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記之七
文/圖 青寒
自駕路線:
德令哈——玉門關——鳴沙山 月牙泉——西千佛洞——敦煌莫高窟——文殊石窟群——嘉峪關(行程兩天)
帶著對姊妹湖的留戀,我們由得令哈出發前往敦煌。雨一直下,但路特別平坦,車也很少。
雨淅瀝,收費站叫魚卡
聽雨,雨聲不斷,看雨,水天相連。愁雨洋洋灑灑落窗邊,看不盡暗濤洶湧沙坡前。灰濛濛的雨,灰濛濛的天,鳩雀幾聲戲纏綿。庭前漣漪微泛,嬌花迷醉楚楚憐。誰人撫琴幽怨,續續斷斷聲聲漫漫。水榭樓臺登高望遠,吟詩誦讀海納百川。萬種豪情憑欄,莫不如揮墨塗抹話冷暖,獨享幽寒。
漸漸天晴,能隱隱約約看見遠處的雪山。即使茫茫戈壁也能讓人產生無限遐想。
遠處隨處可見的雪山
經過一座橋,覺得很美,在飛馳的車上連拍了不同角度,生活中的美隨處可見,我習慣不但用眼睛去看,還隨時用我的手機記錄它們的唯美。
空曠的公路,大橋藍天也是一種美
途徑玉門關,吳老說不去遺憾去了更遺憾。那麼我還是想去了的遺憾比較好吧!
天灼熱,幾十公裡的直路挺過癮。雲悠悠的漂浮著,仿佛伸手能摘到,凝思片刻你會從它們的形態中衍生出許多天馬行空的故事。想的最多的還是孫悟空或者什麼王母娘娘的蟠桃宴。
遠遠地看見玉門關烽火臺遺址
漢武帝為抗禦匈奴,聯絡西域各國,隔絕羌、胡,開闢東、西交通,在河西「列四郡,據兩關」,分段修築障塞烽燧。元鼎六年(公元前111),由令居(今甘肅省永登縣)築塞至酒泉(今甘肅省酒泉市),元封四年(前107),由酒泉築塞至玉門關。王莽末年,西域斷絕,玉門關關閉,漢塞隨之廢棄.
這就是傳說中的玉門關。如果你絞盡腦汁的想要形容它的美,其實也是可以的,畢竟在它的經歷中隱藏著那麼多曲折離奇的故事呢!
這就是傳說中的玉門關
天依然很藍,慕名而來的人也很多,大家被炙熱的氣流燻烤著,值得一提的是真的無處可藏可躲。最後還是勉強用15塊錢一根的綠豆冰棍消了暑。在博物館裡參觀了一些古文物,畫像磚保存完美,但躁動的心緒無暇欣賞。
完美的畫像磚
登高遠眺,沙漠中還是能望見一抹綠色。這條通天的公路以及周邊的環境讓我想到如果犯人流放在這裡往哪逃呢?
