程思政」意義、始終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斷提升課堂教育教學質量、緊抓教師隊伍素質提升建設、構建學生主體參與機制。
一、準確把握「課程思政」意義:「全員、全過程和全方位」育人要求的具體策略
「課程思政」是在遵循現代大學理念基礎上的理性回歸和價值重構,是新時代促進高等教育發展的先進理念;「課程思政」是深入探索高校育人模式的創新實踐,是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辦學宗旨的實踐探索,又是針對「全員、全過程和全方位」育人要求的具體策略。「課程思政」將課程教學納入高校思政育人的總體視域之中,推動教學工作與學校德育工作相互結合、相得益彰。
「課程思政」豐富了新時代課程與教學論,從教學目標設計、教師角色定位、課程實施與課程開發、教學模式與過程、教學原則與方法等諸多方面,是對課程與教學改革的重新審視、思考、再出發。「課程思政」促進新時代高校質量內涵建設,旨在充分發揮所有課程的疊加育人效應,要求在遵循學科和專業特點的同時,更加強調每一門課程的教學設計和育人過程要體現思想價值屬性,有利於提高育人質量和辦學水平。
二、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挖掘各類課程在培養人、塑造人方面的價值功用
「課程思政」必須始終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力求深入挖掘各類課程在培養人、塑造人方面的價值功用。一方面,強調要從每一門課程建設出發,明確課堂授課內容的思想指向性,「所有課程疊加起來構成育人主渠道」,讓課程目標從根本上符合「培養建設者與接班人」的核心要求;另一方面,著力構建「三全育人」總體格局,要求充分發揮專業課與思政課的育人合力,探究將課程作為高校體系化開展立德樹人的中心環節。「課程思政」的成果直接體現在育人成效上,要讓學生在專業「所學」之上更添「所獲」,通過課程學習幫助大學生既能「有所學」更知「用所學」,在學以致用中致力服務國家、回饋社會。
三、提升課堂教育教學質量:充分挖掘各門課程的「思政元素」
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於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課程思政」對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質量要求,即要求每門課都要充分挖掘「思政元素」。看似是從教學管理層面開展的教學質量監控,力求打造「金課」、淘汰「水課」;實質上則是通過課程教學大綱和教師授課方式的重構,將理想信念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有機融入到專業技能培養和科學知識傳授之中,達到教書育人的完整統一,避免出現育才和育人「兩張皮」的現象。換句話說,既要讓課程教學契合學科專業的人才培養要求,更要緊密符合高校立德樹人的戰略定位。
四、緊抓教師隊伍素質建設:切實加強教師課程思政能力建設這一核心
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教師是關鍵。「課程思政」建設既是一項教學革新運動,對每門課程提出「融入思政元素」的質量保障要求,更是一項教師隊伍素質建設提升工程,即突出強調「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強調教師要「人人參與」。「十四五」時期,建議將「課程思政」與高校基層黨建促進師資隊伍建設緊密結合起來,通過黨委號召到各基層教師黨支部行動,圍繞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和提高教書育人能力,通過「校-院-系」、「學科-專業-教研室」的層級覆蓋的工作格局,將「課程思政」從對教師單一的課程要求提升為對教師隊伍建設的關切。要加強教師課程思政能力建設,建立健全優質資源共享機制,支持各地各高校搭建課程思政建設交流平臺,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促進優質資源在各區域、層次、類型的高校間共享共用。
五、構建學生主體參與機制:圍繞「影響力—興趣—發展需求」三個維度
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檢驗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根本標準。「課程思政」建設不僅是教育者的事,更是受教者的事。因此,必須要圍繞「影響力—興趣—發展需求」三個維度,構建學生主體參與機制。
創設師生「課堂協作共同體」。一是必須要持續加強氛圍宣傳,將「課程思政」影響力從教職工擴展覆蓋至全體學生群體,凝聚師生共識,弘揚育人理念。高校不僅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還要以思政課程為基礎,打造一系列高影響力的課程群。二是引導學生關心參與學校「課程思政」建設,創設促進課堂教學的師生協作氛圍。學校要重視發揮大學生群體在參與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體參與作用,要思考「課程思政」如何在「教」與「學」的理念上獲得師生認同,將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和學生成才期許相契合。
實現「知識獲取」到「參與學習」的轉變。以激發學生「參與式學習」的興趣為導向,持續改進和優化課程教學設計。「新時代高教40條」提出,圍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潛能深化教學改革,加強學習過程管理,嚴格過程考核。「課程思政」要將「知識獲取」的課堂功能轉型升級為「參與學習」。為此,教師要改革授課方式,避免片面的宣教式、灌輸式教學,廣泛深入地採取互動式、體驗式的教學。在課程內容設計上傾聽學生意見聲音,用青年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用符合青年學生更喜愛接近的生活場景,結合多媒體及教學,讓課堂生動、知識有趣、講課有料、教育有效。此外,在現代人文科學知識、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民族精神、愛國主義的有機融合中,進一步講好「中國故事」。
在參與交往實踐中促進德才兼備。從青年人的成長發展和成才角度看,就是要通過獲取高等教育繼而發展成為德才兼備的社會棟梁之才。「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把實現民族復興的理想和責任融入各類課程教學之中」。為此,要以聚焦學生發展需求為中心,在知識傳授中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切實提高作為未來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在學校課程教學中就是要聚焦大學生發展需求,緊密圍繞培養大學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素養,引導大學生在參與實踐中,學會善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和方法論,指導實踐生活,促進德才兼修和全面發展。
(本文系2019年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課題專項課題「高校『課程思政』的學生主體參與機制研究」[BJSZ2019ZX60]階段性研究成果)
[ 責編:李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