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2020-12-17 國學園

一提到紅葉,人們自然就會想起唐代杜牧「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的詩句來。坐落在長沙嶽麓山腰青楓峽谷中的「愛晚亭」,也已經與杜詩一樣聞名遐邇。亭周皆楓,盤根錯節,秋霜豔紅,楓葉流丹,真可謂「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自古以來,紅葉上寫滿了傳說。據古籍記載,楓木來自上古時代氏族酋長之間的一場殘酷的爭鬥。《山海經·大荒南經》:「有宋山者……有木生山上,名曰楓木。楓木,蚩尤所棄桎梏,是謂楓木。」

《雲笈七籤》卷一百輯唐王瓘《軒轅本紀》:「黃帝殺蚩尤於黎山之丘,擲械於大荒之中,宋山之上,後化為楓木之林。」蚩尤是黃河下遊九黎族的首領,他的刑具化為一片殷紅的楓樹林,他的葬地也常有紅色的鹽滷從底下滲出,堪為壯烈,後世奉蚩尤為戰神而祀之。

華山煉丹爐旁邊的幾株楓樹,經霜以後也是爛漫一片,如火如荼,相傳當年的齊天大聖孫悟空大鬧天宮,曾被投進太上老君的煉丹爐,他乘人不備,踢翻了煉丹爐,熊熊爐火溢出,染紅了山上這片楓林。深秋霜濃時節,遍山紅葉噴薄如熾,賦予了華山另一種神奇的美。

紅葉是詩之葉,是詩人筆底的情感意象。紅葉曾經催發了詩人們多少詩思。「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王維《山中》)、「赤葉楓林百舌鳴,黃泥野岸天雞舞」(杜甫《寄柏學士林居》),「好是經霜葉,紅於帶露花」(唐李中《江村秋晚作》)等等。紅葉寫滿歷代詩人優美的詩句,也染有點點離人淚。

《西廂記》中,崔鶯鶯在長亭送別張生,一句「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訴盡了千古哀音。不過,文人更鍾情於「林間暖酒燒紅葉,石上題詩掃綠苔」(白居易《送王十八歸山寄題仙遊寺》)、「愛秋來那些:和露摘黃花,帶霜烹紫蟹,煮酒燒紅葉」(馬致遠《夜行船·秋思》)的風雅。

然而,最為文人津津樂道的,還是「紅葉題詩」的愛情故事,耳口相傳有各種不同的「版本」,最感人的莫過於宋代文言傳奇小說《流紅記》中的記載:唐僖宗時期,有一名叫於佑的書生,在傍晚時分,漫步於皇城中的街道上。時值「西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的深秋,夕陽殘照,秋風蕭瑟,落葉紛飛。於佑看著眼前的景色,不禁起了客居他鄉的悲傷之情。

他在一處呆呆地立了片刻,繼而生出一種莫名的傷感和無力。眼見天色越來越黯,他來到流經皇城的御溝旁,在流水中洗了洗手。他看著御溝中浮著的落葉在清冽的水中緩緩流出,忽然,一片較大的紅葉吸引了於佑的目光,他隱約見上面有些許墨跡,就隨手將葉子從水中撈起。

讓他意外的是,這紅葉上竟然題著一首詩,葉上墨痕還未乾,字跡姍姍清秀,寫道:「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閒。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流水何必如此匆匆,我深坐宮中每天都如此悠閒,此刻唯有殷切地希望,這紅葉能隨著這自由的流水,到人間好好地走一遭。於佑細細地將詩讀了幾遍,又小心翼翼地把紅葉帶回住處,妥善地放在書箱中。

自此,他經常把這枚紅葉拿出來吟誦欣賞,越來越覺得這紅葉美豔可愛,其上的題詩清新意深。於佑日夜對著紅葉百般思慮,人也消瘦了許多。他的朋友知道這件事後,紛紛勸他忘掉紅葉題詩一事,好好過自己的生活,不要再胡思亂想。一天夜裡,於佑又躺在床上輾轉反側、徹夜未眠,腦中全是宮裡那個落寞女子空幻的身影。

待到天色微亮,他急忙跑到外面找來一片又大又紅的秋葉,也在上面題了二句詩:「曾聞葉上題紅怨,葉上題詩寄阿誰?」之後,他拿著題好詩的紅葉,徑直來到御河上遊的宮城之前,將紅葉丟入河中,讓這枚自己題詩的紅葉順著這御河飄流而進宮城。

