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8月23日,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部隊以空前猛烈的炮火轟擊金門。2小時內,就有4.5萬多發炮彈密集傾瀉到金門島。金門全島頓時淹沒在濃煙烈焰之中。金門炮聲,天下驚聞。這是不是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的開始?蔣介石摸不著頭腦,美國人也慌了手腳。全世界關注的焦點,一下子從中東轉向臺灣海峽。
中國突然採取的炮擊金門的軍事行動之所以觸怒了莫斯科,並使赫魯雪夫感到憤怒不已,其原因在於:
第一,事前中國絲毫沒有向蘇聯透露早已謀劃的這次行動。赫魯雪夫認為中國的這種違反常規的做法不啻為對盟國的蔑視和侮辱。
第二,毛澤東有意向蘇聯顯示中國可以獨立行事的地位和能力:如何解決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部事務,無須向別人請示或與別人協商。
第三,炮擊行動本身充分表明中國不贊成蘇聯緩和國際緊張局勢的對外政策。毛澤東認為,中國也可以搞「戰爭邊緣政策」,因為「國際緊張」實際上對美國不利。
第四,中國拖延向蘇聯提供在臺海危機空戰中獲得的一枚美國「響尾蛇」飛彈,這使赫魯雪夫憤怒不已。
總之,在赫魯雪夫看來,毛澤東根本無視同盟的存在。
1958年8月23日17點30分,夏日裡一個周末寧靜的下午,福建省外海的金門島被短時間內突如其來的幾萬枚炮彈轟炸,由於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跨海登陸作戰能力有限以及國民黨守軍的堅決負隅頑抗,福建省廈門市海域的金門島還一直掌握在國民黨軍隊手裡,而這次猝不及防以及之後數次的炮轟就是來自解放軍的縝密部署。
從17點30分開始連續十五分鐘對金門島上的軍營、陣地和停泊在金門島料羅灣的運輸艦進行炮擊,459門火炮連續發射近兩萬枚炮彈,直到炮管燒紅才暫停。17點50分,變紅的炮管只冷卻了五分鐘,第二波炮擊開始,持續了五分鐘,發射炮彈兩千多發,重點打擊的是對方的還擊點。19點35分,暫停了近一個半小時,第三波的炮擊再一次對準了金門島上的搶救、維修以及補給人員,459門火炮每門發射四枚炮彈。
兩個多小時三萬餘發的炮擊打的國民黨金門駐軍措手不及狼狽不堪,正在島上視察的俞大維(國民政府國防部長)、胡璉(國民黨金門防衛司令)、趙家驤(國民黨金門防衛副司令)、章傑(國民黨金門防衛副司令)和吉星文(國民黨澎湖防衛副司令)這五名位高權重的國民黨將領中前兩位被炸傷、後三位直接被炸死,其餘官兵死傷六百餘人。
臺灣坊間許多歷史文獻,以及在高中職學校教授軍訓課程的現役教官都稱,在八二三炮戰的44天裡,解放軍對面積只有150平方公裡(約略等於今北京市三環路以內)的金門群島總發射了47萬4,910發炮彈,共造成民眾死亡80人、221人輕重傷,房屋全毀2,649間、半毀2,397間,更強調「平均每平方米的土地落彈4枚」,以突顯炮彈的密集與轟炸的慘烈程度。
不過,這個簡單的算數問題卻一直被算錯。
將47,4910發炮彈除以金門的面積(150平方公裡等於1億5025.5平方米),所得數字是0.00316左右,也就是每平方米落彈量根本不到一枚。換個方式算,其實每316平方米才落彈一枚。況且47萬多枚的炮彈在44天之中分批落下,落彈根本算不上密集,平均一天也才1萬枚左右,也就是每8秒鐘落彈一枚。
若以炮擊金門首日最初的2小時落彈5.7萬餘枚計算,平均每秒鐘落彈8枚,才算得上是相當猛烈。
至於從天天炮擊變成「單打雙不打」(逢雙日不打金門的飛機場、碼頭、海灘與船隻,讓金門列島可以得到充足的物資供應),或到了1959年每逢單日只有小規模零星射擊,或互射宣傳彈,大規模炮戰從此再也沒有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