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研發進展如何?存在什麼難點?「安全有效」的疫苗何時能儘快出現?總共需要多少疫苗?能否生產足夠的用量?
全世界都在等待新冠疫苗,它是結束隔離、復甦經濟、防控疫情的一個關鍵工具。
疫苗研發進展如何?存在什麼難點?「安全有效」的疫苗何時能儘快出現?總共需要多少疫苗?能否生產足夠的用量?
圍繞疫苗的焦點問題,瞭望智庫組織了一輪深度調研,採訪了醫藥行業的專家,對話了疫苗研發一線的企業和機構,嘗試呈現一個立體、嚴謹的疫苗現狀圖景。
工作人員在展示首批獲得臨床研究批件的新冠病毒滅活疫苗。新華社記者 張玉薇 攝
文 | 楊楊 張曙霞
本文為瞭望智庫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註明來源瞭望智庫(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則將嚴格追究法律責任。
01什麼時候,才能用上新冠疫苗?
5月21日下午,一家叫康希諾的中國生物科技公司(6185.HK,康希諾)股價忽然暴跌,一度超過20%。這出人意料,就在前一天,這家公司的股價才創下歷史新高。
過山車般的戲劇變化,都是因為——新冠疫苗。
股價創歷史5月20日,康希諾與加拿大生物科技公司PrecisionNano Systems達成協議、合作開發mRNA疫苗。由此,康希諾也有了「雙保險」。此前其與軍事科學院聯合研製的另一款新冠疫苗,在全球範圍內率先進入了臨床II期。
股價暴跌的5月21日,牛津大學疫苗動物試驗遇挫的新聞刷屏,雖然能產生抗體,但研究人員發現注射疫苗的恆河猴,仍會感染病毒。康希諾與合作單位聯合開發的新冠疫苗,也採用牛津疫苗的技術路徑。
受牽連的不僅是康希諾,全球資本市場的情緒,都在隨著疫苗的動態而起起落落——它被很多人認為是恢復正常生活的希望所在,無論是拯救生命、結束隔離還是恢復經濟秩序、防控疫情,疫苗都是關鍵。
全球各國、各類組織,早已在共同努力。世界衛生組織(WHO)此前公布的數據顯示,有超過120個候選疫苗正在研發,10個疫苗進入臨床試驗,其中5個由中國企業/機構研發。
這是一場全球性的、與病毒的賽跑。
結束「長期鬥爭」的關鍵
因為新冠疫情,幾乎人人都開始關注起疫苗。
目前,新冠疫情仍然在全球蔓延。至5月30日截稿時,全球新冠累計確診病例已經超過580萬例,死亡病例超過36萬例。
在中國,新冠疫情已經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境外輸入威脅仍然存在,「病毒沒有國界」,如何防範病毒的境外輸入,同時警惕國內的局部暴發,成為中國當下抗擊疫情的兩個重點。
在接受瞭望智庫採訪的流行病學專家看來,對抗這種傳染性強、人群普遍易感的病毒,疫苗成了最主要的希望。通過疫苗實現群體免疫,才有望真正享有安寧。
「這場戰爭在中國,已經從『全面狙擊戰』進入到了『遊擊戰』。」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劉遠立說。雖然檢測的覆蓋面在擴大,但最終還是要靠疫苗。
對疫苗的需求,很可能會長期存在。現在大部分的流行病學家都認為,新冠病毒不太可能像SARS那樣忽然消失,而是會長時間存在於人群中。人類與新冠病毒之間,會是一場長期的鬥爭。
5月25日,世衛組織提醒各國保持高度警惕,做好準備防範新冠疫情出現第二波高峰,這其中,也包括已成功遏制病毒的國家。
事實上,醫學界已經有一種普遍的擔憂,等夏天過去,隨著天氣轉涼,疫情已經受控的地區,會不會再度傳來壞消息?
