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草間彌生:在無限圓點中自我消融

2020-12-13 荔枝網新聞

△ 草間彌生,日本前衛藝術家

  在草間彌生天才的創造後面,經歷的是苦難的童年。她出生在一個經營種子生意的富裕家庭,父親是上門女婿,經常在外面拈花惹草,母親個性強悍,近乎歇斯底裡。兩人不斷爆發激烈的爭吵,家無寧日。

△ 童年家庭照,右二是草間彌生

  生活在這樣近乎精神分裂的家庭裡,草間彌生自幼就心智扭曲,形成了孤獨的性格。她在 10 歲前後患上綜合性視聽失調症,開始被大量幻覺所困擾,甚至企圖自殺。

  為了躲避無時無刻不籠罩著她的幻覺魔網,草間彌生開始用重複的圓點和網格描繪她的幻視和幻聽。她將這些圓點理解為細胞和分子,是來自宇宙和自然的信號。這些圓點使不同事物之間產生奇妙的連續性,營造出一種無限延伸的空間,讓人無法確定真實與幻境之間的邊界。

△ 草間彌生為母親畫的畫像

  1945 年,16 歲的草間彌生的畫作入選了在家鄉舉辦的「第一屆全信州美術展覽會」。當時母親堅決反對草間彌生學畫畫,她希望女兒將來成為一名商人而不是藝術家。為此,草間彌生經常遭受母親的虐待。恐懼感和叛逆情緒反而讓草間彌生迸發出更強大的繪畫激情,她發誓決不放棄自己喜愛的藝術。她一如既往地畫著自己心目中的精神圖畫,並開始萌生出國的念頭。

  也是在這個時期,草間彌生開始畫了大量後來成為她作品符號之一的南瓜。她後來說:「南瓜是人類生存的糧食,在戰爭年代,由於食品不足,我吃過很多南瓜……我看到這些南瓜有一種親近感,就用南瓜畫了許多作品。」

△ 日本直島上的南瓜裝置

  1952 年,草間彌生在家鄉的公民會館舉辦了兩次畫展,這兩次畫展使她收穫了諸多名家的理解,他們成為了草間藝術之路上最重要的支持者。

  促使草間彌生遠走美國的另一個因素就是來自美國著名藝術家喬治亞·歐姬芙的鼓勵。在戰後不久的一天,一心想去美國的她在家鄉的舊書店裡偶然看見一本喬治亞·歐姬芙的畫冊,馬上被深深吸引住了。她滿懷熱情地給歐姬芙寫了一封信,並附上了幾幅自己的水彩畫。

△ 喬治亞·歐姬芙的畫作

  當時,歐姬芙是名震全球的藝術大師。「絕對不會有回信的。」草間彌生當時這麼想。但出乎意料的是,歐姬芙居然回信了,她們後來還有多次書信往返,這給年輕的草間彌生以莫大的鼓舞。「與喬治亞·歐姬芙畫冊的相遇,成為連接我和美國的契機。」她在回憶錄中這樣寫道。

  1957 年 11 月 18 日,草間彌生登上了飛往美國的航班。當時沒有收入的草間彌生很快就陷入了極端貧困的境地。但即使在最饑寒交迫的日子裡,草間彌生也沒有放棄自己的藝術夢想。有一次,草間彌生連續三天三夜不吃不睡,忘我地沉浸在她的「網」中,結果導致心跳過速,被急救車送到醫院。醫生檢查之後對她說:「你的病我們這裡治不了,要到精神病醫院去。」

  草間彌生回憶道:「在紐約這個人間地獄,每個人從精神到生活都像打仗一樣。我當時在這個戰場上不是生就是死,必須每天戰鬥般地全身心地投入創作……當我登上紐約的世界最高樓朝下看時,深深體會到在這裡一切都是可能的,是通往成功世界的門戶。雖然我現在兩手空空,但總有一天,我要在紐約擁有我所希望的一切。」

  1959 年 10 月,她在紐約的布拉塔畫廊舉辦了第一次個展,展出五幅幾乎與牆面等大的作品,每幅作品都是在黑底上用白色畫滿網狀的圖案,視覺效果極其奇妙。個展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草間彌生在歷經無數的苦難之後,終於一躍躋身國際現代藝術的最前沿。

