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位匠人,得到西方學者高度評價,如今名字被刻在月球上

2020-12-18 騰訊網

上世紀二十年的,「現代火箭之父」羅伯特 戈達德研製出人類歷史上第一臺液體火箭發動機。四十年後,蘇聯與美國先後開始載人航天,其中在1969年,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登陸月球,第一句話是:「這對於一個人來說是一小步,但對於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一步」。

近代百年屈辱後,中國只能用羨慕的眼光看著美國人創造人類歷史,但鮮為人知的是,早在600餘年前的明朝初期,一個中國人的一小步,開啟了人類航天史,被譽為「世界航天夢想第一人」。

中國人的飛天夢歷史悠久,《山海經》中的「人鳥一體」,神話故事中的嫦娥奔月,屈原的飛龍車,敦煌壁畫中的飛天伎樂等,古人對天空充滿了浪漫想像,到了明朝初期,有一位科學家終於按捺不住,開始了一次航天嘗試。

01

元朝末年,浙江金華婺城陶家書院山長陶成道(後改為陶成義),熟讀詩書,但不願參加科舉考取功名,不愛官、愛科學,非常喜好鑽研煉丹技巧,一次煉丹事故後,就轉為試製火器,成了一名火器專家。

1356年,朱元璋攻克南京後,立即揮師東南,攻下包括金華在內的浙江大部地方。在嚴明軍紀、爭取民心的同時,朱元璋還不斷網羅人才,特別是知識分子,為此在南京特別修建了禮賢館。見到朱元璋這麼禮賢下士,於是陶成道就帶領一干弟子來投,並獻上諸多火器技藝,在歷次戰事中屢建奇功,成為明朝開國功臣。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封陶成道為「萬戶」,於是陶成道本名沒人叫了,大家都稱他萬戶。之後,陶成道繼續從事火器研究工作,尤其在對火箭研究中,陶成道慢慢產生了一個驚人的想法,即通過火箭的推力,將人送上藍天,實現古書中描述的飛天夢想。

02

火箭,中國古代的重大發明之一,距今已有千年歷史。

北宋時期,軍官嶽義方、馮繼升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個以火藥為動力的飛行兵器——火箭,原理是以氣體的反作用力把火箭推向前,飛行中殺傷敵兵。嶽義方、馮繼升的火箭極為簡陋,殺傷力極小,只能作為奇兵偶爾使用一下。12世紀中葉,經過改良後,火箭才廣泛用於戰爭,宋金「采石之戰」中所使用的「霹靂炮」,其實就是一種火箭兵器。13世紀之後,中國火箭技術進一步發展,湧現了許多與現代火箭類型相近的火箭形式。

火箭技術的進步,給了陶成道信心與希望。於是,陶成道設計了航天裝置,即蛇形飛車、大號火箭、大號風箏,其目的是想借火箭向前推進的力量,加上風箏上升的力量飛向前方,最後再利用風箏平穩著陸。

一天,風和日麗,萬裡無雲,陶成道雙手各持一個大號風箏,坐在一輛捆綁著四十七支大號火箭的蛇形飛車上,然後讓僕人點燃大號火箭。不幸火箭爆炸,陶成道也為此獻出了生命,後人稱之為「萬戶飛天」。

03

如今看來,陶成道的想法極為可笑,但在600年前,陶成道的想法卻可謂石破天驚,非常富有創造性,他的基本方法和勇敢精神受到人們的肯定與敬仰,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利用火箭向太空搏擊的悲情英雄。

令人遺憾的是,近代中國積貧積弱,不僅在火箭繼承與發展上遠遠落後於西方,而且連陶成道的壯舉也鮮為人知,直到上世紀四十年代,美國火箭專家介紹陶成道時,中國人才慢慢知道陶成道。

