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來到《萬尾金灘》直接就在海邊觀景臺露營,下半夜漲潮的浪聲特別大,一直不能連續睡眠,搞得早上起來腦袋昏昏沉沉的,以後不能在海岸邊露營了,要離開一點距離才得。
《萬尾金灘》位於廣西東興市萬尾島上,距離東興市區有20多公裡,因沙色金黃而得此名。
金灘的沙子細膩而柔軟,純天然的沙灘延綿數十裡, 早晨當潮水退下,行走在溼漉漉的十裡沙灘上,潮紋隱現、珠璣遍地,各種各樣的海灘動物紛紛「嶄露頭角」,大大小小的螃蟹橫行無忌,各種各樣的螺絲到處都是。
岸邊有長達數十裡的環島大堤,沿堤遍植林木,清爽宜人,別具情趣。站在金灘上,迎著海風、隔著蔚藍色的海水,甚至可以遙望西南方向水天一色的越南海景。
萬尾金灘不僅可以逛海灘,吃海鮮,還可以了解我國少數民族「京族」的歷史文化。「潮漲潮退不離海,風吹雲走不離天;大路不斷牛腳印,海上不斷釣魚船。」這首歌就是1958年才定名的「京族」的歌曲,「京族」是我國南方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之一,也是我國唯一的一個海濱漁業少數民族,京族主要分布在東興市境內。
在金灘隨意逛了一圈,接下來就該開始今天的騎行了,從金灘出來就走鄉村道路往東興竹山村去。
竹山村距離東興市十來公裡,是中國大陸海岸線的最西南端,也是中國邊境陸地線的始端,因此,竹山村就成為中國海陸邊境的交匯處。
早在1890年,清政府就在這裡劃定國界,100多年來,位於竹山村的《大清國欽州界1號界碑》因常年日曬雨淋而略顯滄桑,《大清國欽州界》幾個大楷透著不可侵犯的凜然正氣,屹立於北崙河口巍然不動,仿佛從歷史深處發出吶喊,向每一位過客訴說著100多年來的每一段歷史,更顯示了中國領土神聖不可侵犯。
《大清國欽州界1號界碑》此界碑是單面刻字,因為根據當時國與國立界的有關規定,兩國以河流為界時是以河道的主航道為界線。
因界碑不能立在河裡,只能立在本方靠近航道的陸地上。因此立在岸上的界碑,單面刻字也預示著外面的水域還有一部分是我們的國土,這就是以河道為界和以陸地為界劃界立碑的區別所在。
沿邊公路起點為東興市東興鎮竹山村,途經東興市、防城區、寧明縣、憑祥市、龍州縣、大新縣、靖西縣、那坡縣等8個縣(市、區)31個鄉(鎮),終點為那坡縣弄合村,沿邊公路全長725公裡。在S325沿邊公路(零公裡)處拍照留念後,就開始騎行廣西沿邊公路的徵程了。
從竹山村的(零公裡)處,沿著北崙河邊往東興市騎去,河的對面就是越南,一條不寬的北崙河是中越兩國的分界線。
幾年前曾經在東興市呆過一段時間,記憶中的東興,過了幾年還是沒有太大變化。雖說曾經在東興市呆過一段時間,但這次又來到東興市,還真不知道哪裡好玩的。
除了在《大清國欽州界5號界碑》拍個照,去轉一些印象中還有模糊感的地方,順著記憶來回憶一些曾經外,就繼續沿邊公路的騎行。很多遊客到這裡都是去對面越南芒街一日遊的,咱就不過去了,接著騎行沿邊公路。
出東興市沒多久,就開始是上坡下坡的路段了,最長的一個連續幾公裡的上坡路,要命的騎行路程。
現在沿邊公路也被規劃到國道G219線了,這條從新疆喀什地區葉城縣通來的國道,應該是國內目前最長,最難走的國道了吧!
一直走走騎騎,到晚上天黑了才爬到山頂《馬鞍坳》,一個人不敢在山頂露營,只能夜騎看看一路上有沒有合適露營的地方了。
雖然是下坡路段,但帶的手電不怎麼亮,也不敢放開車速,帶著些許緊張,有驚無險的下完長坡路到《那涯村》,看地圖離洞中鎮還好遠好遠,不敢再夜騎了。
就在路邊那涯村村委會樓底下扎帳篷露營了,去旁邊橋頭小賣部泡兩桶泡麵算是晚餐了。實在累得夠嗆,騎行這麼久都沒有今天一天爬的坡多,雙腳都發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