  1962 年,草間彌生在紐約綠畫廊舉辦展覽,展出她最初的立體作品。她以布和填充物為材料製作的類似男性生殖器的突起物,密集地覆蓋著椅子、沙發、梳妝檯等,草間彌生將這類作品稱為「軟雕塑」,這是她自幼以來全部靈感的終極發展。那次展覽之後不久,安迪·沃霍爾就打來電話,問能不能借用草間彌生作品的圖片來製作絲網版畫,結果被草間彌生婉言拒絕。

  1967 年之後,草間彌生的活動不僅限於藝術的目的,在時代背景的影響下,她還投身到反對越南戰爭的和平運動中。從繪畫到軟雕塑,再到裝置、影像、行為,草間彌生在紐約幾乎嘗試了她所能做到的所有藝術形式,給紐約現代藝術界留下了強烈印象,影響深遠。

  在反對越戰的高潮期,草間彌生不斷呼籲「反對戰爭,構築和平的時代」。她在距離紐約兩個小時車程的藝術家村伍德斯託克登記成立了一所名為「草間企業」的藝術機構,這裡聚集著一群天真的理想主義者,是在戰爭與暴力的漫天烽火中,建立的一個「愛與和平」的藝術烏託邦。

  美國藝術家約瑟夫·康奈爾的出現,也書寫了草間彌生的人生經歷中一段浪漫篇章。自 20 世紀 60 年代在紐約相識之後,兩人共同生活了十餘年。1972 年,康奈爾因病去世,這給草間彌生造成了沉重的精神打擊。

△ 草間彌生與約瑟夫·康奈爾

  1973 年,草間彌生返回東京。在參加了幾次展覽之後,便於 1977 年獨自一人住進東京新宿的精神療養院,遠離藝術家、評論家和媒體,開始執筆寫小說,陸續出版了含自傳在內的十幾本書。

△ 草間彌生自傳《無限的網》

  20 世紀 80 年代之後,草間彌生又逐漸回到公眾視野。她作為旅外藝術家被編入日本戰後美術史,作品陸續出現在各種大型回顧展上。她真正被重新發現是在 20 世紀 90 年代,年輕一代審美趣味的轉變也使草間彌生的藝術再度走紅。

