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瑞士,於阿爾卑斯山深處回歸自然

2021-01-20 三聯生活周刊


🔺音樂來自瑞士後搖樂隊Leech



別在這裡刻意尋找孤獨與隔絕。



馬特宏峰無處不在。


它在礫石小徑轉彎的盡頭,在阿爾卑斯小白花盛開的山坡上,在易碎的湖水的倒影裡,在齒軌火車右側的窗外。這一路,它在我的前後左右,在遠方也在身邊。

對很多人而言,馬特宏峰並不算陌生。乘坐瑞航前往蘇黎世前,我特意去超市買了一條三角牌巧克力(Toberone),經典的黃色三角包裝,左側的Logo就是馬特宏峰。



馬特宏峰的形象太鮮明了,無論從哪個方向看,它都是一個標準的三稜錐形態,一個更加陡峭的金字塔。只是在頂端,有點微微傾斜,將頭部倔強地昂起。它如同戰神失手遺落在人間的一把兵器,插入阿爾卑斯起伏的天際線,三條稜線被打磨得異常鋒利,黝黑的巖體像鑌鐵一般,常年白雪覆蓋。儘管周邊有30多座4000米以上的高峰,但馬特宏峰的兩側卻異常開闊,仿佛上天專門給它留出了展示的位置,更顯得它冷硬,頑強、孤獨。它從地平線上拔地而起,統領著周圍的高山,讓每個人駐足著迷。



在歐洲人的集體記憶中,馬特宏峰就是阿爾卑斯的象徵。首位完成攀登歐洲六大北壁者裡布法特,曾如此形容人們心底那個關於馬特宏的夢想:「我從沒走出過家鄉普羅旺斯,但我知道馬特宏峰。讀書時,校長有次對我們說:『現在,畫出一座山。』所有學生,不管有意還是無意,統統都畫了馬特宏峰。」在6月底的一個清晨,我開始了與馬特宏峰為伴的兩天短程徒步,用雙腳體驗阿爾卑斯山的純淨自然。朝聖馬特宏峰,必須先到達瑞士南部的山區小鎮採爾馬特(Zermatt)。從蘇黎世機場落地後,轉乘火車,大概3個小時,從北到南穿越瑞士。

阿爾卑斯山劃出了瑞士和義大利的邊界。200年前,被大山環繞的採爾馬特還是個不為人知的世外桃源,與世無爭。因阿爾卑斯旅遊的開發,尤其是滑雪運動的普及,小鎮逐漸熱鬧起來,成為旅遊勝地。1891年,從菲斯普(Visp)到採爾馬特的蒸汽火車首次開通,帶來了越來越多的遊客。7年之後,由小鎮到戈爾內格拉特的電力齒軌火車開通,將遊客直接從1600米的小鎮帶到了3089米的觀景平臺。



遊客們冬天來滑雪,夏天可以徒步、騎行。獨特的位置與氣候,使這裡夏天也有滑雪場開放。360公裡的雪道連接著瑞士和義大利,最長的雪道有25公裡,雪客們可以直接從瑞士滑到義大利。為了保護環境,採爾馬特不允許燃油車駛入,只有電瓶車通行。當地人也要把車停到下面5公裡的小鎮塔什(Tasch),再坐火車上來。小鎮不大,只有一條熱鬧的主街,兩側開滿了雪具店、戶外用品店和餐廳。鎮中心是高聳的教堂,每隔15分鐘悠揚的鐘聲便會響起。教堂邊是一座下沉式的博物館,收藏了許多小鎮的歷史遺物,展示了馬特宏峰的攀登歷程。除此之外,最多的建築便是各類酒店,大多由家族經營。無一例外,陽臺都對著馬特宏峰。鎮上的小橋是觀看馬特宏峰日出的最佳位置,清晨第一縷陽光投射在峰頂,尖錐鍍上緋紅色,如同鐵匠從炭火中拔出的鋼釺。6月,由春轉夏,雪客人潮退去,小鎮裡更多的是登山和徒步的背包客。經過多年開發,在採爾馬特-馬特宏峰地區有400多公裡標示清晰的徒步路線,冬季也有100公裡能夠照常通行。