應對這樣一個「長期鬥爭」,希望還是疫苗。
如果沒有疫苗,「我們能做的就是控制傳染源和阻斷傳播路徑。」蘇州大學校長、免疫學專家熊思東說,而目前被證明有效的措施,就是嚴格的社交隔離。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此前在一份分析中說,如果疫苗沒能出現,封城、社交隔離與社會解封的循環,可能會無限循環下去。
如果疫苗不能及時出現,這種日子會持續多久?另一份研究報告認為,是5年。
「重返疫情前」的支點
這樣的局面,誰都不想面對。
新冠疫情已經重創了全球經濟。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發布的《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指出,2020年全球經濟將萎縮3.2%,這是自1930年大蕭條以來最劇烈的經濟收縮。最近這兩年,全球經濟累計將損失8.5萬億美元,相當於之前4年全球所有國家的經濟收益。
封鎖措施同樣代價巨大。
亞洲開發銀行最近在一份報告中指出,為應對疫情採取的邊境管控、旅遊限制等措施,將使全球貿易總額總額減少1.7萬億到2.6萬億美元。整個地區的經濟活動陷於癱瘓,全世界有數以億計的人失業。與之對應的,是航空、旅遊、演藝、影院、餐飲等多個行業受到巨大衝擊。
在這些看得見的損失之外,還有看不見的危害。
疫情造成了社會割裂,隔離拉開的不僅是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還在海外一些地區投下了懷疑和不信任的陰影,甚至已經打亂了全球的供應鏈體系、給全球化的世界製造了新的裂縫。
如果要「重返疫情前」狀態,如果要退出管制和社交隔離政策,眼下的希望,依然是疫苗。如果有疫苗,有條件的國家和地區,就有更大的彈性調整防控策略。
美國公共衛生專家、美國西東大學全球衛生問題研究中心主任黃嚴忠說,好的公共政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在保護人民健康和試圖減輕對政治、社會、經濟的衝擊之間尋得平衡。
但現在,這還是個難題。沒有疫苗、沒有控制疫情擴散風險的工具,防控策略的調整不得不慎之又慎。
今年1月以來,新冠肺炎在國內被納入傳染病防治法乙類傳染病、實行甲類管理。即便在病例數已經很少的情況,為了防止疫情復燃,仍然需要維持高風險的應對措施,即便這樣會顯著降低社會運營效率。
用上疫苗還有多遠?
「什麼時候能打上疫苗」?成了人人都在問的問題。
從科學嚴謹的角度,醫藥界給出的普遍答案是,沒有人知道確切時間。即使是臨床試驗的疫苗「先頭部隊」,也都處在非常早期。
比如牛津疫苗,也是這隻「先頭部隊」的一員,其研究團隊曾預測,疫苗在今年9月就能投入使用。但它的受挫再一次提醒:要靠疫苗「重返疫情前」的計劃,可能還面臨諸多變數。
一位受訪專家告訴庫叔,按常規流程,一支疫苗從實驗室走到使用,普遍要花費8到17年的時間。歷史上研發時間最短的腮腺炎疫苗,從獲取病毒樣本到拿到上市資格,也花了近5年的時間。
新冠疫苗的研製,已經是「神速」。
這是一個公認的事實,從1月10日中國公布新冠病毒全基因組序列迄今,4個多月的時間裡,已經有10個疫苗進入臨床試驗,其中3個處於臨床II期,5個正在開展I期和II期合併的臨床試驗。
梅奧診所疫苗研究部主任、《疫苗》(Vaccine)雜誌主編高利·波蘭(Gregory Poland)將新疫苗的研製比喻為「一邊飛行、一邊造飛機」,可見風險巨大。其中任何一個細節的偏差,無論是疫苗本身還是試驗方法的問題,都可能導致失敗。
更大的難處在於,追求速度之外,還要做到安全、有效。世衛組織官方近期再次強調,疫苗研製沒有捷徑,「必須按照安全有效的標準進行,不能跳過任何一個步驟」。
也因此,就目前研發形勢,醫藥界一個相對普遍的判斷是,研發出安全有效的疫苗,很可能需要12到18個月。
那麼,那些進入了臨床試驗的「種子選手」,誰能順利拿到上市許可?