  草間彌生的作品,描繪著人類的尊嚴與幸福,對抗著戰爭與不幸,依舊走在時代的前沿。

相關焦點

  • 看懂草間彌生:在無限圓點中自我消融
    為了躲避無時無刻不籠罩著她的幻覺魔網,草間彌生開始用重複的圓點和網格描繪她的幻視和幻聽。她將這些圓點理解為細胞和分子,是來自宇宙和自然的信號。這些圓點使不同事物之間產生奇妙的連續性,營造出一種無限延伸的空間,讓人無法確定真實與幻境之間的邊界。
  • 對話|90歲草間彌生:圓點通向無限,奔馳在「高速公路」上
    黑色的波爾卡圓點經過鏡屋的反射,向四面八方擴散。而在展覽上展出的「我的永恆靈魂」系列繪畫中,同樣能看到大量的圓點圖案。草間彌生,《圓點迷戀》,2014 圖片版權:草間彌生「圓點是立體的、無限的。而且,圓點還象徵著生命——月亮、太陽、星星是由數億顆圓點構成的。這是我最核心的哲學。
  • 無限的鏡子 映照草間彌生的圓點宇宙
    赫希洪博物館以「草間彌生:無限的鏡子」(Yayoi Kusama: Infinity Mirrors)為題,展示草間彌生大型鏡像裝置與其他60件畫作與雕塑,探索藝術家如何運用鏡子、圓點、陽具、房間等元素創作。展覽展至5月14日。
  • 對話|90歲草間彌生:圓點通向無限,奔馳在「高速公路」上
    而在展覽上展出的「我的永恆靈魂」系列繪畫中,同樣能看到大量的圓點圖案。草間彌生,《圓點迷戀》,2014  圖片版權:草間彌生「圓點是立體的、無限的。而且,圓點還象徵著生命——月亮、太陽、星星是由數億顆圓點構成的。這是我最核心的哲學。我想通過圓點構成的和平在我的心靈深處生發出對永恆的愛的憧憬。」草間彌生曾經這樣寫道。
  • 圓點女王草間彌生
    ▋ 還記得2013年10月下旬,臺灣桃園新屋的池塘裡出現了像是放大了數萬倍的奇異單細胞生物,一個個布滿黑色斑點的桃紅色、大型不規則物體漂浮在水面上。它們的創作者,正是日本國寶級藝術家草間彌生。她給這些「單細胞」們起了一個很了不起的名字「生命的足跡」。
  • 草間彌生,不止圓點的人生
    一開始母親並沒有注意草間的異常,而實際上罹患神經視聽障礙的草間彌生被當時的醫生診斷為精神分裂症。眼前的光斑是因為視網膜上多了一重網狀斑點,因此看到的一切都是斑點,畫出來的畫也就布滿了圓點。儘管這個疾病讓草間飽受折磨,但也因為這些圓點成就了她藝術創作中強烈的個人標誌,而她也從藝術創作中得到了救贖。
  • 無限圓點的生命力令草間彌生成名的「圓點」
    錢夢妮  本月初,草間彌生在美國切爾西的畫廊裡搭建了一個「鏡屋」。衣帽間大小的房間裡到處都鋪滿鏡子,75個彩色LED燈泡時暗時明,置身其中的人仿佛置身於一個私密又無限的宇宙奇觀。  鏡子所代表的「無限觀感」在近日於上海當代藝術館(MoCA)開幕的「草間彌生——我的一個夢亞洲巡展」當中也有類似展現。
  • 一口氣讀懂草間彌生丨準備好了嗎,一大波圓點即將來襲!
    原標題:一口氣讀懂草間彌生丨準備好了嗎,一大波圓點即將來襲! 強烈建議你記住「重複」這個詞,因為它不但是看懂草間彌生,還是看懂當代藝術關鍵鑰匙。草間彌生將圓點覆蓋在我們所熟悉的維納斯肖像上,把立體的雕塑融入到二次元的背景中,操控觀者視覺。 往萬物上覆蓋圓點——這也是草間的經典手法之一。
  • 設計師 草間彌生:精神病院走出的波點女王
    > 《無限的網》系列 在草間彌生的經典系列——《無限的網》中,這些畫表現了出一張張無限延伸波動的網 重複在草間彌生的藝術裡無處不在,但這個手法也並非她獨創。 草間彌生除了在《無限的網》裡重複使用圓點外,她的其他畫作也保持著一樣的風格。 用重複的圓組成萬物,用重複的元素表達世界。
  • 無限圓點的生命力令草間彌生成名的「圓點」
    錢夢妮  本月初,草間彌生在美國切爾西的畫廊裡搭建了一個「鏡屋」。衣帽間大小的房間裡到處都鋪滿鏡子,75個彩色LED燈泡時暗時明,置身其中的人仿佛置身於一個私密又無限的宇宙奇觀。  鏡子所代表的「無限觀感」在近日於上海當代藝術館(MoCA)開幕的「草間彌生——我的一個夢亞洲巡展」當中也有類似展現。
  • NOWNESS | 草間彌生,不止圓點的人生
