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學和耶魯大學的校園宣傳片在網上引發熱議。網友甚至提出「去北大旅遊去耶魯上學」的說法。對此,拍攝北大宣傳片的北大藝術學院副教授陳宇解釋稱,北大宣傳片是為了體現薪火相傳的精神氣質,與耶魯大學宣傳招生的目的不同,二者不具有可比性。
>>熱議
網友評價褒貶不一
「兩所大學宣傳片對比分析,耶魯的優勢是人,北大的優勢是景;耶魯的自信是當下,北大的自信是歷史;耶魯有話唱出來,北大有話說不出。」近日,一位名為「光頭王凱」的網友微博評論並發布了北京大學和耶魯大學宣傳片的兩段視頻連結後,立刻受到關注,並引發數萬人轉發和評論。國內某門戶網站還發起了「耶魯和北大宣傳片,你更喜歡誰?」的投票。投票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挺耶魯派」的網友人數是「挺北大派」網友的將近5倍。
支持耶魯大學宣傳片的網友認為,北大宣傳片過於含蓄,太中國化,北大若想成為一所國際化大學,必須更加開放,更加簡潔明了;耶魯的宣傳片則非常生活化,簡單易懂。
還有網友指出,北大宣傳片似乎在炫耀,炫耀其建設,炫耀其歷史;耶魯宣傳片則體現了情感、價值、包容和自信,高下立見。還有網友十分悲觀,說蔡元培先生時代的北大已經一去不復返。
支持北大宣傳片的網友認為北大的宣傳片在音樂和畫面上都更勝一籌,更有內涵,含蓄而優美,展現了中國人的濟世情懷,表現了北大的百年變化。
>>內容
一動一靜風格迥異
北京大學和耶魯大學都是歷史悠久的世界名校。北大1898年建校,而耶魯建於1701年。兩校宣傳片風格迥異:一靜一動。
北大宣傳片時長11分32秒。整個宣傳片從一根火柴劃亮開始,點燃了一盞油燈,北大紅樓室內被照亮,鏡頭隨著日出前的光影延伸至清晨的北大校園,安靜靈動。
北大宣傳片全程並無任何語言對白,而是通過鏡頭的變換,在光影和音樂的牽引下,展現了博雅塔、日晷、竹林、偉人像、未名湖等北大特有的景點,呈現了100多年來北大的歷史變遷,十分具有歷史厚重感。
耶魯大學的宣傳片則是以招生說明會家長和學生的詢問開場,用「我為何選擇耶魯」這樣的主題貫穿,全程採用音樂劇的說唱形式,載歌載舞的老師和學生們為家長介紹了校園生活的各個細節。「每個學生都有一個共享客廳,學習聚會」、「每個住宿學院由一位院長管生活,他們將與我們一起吃住」、「你有機會和喜歡的世界名人會面」、「你身邊就可能有諾貝爾獎得主」……這則宣傳片在網上顯然吸引了更多學生。
>>回應
風景背後是人的情懷
針對網上對於北大和耶魯宣傳片的熱議和比較,2月13日,拍攝北大宣傳片的北大藝術學院副教授陳宇做出了回應。陳宇表示,北大宣傳片除了宣傳學校之外,更是一部藝術片,片中加入了歷史等人文素材,旨在傳承中國文人薪火相傳的精神氣質。而耶魯大學宣傳片旨在招生,風趣活潑地反映耶魯生活學習場景。兩個宣傳片的拍片目的不同,並不具備可比性。
陳宇說,耶魯大學的宣傳片體現了追求「更高更快更強」的美國價值觀。而在他看來,北大的宣傳片應該更注重知識分子傳承下來的濟世情懷。於是,他通過光與影的形式反映這種需要薪火相傳的知識分子價值觀。「其實,北大不止是一所大學,她與中國歷史,中國社會和中國人的命運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北大的宣傳片要表達一種歷史厚重感。」
陳宇解釋稱,用影像的形式表現北大更符合中國傳統美學。另外,北大宣傳片也是國際高校之間交流的一種載體,不加文字,是因為「得意而忘言」,擔心文字可能存在的幹擾性,更有利於國際高校與北大的信息溝通。
之所以在北大宣傳片中,大量使用了北大的景點,陳宇表示,自古以來,風景背後是人的情懷,許多詩歌名句所反映的主題不僅僅是寫景。比如,宣傳片中,北大雕塑旁突然下起了瓢潑大雨,這不僅僅是天氣的問題,這也是影射北大在某個時期的遭遇。