一早我們從小鎮出發,按照計劃坐山體內的軌道車到達海拔2288米的家庭度假勝地蘇內加(Sunnegga),在這裡觀賞萊斯湖,然後再坐纜車到達海拔2571米的布勞赫德(Blauherd)
我們從布勞赫德出發,沿著山體的緩坡前行。緩坡之下,是一條不到兩米寬的土路,留給山地騎行族。大概在中午時分,我們將抵達一家名叫Fluhalp的山間餐廳。這是一條高山湖泊小徑,整段路程2.5公裡,海拔上升200多米。一路湖光山色,宏偉而不失清秀。6月底是瑞士的初夏,天空湛藍,綠草如茵。雄偉的馬特宏峰在我們的側後方,成為前行的背景。雪線已經升到了3000米以上,但在一些溝谷山窪中還積著厚厚的殘雪。本地黑臉山羊在更高的山坡上吃草,悠閒地走動,脖鈴清脆悅耳。四周連綿群山環繞,雪線之下的歐洲雲杉鬱鬱蔥蔥。這種樹木是製造樂器的上等材料,也是最早聖誕樹的原型。對面綠色山坡上,零星散落著小木屋,那是牧人的居所。我們排成了一個縱隊,行走在雪山與草地之間,大口呼吸,空氣中帶有雪化後的清冽感。一切太安靜,仿佛時間靜止,微風從耳邊吹過,只有鞋底踩踏碎石發出沙沙的聲音。



一個多月前,我收到前往瑞士阿爾卑斯山地區徒步的邀請,心中充滿了想像。然而此刻,我的大腦卻一片空白。我就像一塊曠野中的太陽能電池板,貪婪地吸收著陽光和美景,把它們變成行走的動力。小徑轉過一個彎後,便是施特利湖(Stellisee),這是馬特宏峰腳下一處較大的湖泊。冰雪融水匯入,在低洼處便形成了高山湖泊,如同群山的淚珠,晶瑩剔透。馬特宏峰的倒影在湛藍的湖水中更顯偉岸。

穿過施特利湖的岸邊,爬上一個三四百米長的冰磧石陡坡,這算是行程略微艱難的一段。坡頂平臺是一座孤零零的二層木石小樓,一面瑞士國旗在風中飄揚,前不著村後不著店,便是此行最遠點Fluhalp餐廳。餐廳的視野極好,坐在躺椅上可以遠眺連綿的雪峰,把酸脹的雙腳從厚重的登山鞋中解脫出來,搭在木圍欄上,欣賞綿延下來的Findel冰川,在陽光下閃爍著晶光。飯菜也非常精緻可口,前菜、沙拉、牛排最後還有時令甜品,再開一瓶瑞士本地紅酒,絕不是旅遊區讓人湊合一下的快餐。

像這樣山上的餐廳,馬特宏峰附近有100多家,好吃好看,全年無休。


徒步馬特宏峰的線路非常多,第二天我們走得更高。依舊從採爾馬特出發,乘坐歐洲海拔最高的齒軌火車,到達海拔3089米的戈爾內格拉特(Gornergrat)觀景臺,短短半小時提升了1500米。戈爾內格拉特是瑞士最負盛名的旅遊景點之一,29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峰環繞,各有姿態。海拔這麼高的峰頂,還有一座規模不小的豪華酒店,戶外餐桌上鋪著紅格子臺布,擺好了亮閃閃的刀叉,不得不佩服瑞士人享受生活的追求與儀式感。

馬特宏峰最佳的觀賞地點在利菲爾湖(Rifflesee)邊,需要先從觀景臺往回坐一站到羅滕博登站(Rotenboden),走出車站,遠遠的就能看到利菲爾湖。它比施特利湖更小,更寧靜,藍到極致。馬特宏峰就在湖的一側,近在咫尺,天空清澈得似乎連空氣都消失了,積雪潔白閃亮。山的身影倒映水中,綠草、藍湖、雪峰,組合到一起,便是最純粹的風景,讓人不忍離去。

沿著湖邊往下,有一條風景極佳的徒步線路。由於海拔較高,夏天又來得太快,一路還有積雪,但溫度始終是20攝氏度上下。有些陡坡被厚厚的積雪蓋住,雪又被曬鬆軟,會陷住雙腳,只能坐在雪坡上滑下來。一路上,被雪水滋養的草甸上鮮花爛漫,一片五顏六色的海洋。最常見的是阿爾卑斯玫瑰,其實是一種高山杜鵑,紅色的花朵嬌豔欲滴。傳說有位擅長攀巖的年輕人,為心上人摘花而不幸墜落身死,所摘的花就是這種「鏽色杜鵑」。另一種名聲在外的植物叫做「山野火絨草」,便是大名鼎鼎的「雪絨花」,是瑞士和奧地利的國花。許多小花聚集成球狀,花與莖都由白色的絨毛覆蓋,因其生於高山,象徵著純潔和堅韌,瑞士人非常喜歡「雪絨花」,把它採回種在自家窗外的花盆中。雪峰、草原、牧場、森林、飛瀑、湖泊、村莊,不斷變幻的景色譜寫了一首景觀的協奏曲。這樣的路走多久都嫌太短。

