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水市大花園甌江綠道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已經市政府第23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8月6日,麗水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正式發文公布。
麗水市大花園甌江綠道建設三年行動計劃
(2018-2020年)
甌江綠道是麗水綠色發展綜合改革創新區創建的先手棋,全省大花園建設的旗幟性項目和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性工程。為加快構建全域串聯、特色彰顯、生態休閒、產業融合的大花園甌江綠道,結合我市實際,特制定本計劃。
始終遵循習近平總書記「尤為如此」重要囑託,按照「三更」「三有」要求和「創建創新區、建設大花園」部署,堅持規劃引領、標準指引,以紮實開展綠道建設「六大行動」為載體,著力構建「一主四支多環」的大花園綠道布局,匠心鑄就甌江綠道旗幟性項目,推動連城接鎮、串珠成鏈,促進城鄉生活品質改善,助推甌江經濟帶產業融合發展,為加快高質量實現「兩大歷史使命」奠定堅實基礎。
1.堅持綠色底色。以保護區域生態安全格局、優化城鄉生態環境為前提,結合現有地形、水系、植被等自然資源,注重自然走向,恪守不開山、不砍樹、不取直、少佔耕、不破壞水生態,儘量就地取材,做到綠意盎然、鄉野自然。
2.堅持地域特色。充分展現地方特色和人文內涵,營造具有濃鬱地域特徵和時代特點的綠道空間環境,儘量多運用鄉土元素,建設功能特色各異、適合多層次人群需求的綠道,做到風情舒展、多樣呈現。
3.堅持精字為要。在安全、實用、便民的基礎上,主動比照世界經典設計理念、藝術美學和管理運維經驗,在比學趕超中強短板、展優勢,建設上要像龍泉青瓷一樣精湛溫潤、像青田石雕一樣精雕細琢,做到匠心著世、經典傳承。
4.堅持統籌協調。加大綠道建、管、維等環節統籌協調力度,優化城鎮型、鄉野型、山地型綠道的建設時序,重點處理好關鍵節點、交界面,注重與當地居住區、景區、景點有機串聯,注重沿線項目的挖掘,做到串珠成鏈、融合生長。
三年完成大花園甌江綠道投資110億元,建成綠道2617公裡。其中,甌江綠道主線528公裡,甌江綠道支線286公裡,縣(市、區)域綠道1803公裡。通過三年努力,基本建成「一江絲路盛景、十城秀美河川、百鄉韞玉懷珠、千裡山水畫廊」的麗水大花園綠道網絡。
分年度目標如下:
到2018年底,編制完成大花園甌江綠道規劃,並以市級規劃為統領,修編完成各縣(市、區)綠道規劃。當年完成投資23億元,建成綠道794公裡,實現沿甌江主線城、鎮、村綠道全覆蓋。
到2019年底,當年完成投資51億,建成綠道944公裡,實現甌江主線支線重點區域城與鎮、鎮與村綠道串聯。
到2020年底,當年完成投資36億,綠道建成879公裡,全面完成麗水大花園甌江綠道網布局。
通過大花園甌江綠道網布局,串聯290個麗水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觀資源點,推動全域旅遊開發;串聯52個鄉鎮、1780個村莊,改善城鄉人居環境,促進鄉村產業振興。
(一)實施綠道「精繪規劃」行動。堅持市域「一盤棋」,著眼高起點、大手筆,對標國際先進理念和國內一流城市經驗,精心繪編好大花園甌江綠道、騎行道(賽道)、古道規劃,梯次編制好大花園甌江綠道總體規劃和各縣(市、區)域綠道詳細規劃,做到上下聯動、縣際銜接,形成「市級統一規劃布局、統一標準指引,縣(市、區)分解落實、各具特色」的綠道建設規劃體系,為打造麗水大花園甌江綠道旗幟性項目和建設高水平市域綠道奠定基礎。(牽頭單位:市建設<規劃>局、市發改委、市水利局、市林業局、市旅委、市體育局、市交通運輸局,各縣<市、區>政府)
(二)實施綠道「精匠建設」行動。明確綠道建設任務、建設重點、建設內容和建設要求,依據城鎮居民點、產業集聚區、景區周邊優先布局原則,合理安排建設時序。遵循項目建設規律,做深規劃,做實前期,精心組織施工。著重依託甌江綠道主軸線,順勢串聯風景名勝、特色村落、古窯古埠、特色民俗、歷史文化等地域精華,充分融合彰顯地方特色文化。精心構思綠道及周邊配套設施建設,因地制宜使用適合材料,體現品質耐用、文化韻味和特色差異,做好沿線建築物的設計再利用,完善與綠道相配套的安全、驛站等功能設施。通過匠心建設,著力打造麗水大花園綠道精品。(牽頭單位:市發改委、市建設<規劃>局、市水利局、市旅委、市林業局、市交通運輸局、市農辦、市體育局,各縣<市、區>政府)