答案也還是未知數。「所以我們鼓勵多種技術路徑、齊頭並進」。流行病防範創新聯盟(CEPI)CEO理察·哈切特(Richard Hatchett)說,競爭有利於激發出好主意,這增加了找到可行疫苗的概率。比如中國的新冠疫苗研究,一開始就覆蓋了5個主要技術路線。
為了疫苗,涉及其中的每個環節都已經「很拼」了,其中也包括政府部門。中國政府很早就把新冠疫苗研發提高到國家重大項目的高度,要求不惜一切代價儘快研製出疫苗。這同時也意味著巨大的投入,按照國際組織的估算,在接下去十幾個月中,全球僅投到疫苗研製上的費用就超過20億美元。
找到疫苗與最終實現人人有疫苗可用、疫情得控之間,還隔著生產、採購、運輸、注射分配等等一系列複雜的問題。比如在選擇備選疫苗時,國內外都把「可量產」作為重要指標。
到目前為止,全世界都還在求解第一個問題——找到新冠疫苗,控疫才能邁出關鍵的第一步。
02我們需要多少新冠疫苗?
北京城南六環外、大興國際機場北側,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北京科興中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下稱「科興中維」)的新冠疫苗生產車間將坐落在這裡。
這是一處建築面積為7萬平方米的現成廠房,「是北京市委協調出來的」。改建工程3月29日啟動。按照計劃,這個生產線5月底設備將到位,準備七八月份就試生產。
科興中維研製的新冠疫苗,最近才啟動臨床II期試驗,而3月末這款疫苗還沒開始做臨床I期試驗。著手準備量產的計劃,是不是太著急了?
按照疫苗的一般研製進程,只有臨床被證明安全有效後,公司才會興建廠房。「到那時候再考慮產業化的事情,就來不及了。」科興控股董事長、總裁兼CEO尹衛東說,疫情防控不等人。
科興的這個生產基地,投產後預計每年將供應1億劑新冠疫苗。這個看起來已經很龐大的數字,能保護多少人,對防控疫情意味著什麼?
這個問題的另一面是,我們最終需要多少疫苗?
能早一天,就早一天
提前布局疫苗產能的企業,還有中國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生物」),這支「國家隊」手裡有兩個新冠疫苗項目,都在做臨床試驗。
中國生物董事長楊曉明說,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的新冠疫苗生產車間已經全部建成並完成了驗證,疫苗一旦獲批,立馬就能生產。另外,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擴大產能的新車間,預計在6月底完成。這兩處生產基地,設計的年產能總共為2億劑。
除了科興中維和中國生物,在做同樣考量的,還有艾棣維欣。
這家位於蘇州的公司,與國際醫藥企業Inovio聯合開發新冠DNA疫苗,目前還在臨床I期階段,但也已經啟動了量產準備。
根據企業提供的資料,他們計劃在蘇州工業園區建設DNA疫苗的大規模生產設施。目前規劃的產能,第一階段將生產每年1000萬~2000萬人份的疫苗,此後則會將產能擴大到每年4000萬人份。
生產這一步驟,被集體前置了,為的是儘可能爭取時間。
按照常規,疫苗生產車間從建造到正式投產需要兩三年,其中很大一部分時間是為了合規。因為疫苗生產有嚴格的監管要求。科興中維和中國生物的滅活疫苗,大批量生產和供應都必須有符合要求的P3級生產車間,此前疫苗企業都沒有這樣的車間。艾棣維欣的DNA疫苗,國內也沒有現成的生產設施。
早在今年4月,比爾·蓋茨就曾公開倡議,應該在疫苗量產上早做準備。蓋茨基金會也計劃,投資數十億美元建造疫苗工廠。等到篩選出可行的疫苗之後,「就不會浪費時間了」,能儘快生產疫苗、能儘快用上疫苗。
不過,風險也是顯而易見的。這些企業和機構主導的新冠疫苗,如果止步於臨床階段,那現在投入的所有建廠建生產線努力,可能都會打水漂。
一兩支疫苗?很難起作用!
