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2020年6月21日5時44分,我國正式進入夏至節氣,夏至過後標誌著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逐日降低。古人云:鬥指午,為夏至。
夏至的由來
夏至是一年之中太陽在最偏北的一天,這一天北半球日照時間最長,也是白晝時間超過黑夜最多的一天。
太陽在夏至這一天幾乎直射北回歸線,「日長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極也,故曰夏至。」是古人對夏至的記載。
與之相對應的南半球正值冬季,過了夏至,太陽將原路返回,陽光在地球上的直射點開始向南移動,北半球的白晝開始逐日遞減。
《恪遵憲度抄本》有云:「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
寧寧覺得,夏至之名的由來也頗有深意,「至」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本義為到,引申指到達極點。因此「夏至」的意思應該是夏天的太陽到達了極點,古人講:物極必反,指的是以後的日子,太陽要往南去了。
夏至之節氣
古代有「夏至陰生」的說法。夏至在中夏位,即午位。但夏至並不是一年之中最熱的時候,老話講「冬在三九,熱在三伏」,暑熱最充足的天氣還要數立秋前後的「三伏天」。
我們都知道冬季有「數九」的習慣,其實在夏季也有「夏九九」要數,只是不如「冬九九」那樣廣為流傳。
宋代周遵道有《夏至九九歌》記載,「一九二九,扇子不離手;三九二十七,吃茶如蜜汁;四九三十六,爭向街頭宿;五九四十五,樹頭秋葉舞;六九五十四,乘涼不入寺;七九六十三,入眠尋被單;八九七十二,被單添夾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壑。」
夏至之風俗
自古以來,民間有夏至吃麵的說法,因此在如今的南方地區也將吃麵看做重要的「夏至習俗」,從這天開始,夏天伴隨著火熱正式來襲,人們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都要發生改變,健康營養的麵條就成了很多家庭的飯桌上的常菜。
還有一種說法,是因為夏至時吃的面大多是由新成熟的麥子磨出來的麵粉製成的,這樣的面新鮮、有營養,而且美味健康。
古代的夏至時節,家中的女子會將自己製作的香囊、胭脂、摺扇等等這些小東西拿出來,相互饋贈,當做小禮物。
一方面是出於禮尚往來,更重要的是因為夏季蚊蟲叮咬嚴重,而且人們常常汗流浹背,驅蚊避暑就成了日常話題,巧手的繡娘們會將香囊佩戴在身上,這樣既美觀,又能發揮想要的功效。
夏至之飲食
夏季飲食宜清淡為主,但並不意味著要徹底吃素,只是在烹飪手法上要以低油脂、低鹽為最好的選擇。
日常生活中還要及時補充新鮮的蔬菜、水果,水果中富含豐富的維生素,在炎熱的夏季,大有生津止渴的功效。
夏至之養生
1、到了夏季人們容易貪涼,尤其要注意生活環境的溫度調節,從高溫環境下進入空調房時要有一個適當的過度。避免溫度快速變化出現的身體不適,如感冒、打噴嚏、空調病等等。
2、夏至過後,中午太陽炎熱,氣溫升高,要儘量避免在陽光下的暴曬和劇烈運動。
夏至小貼士
這一期的【節氣小貼士】寧寧為大家推薦的是夏季的標配:綠豆湯。自古以來,綠豆湯就是夏季清熱解暑必備之佳品,而且做法簡單,經濟實惠,種類多種多樣。
綠豆湯的好處不用再多說了,什麼清熱解毒、消除水腫……如果是喜歡喝湯的朋友們可以在上鍋之前多加些水,就是這麼簡單,剩下只要等待出鍋,靜置、最後根據個人口味加糖。
夏至詩詞
說起關於夏季的詩詞有很多,倒是劉禹錫的這首《竹枝詞》最讓人念念不忘。
《竹枝詞》
唐·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岸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翻譯:
江岸兩旁楊柳依依,綠色的枝丫隨風飄動,江山水波粼粼,忽然聽見岸上傳來男子唱歌的聲音。此情此景就好像東邊出了太陽,西面下起了雨,好像不是晴天,又是晴天。
詩中的「晴」字,與「情」同音,後人常以此詩表達愛情。
尾聲
二十四節氣轉眼已經過去十個節氣,關於「夏至」你有什麼要說的,或者一些有關節氣的詩詞都可以在評論告訴寧寧。
本文為寧嘉馨兒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寧寧在這裡感謝大家的喜歡。
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