遠遠的一抹綠沁入眼帘
傍晚時分終於到達盼望已久的鳴沙山月牙泉。斜陽落日,沙,有著誘人的色彩。鳴沙山拖著害羞的面紗羞怯的掩面而笑,光線順著沙丘的稜角旖旎著。
鳴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對孿生姐妹,「山以靈而故鳴,水以神而益秀」。有「鳴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
鳴沙山
大漠風煙近,斜陽度黃昏
雲藹捕沙暖,孤影映伊人
夕陽下的那一抹等待
揉進光陰,細心的點數
於是,風軟綿綿的
走進那年的情緒
放飛的煙火
若明若暗的淺藏心底
拿捏不好那片風中的搖曳
慢慢地,慢慢地
劃向彼岸花烙印的期許
斜陽下鳴沙山的魅力
人在自然的浩瀚中顯得多麼渺小,不過我喜歡此時的場景。
光,在這一刻無比絢爛,而我此時比任何時候都喜歡與迷戀這個落日的暮晚。一堆堆毫無生命的素衣素顏的沙,在光的浸染下富麗堂皇,猶如醜小鴨蛻變為天鵝的驕傲。
沙多人多,景色完美
陽光不小心跌進沙面
拾起你昨日存放的暖
用夜幕的微涼,輕輕柔柔相送
……
光影下的鳴沙山
我們進去的時候已經快8點,好在這裡黑天比較晚。太陽已經迷戀在山間,我一邊一路小跑一邊用手機變著角度連拍不斷。
手機拉近拍的月牙泉,看不清水的清澈,但我想它的存在不知道曾經迷戀了多少靈魂。
這是源於一個傳說,當年唐三藏去西天取經,途徑敦煌,因為是無際的沙漠,沒有水沒有食物,白龍馬已經死了(當地有白馬塔就是安葬白龍馬的地方),唐僧艱難跋涉,終於也快要倒下了,此時正被觀世音菩薩看在眼裡,為了祝他成功,所以從紫金瓶裡滴下一滴金水,瞬間在茫茫沙漠裡出現一汪月牙似的清泉,而且泉裡還有一種叫「七星草」,可以治百病,後此泉得名「月牙泉」,於是唐僧獲救了,便繼續向西天前進,月牙泉也一直存留了下來直到今天。
遠眺月牙泉
據說月牙泉有四奇:
月牙之形千古如舊,惡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中不淹於沙,古潭老魚食之不老。
還有三寶:鐵背魚、五色沙、七星草。鳴沙山的沙子有紅、黃、綠、白、黑五種顏色。傳說鐵背魚和七星草一起吃可以長生不老!可是因為我們到的晚,只顧得爬鳴沙山拍照,沒來得及去月牙泉身臨其境,更沒吃那長生不老。這也將是一輩子的遺憾吧!
晚霞中的月牙泉
沙坡前,幾重影,暮暮朝朝映殘生。凡間花落去,多少春秋黃粱夢。待,紛紛擾擾無窮盡,痴嘆萍水相逢。阡陌魅影疊疊重重,長發妖嬈,古寺不了情。雲遮月沒,風行舞弄。
風瀲灩,沙影魅惑
月,是遼想心事的情種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讓我來尋找光明
夜幕降臨,風旖旎在沙漠裡尋找安寧
暮晚月影朦朧
由於莫高窟的門票有些緊缺不但限制參觀人數另外只能在參觀的前一天買第二天的票,所以即使是應急票我排了大半天的隊也只是買到了第二天下午的。旅行就是不能閒著,搜看了周邊,覺得《西千佛洞》離得不遠也值得一看。
千佛洞,是敦煌境內的一個石窟,它位於鳴沙山的西端,莫高窟的西端,敦煌城的西端,也開鑿在黨河河谷西岸的懸崖峭壁上,因此,被稱之為西千佛洞。
西千佛洞外景
西千佛洞是敦煌佛教藝術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現存北魏至宋代17個洞窟。其中一至三窟為唐代窟,四至八窟為魏代窟,十六窟為晚唐窟,其他洞窟因風化模糊,時代難以辨認。
西千佛洞洞窟不大,壁畫很完整。狹小的空間只能容下十幾個人,不過這樣也使我們能和壁畫親密接觸,不僅能夠清晰的看清壁畫的內容還能看清人物的紋飾、樣式以及豐富的人物表情。壁畫線條流暢,人物姿態及其豐富,由飛天的飄帶可以看出她們飛翔的唯美。因為洞窟內不讓拍照,所以也只能任大家憑空想像了。
陽光無限,炙熱無比
石窟外邊的巖石牆體似乎有些黝黑砂礫的感覺,不過摸起來很堅硬,或許是後人修復的結果吧。
