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堡》是我這幾年來看到的為數不多的質樸風格戰爭電影。這部電影由奈飛(Netflix)出品,而奈飛的第一部原創電影其實也是一部戰爭片,即《無境之獸》。有趣的是,奈飛並不是從一開始就採用獨特的在線放映原創電影的手段,《無境之獸》當時也有在普通院線放映,但確因利益問題,在線放映遭到了普通院線的抵制。不知道是否是巧合,從此之後,一方面奈飛的原創電影不再走入普通院線,一方面它的味道也開始獨特起來,不少原創影片都帶有反商業性質的獨立電影風格。而今天我們所講的這部片子《沙堡》,正是一部沒有狂轟濫炸、做作誇張和苦大仇深但卻直擊人心的現代戰爭電影。
相信不少朋友已看過這部影片,所我選取了幾個有意思的角度,從電影的臺前幕後對這部電影做一個發散性的探討。
「我在9.11恐怖襲擊前的兩個月參軍的,我喜歡說『我為了自由而戰』。但說老實話,我加入陸軍預備役部隊是為了掙到大學學費。」
這是影片開頭的一句主角獨白。很風格化的臺詞,奠定了影片的基調,拉近了觀眾與電影的距離。這種設計當然不是首創,導演奧利弗·斯通的經典越戰電影《生於七月四日》甚至用了145分鐘去反思這句臺詞的深層次含義;但也不能說就是缺少新意。我為什麼在文章的開頭說這部電影是一部「質樸」的戰爭電影?因為本片的編劇克裡斯·羅斯納就是一名前美國陸軍士兵,這部電影就是他自己的戰爭回憶錄,更是他的長片劇本的處女作。
在退役後或者還沒退役就進入到好萊塢的軍人並不少見,讓觀眾和票房都血脈噴張的動作和戰爭電影使這些「鍋蓋頭」找到了生計。退役軍人多活躍於電影特技領域,繼續發揮他們在武器操縱和軍事技能上的特長,為在專業領域如同智障的電影人提供嚴肅的技術指導;當然,也有在演藝界發展的。而能往電影的策劃領域爬升的前軍人,則並不多。諸如奧利弗·斯通或者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是比較著名的,這裡舉例一位和羅斯納更相似的、曾經獲得過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提名(《阿波羅13號》)的前海軍陸戰隊員小威廉·保爾斯。其為好萊塢貢獻了不少有深度的戰爭影視作品,例如他結合自己的越戰經歷參與主創的越戰劇《中國海灘》(處女作),二戰電影《父輩的旗幟》以及海灣戰爭電影《鍋蓋頭》;去年還攜其子(曾在美國空軍服役的特戰隊員)聯手歷史頻道製作了戰爭劇集《海豹六隊》。少有爬到電影策劃位置的退役軍人,而本片編劇羅斯納也有著自己的一段軍人與電影人交織的經歷。
羅斯納出生在俄亥俄州的坎頓,父輩都是軍人,父親還曾是陸軍的遊騎兵。2001年羅斯納為了大學學費加入了陸軍,被分配到了陸軍民事與心理戰部隊(空降資質)[USACAPOC(A)]服役。2003年羅斯納來到了伊拉克。羅斯納所在的部隊是一支特殊的單位,下文將做一個介紹。這支部隊的主要任務就是和戰區的百姓打交道,而正因如此,羅斯納帶給了我們一個有別於普通戰爭電影在前線廝殺的新穎的視角。退役後,羅斯納在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取得了藝術碩士學位,並寫下了《沙堡》的劇本。
「戰鬥是一種癮,強效而致命」。
這句話出自另一部伊戰片《拆彈部隊》,但在《沙堡》中得到了最大化體現,影片展示了男主從自殘逃戰到拒絕服從上級調遣其回本土的命令,這個厭戰到戀戰的性情轉變。我認為電影的處理是非常細膩的:一方面是循序漸進地通過戰友陣亡、當地的校長被殺、水站被炸這三個事件讓轉變更具有說服力;另一方面,電影完美地呈現了一個人是如何一步步被被捲入戰爭,並成為戰爭的一部分。第一次的戰友陣亡實際僅僅是激起男主出於同袍被害的哀怒;當唯一的軍民聯繫紐帶,也就是協助美軍的當地校長被反對派分子殺掉並示眾後,則更進一步促使男主有了復仇心態;最後的水站被炸則直接讓男主認識到,殺戮才是問題的最終解決方案。
「我要20塊,要美金,不要第納爾。」「我用自由和民主支付你如何?」