最先談到陶成道事跡的是美國火箭學家赫伯特·S·基姆,1945年在《火箭和噴氣發動機》一書中介紹了陶成道的壯舉,清華大學教授劉仙洲將其翻譯為中文,陶成道才慢慢為國人所知。之後,蘇聯、德國、英國等國火箭專家的一些著作中,在論述火箭與航天發展史時,往往都會提及陶成道。

上世紀七十年代,陶成道成為世界公認的航天始祖。與此同時,為了紀念陶成道的航天壯舉,國際天文聯合會將月球背面一座環形山命名為「Wan Hoo(萬戶)」,於是陶成道的名字被永遠鐫刻在了月球上。

與陶成道相比,直到上世紀,歐美才設計利用火箭推力航天,比陶成道晚了六百餘年。如果不談火箭推動,陶成道也比西方飛行試驗早了百餘年,歐美利用滑翔裝置飛天是在15世紀,當時達·文西的僕人曾用模仿鳥的翅膀製成撲翼機做飛行試驗,但沒有飛不起來,最終摔斷了一條腿。

可惜的是,尤其是清朝建立後,對技術極為漠視,對火器極盡打壓,以至中國火器一道上迅速落後西方,其中中國人發明的火箭,在中國走向沒落,卻在西方大發異彩。陶成道的火箭航空壯舉,在中國被埋沒,卻被美國率先報導出來,雖是一件小事,背後折射出來的是國運。