打開地圖,在歐洲腹地尋找阿爾卑斯山。它西起義大利熱那亞海灣,向東畫出了一道1200多公裡長的美妙弧線,穿越法國、瑞士、義大利、德國、列支敦斯登,最後消止於奧地利的維也納。

如果再圍繞阿爾卑斯畫一個圈,又將米蘭、都靈、大巴黎地區、日內瓦、伯爾尼、蘇黎世、慕尼黑、維也納全畫了進去。其中任一座都是人文薈萃的千年古城。由阿爾卑斯發源的萊茵河、多瑙河、羅納河、波河,浩浩蕩蕩,滋養了豐饒的歐洲大陸。從巴伐利亞到波河平原,從黑森林到羅納河谷,從漢尼拔到愷撒,從查理曼大帝到拿破崙,大半歐洲文明就繞著阿爾卑斯山轉來轉去。

阿爾卑斯就是鑲嵌在歐洲文明中的「中央公園」,沒有哪一座著名的山系與人類文明如此親密無間。



而這種親密感,恰恰造就了阿爾卑斯山的獨特之美。星羅棋布的童話小鎮,細如蛛網的軌道交通,無處不到的纜車,讓人們可以以最快、最舒適的方式置身於高山大川之間。荒野與田園,現代文明與自然風光無縫連接。

你無需在荒野中自駕幾百公裡,不必遠離抽水馬桶和便利店,不用忍受寒冷與頭痛欲裂的高山反應,不必在蹩腳的小店裡較緊牙關鑽睡袋。坐個纜車就可以上到山頂,進山徒步每天都能洗上熱水澡,走累了可以坐在山中的長椅上隨時發送Ins或者Twitter,更不用說那些規模龐大設備精良的滑雪場,設計典雅裝潢優美的豪華酒店。經由現代文明的細密耕耘,它是世界上最易於親近的「荒野」。

很多時候,你只需要在背包裡塞上一瓶水和幾塊巧克力,換上舒適的戶外鞋,就可以放心出發了。於吃飯的時間趕到風景優美的餐廳,在陽傘下喝一杯香檳,慢慢享受三道菜的法式大餐,蹺起疲憊的雙腳,感受自然界的光影變幻,還有什麼更讓人感到愜意?人類文明的種種必需或奢侈享受都能在瑞士的阿爾卑斯地區獲得,靈魂、身體也可以同時在線。它不是讓你刻意去感受自虐、孤獨,也不是隔絕現代文明的疏離的地帶,它給予的是人們融入自然、接納彼此的親密感和安全感。這也許不是那種自我放逐式的「荒野徒步」。但是當你想要舒服地走進自然,既想要極致的美景,又不想做個苦行僧時,那麼阿爾卑斯是最合適的選擇。



19世紀晚期,登山家與散文家萊斯利·史蒂芬(Lesile Stephen)爵士形容阿爾卑斯山是歐洲人的「運動場」。工業革命後,圍繞阿爾卑斯山的旅遊與戶外運動快速發展起來,滑雪和徒步是其中的代表。在瑞士,1934年就成立了全國性的徒步協會。目前,瑞士境內有超過6.5萬公裡的徒步路線,接近於瑞士公路的長度,每平方公裡就有1.9公裡的徒步線路,其密度為全球之最。徒步網絡的維護受到了國家憲法的保障。每個瑞士人每年平均徒步20次,他們總共花在這個項目上的時間高達1.6億小時。這是一個非常愛走路的國家。在這些四通八達的徒步網絡上,都有統一規格的標牌指示。黃色代表簡單;白色加上中間的紅槓代表有一定難度;藍色則代表難度較高,需要配置專業的攀冰裝備。除此之外,目的地、時間也標示得一清二楚。每年5〜10月是徒步的最佳時期,遊客們可以選擇多種難度的路線。一些徒步路標上畫有嬰兒車和輪椅,說明即使是老人和嬰兒都能夠通行。