這牽扯出的一個問題是:量產為什麼那麼重要?
與其他藥品不同,疫苗接種是一種公共衛生措施,它要能覆蓋數量龐大的人群,才能達到抑制疫情蔓延的目的。如果把研發出有效的疫苗看做是找到了對抗病毒的武器,那麼它還需要被生產出來、送上戰場。
「疫苗如果只能做出一兩支,很難起到作用。」楊曉明說。這只能保護一兩個人不受感染,無法阻止病毒在人群中的傳播,也就不能抑制疫情的擴散。
疫苗發揮預防和控制傳染病的原理,是讓很大比例的人具有免疫能力,從而降低疫情擴散的速度、降低發病率,最終控制疫情。由此,即便是那些打了疫苗但未產生抗體的人,也能被動得到保護。
有專家預計,達成這個目標的前提,是疫苗能覆蓋70%以上的人群。考慮到新冠肺炎已經在全球蔓延,而且全人群易感,世界最終所需要的新冠疫苗,將是一個龐大的數量。
以1億劑疫苗為例,它並不等同於就能保護1億人。要考慮到,可能每個人需要打2劑,同時沒有一種疫苗能保證打過的人就「百分百」安全,常規疫苗也只能對七八成接種者形成保護。
需求的龐大,從製造、分發、採購疫苗所需的花費中也可見一斑。
全球疫苗和免疫聯盟(GAVI)執行長塞斯·伯克利(Seth Berkley)說,目前的預計是需要80億美元到280億美元,而且任何一個因素導致流程更加複雜的話,所需資金還要翻番。
蓋茨認為,世界最終需要最少70億劑疫苗。對此,業內更傾向於認為,「這是一個理論」。2019年的統計,全球人口總數約為76億人。理想的狀態就是,人人都打疫苗、人人都不得病。
供給不足時,誰優先?
另一個問題接踵而至,能同時滿足全球需要的新冠疫苗,不可能一夜之間生產出來。
這個量如此龐大,已經超出了現有經驗。人類歷史上,迄今有過10億支以上的單個疫苗只有一個,就是小兒麻痺症疫苗。要滿足全球的需要,單靠一個技術平臺、一種技術路線或一個公司,都無法實現。「合力」成了惟一出路,即找出多個有效疫苗、多個公司能同時生產。
中國的疫苗產能佔了世界的大頭,每年生產10億劑次的疫苗。可是已有的疫苗生產設施,即使合適也不能都拿來生產新冠疫苗,它們仍要保證其他疫苗的供應。
新產能的實現也需要時間。在實際操作中,疫苗從生產到上市需要一個周期。不同類別的疫苗、不同的生產條件,需要的時間不盡相同。中國生物的滅活疫苗,一個生產車間、10個月裡的總產能是1億劑。
這就意味著在一段時間內,無法做到人人都有疫苗。那麼,當第一批疫苗上市時,哪些人的需求更為迫切?
優先人群怎麼排序,這個問題還沒有定論。不過一些共識已逐步形成,疫苗首先應保護最需要保護的人群,比如,大部分人都同意,醫護團隊應該享有優先權。此外,一些特殊人群也需要優先接種,比如可能的超級傳播源,還有老人和基礎病患者,後者是新冠疫情中最為脆弱的群體。
疫苗的公平性,也由此成為與開發、生產疫苗並列的另一個重要議題,4月24日,世衛組織和全球合作夥伴專門共同為此發出倡議,疫苗應用於降低新冠的傳播速度、死亡率,加快社會回歸常態,而不應只集中在少數國家手裡。
中國是較早響應倡議的國家,5月19日,在第73屆世界衛生大會上,中國承諾,新冠疫苗研發完成並投入使用後,將作為全球公共產品,為實現疫苗在發展中國家的可及性和可負擔性作出中國貢獻。
03秋冬流感季,疫苗能派上用場嗎?