這件事又過了很久,於佑也等了很久,卻再也沒見有什麼紅葉從御溝中流出。日子一久,於佑也就慢慢淡忘了此事。後來,於佑多次參加京城科舉考試都沒能考中,就投奔到河中府權貴韓泳門館擔任文書職務。這時的於佑,手頭漸漸寬裕已無心再去科舉應試。

過了幾年後,一日韓泳突然召見於佑說:「今年,宮城中有三十多個宮女被逐出宮,讓她們各自嫁人,其中有一名韓夫人和我是同族。她進宮很多年了,如今從禁庭中出來後就投靠到我這裡。我考慮到你已年過三十,還沒有娶妻;獨身一人,也沒有官職和家產,生活上很清苦孤單。而這位韓夫人自己的私房銀子不下千兩,她也本就是清白人家的女子,年齡剛剛三十歲,長得姿容出眾。我為你二人做媒,把她嫁給你,不知你意下如何?」

於佑聽後,趕忙從座位上起身,向韓泳伏地跪拜,無限感激地說:「我不過是一介窮困書生,寄食於您門下多年。我深知自己並無所長,一直以來都難以報答您的恩德。現如今,您又對我如此厚愛,真讓小生受之有愧。」韓泳見狀,忙將於佑扶起,要他不必多禮。二人落座後再次說起成婚一事,韓泳見於佑對此婚事頗為滿意,就連忙吩咐手下人安排嫁娶禮儀,為於佑和韓夫人舉行了一場隆重的婚禮。

婚後,於佑和韓氏過著相敬如賓的平靜生活。一日,韓氏收拾灑掃時,無意中在於佑的書箱中發現了一枚紅葉,她看到上面的字跡和詩句都很熟悉,倍覺驚異地問於佑:「這紅葉上的詩是我以前作的,怎麼會在夫君的手裡?」於佑就把當年得紅葉一事詳細地說與妻子。

韓氏聽罷,不覺感嘆世事之奇。她像想起了什麼,接著說:「我當年在宮城御河裡也撿到了一枚題有詩句的紅葉,卻不知是宮外何人所寫。」說著,她打開自己的衣箱取出了一枚題有詩句的紅葉,於佑接過來一看,上面的題句正是自己當年所題,就連聲說:「這是我題的,這是我題的!」

夫妻二人各持一枚紅葉,一時相對無言,感慨萬端,熱淚盈眶。因為自紅葉題詩到他們結為夫婦,這中間已整整隔了十年的光陰!韓氏想起這十年間兩人的種種遭遇際合,一時悲歡交集,於是提筆寫下:「一聯佳句題流水,十載幽思滿素懷。今日卻成鸞鳳友,方知紅葉是良媒。」

無獨有偶,唐代還流傳著一個梧桐葉題詩的故事。說的是中唐詩人顧況在洛陽時,閒暇時與三詩友在上陽宮宮廷苑囿內遊玩。看到流水從宮牆內飄來一片大梧桐樹葉,上面寫有一首詩:「一入深宮裡,年年不見春。聊題一片葉,寄與有情人。」顧況第二天走到流水的上遊,也題了一首詩在葉上,讓它順著水流入宮牆內。詩曰:「花落深宮鶯亦悲,上陽宮女斷腸時。帝城不禁東流水,葉上題詩欲寄誰。

過了十多天,有人到苑中踏春,又在紅葉上得到一首詩,拿來給顧況看。紅葉上寫著:「一葉題詩出禁城,誰人酬和獨含情。自嗟不及波中葉,蕩漾乘春取此行。」眾人猜測,這兩首詩當是一人所作。其實,這位宮女所表達的情感和願望與「紅葉題詩」中的韓氏是一致的,但她們的故事結局卻不一樣。她沒有韓氏宮女那麼幸運,未能與「獨含情」「有情人」結為眷屬,甚至連見一面的機會都沒有。

正是因為有這些美麗的傳說,後人才把紅葉視為愛心,以紅葉來寄託內心的情感,片片紅葉,款款情深。而千百年來,又有多少有情人沉醉在滿山的紅葉中,帶給我們無數美麗的傳說和動人的詩篇。

佛家說:因緣合則萬物生,因緣離則萬物死。人世間的一切,無非是有緣而相聚,緣若盡則離散。惟有那悲風颯颯的秋天、頹陽西傾的傍晚、幽囚深宮的才情女子、他鄉飄零的落拓書生,才會演繹那樣一場不知對方是何人、長得是何樣貌的愛情傳奇。