相關焦點

  • 西方學者說:明朝時期,鄭和的船隊根本沒有到達非洲的能力
    在近代史上,西方航海地理的大發現,無疑極大地推動了西方近代文明的發展,西班牙、葡萄牙等第一批殖民強國的興起,就是建立在大航海時代的基礎之上,他們由此發展海軍力量,並在全世界範圍內強佔殖民地,其中的西班牙,一度是第一個號稱「日不落帝國」的殖民強國,其巔峰時期的實力,並不次於後來的大英帝國。
  • 美國學者: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國能在月球上「升國旗」
    現如今,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行,國家的經濟得到提升,我國在許多領域上都有著顯著的進步與突破。例如我國的科技領域、勘探領域、製造業領域、貿易領域、基建領域等,都讓許多國家為之刮目相看,可見中國發展速度之快了。
  • 月球上有個山,是以世界上都承認的太空人始祖的名字而命名的
    隨著月球的神秘面紗逐漸的被揭開,人類也從傳說到探月,再到登月,逐步實現了人類探月的願景。在探月的過程中,不知大家可否發現,月球上的大部分所探測到的地方,都有一個名字,而且,這個名字的來歷還都不一般呢!其實,月球上的大部分地方命名,都是以人名來命名的,這不僅是一個規定,也是用來紀念對航天事業發展有貢獻的人。所以,古代天文學家在給月球上的山川起名時,規定了月球上的環形山用世界著名的科學家與思想家的名字來命名,而這一規定也一直沿用至今。
  • 忠於明朝卻被明朝遺忘的天文學家
    但是他的學識卻為他贏得了當時很多學者的認可,尤其是贏得了那些與他志同道合的明朝遺民的讚賞。大約在1656年,王錫闡與歷史學家潘檉章合作,一起編寫了一部《明史記》,王錫闡負責撰寫其中的「表歷諸志」, 即年表和曆法部分。王錫闡在潘檉章家裡還結識了顧炎武。
  • 日本戰國後幕府的經濟奇蹟,實際上是明朝流亡學者的思想傳遞
    這個問題在合理要求之內,也被明朝默許,所以日本在17世紀初贏得了難得的和平,同時也在貿易上贏得了利益。日本在這一方面可以說是得到了實際的利益,得了便宜,日本自然也就不願意在幹預中國內部的政權變化,而在明清政府更迭時也表示接受少量學者。
  • 明朝宗室起名規則:明朝皇子名字為什麼與元素中期表高度重合?
    由於明朝皇子的名字與元素周期表重合度極高,所以有人說,明朝皇子的名字是按照元素周期表起的。這種說法根本不值一駁——明朝1644年就滅亡了,元素周期表1869年才問世。那麼,明朝宗室起名到底遵循什麼規則?為什麼會與元素周期表高度重合呢?
  • 非洲挖掘出的一枚古錢幣,打臉了眾多西方學者,中國不是侵略者
    中國是世代友好的大國,然而卻有一些西方學者企圖用某些學說來污衊中國的友好行為。 四、西方學者的無稽之談 中國每時每刻都在以一個友好交往和平相處的形象站立在東方。中國也一直持著和平互助的態度在向外交流溝通。但是西方學者的某些言論無疑是在抹黑中國。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嫉妒心,國與國之間也同樣存在著嫉妒。
  • 西方學者:古代亞洲都講希臘語
    如今在中亞、印度等地出土了大量希臘風格的工藝品和希臘銘文,充分證明了這個時代的存在。例如,在阿富汗北部的Ti利亞特佩發現的貴族墓葬中,那些精美的祭祀物品顯然來自於希臘藝術。提利亞泰裴遊牧墓地出土匕首然而令現代西方學者困惑的是,古代的中國似乎對燦爛的希臘文化漠不關心。
  • 唐朝古書上記載的月球來客,是真的麼?明朝那場爆炸又是怎麼回事
    然而如今還是有好多未解之謎存在,甚至在中國古代的典籍裡也記載了好多無法解釋的奇怪現象,還有的竟然比歐洲早幾百或者上千年揭露了一些自然科學現象。唐代古籍《酉陽雜俎》就記載了一則關於兩讀書人遇到「月球來客」的事件。大唐文宗統治時期,書生鄭仁本與其表弟王秀才突發興致去了嵩山旅遊,結果這兩人走著走著就迷路了。當時夜幕快要降臨,如果他們兩人走不出去就可能要睡山頭了。
  • 明朝學習西方第一人:六十八歲的文官,竟成功仿製西方最強大炮
    1513年,明正德九年,葡萄牙人(明朝稱之佛郎機人)乘船來到中國珠江口沿岸,開始和明朝交往,中西方交流進入新階段。面對西人浮海而來氣勢洶洶,明朝人有何應對?最廣為人知的是明朝官員汪鋐,取得中國歷史上最早抗擊殖民侵略的勝利,並第一個提出了「師夷制夷」的策略,提倡學習葡萄牙人的船與炮技術。那麼,汪鋐是學習西方第一人嗎?
  • 明朝學習西方第一人:六十八歲的文官,竟成功仿製西方大炮_騰訊新聞
    1513年,明正德九年,葡萄牙人(明朝稱之佛郎機人)乘船來到中國珠江口沿岸,開始和明朝交往,中西方交流進入新階段。面對西人浮海而來氣勢洶洶,明朝人有何應對?最廣為人知的是明朝官員汪鋐,取得中國歷史上最早抗擊殖民侵略的勝利,並第一個提出了「師夷制夷」的策略,提倡學習葡萄牙人的船與炮技術。那麼,汪鋐是學習西方第一人嗎?