近期,有專家擔憂,進入秋冬流感高發季節,全球會出現第二波疫情,雙重因素疊加,對醫療資源的承載能力、公眾生命健康,乃至經濟發展、社會秩序等都可能形成挑戰。
在近期舉辦的一場線上座談會上,多位醫藥衛生領域專家建議,應未雨綢繆,儘快採取措施,提高高危人群流感疫苗接種率,有效預防和控制流感,保障公眾生命健康。
提前進行有效預防控制
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曾光提出,雙重感染的問題如今在南半球已經成為現實,紐西蘭、澳大利亞、巴西等國家,已經開始進入流感疫苗接種季節。
國家衛健委前方工作組防控組專家、北京市豐臺區方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吳浩認為,到了秋冬季,如何把流感和普通感冒及新冠病毒感染區分開,避免造成醫療資源擠兌、減少交叉感染風險,是很重要的任務。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全球公共衛生中心主任、傳染病預防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董小平表示,通過加強流感防控助力新冠疫情防控非常重要且必要。秋冬季節,因流感需要就醫的患者人數可能十幾倍增加,如果提前進行有效預防控制,既可以避免其對醫療資源的擠兌,也能降低因大量密切接觸者追蹤對疾控系統形成的壓力。
多位專家指出,每年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既能顯著降低接種者感染流感和發生嚴重併發症的風險,也能切實減少因流感就診人數,減輕醫療救治壓力。
有研究表明,針對老年人,接種疫苗可使流感和流感類疾病的發生風險分別降低58%和53%,使全因死亡風險降低44%。醫務人員接種流感疫苗後,流感感染率可下降87%。
臺灣曾有一項研究表明,接種流感疫苗能明顯降低老年基礎病人群的入院風險,減輕流感季醫療資源擠兌的壓力。
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年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醫務人員、孕婦等人群接種疫苗。不少國家也將流感疫苗接種作為預防流行季節呼吸道疾病及減輕醫療資源消耗的重要措施,一些發達國家全人群流感疫苗實際接種率可達到60%。
正視高危人群疫情防控「短板」
截至2019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數量已經超過2.5億人,其中有1.8億多老年人患有慢性病。這意味著,一旦秋冬季老年群體患上流感,將帶來沉重的疾病負擔,加之家庭連帶造成的看護負擔,產生的間接經濟損失難以估量。
醫務人員也是罹患流感的高危人群。有統計顯示,每個流感流行季,未接種流感疫苗的醫務人員流感發病率高達18.7%,是健康成年人的3.4倍。而且,醫務人員感染流感病毒,會大大增加院內感染風險,影響醫療系統正常運轉。國內一項納入264所醫院、為期3年的隨訪研究顯示,未接種流感疫苗的醫務人員每年人均患發熱性呼吸道疾病時間高達40.6天,因病休息日達21.1天,帶病工作19.5天。
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副主任、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孫鹹澤說,對易感染人群,特別是對老年人和兒童進行流感疫苗接種,是預防流感的最有效途徑,這也是降低流感病毒傳播風險,減少發病率、病死率和社會經濟負擔的關鍵手段。孫鹹澤還表示,醫務人員不僅面臨感染風險,而且可能成為流感暴發流行的新傳染源。