紅葉催人想像。南京棲霞山上,楓林連綿一片,霜降時節,滿山紅葉如紅海浪翻。棲霞山東峰的太虛亭,亭周古楓團團環繞,猶如太空爛漫的彩霞,「太虛遼廓而無閡,雲自然之妙有」(晉孫綽《遊天台賦》),「太虛」之名實在妙極了,人在亭中,好似在太空觀賞那飄浮的雲霞。

蘇州天平山素以紅楓、清泉、怪石「三絕」聞名,自古就有「天平十月看紅楓」的習俗。天平山麓楓林茫茫,其中有400多棵樹齡幾百年的古楓樹,據載,天平山的楓樹林是明代萬曆年間,由範仲淹第十七世孫範允臨從福建帶回的380株幼苗培育而成的,現存古楓192棵,迄今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了。

由山上望楓臺俯瞰山下,一片爛漫,「冒霜葉赤,顏色鮮明;夕陽在山,縱目一望,仿佛珊瑚灼海」(《清嘉錄》卷十)。如範墳前的「大楓九枝,非花鬥妝,不爭春色」,俗稱「九枝紅」,霜後吐霞噴火,蔚為奇觀。《吳中風景詩》曰:「丹楓爛漫錦妝成,要與春花鬥眼明。虎阜橫塘景蕭瑟,遊人多半在天平。」

楓葉呈三角形,平時翠綠,但到了秋天,尤其是霜凍之後,就慢慢地由翠綠色變黃、變橙、再變紫,故又稱「五色楓」所以深秋的紅葉是「霜重色愈濃」,它似乎在啟示人們,應該像楓樹一樣,以自身的生命力量去適應壓力,使生命變得更豔麗、更輝煌。

紅葉的種類很多,並不限指楓葉,聞名中外的北京香山(亦即靜宜園)紅葉,大面積的就是黃櫨樹,雜以柿、楓、野槭等樹,如火似錦,極為壯美。乾隆年間所定香山二十八景中的「絢秋林」即指此。

