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除了義大利因善於搞笑而聞名外,另外一個搞笑的國家就是號稱「世界第一強國」的法國了,人們在對義大利的搞笑報以善意的微笑時,而對法國的搞笑則是嗤之以鼻,義大利在戰場上的表現「不佳」並不代表義大利軍事力量不強,而是義大利人不喜歡戰爭,比較熱衷和平而已,而法國在戰場的「不俗」表現則讓人大跌眼鏡,按說法國的軍事力量並不弱,甚至可以說是非常強大,只是讓人沒想到的是,僅僅一個回合就被德軍幹掉了,法國也算是當時的一個堂堂大國,最後竟然淪落成打醬酒的不入流角色,法國真的是外強中乾嗎?
二戰圖片
二戰前,法國是僅次於英國的世界第二大殖民國、世界第四大經濟強國、世界第五大工業強國,是世界老牌強國,實力遠遠大於日本和義大利,此外,法國還擁有強大的金融系統和完整的工業體系,儘管也受到當時國際經濟大蕭條的衝擊,但根基還在,仍具有很大的工業潛力和戰爭潛力,和英國、蘇聯等基本在一個檔次,然而19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爆發,以及國際格局的「大洗牌」,法國逐漸被美國、德國趕超,一戰時期,法國是西線的主戰場,本土經濟遭戰爭破壞很大,無法效仿德國走軍國主義道路,國內又缺乏像羅斯福那樣的領袖,因此遲遲未能走出危機,到1939年末時,法國的鋼鐵、煤炭、軍備生產能力都已不及德國,在此情況下,兩國之間的差距便逐漸拉大。
二戰圖片
軍事方面,法國號稱「世界第一軍事強國」也不是空穴來風,二戰爆發前,法國有正規軍300多萬,連同預備役超過600萬,號稱世界陸軍第一,另外還裝備有3250輛坦克、3000多架飛機、上千艘艦艇,這在當時都是很領先的,另外,當時的美國還沒有開動戰爭機器,英國只是空軍很強,但陸軍不如法軍,蘇聯又剛剛經過大清洗,大量高級將領被殺,武器裝備和軍隊戰鬥力都嚴重下滑,已經與法國拉開了檔次,因此,這個時候能打敗法國的也只有德國了,工業時代的戰爭,拼的是國力與生產能力,1939年,法國的煤產量為50.2百萬噸,而德國則為386.8百萬噸;法國鋼產量為795萬噸,而德國則為2373萬噸,從這個角度來講,法國已難以同德國抗衡了,此外,法國軍隊的戰術思想也落後於德國,30年代,德國軍隊已經大規模應用了坦克集群戰術,確立了以機械化為核心的「閃擊戰」思想,而法國仍固守一戰時期以「塹壕防禦」為核心的戰術思想。
二戰圖片
此外,法國人心不齊,對戰爭缺乏主觀觀念,絕大多數的法國人由於受一戰的影響,他們安於和平、非常厭戰,就是在內閣中戰與不戰也是扯皮嚴重,無疑進一步消弱了法國的實力,例如,當德國在1936年幹涉萊茵非軍事區時,法國高層為此爭吵不斷,最終只有4名內閣成員贊成對德採取軍事行動,但由於贊成人數太少而被否定,當德軍在1938年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時,法國內閣同樣對此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卻拿不出有效的方案來,最終,綏靖勢力佔據上風,達拉第只得選擇妥協,不少法國人甚至將達拉第的「綏靖派」視為「英雄」,法國百姓並沒有戰爭來臨之前的防範意識,因此,當德軍突然發動突襲時,法國人根本就措手不及。
二戰圖片
而按照當時的德軍與法軍的實力,德軍正面進攻法國,不一定能勝,因為當時的法國坦克和火炮數量都比德國多,而花重金修築的馬奇諾防線更是讓德軍望而止步,海軍實力也是比德軍高出一大截,空軍與德國也不分上下,如果一旦打起來,法國還有英國、荷蘭、比利時等國的幫忙,因此德軍很難佔到便宜,如果不是德軍繞過馬奇諾防線,打了法軍一個措手不及,法軍是不會一個回合就被幹掉的,即便是英法荷盧比聯軍被德軍擊敗後,法國仍有一定的實力,法國之所以選擇投降,是因為法國人不願意抵抗了,如果法國人拼死抵抗,估計德軍也得崩掉幾顆牙,到二戰結束時,法國流亡政府仍擁有兵力120多萬,是西線盟軍第四大軍事力量,這也是戰後法國能躋身五常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戰圖片
