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彭豔秋 南風窗長三角研究院研究員
最新公布的經濟統計結果顯示,前三季度的GDP排名中,天津掉出全國前十,北京成為北方地區唯一一個位居全國前十的城市,掀起一波「南北差距」的討論。
作為經濟大省的江蘇,省內同樣存在蘇南、蘇北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由於歷史積澱和區縣劃分,又因為在經濟上互相競爭,你追我趕,形成「內鬥大省」的局面。而在蘇南的光芒下,蘇北幾乎是「窮」的代名詞。
而且,按照中國文化地理傳統的南北劃分(淮河以北為北方),蘇北大部分地區都是「北方」。因此,這更增加了蘇北發展經濟的緊迫性。
然而,蘇北,並不是你想像的那樣。
「窮」從何而來?
為什麼蘇北會留給人們「窮」的印象呢?
狹義上的蘇北即指徐州、鹽城、淮安、連雲港、宿遷五市。元明清時代,由於黃河改道等原因,曾經沃野千裡的蘇北平原也開始洪澇災害頻發,大片良田被毀,並在當地留下難以種植生產的鹽鹼地,一遇到天災人禍,當地居民生存難以為繼,於是蘇北成為大量逃荒流民的輸出地。
到了近代,銅瓦廂改道、花園口決堤又相繼發生,求生本能所使、環境惡化所迫,經濟基礎薄弱的蘇北貧民又只能湧入蘇南和上海。
流民沒有財產、沒有尊嚴,又缺乏熟人社會的約束,湧入南部後,使得本地居民產生蘇北貧窮、素質差的印象。蘇北承受黃河奪淮之害,在這個過程中作出巨大的犧牲。但直到今天,依然承受著源自歷史評價與現實之間差距的委屈。
在蘇北經濟社會發展日益衰敗的同時,蘇南借天時地利逐漸成為中國南方快速發展的領頭羊。尤其是近幾十年,「蘇南模式」改變了過去老舊的經濟發展方式。於是,資金、政策資源傾斜於蘇南地區,進一步拉大了與蘇北地區的發展差距。
事實上的蘇北
雖然蘇北與蘇南有相當的差距,但放眼全國,江蘇是區域發展較為均衡的省份。江蘇最落後的宿遷市,也在2019年邁過GDP 3000億的門檻。
根據2020年前三季度經濟指標來看,「蘇北老大哥」徐州1-3季度GDP產值5170.78億元,省內排第6,中國城市(大陸)GDP榜單排名第27位,在長春、瀋陽、石家莊等北方省會城市之前,力壓海南、寧夏、青海、西藏四省。
鹽城在徐州之後,GDP產值4179.36億元,省內第八,全國城市(大陸)排名38位,高於南昌、哈爾濱、南寧等省會城市。淮安、連雲港、宿遷前三季度GDP均超過2000億元,淮安與寧夏相當;連雲港高於青海、西藏兩省;前三季度,宿遷在江蘇省內GDP最低,但也是西藏省的1.7倍。通過比較可以發現,宿遷的GDP產值在廣東排第10位,位於湛江、汕頭等12個地市之前。
徐州市
單純的GDP總量無法展示經濟發展對當地居民的影響,因為人有多寡,地有大小。要說明蘇北在全國範圍內的水平,人均GDP可能是一個更有參考意義的數值。
經過計算,2020年前三季度徐州人均GDP為5.859萬元,鹽城為5.798萬元,如果按照全國31省區排名,可以排到第8位,兩市均在重慶、山東等經濟強省、強市之前。淮安5.493萬元,介於重慶與山東之間。連雲港為4.982萬元,介於湖北與內蒙古之間。宿遷最低,但是放在全國也不弱,可以排在13位,介於陝西與安徽之間。
而從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指標——人均可支配收入來看,2020年前三季度鹽城比全國(23781元)高1286元。淮安市2020年前三季度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08.7元,超過重慶、湖南、安徽等省市。徐州、連雲港、宿遷這一指標也均超過四川、湖北等大省。
另外,2020年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中,江蘇的13市全部在列,宿遷市排在94位。按省份劃分,江蘇、山東、浙江和廣東四省上榜城市數量排名前四。其中,山東上榜數量12個,位列第二;廣東(9個)和浙江(8個)排名第三和第四。江蘇是全國唯一地級市全部上榜的省份。
2019年,蘇北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2963.34億元,是華東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也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從近十年的經濟增速來看,2009-2019年,宿遷、淮安、連雲港三個城市的GDP增長率排在全省前三名,分別為274.7%、245%和233.6%。蘇北地區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連續10年高於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