兩句調侃的臺詞中卻透露出諷刺和悽涼。正因為主角所在的是與戰區百姓打交道的部隊,影片也塑造了三個典型的戰區百姓形象:恐懼不知所措的平民、盤算利益的酋長、力圖融合美軍與百姓的校長。美軍和戰區百姓之間的互動也是本片的一看點。「用民主與自由支付」,似一張美國政府開出的空頭支票,更是對片名的詮釋。正如影片中的另一句臺詞「巴庫巴是兩座城市,白天屬於美國,夜晚屬於其他人」,「沙堡」寓意美國政府在伊拉克的控制權如同沙制城堡般飄搖欲墜。但並不僅僅如此,電影中美軍與百姓之間的幾次涉及到生死的糾葛更形象地揭示了比飄搖沙堡更堅硬的其實是人心壁壘,雙方的殺戮麻痺讓這個壁壘更難突破。最後的水站一炸,可謂這部電影最精彩的橋段設計。當軍民雙方暫時結束了殺戮,相安無事地共同修復水站時,沒有任何徵兆,一枚IED爆炸了,打破了最後的平靜。這一刻,戰爭中的無力、徒勞感在一瞬間甚至隨著爆炸衝擊波衝出了銀幕;而炸掉的不止是軍民共同修復的水站,更是兩個國家或者民族之間艱難地建立起的一點信任。不信任,是一切戰爭的起源。
「War, war never changes.」
引用經典遊戲《輻射》的裡的一句名言,結束對影片的一個評述。
一些幕後。
羅斯納創作劇本的靈感其實確受到了奧利弗·斯通的影響,其在巴格達的綠區觀看了斯通的越戰片《野戰排》,頓時有了一種強烈地想要把自己的戰場經歷用鏡頭表現出來的衝動。退役進入校園後,羅斯納也毅然地選擇了學習電影。
作為羅斯納的處女長片劇本,這本劇本還曾上過好萊塢劇本「黑名單」(指未拍攝卻已經受到追捧的劇本)。
開篇我提到本片並無大場面,但並不代表本片對於戰爭場面的刻畫不到位,片子的製作其實還是很精緻的。主演在前海軍陸戰隊員Charles K. Redlinger的帶領下接受了專業的軍事化訓練。劇組開赴烈日炎炎的約旦取景,並請到了約旦軍方為本片提供裝備支持。例如開頭的約旦皇家陸軍的M60A1坦克;執行MEDVAC任務的隸屬約旦皇家空軍第30中隊[同時隸屬約旦軍方聯合特種作戰指揮部(JSOC),被部署在名為「阿卜杜拉·本·哈西姆王子二世」的第5皇家飛行旅中]的UH-60L直升機;男主回國時的隸屬約旦皇家空軍第3中隊的C-130E/H運輸機。UH-60和C-130本為美軍現役裝備,提升了本片的真實性。另外,開頭出現的AH-1其實算個錯誤。第一,按照史實,美國陸軍的AH-1早在01年就完全退役了,沒有參加伊拉克戰爭,此時只有海軍陸戰隊的AH-1W參與作戰。第二,片中這架AH-1能夠看到M197三管機炮、AN/ALQ-144以及平板型座艙蓋,可以推測是F型,而不是海軍陸戰隊的AH-1W。約旦皇家空軍的第10和12中隊裝備著AH-1F。
對於戰鬥場面的處理,導演費爾南多·科英布拉拋棄了當下現代戰爭電影流行的試圖用手持攝影來營造紀實風格的手段,而是多次使用長鏡頭和穩定的構圖來拍攝戰鬥場面。側面也能夠看出這部電影反商業的屬性,更像是一部文藝戰爭電影。
導演費爾南多·科英布拉是巴西電影人,在執導了奈飛的熱門劇集《毒梟》第三季其中四集後參與到了本片的攝製。
飾演陸軍特種部隊軍人的亨利·卡維爾因本片辭演了導演西蒙·韋斯特的一部動作電影《斯特拉頓》,其當時已經參與了這部電影的前期籌備,並且接受了相關訓練。
關於美國陸軍民事與心理戰部隊。美國陸軍民政事務與心理戰司令部(空降資質)[U.S. Army Civil Affairs and Psychological Operations Command(Airborne)],簡稱陸軍民事與心理戰司令部[USACAPOC(A)],駐地是北卡羅萊納州布拉格堡(Fort Bragg),是陸軍後備役所有民政事務和心理戰單位的總部。美國陸軍民事與心理戰司令部編有10,000名軍人,構成了國防部民政事務兵力的94%,以及國防部心理戰兵力的71%。陸軍後備隊民政事務與心理戰兵力約佔美國陸軍後備役部隊總兵力的5%,但是卻構成陸軍後備役部署兵力的20%。民政事務與心理戰官兵在遍及全國美27個州的69個陸軍後備役單位服役。由現役和陸軍後備役軍人組成的陸軍民事與心理戰司令部[USACAPOC(A)]現在是一個多成分組成的司令部,並向駐喬治亞州麥克弗森堡(Fort McPherson)的美國陸軍後備隊司令部(U.S. Army Reserve Command)直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