二戰一開始,法軍一個回合就被幹掉,實在是運氣有些太差,當時的德國正處於歷史上最強盛時期,科技、文化、軍事都在成倍數上升期,另外由於一戰後法國給德國留下仇恨的種子,法德條約幾乎要把一戰後的德國榨乾,法國為了防止德國復興,在中東歐地區拼湊起了名為「小協約國」的軍事集團,並拉攏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加入這個組織,與此同時,法國又和波蘭結成了軍事同盟,這一時期,法國的戰略目的就是想借上述中東歐國家之手,來牽制、消耗德國,後來發現此舉無法遏制德國的發展,又不斷推行「綏靖政策」,以犧牲小國的利益來換取與德國的和平,結果助長了德國的擴張野心,當捷克斯洛伐克遭到侵略時,法德卻籤署了《慕尼黑協定》,讓德國獲利,當波蘭面臨德軍入侵時,法國宣而不戰,搞了一場「奇怪的戰爭」,結果導致了波蘭滅亡,此時,法國苦心經營的集體安全體系,在德軍的打擊下土崩瓦解。
二戰圖片
英法等國奉行的「綏靖政策」屢屢錯過了遏制德國的機會,導致了德國實力與野心不斷膨脹,在其盟友一個個被滅後,法國直面德國,要命的是,一戰後的法國則躺在功勞簿上安於享樂、不思進取,軍事理念和技術仍舊停留在一戰時期的陸地站水平,思維更是和幾百年前的中國人一樣,一切全憑馬奇諾防線來阻擋德軍的進攻,而且自身的實力已遠遠不如德國,此外,法國也不重視裝甲的發展,而德國則恰恰相反,德軍充分發揮運動戰的強項,直接繞過馬奇諾防線,從比利時繞了過去,一下切斷了馬奇諾的後勤供應,馬奇諾防線成了德軍的戰利品。
二戰圖片
為了進行西線戰爭,希特勒調集了136個師(其中包括10個坦克師和7個摩託化師),約2500輛坦克,4000架飛機,分為ABC三個集團軍群,A集團軍群45個師中,集中了德軍最精銳的部隊,擁有10個裝甲師中的5個,擔任主攻,主要任務是出其不意地通過比利時南部的阿登山區入侵法國,當時西歐國家的兵力可以說是與德軍旗鼓相當,擁有140個師(其中,法國100個師,荷蘭10個師,比利時22個師,英國派往法國的遠徵軍10個師),2300輛坦克,但西歐國家備戰不力,也沒有統一的指揮,再加上比利時和荷蘭又迷信希特勒的安全保證,恪守中立,所以英法在實力上處於劣勢,1940年5月10日,德軍從右翼開始進攻,首先對荷、比和法國北部的機場進行猛烈轟炸,奪取制空權,同時,空降部隊在荷、比後方,奪取機場、橋梁、渡口和一些戰略據點,15日,荷蘭投降,28日,比利時投降,法國和英國岌岌可危。
二戰圖片
德軍的先期行動也迷惑了法軍,法軍的統帥錯誤地以為德軍的進攻方向是比利時,於是將主力開進比利時,結果造成後方空虛,正中了「曼斯坦因計劃」的圈套,為德軍中路突破創造了條件,擔任主攻的德軍機械化部隊快速穿過阿登山區,直達馬斯河,等法軍統帥發覺時為時已晚,大批德軍坦克部隊突入北法平原,直逼英吉利海峽,就連希特勒也為德軍的快速突進而感到不安,他擔心孤軍深入又被圍殲的危險,幾次下令暫停前進,結果,英國政府急忙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全力撤退,這就是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人是撤出來了,但全部的重裝備全都丟失了。
二戰圖片
政治上,希特勒的貪慾和德軍閃電戰的節節勝利也加速了法國的淪亡,英法的綏靖政策徹底破產,同時,德軍閃電戰的勝利也給了軸心國很大的鼓動,義大利軍隊趁火打劫,跳出來搶佔勝利的果實,自5月10日開始,希特勒打破了「西線無戰事」的局面,開始全面進攻,一向推崇綏靖政策的張伯倫在一片譴責聲中被迫辭職,由堅持抗德主張的邱吉爾出任首相,組成戰時內閣,法國的淪亡無疑讓英法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也徹底打破了他們對希特勒「禍水東引」的幻想,1937年,三國軸心同盟國的作用開始顯現,儘管義大利只能算是德國的合作小夥伴,但在1940年6月10日,墨索裡尼認為德軍勝局已定的時候,就趁機從阿爾卑斯地區向法國進攻,從而加速了法國的覆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