    在過去的一個半月中,草間彌生再次在紐約掀起了觀展狂潮,畫廊外每日都排滿了參觀人群,等待時間最長曾超過4小時。在NOWNESS昨日發布的本篇文章中,作者以2013年在藝術家東京工作室拍攝的紀錄片為開頭,完整地回顧了草間彌生至今豐富多彩,同時也跌宕起伏的一生。
  • 「草間彌生:無限鏡屋」 走進圓點萬花筒
    【環球時報記者 七色地圖】一幅巨大的海報,懸掛在城市中央的樓宇外立面,草間彌生一雙嚴肅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盛氣凌人地注視著你。前些年,曾與圓點女王擦肩而過,此次來華盛頓,終於有機會,走入草間彌生的奇妙世界。
  • 「草間彌生:無限鏡屋」 走進圓點萬花筒
    【環球時報記者 七色地圖】一幅巨大的海報,懸掛在城市中央的樓宇外立面,草間彌生一雙嚴肅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盛氣凌人地注視著你前些年,曾與圓點女王擦肩而過,此次來華盛頓,終於有機會,走入草間彌生的奇妙世界。這次「草間彌生:無限鏡屋」展覽,是在哥倫比亞特區赫希洪博物館和雕塑園,為慶賀草間彌生藝術生涯65周年而舉辦。赫希洪博物館全身貼上了草間彌生標誌性的紅色圓點,排隊的人群繞了博物館整整一圈。
  • 「圓點女王」--草間彌生,是什麼成就了她的藝術人生
    90餘歲高齡依舊活躍在藝術圈和時尚圈,以一頭火紅短髮,標誌性波卡爾圓點服裝的造型出現在媒體中,被人們親切的稱為「圓點女王」、「日本怪婆婆」。草間彌生10歲用波點畫母親渴望沒有束縛的自由和無限廣闊世界的草間彌生,深感到自己國家的封建,庸俗,和充斥著的對女性的輕蔑,在1957年決絕地離去日本,闖蕩美國。
  • 草間彌生的波點藝術——用重複的視覺圓點與世界溝通
    宇宙有無窮無盡的圓點。星星是圓點,我們都是圓點,你是一個點,我也是一個點,來自宇宙空間,消融於宇宙空間。「圓點女王」、「話題女王」、「精神病藝術家」、「怪婆婆」,這些都是草間彌生身上的標籤。不拘一格的性格,前衛的創作方式和執著、純粹的藝術態度,讓她贏得了「日本最偉大的當代藝術家之一」的美譽。
  • 草間彌生:世界著名的圓點女王
    在接受《外灘畫報》採訪時,草間彌生一遍又一遍地表述著藝術對於她的重要性,藝術是她一生中唯一抓住的東西。有人猜測,草間彌生把自己關進精神療養院,是在約瑟夫·柯內爾去世後的一種自我懲罰。她為博取盛名而進行的瘋狂行動感到後悔,認為自己更應該聽從約瑟夫·柯內爾的意見,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作品上。
  • 設計人物 | 草間彌生
    同時,展覽也呈現了《無限鏡屋》的特別版本:除了鏡屋本身,展廳牆面上也安裝了鏡面和點狀燈光,展廳本身成為一個大型「鏡屋」,與空間中的「鏡屋」本體交相呼應,在一個無垠的大宇宙內部又嵌入了一個小宇宙。在無限的圖案和色彩中,觀者的「自我」被包裹和消解,與草間彌生「自我消融」的哲學不謀而合。
  • 圓點女王 草間彌生
    2014上海草間彌生大展到場觀眾30萬人!為  /  什  /  麼  /  推  /  薦《圓點女王 草間彌生》這本書中草間彌生以個人經歷為基礎,更多地談到自己多年來的一以貫之的創作理念,用隨筆自傳的方式,分成了藝術、奮鬥、人生、社會、生、死、愛五個章節,「解密」耄耋之年卻仍激情慷慨的藝術家生命。
  • 草間彌生大展開幕 90歲「圓點婆婆」帶來哪些驚喜?
    草間彌生圖片由東京/新加坡/上海大田秀則畫廊提供圖片版權:草間彌生密密麻麻的圓點、無限延伸的鏡屋、大小不一的南瓜草間彌生新作《隱匿的人生》(局部),凸面鏡下的世界上述圖片由雅昌藝術網拍攝於復星藝術中心現場作品版權:草間彌生僅這一件作品,就蘊含著草間對圓點和鏡面的執著。
  • 草間彌生《無限鏡屋》
    草間彌生作品《無限鏡屋》系列草間彌生作品《無限鏡屋:悲傷水晶吊燈》草間彌生作品《無限鏡屋:悲傷水晶吊燈》草間彌生作品《無限鏡屋:悲傷水晶吊燈》草間彌生的《無限鏡屋》系列作品大概有二十件,大部分是利用小燈點綴黑暗的鏡像空間中,一方面強調草間彌生的經典圓點,一方面營造出宇宙的空間感,帶領觀眾感受置身於地球之外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