  • 麥克阿瑟評價最高的中國帝王 他徵服了世界 讓西方指揮官黯然失色
    麥克阿瑟評價最高的中國帝王 他徵服了世界 讓西方指揮官黯然失色 說起中國偉大的帝王,很多人會想起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這些人,但是大家往往忽視了一位帝王,此人就是率領蒙古鐵騎橫掃歐亞大陸的成吉思汗。
  • 西方學者的驚人發現:太極八卦圖居然是宇宙的統一模型!
    這個老人名叫馮友蘭,是一位很著名的學者。距今已有六千五百年歷史的是伏羲八卦,一直被國人質疑,但西方學者卻提出這實際上是一門超級科學。榮格:《易經》中的卦可能包含了所有,還有最微妙和最敏感的部分。西方人在仔細地過濾,測量,選擇,分類和隔離,我國的《易經》的卦中卻包含了最精緻,最微妙和最敏感的部分。
  • 明代墓碑刻「扯淡」 學者:不可能是崇禎皇帝的
    在採訪中,商傳向記者確定「扯淡碑」不可能是明朝崇禎皇帝的墓碑,並猜測此墓碑是明朝沐氏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  「扯淡碑」不可能是崇禎皇帝的  商傳解釋說:「崇禎皇帝的墓就在北京的十三陵的明思陵,這個史書上有明確的記載,他是怎麼埋進去的。」
  • 百年來金陵刻經人中唯一女傳人:用「刻刀」堅守傳承
    金陵刻經處由晚清著名學者楊仁山一手創辦,院裡經版樓收藏著清代以來約12.5萬塊佛經、佛像版,為中國的佛教文化傳承留下了一筆珍貴的寶藏。29年前,17歲的南京姑娘鄧清之從南京一所中專的工藝美術專業畢業,進入金陵刻經處。她師從金陵刻經印刷技藝的第六代傳人馬萌青,從此便與這裡結下了不解之緣。「才來的時候,跟師父學磨刀就用了三個月的時間。」
  • 西方學者:他們在模仿一種動物
    而在中國,很多將軍會身披鎧甲,這些鎧甲大多數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抵抗冷兵器的衝擊傷害。而在日本,也有一些精銳武士會披上鎧甲。只不過這些鎧甲,從形象上來看的話很容易遭人熱議。有些西方學者評價日本武士穿的披風是世界上最醜的鎧甲,也有西方學者評價日本武士的披風好像是河豚。原來,在日本戰國時期,最顯眼的鎧甲名字叫做母衣。
  • 在佛教史上,曾有學者主張沒收寺廟辦學,但佛界一位奇才力挽狂瀾
    首先,在僧才培養上有很大的一個斷層,比如說:很多寺廟的僧人,他會念經,但是他可能不太知道,自己念的到底是什麼經?他會做法事,但是不一定知道這個法事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於是,當時中國有一些進步的學者或者新一代的文化人,他們都覺得佛教是一種徹頭徹尾的封建迷信,要堅決取締和打壓。特別是清末到民初,有很多進步的學者和洋派人士,都主張應該把那些佛教寺廟沒收,然後辦學校或者做其它的公共用途。
  • 中國人在月球上挖土,美國人還是酸了
    作為西方陣營的帶頭大哥,美國自然也要在太空做出些成績,這就有點像兩位社會大哥隔空PK,對面的大哥戴上了大金鍊子,那另一邊的大哥也得穿上貂皮大衣,不能讓小弟們覺得自己寒磣。美蘇在太空上的競爭更像是兩大陣營的軟實力比拼,為的是展示自己一方社會制度的優越。
  • 在亡母墓碑上刻生父名字,侵權?
    2017年尹某某身故,姐妹倆在未得到父親朱某某同意的情況下,將其名字刻在母親的墓碑上。朱某某發現後較為惱怒,多次與女兒溝通未果。朱某某為維護自身權益訴至法院,要求女兒將其名字從墓碑上去除。如東法院受理本案後,通過走訪調查和法庭審理,查明父母離婚後,姐妹倆與朱某某素無來往,且因歷史原因存在一定矛盾,雙方關係並不十分融洽,姐妹倆未經父親同意,將其名字刻在母親墓碑上構成侵權,違背公序良俗。後經本院主持調解,姐妹倆將父親名字去除,朱某某撤訴。
  • 德國人問:為什麼中國國旗會飄揚在月球上?她們不了解中國的雄心
    在月球上展示中國國旗,使中國航天再次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據德國媒體報導,在社交媒體上,大約有4.4億用戶閱讀過五星紅旗在月球上飄揚的新聞。有人說:「如果奇蹟有顏色,它一定是中國紅!」對於中國登月,他們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並對中國展示國旗的技巧表示驚訝。國旗掛在月球上,凝聚了幾代中國太空人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