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20日電題:「一帶一路」合作馭風前行
新華社記者李蓉
回望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世界經濟持續低迷,發展挑戰前所未有。在複雜多變形勢下,「一帶一路」合作馭風前行,帶動沿線經濟生態迸發生機。日前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諮詢委員會視頻會議上,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指出,面對新冠疫情衝擊,「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展現出強大韌性和活力,為各國抗疫情、穩經濟、保民生發揮了重要作用。
截至目前,中方已與138個國家、31個國際組織籤署201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各方面工作取得積極進展。這再次說明,面對疫情衝擊,各方通過合作謀求發展的共識更加凝聚,寄望於「一帶一路」合作增進人民福祉的願望更加強烈。「一帶一路」倡議,正以其推動共同發展的實際效果,贏得越來越多國家的支持。
這是一條「健康之路」,為合作抗疫提供了有力支撐。疫情暴發以來,中國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發揮全球抗疫物資最大供應國作用,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資和技術援助,先後向1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280多批緊急抗疫物資援助。當前疫情仍在蔓延,合作戰疫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最緊迫的任務,中國企業已與多個國家合作開展疫苗Ⅲ期臨床試驗,並已取得重要進展。中國已多次表示,疫苗研發完成並投入使用後將作為全球公共產品,為疫苗在發展中國家的可及性和可負擔性作出貢獻,而「一帶一路」合作夥伴必將從中受益。
這是一條「復甦之路」,為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在全球經濟衰退的大背景下,中方與「一帶一路」夥伴國家的貿易投資合作卻實現逆勢增長。今年前三季度,中國與沿線國家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9600多億美元,增速比全國整體水平高0.8個百分點;對沿線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達130億美元,同比增長29.7%。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教授尤裡·塔夫羅夫斯基認為,疫情對發展中國家的衝擊最為嚴重,許多國家對開展「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合作寄予厚望。中國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中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將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提供強勁動力。未來中國進口需求將進一步擴大,為夥伴國經濟增長提供更多機遇。
這是一條「增長之路」,為互聯互通創造了更多機遇。作為共建「一帶一路」的主線,互聯互通在打破制約經濟發展瓶頸、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增強各國發展動力方面有著重要作用。近年來,「一帶一路」在加快基礎設施聯通方面持續發力,一批重大項目進展順利——中國寮國鐵路全線隧道實現貫通,印度尼西亞雅萬高鐵建設實現節點目標,巴基斯坦拉合爾橙線項目運營通車。塞爾維亞前外長武克·耶雷米奇表示,疫情造成人與人、國與國之間暫時的物理隔閡,而「一帶一路」倡議恰恰在推動人與人之間、社會與社會之間的聯結。在新發展格局下,中國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麵塑造發展新優勢,尋求經濟高質量發展,這一發展思路符合沿線國家提升經濟發展水平,孵化新經濟增長點的需求,將更好對接各國發展戰略。未來,沿線國家還有望在智慧城市、5G、人工智慧等領域打造更多新的合作亮點,共建後疫情時代的「數字絲綢之路」。
好風憑藉力。人們有理由相信,中國新發展格局的東風必將助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驅散疫霾,重振經濟復甦之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