紅色是生命之火,象徵著熾熱、燦爛和希望。紅葉拼盡生命全部的赤誠,在萬木飄零之時,點染了蕭瑟的寒秋,昭示的正是生命成熟的爛漫、輝煌和力量。

相關焦點

  • 寫紅葉,還有比「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更好的詩句嗎?
    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初讀王實甫《西廂記》中「長亭送別」這一段,就被驚豔到了。秋日雖好,卻飄滿白雲,滿地黃花,卻已憔悴。秋風蕭瑟,群燕南飛。在這暮秋時分,又是誰將這些霜葉染成如此讓人發醉的紅色?是悲秋感冬?是相見恨晚?是熱淚盈眶?不是,那是離別之人傷感的眼淚!
  • 月色收斂風纏綿,俯首拂面,曉來誰染霜林醉,儘是離人淚
    月色收斂風纏綿,俯首拂面,曉來誰染霜林醉,儘是離人淚。這刀傷這刀傷,恰好刺在心上,淚在流,血在淌,懲罰著昨日的瘋狂,演繹著明日的憂傷,這刀傷,>讓我哭幹了淚,流盡了血,愁段了腸,慘白的面龐,胸口的創傷,上帝說 我必須療傷,不得已 放棄了叢中花的芳香,拋棄了世間人的感傷,回到天堂 關上門窗 靜靜養傷,
  • 曉來誰染霜林醉?
    ——迎仙客·秋夜 張可久為誰忙,莫非命。西風驛馬,落月書燈。青天蜀道難,紅葉吳江冷。兩字功名頻看鏡,不饒人白髮星星。釣魚子陵,思蓴季鷹,笑我飄零。——普天樂·秋懷 張可久掛絕壁、松枯倒倚,落殘霞、孤鶩齊飛。四圍不盡山,一望無窮水。散西風、滿天秋意。夜靜雲帆月影低,載我在瀟湘畫裡。——沉醉東風·秋景 盧摯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
  • 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紅葉寫滿歷代詩人優美的詩句,也染有點點離人淚。《西廂記》中,崔鶯鶯在長亭送別張生,一句「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訴盡了千古哀音。不過,文人更鍾情於「林間暖酒燒紅葉,石上題詩掃綠苔」(白居易《送王十八歸山寄題仙遊寺》)、「愛秋來那些:和露摘黃花,帶霜烹紫蟹,煮酒燒紅葉」(馬致遠《夜行船·秋思》)的風雅。
  • 曉來誰染霜林醉?
    ——迎仙客·秋夜 張可久為誰忙,莫非命。西風驛馬,落月書燈。青天蜀道難,紅葉吳江冷。兩字功名頻看鏡,不饒人白髮星星。釣魚子陵,思蓴季鷹,笑我飄零。——普天樂·秋懷 張可久掛絕壁、松枯倒倚,落殘霞、孤鶩齊飛。四圍不盡山,一望無窮水。散西風、滿天秋意。夜靜雲帆月影低,載我在瀟湘畫裡。——沉醉東風·秋景 盧摯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
  • 月色收斂風纏綿,俯首拂面,曉來誰染霜林醉,儘是離人淚
    月色收斂風纏綿,俯首拂面,曉來誰染霜林醉,儘是離人淚。這刀傷這刀傷,恰好刺在心上,淚在流,血在淌,懲罰著昨日的瘋狂,演繹著明日的憂傷,這刀傷,>讓我哭幹了淚,流盡了血,愁段了腸,慘白的面龐,胸口的創傷,上帝說 我必須療傷,不得已 放棄了叢中花的芳香,拋棄了世間人的感傷,回到天堂 關上門窗 靜靜養傷,
  • 今年張君秋先生百年誕辰,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張君秋先生總是帶著笑容,謙和而溫良,每日他都會勤勉作畫,其用心、用功,讓我很是敬佩。還是在20世紀90年代,我去湖南拍攝一部電影,劇中有個小演員雖然是女孩子,卻剃光了頭髮演男孩子,她就是張君秋先生的孫女張羽。她也是從小由她大伯父張學津親自開蒙,學唱老生,唱得相當不錯。很可惜當時因為女老生的緣故,沒有正式進入梨園行,否則肯定是一位傑出的女老生!
  • 曉來誰染霜林醉?
    可不,一早映入眼帘的就是,曉來誰染霜林醉?
  • 離人淚,離人愁(原創)寶島作家杜盈賢
    《離人淚,離人愁》情悠悠,泣憂憂,傷別離,離人淚。秋意寒,結成霜,欲語先淚訴衷腸,夢醒皆成殤,一壺濁酒熱淚汪汪。醉裡看百花深處愁,佳人孤樓夕陽紅...碧雲天,黃花地,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 曉來誰把霜撲醉
    曉來誰把霜撲醉 ——悼黃宗英 2020-12-17 來源:大眾日報 12版 □ 逄春階 十幾年前,黃宗英在《新民晚報》寫過一篇隨筆《誰把霜撲醉》,開頭寫的是「曉來誰把霜撲醉,
  • 漫山楓葉紅似火,來場轟轟烈烈的戀愛吧!
    棲霞山風景迷人,名勝古蹟遍布諸峰,更有南朝石刻千佛巖和隋朝舍利塔,其中有中國所發現的最東部的「敦煌遺蹟」,被譽為「金陵第一名秀山」,特別是晚秋時的棲霞楓葉,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見到這些景象,心中不由自主的浮現許多詩詞。棲霞山又名攝山,南朝時山中建有「棲霞精舍」,因此得名。
  • 訴說女兒淚
    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這首詩詞很應景,此時秋意漸濃,思念填滿,看一地楓葉飄落,誰讓思念是一種病,總是珠淚淌。暗香浮動,情詩滿懷,人空瘦,對鏡描妝容,幾許離人淚。我見猶憐的姿態,萬千風情的轉變,無不在訴說女人淚的誘惑力。都說女人淚,是男人的殺手鐧,哪怕女人錯了,男人也會繳械投降,玉帝哥哥面對女兒國國王的那一滴眼淚就是答案,痴情帝王不愛江山更愛美人就是答案!
  • 漫山楓葉紅似火,來場轟轟烈烈的戀愛吧!
    棲霞山風景迷人,名勝古蹟遍布諸峰,更有南朝石刻千佛巖和隋朝舍利塔,其中有中國所發現的最東部的「敦煌遺蹟」,被譽為「金陵第一名秀山」,特別是晚秋時的棲霞楓葉,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見到這些景象,心中不由自主的浮現許多詩詞。棲霞山又名攝山,南朝時山中建有「棲霞精舍」,因此得名。
  • 曉來誰染霜林醉?小院方為歸
    圖片由龍湖提供 小院楓葉紅,曉來獨染霜林醉小院在設計之初,特規劃五重景觀園林體系,結合成都的氣候,特引進五角楓、三角楓等多種楓樹。當秋天來臨,滿院紅楓,獨染霜林醉,仿佛打翻了大自然的調色盤,讓人有一股熱情、發火、靈性、活力的想像。一樹紅葉,靜靜地駐守小院,含情脈脈,凝眸不語,楓林疏影將整個小院渲染成一幅迷人的油彩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