最經典的線路是阿爾卑斯1號線,由瓦杜茲出發前往蒙特勒,穿越整個瑞士北部阿爾卑斯山區,途經6個州,翻越最美麗的14個阿爾卑斯山口,總長度390公裡。而汝拉山巔5號線則是著名的「平緩之路」,小徑沿途的汝拉美景、文化和美食獨具特色,遠處阿爾卑斯蔚為壯觀,320公裡分為15個路段,很多路段都適合家庭參與。而從古城庫爾前往聖金格爾夫的阿爾卑斯山口6號線,則是不折不扣的荒野之路。小徑將庫爾和日內瓦湖連接在一起,沿途可以欣賞眾多湖泊和4000米以上的雪山。這條路長達610公路,是冒險徒步者的最愛。



在這些引人入勝的徒步線路中,還有一條十分特殊,甚至可以說獨具瑞士和阿爾卑斯特色,那就是阿萊奇地區的冰川小徑。
阿萊奇冰川是阿爾卑斯山脈中最大、最寬的冰川,發源於少女峰,長23公裡,面積為800多平方公裡。32座4000米以上的雪山環繞,一路與冰川相伴,景觀壯闊。



前往阿萊奇冰川,先坐火車到莫瑞爾,過一條馬路就是纜車站,再坐十幾分鐘的纜車,到達半山的小村利德阿爾卑。村子實在太小,只有原住民250人。抬頭可以看到連綿的雪山,山坡綠草在陽光下閃著光芒,兩三層的小房子依山而建,門口堆疊著引火用的松塔,草坪空地上還開出了一座9洞高爾夫球場。村裡沒有任何機動車,出入只能靠索道纜車。冬日大雪封山,村民穿著雪橇出門,直接上了雪道。

阿萊奇冰川有3個觀景點,都要再搭乘纜車上去。我們選擇了中間的觀景臺貝特莫爾峰,海拔2647米。站在其上,可以看到阿萊奇冰川從遠方群山的峽谷中蜿蜒而下,如同一條冰凍的巨龍,擺動著大S形的身軀,在中午炙烈的陽光下反射出幽藍的光芒。



若用高倍變焦鏡頭看過去,冰川表面布滿細碎的波紋,就像巨龍的鱗片。億萬年的冰雪沉積將巨龍封凍於此,亦如同一條大河,被凝固於高山大川之間。而大河的末端慢慢消融,涓滴成溪,萬裡入海。四周白雪皚皚,最厚地方雪牆有兩米多高,上面覆著淡紅色的塵,那是遠方撒哈拉飄來的細沙。與任何河流一樣,冰川在緩緩向前流動時裹挾了山上大量的亂石。地球變暖,冰川一點點融化消失,冰舌不斷後退,這些亂石便遺留在空谷兩側,形成了幾十到幾百米高的冰磧層亂石崗。它們就像兩條灰白色的長臂伸開在山谷兩旁,大部分為碎石和風化的石土堆積,貧瘠不毛。一條人踩出的小徑,順著陡直的山坡而下。我們走在小徑上,右側就是巨龍般的阿萊奇冰川,時時感到攝人心魄般的震撼。當走到冰川上空的巨石上,站在上面發陣呆,山風呼嘯而過,寂寥無人,愈發感到個體之渺小,時空之廣大。3.8公裡的路程竟也走了3個小時,一段絕美風景總是讓人多消磨些時光。



阿爾卑斯山蜿蜒橫貫瑞士領土,佔據著瑞士將近60%的面積。這片並不算遼闊的土地上盤踞著的山川、河流、冰雪、湖泊、森林都由這條山脈塑造而成。被山脈上滋養起來的瑞士城市,每一座都用自己的方式演繹著城市與自然、歷史文化與現代經濟的巧妙融合。眺望連綿雪山與飛瀉冰河的少女峰,背後隱藏著世界金融中心的蘇黎世,也隱約響起古城庫爾穿越5000年歲月的教堂鐘聲。


蘇黎世人自稱蘇黎世是「阿爾卑斯山腳下的大都會」。這是他們對這座城表達驕傲的方式:這裡既保留著阿爾卑斯山原始的純淨,又有著大都市應有的時尚和現代。有人說蘇黎世的可愛在於「從市中心坐車,三分鐘到湖邊,十分鐘到森林,二十分鐘到山頂。還沒出市區,就看見小小的草場和牛羊,看見花田和麥田,看見不知相隔多遠的雪山」。天氣晴朗的時候,乘坐蘇黎世湖邊的遊船,一個半小時就能飽覽蘇黎世湖和阿爾卑斯山的風光。從蘇黎世向雪山緩緩出發,朦朧的阿爾卑斯山開始漸漸清晰,雪山連綿不絕,融於沒有邊界的天空。而蘇黎世湖蔚藍靜謐,波光粼粼,成群的海鳥棲息在湖邊的欄杆,白色與黑色天鵝在湖面點水,靜謐與生動同時演繹著這片碧綠色湖水的風情。