>>解析
宣傳片反映大學理念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表示,兩個宣傳片的不同之處在於:北大宣傳片在乎的是能否反映出北大的成就,獲得領導認可;而耶魯宣傳片在乎的是反映特色吸引考生。
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熊丙奇分析,原因在於北大等名校的招生是沒有太多競爭壓力的。比如北大就用校長實名制,將招生時間提前,並把一些優秀學生提前「圈定」,而不用考慮用教育質量和教育服務「搶生源」。沒有「搶生源」的壓力,大學宣傳片自然就更像是學校的辦學匯報了。各高校的宣傳片都無非如此,可能展示手法不同,但說的無非是歷史悠久、地位很高、英才輩出、校園優美,畫面中出現最多的是歷史、校園建築、現任領導、當下的科研紅人,鮮見學生。
但耶魯大學卻不同。雖然屬於頂尖學校,可他們時刻面臨受教育者的選擇,拿到耶魯錄取通知書的學生,很有可能拿到哈佛或者普林斯頓的錄取通知書,處於這種環境中的大學,那是要「討好」學生的。因此,在他們的宣傳片中,出現用學生喜歡的說唱形式,宣傳學校「每個住宿學院由一位院長管生活」、「你有機會和喜歡的世界名人會面」就不奇怪了。
>>評價
耶魯宣傳片更有服務性
北京大學某文科院系教授表示,自己也關注到了網絡對於北大宣傳片的熱議。這位教授稱,兩個學校的片子相比,自己更喜歡耶魯大學的。因為耶魯大學的宣傳片有人氣有精神,能體現出大學的活力和神韻。
對於大學來講,主體是學生和老師,並非學校的景觀和歷史,北大的宣傳片過於強調唯美寫意,而忽略了宣傳片本身的服務性。這容易造成許多沒有來過北大的學生看了這個宣傳片之後,無法了解北大這所百年學府能為學生提供什麼樣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從宣傳片內容和創意來說,耶魯大學宣傳片的設計和專場都比較有新意,主題統一集中,整體感強。為家長展示了耶魯大學從老師到學生,從學術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能使家長放心地讓孩子報考耶魯。而北大的宣傳片雖然也能看出風景背後的用意,但是在外人看來仍然像是一部風光片。北大的宣傳片雖然藝術性強,拍攝用光都更講究,但缺乏創意,基本是用鬆散的校園場景做出的拼盤,讓看片的人一頭霧水。
北大勾起的回憶太少
李煜(化名)本科畢業於北大,碩士畢業於耶魯大學。對於北大和耶魯宣傳片的爭議,李煜也很關注。李煜稱,兩個片子各有不同,通過宣傳片來判斷兩所學校孰優孰劣,或者是由此就做出「去耶魯讀書去北大旅遊」的決定也未免太過於武斷。
李煜說,耶魯的宣傳片撇開歷史不談,因為它本身是一所有300多年歷史的名校,它有這個底蘊和信心,所以它選擇只談現在和當下,只解決家長和學生最關心的具體問題,洋溢著校園的青春活力。當然,這也和製作這個宣傳片的主體都是耶魯大學的本科生有關。他們知道家長和學生來到大學最關心的是什麼。
北大的宣傳片則比較注重歷史厚重感的表達,不是為了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而拍攝的。北大之所以用光影這麼含蓄的東西來表達,這與中國近現代以來教育的發展和北大的歷史變遷有關。
李煜說,自己幾年前就曾經在網上看過北大的宣傳片,當時還覺得拍得挺藝術的。如今對比來看,雖然耶魯大學的食堂很難吃,宿舍沒空調,但確實勾起的個人回憶更多,比如圖書館、健身房,都是自己曾經學習和生活過的地方,而北大的片子表達的情懷太過於厚重,讓人感覺離得太遠,勾起的個人回憶太少。
本報記者張曉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