曾光給出的一組數字,表明我國疫情防控尚有很大的缺口:我國每年流感疫苗接種人數大概2000多萬,整體接種率僅2%左右,遠低於發達國家。其中,老年人流感疫苗接種率僅約3.8%,醫務人員接種率也只有10%左右,明顯低於其他國家中位數的46.7%。
一位女士在海南博鰲一家疫苗中心接種疫苗。瞭望新聞周刊郭程 攝
打好流感疫苗這張牌
「流感確確實實是我們非常重要的一個健康公敵,也是老年人非常嚴重的致死因素。」北京醫院呼吸科教授、大內科主任孫鐵英提出。
當下距離秋冬季來臨還有四五個月的時間,如何利用好這段窗口期,儘快制定流感疫苗接種策略、提高流感疫苗接種率有待社會重視。
據了解,造成目前流感疫苗接種率不高的原因之一,是流感疫苗在我國大多數地區均屬二類疫苗,即按自願、自費原則接種,這導致很多人不願接種。反觀醫保政策覆蓋流感疫苗接種地區,流感疫苗接種率較好,如北京向老年人提供流感疫苗免費接種後,接種率達到約50%。
為此,多位專家建議,國家衛健委應會同相關單位推進高危人群流感疫苗接種率提升實施行動。具體而言,一方面,為醫務人員制定優先公費的接種政策,採取「二類疫苗一類管理」的工作思路,在秋冬季到來之前,由各醫療機構組織醫務人員接種流感疫苗,爭取接種率達到70%以上。
另一方面,切實推動全國實施60歲及以上老年人免費接種流感疫苗,並將老年人的疫苗接種率納入社區衛生服務考核指標,各地分步驟完善中央、地方、個人三方共同籌資的形式,爭取全國範圍60歲及以上老年人接種率在五年內達到50%以上。
貴州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健康促進與宣傳教育所副所長何琳說,她從2006年開始每年都給自己和家裡的4位老人接種流感疫苗,4位老人有的患有高血壓、糖尿病、潰瘍性結腸炎等,有的是結腸癌術後,也有的裝有心臟支架,「現在年齡最大的老人已經90歲了,最小的76歲,目前4位老人十多年從沒有在冬天因為流感、感冒誘發病情。」何琳說。
曾光表示,要提倡公共衛生「零級預防」,發揮政府主導責任,為60歲及以上老年人免費接種流感疫苗。
保障秋冬流感疫苗供給
由於流感疫苗生產、供應的特殊性,如何在今年秋冬保障疫苗供給,也是醫藥界關注的課題。董小平說:「我們現在是2%的接種率,如果達到10%,中國就有1.4億人次接種,產能是否能夠達到,需要提前做好準備。」
據了解,目前多國已將流感疫苗列為戰略儲備物資,而國內流感疫苗的供應量常年徘徊在4000萬支左右。
針對疫苗產量不足的問題,中國疫苗行業協會副會長、賽諾菲巴斯德中國區總經理張和平坦言,目前國內流感疫苗生產過程涉及在雞胚中培育流感病毒,從雞胚的生產到疫苗上市供應,至少需要半年。所以廠家從前一年就要制訂生產計劃,預訂雞胚和主要原材料等,但因為國內流感疫苗接種率一直不高,企業不敢放量生產。
為擴大流感疫苗產能,多位專家代表建議,一方面,可借鑑國外經驗,採取計劃/免費接種人群提前預約下訂單,便於廠家提前制訂生產計劃,保證基本供應;另一方面,積極引進新技術,提高總體市場供應能力和彈性,抵禦突發風險。張和平透露,利用基因重組技術平臺等,能實現不依賴雞蛋數量,大幅縮短生產周期,從而保證疫苗供應。
此外,我國老年人專屬疫苗嚴重缺失,引進專門針對老年人群的創新流感疫苗,也是打贏流感疫苗爭奪戰的另一張王牌。為此,有必要加快老年人專屬疫苗審批,包括給予審評優先政策等,以促進老年人專屬流感疫苗的可及性,為老年人提供更多保護。
在曾光看來,整個社會包括老百姓、公共衛生研究者、決策者等都應了解今年流感的嚴峻形勢,更加重視傳染病,加力做好相關宣傳。「希望今年能成為公眾流感疫苗接種意識提高的拐點、疫苗生產供應的拐點。要實現這些拐點,政策的拐點應該先行。」曾光說。
文章來源:瞭望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