(三)實施綠廊「精緻造景」行動。準確把握綠廊與綠道的整體關係,明確城鎮型、鄉野型及山地型綠道兩側綠廊規劃控制範圍,依託自然景觀,打造綠道美麗風景線。綠廊控制線宜根據綠道所在的不同區域靈活伸長,注重美學視角布局綠廊飄帶。綠廊植被應以鄉土樹種為主,喬、灌、花、草結合,形成大綠量、多層次的綠化景觀。結合「五水共治」、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六邊三化三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美麗林相改造等,全方位開展綠道周邊「點線面空」立體整治,開展「百裡綠道育千裡花海」行動,建設紅楓、桂花、梅花、香樟、櫻花、落葉黃金等主題性風景綠廊,以達到處處皆景、串珠成鏈、促進全域旅遊的目標。(牽頭單位:市林業局、市建設<規劃>局、市水利局、小城鎮整治辦、市農辦,各縣<市、區>政府)
(四)實施產業「精深融合」行動。以綠道建設為抓手,乘風借勢,融合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依託綠道沿線峽灣、湖灣、山川、溪谷、特色村落等資源,充分發揮「綠道+」功能,大力培育健康醫藥、養生養老、體育競技、科普教育、影視文創、總部經濟、訂單農業、鄉村旅遊、民宿經濟、共享經濟等產業業態。做好產業「精深融合」文章,進一步打響「麗水山耕」「麗水山居」品牌,促進農業產業鏈延伸、價值鏈提升、增收渠道拓寬,助力農民增收、農業升級、農村發展。注重綠道沿線產業項目挖掘,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以項目帶動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牽頭單位:市旅委、市發改委、市農業局、市農辦、市體育局、市經合辦,各縣<市、區>政府)
(五)實施綠道「精品示範」行動。以「精品示範」帶動全域綠道高質量建設。植入「以文化綠、以道載文」的理念,深度挖掘處州文化,突出將歷史人物特色嵌合於綠道規劃建設中,每年組織開展綠道LOGO、綠道標誌、驛站等創意設計評選。將綠道建設貫穿於國家公園、國家生態市(縣)、園林城市、森林城市、全域旅遊示範縣創建以及國家風景名勝區、國家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和省級旅遊度假區等建設當中,每年組織開展「大花園最美綠道」評選,力爭每個縣(市、區)累計培育3條以上精品綠道,形成「努力成精品、處處皆精品」格局。(牽頭單位:市建設<規劃>局、市發改委、市旅委、市林業局、市水利局、市體育局,各縣<市、區>政府)
(六)實施綠道「精細管理」行動。著眼於綠道建成後效益長效發揮,落實綠道管理責任,探索運維長效機制。根據綠道所屬區域及功能特點,本著「就近就地及誰利用誰管護」等原則,認真落實綠道管理責任。探索設立綠道管理運維專項資金,支持通過特許經營、綠道出租、綠道命名等市場化方式,引導和鼓勵社會民企、沿線村集體參與綠道運維管理。建立綠道安全巡查制度,加強綠道設施日常檢查,嚴格落實各項安全管理措施。(牽頭單位:市發改委、市建設<規劃>局、市水利局、市林業局、市旅委、市體育局、市交通運輸局、市財政局,各縣<市、區>政府)
(一)建立一個「統一高效、銜接順暢」的組織領導體系。市政府成立市綠道建設領導小組,由市長任組長,常務副市長任常務副組長,分管副市長任副組長,市發改委、市建設(規劃)局、市水利局、市林業局、市交通運輸局、市體育局、市旅委、市經合辦、市農辦、小城鎮整治辦、市財政局、各縣(市、區)政府負責同志為成員。領導小組在市發改委設立工作專班,負責牽頭協調、組織和考核工作;成員單位各司其職,做好相關工作。各縣(市、區)比照市組織領導體系,對應成立相應的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
(二)繪製一張「目標明晰、時間倒排」的項目化推進作戰圖。以超前的眼光和全局視野,深度謀劃和協調推進全域綠道項目建設,系統規劃好相關子項目建設,全力以赴竣工一批、推進一批、開工一批、謀劃儲備一批項目,力求形成項目梯度推進的格局。按照分年度投資計劃,倒排時間,明確推進節點,咬定項目不放鬆,「快」字當頭,「幹」字為要,全力以赴抓前期、抓落地、抓開工、抓進度,確保綠道項目都能夠高效有序推進。
(三)落實一套「責任落實、督促有力」的工作推進機制。制定綠道建設年度目標考核辦法,壓實主體責任,將綠道建設納入各縣(市、區)考核,並作為衡量全域旅遊、園林城市、森林城市建設等重要指標。定期開展綠道建設政府聯席工作會議,建立綠道建設「月通報、季督查、年考核」制度,確保溝通順暢、數據準確。加大輿論宣傳,倡導健康生活和綠色出行方式。深入傾聽民意,讓廣大群眾更多地了解綠道、參與綠道、使用綠道、享受綠道、保護綠道。
(四)探索一批「投入多元化、建管多樣化」的保障模式。整合各部門各類專項資金,鼓勵各部門向國家、省級部門爭取相關專項資金,用於支持綠道建設。構建政府主導、群眾參與、市場運作的綠道建設多元化投融資機制,鼓勵採用工程捆綁、無償捐助、企業認建、出資命名等方式推進建設。完善土地保障機制,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綠地以及廊道等用地,實現土地集約節約利用。建立完善綠道規劃、建設、管理等專業人才培養機制,提升綠道全鏈式服務供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