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動物園建立35年,迎來了第一次大規模的閉園改造,為期兩年。
主流媒體和新媒體平臺相繼報導, 短短幾天,消息傳遍武漢大街小巷。
看到新聞後,不少人打開了記憶的匣子,分享出多年來和它的點點滴滴,在留言中夾帶著不舍。
12月31日,閉館前的最後一個開放日,我們來到武漢動物園。第一次,我們沒有看動物,只看了人!
2020年,是老金在武漢動物園裡打掃衛生的第4個年頭。
關於園區封閉後的打掃工作是否還會繼續進行。
他告訴我:「明天通知,說是要辭退一部分年紀大的人!」
已年過70卻沒有退休金拿,他從鄉鎮來到武漢謀生,好在身體還算硬朗,可以打掃一下衛生。
剛熬過疫情封城,又迎來改造封園。
12月31日,動物園閉館前的最後一天,也可能是老金丟飯碗的前一天。
我問他日後有什麼打算,他說:「如果幹不了了,就只能回老家再找事情做啦!」
說完,老金的眼角收住一把淚,又繼續埋頭打掃。
我們身後突然傳來一陣歡快的笑聲,長頸鹿朝著鐵網外探了探腦袋,引得圍觀的遊人們驚呼。
從安徽來的王四蘭,今年已經72了,花白的頭髮不難看出年事已高。
這6年裡,除卻雨雪等惡劣天氣,每天她都會來到動物園門前賣氣球。
雖然常年在這裡待著,卻一共只進過園區3次。
動物園要改造,她早已有所耳聞,閉館前的最後一天,她又特意進購了一批氣球,可沒想到,三個小時也沒能賣出一隻。
原本以為最後一天,過來玩的人會很多,結果卻出乎意料的少。
她衝著每一個經過的小朋友說:「要一個氣球啊?小寶貝!」
屢次換來孩子家長的:「不要、不要!」
看到她的氣球不見少,想到明天就閉館了,問她沒賣完的怎麼處理。
她告訴我打算和老伴騎上三輪車,去熱鬧些的地方銷一銷。
她無法趁著閉館回去休息,氣球賣不成了,接下來還是打算再找別的事情謀生。
「子女要養小孩,顧不上我,回去休息不幹活的話,吃什麼呢?」
當日武漢氣溫-6°,東湖因水面結冰而上了一次本地熱搜,好在老人的手工棉靴看起來似乎還算暖和。
園區門前賣蒸糕的大姐、值最後一班觀光小巴士的女司機、帶著助聽器打掃衛生的環衛工大叔,在這個寒冬,他們都將面臨著失業。
高速發展的城市,同時也伴隨著無數跟不上、步伐較慢的人,需要我們的關注。
看到要閉館的新聞,老徐獨自一人背上大包小包的攝影器材來到動物園。
他走走停停,先用單反記錄下老園區的模樣,再拿三腳架扣上手機自拍,和這裡的每一處都合了影。
77歲抗美援越的老兵張爹爹,在這天,一如既往的來到動物園,坐在陽光下小憩。
「武漢動物園已經相當於是我的後花園了!」 他笑著這麼告訴我。
從退休到現在,十年如一日,每個不下雨的日子裡,他都會來動物園裡晃一晃。
張爹爹說,改造的兩年間不能再來這裡遛彎,只能多走幾步去墨水湖公園了。
「也的確是該改造了,我們住附近的人都不大願意往園區後頭走,環境差、味還大。不光要改造表面呀,之後也要更加注重環境管理吶!不然就是治標不治本!」
他作為動物園的常客,由衷的給到了改造意見。
拍攝途中,一位婆婆前來向我搭話:
「小姑娘,能不能幫我和我老伴拍張照留個紀念,你放心,我們沒有得病,都是很健康的人。」
我連忙應允。她的一句沒有得病,讓人內心五味雜陳。
因為疫情而變敏感了的武漢人,動物園改造完畢後我們再相聚於此,那時,願所有人都能無憂接觸、自由呼吸。
武漢動物園這天,還開展了一項舊園紀念活動。
隨即抽選到12組家庭,在門前拍攝一張照片。
兩年後動物園整改完畢,試運營期間,這12組家庭將成為第一批入園的遊客,免費進園體驗,那時再到相同的地方拍攝一張對比照片。
我有幸成為第十組,也是唯一一個獨自一人參與活動的遊客。
活動照片拍攝結束,工作人員叫上我語重心長的說:
「動物園這次改造的時間很長,但是請你們相信:漫長地等待是為了更好的相見。我們的改造不僅僅是為了讓遊客們有更好的體驗,還是為了讓動物們生活的更加舒適,讓園區變的更加生態化,請拭目以待。」
想必每個武漢人都希望迎來一個由內至外、煥然一新的武漢動物園。
為了不辜負大家的期待,為了將嶄新的動物園儘快呈現在人們面前。
閉館前的最後一天,園區已經提前開始了部分改造工作,隨處可見園林建設團隊拿著圖紙規劃討論。
據了解,動物園的改造,將交由三個團隊共同完成。
施工人員也到場了不少,有人在測量,有人在拆整,改造工作爭分奪秒、有條不紊地展開。
相信武漢動物園,將會以最快的速度回歸到武漢人的生活。
//
<< 向左滑動看看更多來到動物園的小可愛 >>
老園區改造,三代人的童年記憶將就此失去依託。
趴在媽媽肩頭來看動物的孩子,兩三年後再來此處,或許就能跑著跳著和動物們打招呼。
對於改造革新,雖有不易與不舍。
無論如何,還是要鄭重地向武漢動物園說一聲:再會!!
評論區分享你和武漢動物園的獨家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