影子都可以算是陰涼之處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後歷經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莫高窟與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後加麥積山石窟稱四大石窟。
近幾天的旅行天的確十分給力。看吧,晴朗的瓦藍瓦藍的。風還是有一絲的,站到樹蔭下會感覺很涼爽。敦煌莫高窟,我期待了多年嚮往了多年,應該是上師範學工筆的時候,老師給我們講過壁畫、講過飛天、講過藻井而且還臨摹過,至今記憶猶新。
仰望敦煌莫高窟
站在洞窟下仰望,說不上雄偉感覺有些神聖吧!在洞裡幾分鐘的人流湧動,似乎還沒看就出來了,講解的什麼當時沒聽清也記不住,只記得看了世界最大的佛和臥佛。仰望的同時有些由衷的敬佩與感嘆,人類真是無所不能的。
1940年,張大千在此描摹壁畫時,發現部分壁畫有內外兩層,他便揭去外層以觀賞內層,這種做法後來引發了爭議,依然爭論不休。1940年至1942年,國畫家張大千兩次赴敦煌莫高窟臨摹壁畫,在那裡逗留的時間加起來約一年多,剝損壁畫的事情就發生在這期間。張大千剝損的壁畫總共約有30餘處。莫高窟第130窟是敦煌最具代表性的石窟之一,窟內26米高的佛像是敦煌第二大佛。張大千剝損的壁畫位於進門甬道,據介紹,他首先剝去第一層的西夏壁畫,然後又剝去第二層的晚唐壁畫,如今人們只能看到最下面的盛唐壁畫,而盛唐壁畫因前人覆蓋時為了增加泥土粘合力,已被劃得面目全非。甬道的牆上,清晰地留下了他層層剝畫的斷面。據記載,這座石窟歷時29年才築成,平均一年掘進一米,而張大千在短時間內使它大大改觀。如此典型的被他剝損壁畫的石窟還有第108窟、454窟等。
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美
洞窟很多,或許大同小異吧。因為是應急票所以我們也只能看四個據說是經典窟。人流量忒大了,我們還是給國家節省點資源吧!
莫高窟外等待參觀的人
在敦煌那個地方好像隨時都能見到風蝕殘留的地貌小景。美的神聖,美的悽涼,美的滄桑。
樹蔭下也能尋覓美景
趕往張掖的路上,去了有「小西天」之稱的文殊寺石窟群。寺內漢傳、藏傳佛教,道教等多派並存,有許多石窟和壁畫,是一座藝術寶庫。
文殊石窟群
文殊石窟群坐落在一個藏族村落的山上。大大小小的涉及到各路神仙的廟高高低低錯落有致的分布於一片不算很高的山上。一個個大小間歇排列的石窟大都已然廢棄,及個別完好的已經謝絕參觀。從縫隙中偷窺了一下,佛龕壁畫還不錯呢!
文殊寺
這樣的環境作為一個旅行人我只能說有美的存在,但我想把它們當成過眼雲煙,我想逃離。長期生活在看不見綠意的地方,我覺得要乾巴死了!
如此景象美的悽涼
嘉峪關號稱「天下第一雄關」城牆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
嘉峪關
將軍留守雄關城
夜衾羅衣捕長風
邊邑孤寒存舊事
彎月一泓念餘生
雄關遠眺
清代,林則徐因禁菸獲罪,被貶新疆,路經嘉峪關時有詩讚道:「嚴關百尺界天西,萬裡徵人駐馬蹄。飛閣遙連秦樹直,繚垣斜壓隴雲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蒼茫入望迷。誰道崤函千古險,回看只見一丸泥。」又云:「除是盧龍山海險,東南誰比此關雄。」指出這關真乃「雄關」。
一梳雲的美
雄關威武
在這裡腦海中滿是小學課本中所學沙漠、邊關題材的詩句(其實也說不上來幾個,呵呵)但我想形容的是:荒涼和悽涼。我想像不出當時嘉峪關是何等威武何等霸氣,我只想到當初駐紮在這裡的官兵得多苦!
仰望的角度很美
金戈鐵馬踏雲梯
暮雨攜風晚來急
大漠燕嶺鉤新月
狼煙雪域孤雁啼
聲聲漫,遙無期
邊關駝鈴塞下曲
莫許樓臺摘星處
寒天暑地夢戈壁
靜謐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