圍繞著蘇黎世有七座山,其中玉特利山(Uetliberg)最為蘇黎世人鍾愛。去玉特利山徒步是蘇黎世人度過周末的典型方式,大家一般會乘坐纜車直達山頂,然後到山頂開始徒步,在山頂的餐廳或者觀景臺俯瞰蘇黎世城市和閃著波光的蘇黎世湖,一口深呼吸,就可以感受整個阿爾卑斯山脈帶來的純淨空氣。

蘇黎世也是個適合「城市徒步」的地方。繞著蘇黎世湖行走,享受風吹過的輕柔;在古蹟保存完好的舊城區穿行,漫步於鵝卵石鋪成的街道,便可與中世紀相遇,時光恍若靜止。



走到利馬特河(Limmat)分界的另一邊,就是完全的現代世界,班霍夫大街(Bahnhofstrasse)——這條與第五大道和香榭麗舍大街齊名的街道,有著高端品牌商店、優雅精緻的精品小店、手錶及珠寶店和高檔餐廳,任人珠光寶氣、縱情物慾。

除了充滿金錢的世界,蘇黎世更有感性的另一面,歌劇、芭蕾、戲劇演出、表演、音樂會,50多個博物館和100多個美術館的藝術展覽……讓這片誕生過達達主義和赫維提卡字體的土地,更有被深入探索的理由。

人們常常以蘇黎世作為瑞士旅行的起點和終點。瑞士國際航空公司夏季航班每天從北京,上海,香港直飛蘇黎世機場,並為在蘇黎世轉機乘客提供中途停留(Stopover)旅遊項目:預訂不同的旅遊套餐可以在2-5天內探索瑞士的精華景區和城市。與蘇黎世不同,同樣因為阿爾卑斯山繁榮起來的庫爾(Chur),則成為了一座古樸的徹底保留了中世紀餘韻的城市。庫爾自古便是連接南北的交通要衝,是前往聖莫裡茨和達沃斯等恩嘎丁城市鄉村的門戶,公元3000年前就有居民在這裡居住。古代庫爾是連結阿爾卑斯南北交通的要道,並因此而繁榮起來。後來由於翻越阿爾卑斯山脈的線路變化,庫爾不再是必經之路,這個交通要道慢慢寧靜下來,也因此免遭於現代工業社會的侵擾,在石壁環繞的老城中,保持了14-15世紀城市的格局和風貌。



在阿爾卑斯山下,庫爾相對於其他城市,更有一份古典氣質,坐著冰川快車到盡頭,飽覽一路自然美景之後,在這個城市最好的遊覽方式或許是丟掉地圖,隨意信步於城市的巷子中,在五顏六色的房子裡穿梭,走走停停,累了就找個咖啡館坐下,靜靜享受一份難得的安靜時光。


得益於地理位置的優越,庫爾另一大魅力是從城鎮中心可以直達庫爾當地高山Brambruesch,夏季在Brambruesch騎行,冬季直達滑雪區。Brambuesch山使庫爾成為瑞士唯一一座擁有自己夏季和冬季運動區的城鎮。


這些隱藏於阿爾卑斯山脈的城市,是人類文明聚集發展的開始,也是人們徒步自然的最初起點。當旅程結束,我們在這些地方重整行李,準備回歸都市的繁忙事務,他們用自然與城市的完美融合幫我們過渡著兩種心境。這些現代文明與自然的界限模糊不清的城市也告訴我們,城市與自然向來是相輔相成的,他們並不是反義詞,也從不是對立體。我們追求的安寧和清淨,關鍵不在於荒野還是現代文明,而在於靈魂如何在前行中突破禁錮,找到出口,看到新的境界。


在瑞士,火車不僅是一種交通工具,更是一種獨特的旅行方式。遊客購買一張瑞士旅行通票,就可以在一段時間內不受限制地任意搭乘火車、巴士、遊船和市內交通旅行。持瑞士旅行通票的乘客還可以免費參觀500多家博物館、美術館和城堡,免費登頂四座山峰。瑞士的火車上設有常規車廂,還有專門為自行車愛好者準備的專用車廂,自行車可以直接掛起來。另外還有適合兒童的遊樂車廂,備有各種玩具供孩子們玩耍。