淮安市
通過數據分析可以看到,蘇北的「窮」,只是相對於蘇南地區的明星城市。蘇北的經濟事實上在中國處於中上等的水平。近年來,蘇南地區的產業、資金、技術等要素又外溢到江蘇中北部,全省的城市經濟發展相對較為均衡。
產業與交通
從蘇北的產業和企業分布上看,蘇北也是潛力之地。連雲港市的海州灣集聚區,是長三角區域生物醫藥產業的四大集聚區之一,以恆瑞醫藥為龍頭形成了藥品和器械發展板塊;蘇北唯一入選長三角27個中心區城市的鹽城有著東風悅達起亞、森達等傳統製造業;「北國鎖鑰,南國門戶」的徐州有徐工;淮安有今世緣;宿遷有洋河股份。
如今這些傳統的製造業也在加大研發投入與技術進步。徐工集團截止2020年6月30日,累計擁有有效專利總數5460件,其中發明專利1488件。在最新「國家企業技術中心評價結果」中,徐工技術創新能力以綜合得分92.2分的成績被評為優秀,持續位居工程機械行業首位;而根據恆瑞醫藥2020年半年度報告,報告期內累計研發投入 18.63 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 25.56%,研發投入佔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 16.48%。這兩家蘇北地區的代表性企業在研發與創新方向持續發力。
同時,振奮的消息是,南北「牽手」,蘇北的交通正在迎來變化。連淮揚鎮鐵路淮鎮段和五峰山長江大橋12月11日開通運營,這也意味著「江蘇高速鐵路網的脊梁」全線建成運營。江蘇三部分之間終於實現省內高鐵貫通,結束了此前江蘇高鐵南北不互通互聯的格局。
蘇北地區曾飽受「手無寸鐵」之苦,只有京滬高鐵沿線的徐州是個例外,宿遷、淮安、連雲港等地,長期無法高鐵直達上海和南京。如今,交通上的逐步通達將蘇北、蘇中、蘇南連為一體,實現與上海、南京、杭州等長三角中心城市的互動。
除了連淮揚鎮鐵路,已於11月底試運行的鹽通(鹽城至南通)高鐵,預計12月底具備開通運營條件,意味著江蘇全省高鐵的通達度將進一步強化。在明年年初,江蘇還有一條位於蘇北地區的幹線級高鐵即將開通——連徐高鐵,對蘇北的聯動發展無疑是強心劑。
蘇北的問題
實現省內通達、長三角區域互動對於蘇北來說,將帶來要素的快速流動,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為蘇北增添新的力量和路徑。
但不可忽視的是,儘管蘇北五市有著發展的巨大潛力,也都有拿得出手的企業,各市依然存在著不得不面對的問題。蘇北近年來用工業項目和GDP的快速增長實現產業軌道變遷。一些勞動密集型、環境容量要求加大的產業在經濟相對發達的蘇南地區逐漸失去發展空間,蘇北縣市便成了承接這些企業轉移的潛在基地。但蘇北地區環保基礎設施、技術突破能力未能跟上工業項目運行發展,出現不適現象。除了環境汙染、安全生產問題,更加長久持續存在的難題是大多數企業低效運行,2019年蘇北五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數量為8940個,不及蘇州一市(11042個),利潤總額1094.11億元,不及無錫一市(1214.15億元)。
2019年江蘇省13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經濟指標
數據來源:2020年宿遷統計年鑑
此外,蘇北面臨著人口流出的嚴峻考驗。2019年數據顯示,蘇北五市均為常住人口小於戶籍人口,徐州有近160萬人的差額,而鹽城也達到100萬人。加快蘇北的發展,最為關鍵的因素就是如何加大對勞動力的吸引力度,留住本地人才並吸引人才流入。蘇北各城市市區的極化效應並不顯著,表現為千億級產業集群、高附加值生產環節的稀少,創新能力不足、自身品牌影響力有限等。在產業、工資和發展前景上,無法實現對勞動力和人才的強有力吸引。
從宏觀和歷史的角度去看,蘇北取得今日的成績付出了巨大努力,外界要消除對蘇北過去乃至現在部分區域積貧積弱的過度偏見。但同時也應清醒的認識到,蘇北五市追趕蘇南不是一日之功,不消極怠惰的同時卻也不能急於求成。
除了政策、資金傾斜等外部因素和條件,上述內部問題是蘇北發展的關鍵。對於江蘇這個特色省份,要實現區域發展均衡、建設更具整體創新能力的東部大省,依然任重道遠。