從某種意義上說,瑞士就是一個火車上的國家。在這裡,平均每人每年乘坐火車2277公裡,為世界第一;有世界上最長的火車隧道,全長57公裡;海拔3454米的少女峰是歐洲最高的火車站;最陡的齒軌鐵路坡度達到48度。更重要的是,瑞士火車網絡四通八達,將各個風景區串聯起來,旅途就是旅行。其中最有名的,便是連接東部聖莫裡茨到西部採爾馬特的「冰川快車」。這條線路於1930年7月開通,起始為蒸汽火車,1940年改為電力運營。名為「快車」,但以交通的眼光看卻是出奇的慢,290公裡的路程要走8個小時,80年來都沒有提過速。在這8個小時中,冰川快車將跨越291座橋梁,穿過91座隧道,翻過海拔2033米的歐伯拉普山口。作為世界上最慢的「快車」,8個小時的旅程並不無聊。整條線路都橫亙在阿爾卑斯山的正中,翻越歐洲大陸的分水嶺。窗外的景色也變幻無窮:從寧靜的雪峰到奔騰而下的瀑布,從峽谷中湍急的山澗到高高懸空的大橋和驚險飛升的隘口。與普通的雙軌火車相比,另一種特色交通工具是齒軌火車。齒軌火車在中間多了一條鋸齒狀的軌道,而機車的底盤上也有專門的齒輪與其咬合。這樣便可以大大提升火車的爬坡性能。普通火車一般爬坡度為4〜6度,短期可以達到9度,而齒軌火車最高可以達到48度爬坡,這就是瑞士的皮拉特斯山鐵路。基於齒軌火車和纜車,瑞士搭建起了立體的山地交通網絡。徒步與滑雪客們省去了上山的枯燥旅程,直接抵達那些風景絕佳之處,不必長途跋涉,不必揮汗如雨。這在某種意義上,也塑造著我們對自然的感知:現代文明與荒野之間不是隔絕,而是融合;不是刻意的審視,而是徹底放下後的享受。無處不是風景,無時不在旅行,坦然地與這個消費主義的世界好好相處。

(本文圖片由瑞士國家旅遊局提供)



作者:莫裡

微信排版:阿瑾


相關焦點

  • 徒步瑞士,回歸自然!瑞士國家旅遊局2019夏季主題重磅發布
    2019年4月18日,瑞士國家旅遊局在妙計旅行舉辦2019年夏季新聞發布會,宣布新一季推廣主題:徒步瑞士,回歸自然。  瑞士駐華大使羅志誼、瑞士國家旅遊局亞太區主任包西蒙、瑞士交通系統中國區銷售市場經理史博以及來自北京和瑞士駐京各大媒體的近70名記者和旅遊愛好者共同出席了活動。
  • 瑞士,回歸自然
    想親近自然,有時不一定非要在草原上策馬奔馳,不一定非要登上險峻的高山,不一定非要目睹浩瀚的大海。即使在一座城市、一個國家,只要它的風光足夠美麗,它的文化足夠動人,你依然可以在那裡盡情親近自然、擁抱自然,然後回歸自然。你要想問有哪些地方能夠做到這些?那麼有著「世界花園」美譽的瑞士,便能驕傲地告訴你:它可以!  我們對瑞士這個國名並不陌生,但是很難在第一時間內說出它究竟坐落於哪裡。
  • 瑞士阿爾卑斯山的春天
    一旦滑雪季節的嗡嗡聲消失了,並且所有的雪都消退了,您可能會認為瑞士阿爾卑斯山的誘惑可能會減少一些,那您就錯了。蘇黎世位於瑞士阿爾卑斯山腳下,是您進行高山探險的理想基地。在這裡,您可以享受瑞士阿爾卑斯山提供的多種多樣的活動,或者前往利希滕施泰因(Lichtenstein)來體驗世界上僅存的少數公國之一的文化。在瑞士阿爾卑斯山遠足無論您是健壯的山間漫步者,還是只是想在山間草地上悠閒漫步,阿爾卑斯山中部都是您的理想之選。
  • 瑞士「香格裡拉」小鎮,夏天徒步冬季滑雪,人民享受生活令人羨慕
    瑞士是一個「有福氣」的地方,是很多資深旅行者值得去的目的地,它位於歐洲的屋脊阿爾卑斯山的中心,地形豐富而特殊,有山、河、湖、林等自然美景,環境優越,風景如畫,無疑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國家之一,今天說的是瑞士「香格裡拉」小鎮,夏天徒步冬季滑雪,人民享受生活令人羨慕。
  • 阿爾卑斯山,瑞士之魂!
    甚至對於整個歐洲, 阿爾卑斯山的意義遠非「一座山脈」可概括, 它是200多年前歐陸大旅行的終極目的地, 這場關乎自然與心靈的探索 一直持續到今天。
  • 瑞士的薩斯斐,冰川徒步的勝地,素有「瑞士香格裡拉」之稱!
    瑞士作為阿爾卑斯山的核心國家,山地面積約佔全國陸地總面積的60%,全國山川秀美,風景如畫。在瑞士,有65000公裡的徒步路線,是名副其實的「徒步天堂」。徒步旅行已經成為瑞士國民和遊客直接接觸自然、放鬆身心的最佳方式。
  • 從瑞士開始 開啟歐洲遊的 「夏季徒步時代」
    A、「徒步瑞士,回歸自然」  為什麼要到瑞士徒步?  當瑞士國家旅遊局將新一季的旅遊推廣主題定為「徒步瑞士,回歸自然」,我們不禁要這樣問。  翻閱瑞士的旅遊攻略不難得出結論:夏天是瑞士最好的徒步旅行季節。
  • 夏日最佳出遊地竟然是瑞士?!徒步新玩法探索絕美風光!
    瀏覽以下具體內容,發掘瑞士旅行的新亮點吧~2019 年 4 月 29日,瑞士國家旅遊局 / 瑞士國際航空(漢莎集團) / 瑞士旅遊中心(STC) 在廣州舉辦2019 年夏季旅遊發布會,宣布新一季推廣主題:徒步瑞士,回歸自然。
  • 瑞士薩多納,阿爾卑斯山從這裡起源
    因此,在2008年,坐落在瑞士東北部的薩多納,連同周邊32,850公頃的山區,一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UNESCO世界自然遺產Photo:unesco-sardona.ch另外,在每周六的早晨,在弗利姆斯及其周邊地區會有由護林員帶領的以自然為主題徒步線路。
  • 走進瑞士,眺望不一樣的阿爾卑斯山
    瑞士是一個位於歐洲中部(或歸類於西歐)的聯邦制國家(雖沿用舊稱「瑞士聯邦」,但在1848年改憲後已實行聯邦制),與德國、法國、義大利、奧地利及列支敦斯登接壤。瑞士也是世界著名的中立國,但瑞士同時也參與國際事務,許多國際性組織的總部都設在瑞士。
  • 任何人都能遠足瑞士阿爾卑斯山的7個理由
    遠足瑞士阿爾卑斯山讓人聯想到令人生畏的影像-背著高聳的背包背向高聳的山脈,不得不購買特殊的裝備,獨自迷路遠足,再也找不到了。為什麼任何人都可以遠足瑞士阿爾卑斯山事實證明,這有點戲劇性,幾乎任何人,無論經驗或體能水平如何,都可以遠足瑞士阿爾卑斯山(不需要遠足靴)您可以上下騎有些人可能將其稱為作弊,我稱其為消除了遠足中最糟糕的部分-許多瑞士阿爾卑斯山都有快速,易於使用的纜車
  • 徒行在阿爾卑斯山上
    薩堡兒八月份我與妻子來到瑞士,自然不會放棄爬一趟阿爾卑斯山。登山領隊叫「百靈」,其實是一位皮膚黝黑的男子,穿行於全球的資深登山教練。當他看到我對登山裝備一無所知,不禁怪嗔道:「你倆這樣也敢來攀登阿爾卑斯山?」百靈幫我倆選了登山鞋,還幫忙配備了左右二根登山杖,又演示如何雙手並用,左右開弓。遮陽帽與太陽墨鏡也是必需的。
  • 阿爾卑斯山,瑞士之魂!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Photo:Ins/@myswitzerland對於瑞士而言,甚至對於整個歐洲,阿爾卑斯山的意義遠非「一座山脈」可概括,它是200多年前歐陸大旅行的終極目的地,這場關乎自然與心靈的探索一直持續到今天。無論從地貌風光、自然資源、人文歷史、旅遊度假等各個層面來看,阿爾卑斯山都稱得上是「瑞士之魂」。可以說, 正是有了阿爾卑斯山, 瑞士才成為瑞士。
  • 瑞士絕美「隱世小城」,坐落於阿爾卑斯山巔,不是景點卻美如仙境
    去過瑞士的人對它一見鍾情,它很漂亮,風景如畫,它就是阿爾卑斯山,阿爾卑斯山使這個國家顯得不真實,瑞士人對自然和生存環境的呵護,令世界各地的遊客讚嘆不已。其實,瑞士的美麗並不在於城市,任何一個不知名的小鎮都可以輕易徵服你,利德阿爾卑是瑞士瓦萊的一個阿爾卑斯小鎮,坐落在陽光充足的高原上,海拔近2000米,小鎮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獨立氣質。利達爾佩位於山頂,作為一個環保山城,汽車是被禁止的,遊客和居民主要依靠纜車進出,遠離喧囂的世界,它是一種幽美的山林,帶著一種寧靜的鄉愁,是山城寫生的最佳選擇。
  • 瑞士「香格裡拉」小鎮,夏天徒步冬季滑雪,民眾樂享生活令人羨慕
    瑞士有許多好玩有趣的打開方式,其魅力不僅在於城市裡的現代化和精緻程度,更多是山區裡與世隔絕、風景如畫的壯美山川。瑞士的山地面積約佔國土面積的60%,共擁有65000公裡徒步線路,是名副其實的「徒步天堂」。徒步旅行無疑是瑞士國民和遊客最直接接觸大自然、放鬆身心的最佳方式。
  • 阿爾卑斯山最美麗的山峰,也是瑞士引以為驕傲的象徵
    馬特宏峰(Matterhorn)位於瑞士瓦萊州小鎮採爾馬特,海拔4478米,是阿爾卑斯山最美麗的山峰,也是瑞士引以為驕傲的象徵,以其一柱擎天之姿,直指天際,其特殊的三角錐造型,更成為阿爾卑斯山的代表,每當朝暉夕映,長年積雪的山體折射出金屬般的光芒。
  • 什麼是阿爾卑斯山穿心之旅?瑞士瓦萊州來震撼你了!
    土地面積僅4萬多平方公裡的瑞士似乎天生就被上帝偏愛著每處角落都令人一見傾心而最有特色的,非瓦萊州莫屬讓所有到訪的人再也不想離開位處瑞士西南部的瓦萊州四季日照充足、如夢如畫阿爾卑斯山山系讓這裡成為計劃深度遊瑞士的人最期待、也最不能錯過的目的地因為這裡有��01當之無愧的「歐洲山王」:馬特宏峰��馬特宏峰��阿爾卑斯山系中名氣最大的一座山高4474米,
  • 瑞士艾爾卑斯山9天6條經典徒步路線
    這次從 德國 進(分別去了 慕尼黑 ,天鵝堡,國王湖),再去了 奧地利 ( 哈爾施塔特 , 薩爾茨堡),後到 瑞士 瑞士 呆了9天,主要是 阿爾卑斯山 徒步。徒步到中間的時候實在太累了臨時改變行程,停了一天徒步,那時候正好在 瑞士 的法語區就去了 洛桑 對面的 法國 依雲 小鎮呆了一天,再回程的時候 杜拜 呆了一天。這次在 瑞士 一共走了6條徒步路線,背著一個單反一個無人機負重徒步 。爽到爆。天天走2萬步每天只吃兩頓,早上蔬菜色拉加杯咖啡,晚上蔬菜色拉配一瓶香檳。回家的時候發現自己還瘦了2kg。
  • 瑞士因阿爾卑斯山成為備受關注的旅遊名城!
    瑞士在歐洲中部,看看四周北德國,南義大利,西法國,東是奧地利,瑞士這個國家,是阿爾卑斯山脈最美的風景段,所以整個瑞士橫跨阿爾卑斯山,它的平均海拔在1500米左右,70%是山脈,30%的是高地,就是一個脊梁上的一個國家。最好在7月到9月去旅行,風景美,可玩的項目多。
  • 瑞士|在伯爾尼高地一覽阿爾卑斯山風景,聆聽瑞士之音,令人陶醉
    在綠色絨毯般的草地上,傳來陣陣牛鈴晃動的響聲,那嘎吱嘎吱的聲響是登山電車向上攀登時與軌道摩擦發出的聲音;伴隨著河谷間飄蕩的清風,時時可以聽到阿爾卑斯山的雪峰上,崩落下來的碎冰墜落冰川的聲音。在瞭望臺上一覽美麗的阿爾卑斯山風景,好像一幅寬銀幕畫,令人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